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8月入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8月入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5 19:00:2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8月入学考试试卷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嘹亮(liáo) 酝酿(niàng) 勾当(gòu)矫揉造作(jiǎo)
B.愧怍(zuò) 包扎(zhā) 骈进(pián)暴风骤雨(zhòu)
C.劲敌(jìn) 头衔(xián) 亵渎(xiè) 一气呵成(hē)
D.气概(gài) 脚踝(huái) 聒噪(guā)深恶痛疾(wù)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怅辽阔,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C.我沉浸在烦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喜悦。
D.“他哥哥来啦?”奥楚蔑洛夫问,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晴,“哎呀,我还不知道呢!”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京高淳老街至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其街屋木质构件上的雕刻工艺精湛,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都惟妙惟肖。
B.绵阳人文厚重,名胜雄奇。富乐山神奇秀丽,大庙庄严神圣,佛爷洞幽深曲折,好一派扑朔迷离之景!
C.金城一战,彻底打没了联合国军曾经的战场自信,成为了志愿军们在入朝以来打得最酣畅淋漓的一场战役。
D.川流不息的涪江,地貌奇绝,风景优美,古老而现代,它承载着绵州的历史记忆,见证了科技城的飞速发展。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小麦、稻谷库存为历史上最充裕时期,既能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粮食市场供应,又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
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个部分组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为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
C.为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文化,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以围绕“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积极践行光盘行动”为主题的倡议活动。
D.绵阳教育领军全省,我们将继续秉持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推进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蜡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 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诗坛上,很少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特色,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A.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B.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C.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D.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二、(4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走归汉。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坚营勿与战。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诸将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推择:推举选用
B.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干:求见
C.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师:老师
D.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顾:只是,不过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学而不思则罔
B.汉王之入蜀,信亡楚走归汉何陋之有
C.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何以战
D.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乃重修岳阳楼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早年贫困,遭遇颇为不顺。他没能为吏,也不会经商,生活无着;参军后,在项梁项羽手下都没有受到重用,最后投奔刘邦。
B.韩信料事如神,设计偷袭赵军。井陉口一战,他笃定赵军会中计,便趁其倾巢出兵时,派出事先埋伏的两千奇兵,一举占领赵军营地。
C.韩信胆略过人,诸将都很信服。他巧妙运用兵法,背水布阵,激发士气,使士兵们奋起反击,大获全胜,大家都心服口服,自愧不如。
D.韩信爱惜人才,特意赦免广武君。他认为广武君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传令军中将士活捉广武君,后来,又亲自为其解开绑绳并拜为军师。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②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
③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④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雨叹①(其三)
杜甫
长安布衣谁比数②,反锁衡门③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④,泥污后土何时干。
【注释】①《秋雨叹》组诗共三首,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当朝宰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②谁比数:没人关心。③衡门:以横木作门,贫者所居。④仇氏《杜诗详注》中言:“日者君象,土者臣象。”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长安布衣”是诗人自称,“布衣”一词反应了诗人绝世独立的高傲。
B.“反锁”写出了诗人闭门不出的生活状态,“环堵”写出了诗人家境的贫困。
C.颈联借胡雁欲高飞而不能来比喻诗人自己身居困厄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处境。
D.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诗人雨中寥落的情景,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对个人及国事的感慨。
11.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2.《杜诗详注》说此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请结合尾联加以分析。
13.补充下列空缺部分。
(1)   ,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2)蓬山此去无多路,   。(李商隐《无题》)
(3)   ,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4)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   ”比喻说话做事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5)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与感谢,与友人共勉的诗句是:   ,   。
(6)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生动地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和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   ,   。
(7)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   ,   ,”两句,赞扬了“同学少年”关心国事,敢于写出抨击时政文字的革命精神。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为鼓励青少年阅读经典作品、弘扬传统文化,语文组教师进入网络直播间导读经典名著《水浒传》。为了直观地呈现人物,老师们特意准备了思维导图,下图就是关于武松的思维导图。
假如你是本次网络直播间的一名观众,请你结合材料的内容,完成14-15小题。
14.
请补全思维导图中第29回的回目名称,并简述武松这样做的原因。
15.直播过程中,许多同学积极与老师互动,留言区出现了很多关于武松的信息,下列选项中哪条信息是符合原著的?()
A.武松在梁山好汉中排行第14位,绰号武二或行者,他擅长使用的兵器是弓箭。
B.武松在清河县因酒后与人冲突,误以为闹出人命后,躲进柴进庄上,并在那里结识了宋江。
C.武松刺配孟州时,在十字坡遇到了经营酒馆的张青和扈三娘,并与张青结为兄弟。
D.武松在随宋江攻打方腊时失去左臂,之后要求回京追随林冲,八十而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当然,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②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③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④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⑤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治是按照历史累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B.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C.第一段以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国人自由竞争的理想作对比,证明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
D.古代官员父母去世,不归乡,仍然在朝为官,是合乎礼的。
17.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
四、小说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古砚
陆涛声
年已古稀的舒启正书台上新添了一方古砚,用木盒装着。古砚是长方形,古朴的橙色,上沿儿有刘、关、张三顾茅庐的半身浅浮雕,凹处嵌有墨垢,看上去有了年代。舒老并不爱好收藏,对名砚古砚也没有深入研究,不过能认出这块是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唯一用土陶烧制的。这是姚斌送的。
姚斌是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校长,爱好文学,写了一些生活随笔结集出版,请舒老作的序。舒老早就听说,姚斌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善于思考践行,对他早有几分欣赏,便乐意为他作序。送舒老古砚是表示谢意。
舒老早年曾做专业美术工作,三十多岁改行从事文学创作和艺术评论,在全国有些影响,业余时间还一直与书画做伴,书法也享誉一方,常有人求“墨宝”。早在二十年前当地有人出书就请他作序。十多年前他就听说,有些名家作序也有行情,得给润笔。舒老原本从事文学创作时,也长期做业余创作辅导工作,接受作序任务后,仍有辅导的习惯,总要认真看书稿,分析提炼,肯定长处,指出进一步提高的建议。舒老作序从不收润笔。也有人求他书法,他也没有要人酬谢的念头。不过,请他作序或写字的人也总会送点儿小物件、食品、茶叶、酒之类的礼物。他每回都拒收,然而对方大都坚持让他留下。姚斌送这方古砚,是在请舒老吃饭时,说:“是别人送我的,我不写书法不画画,给您才能派上用场。”
舒老万事力求简朴,写字不讲究砚台档次,书台上用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文物商店买的歙砚,虽也属名砚,但只是普通级别。姚斌送这澄泥砚价值如何,他无法判断,推了几次推不掉,只好收下。吃饭时,舒老谈了些关于文学、书法的话题,姚斌边饮边听,似乎很佩服,激动地说:“我还有一块古砚,也是别人送的,上面雕着龙,是乾隆年间的,放在老家,我下次回去看老母亲时也取来送给您。”口气里显然有比澄泥砚还要珍贵的意思。
舒老忙说:“我哪用得了这么多砚台?千万不要。”
时隔不久,姚斌还是托人送来了。
这方砚台是不规则的圆形,灰黑色,沾满墨垢,上部雕刻着的深浮雕,其实并不是龙,而是麒麟,头似龙,纯写实造型,形很准;底部有一方雕刻的印章:“大清乾隆年制”。按颜色看,可能也是歙砚。舒老想,姚斌并不写毛笔字,人家送他只能是作为藏品的,可能是有孩子上学求他帮忙。舒老无意去探讨其中是非,又一次表示拒收。代送者却拒绝带走:“我受姚校长之托,得忠他之事,求您别为难我。”
舒老无奈,任其留下。他专心于写作,没有兴趣弄清它的价值,随手把它放到博古架上。
时隔半年,好友俞季年来访。俞季年是雕刻大师,对古玩比舒老内行,看到博古架上的古砚,便搬到书台,上仔细鉴赏,拿起小刀在砚台背面边沿刮了刮,说:“是假的,而且不是一般的假,连普通天然石头都不是,是石头碾成粉末拌胶水后用模子压成的,根本经不起墨磨。这麒麟也不是用刀雕刻的,是模具压出来的。”
舒老也用小刀刮看,果真是。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他反而为姚斌鸣不平:“该把真相告诉姚斌。”
俞季年却说:“他好意送你,既然你相信他不是有意弄假骗你,你一说穿,他脸往哪儿搁?”
舒老只好作罢。
过后,他还是感到有点儿委屈:不向姚斌说明,姚斌还认为我收了名贵的真古砚,岂不冤!承受还是洗清?这种纠结不时缠绕着他的心。
舒老早年辅导的许多学写作的学生中,有两个已经退休的,定期来看望他,陪他聊天。闲聊间,他提起假古砚的事。
一个学生说:“说明真相,姚校长脸上确实难堪。”
另一个说:“是的,他还会觉得亏了你,会想法用别的方式再补情,这就更复杂了。”
舒老只好再次打消说明的念头,假古砚的事从此沉入记忆深处。
又过了六年,舒老年近八十,所过生活正是世人所羡的安度晚年。人生到这一步,渐生彻悟,觉得财富确实是身外之物,存有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作序人家送的,也许值些钱,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
舒老决定逐一归还原主。
姚斌送的砚台,这回两方一并归还,其中一方澄泥砚是真的,就不再有因为是假的才归还的嫌疑,不会伤及对方面子,也不会再涉及补不补情。
姚斌也已经退休在家,住在市郊。
这天,舒老叫一个曾经的学生开车,把两方砚台送到姚斌家。他本想在门口递给姚斌后就马上离开,姚斌偏要他进家坐坐喝口茶。他一坐下,率真本性便占了上风,觉得假砚台的事还是该告诉姚斌,免得姚斌当珍宝再送别人,便脱口说了。
姚斌先是惊呆继而尴尬:“那老兄也真是,怎么用假砚来糊弄我?”
舒老顿时又后悔,连忙补救说:“我想,送你的人也不会故意骗你,可能也受了卖砚台的人骗。”他的分析又深了一层,也是为帮姚斌缓解窘迫。
姚斌愣了愣,似有所悟,感激地说:“真相在您老心里憋了这么多年,您背了这么久的包袱,反倒让我不安。幸好您今天终于告诉我真相,否则我还会无心地去糊弄别人。”
舒老想想也是,感觉轻松了,洒脱地说:“是呀,说明你我都需要真相,不要包袱。”
坐车回家的路上,舒老不由得回想,虽然有过几次想说明的冲动,但是别人认为不宜也就作罢,根子还是自己受“常理”的束缚,包袱背了这么多年,其实还是自己不敢放下;求真,还缺了点儿破茧而出的勇气!
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舒老为人作序从不收润笔,别人求他的书法,他也拒收酬谢,这都表明舒老不把这当作交易,体现了他的淡泊。
B.俞季年对古玩比舒老内行,他的来访揭示了古砚的真相,俞季年从“常理”出发建议舒老不说出真相。
C.舒老最后决定把两方古砚一并归还给姚斌,目的是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同时教育姚斌做人要诚信。
D.小说结尾写舒老坐在车上回想起假砚的风波, 认为求真需要勇气,由事到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引人深思。
1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釆用顺叙的手法,从舒老书台上新添的一方古砚写起,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条理清晰。
B.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将视角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舒老的自我审视与反省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
C.小说对舒老的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其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实现的,不同描写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更加丰满。
D.小说语言很有表现力,比如用“先是惊呆继而尴尬”刻画姚斌得知古砚是假的这一真相时的神态,贴切传神。
20.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古砚”的作用。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诗句,按要求作文。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雪莱《致云雀》
以上诗句给你怎样的感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觉得该怎样度过自己的青春时代。请就此写一篇文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形声字的分辨;形近字的分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
A无误。
B.包扎(zā) 。
C.劲敌(jìng)。
D.聒噪(guō)。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2.【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
A无误。
B.“竟”应为“竞”“辽阔”应为“寥廓”;
C.“烦密”中的“烦”应为“繁”;
D.“温晴”中的“晴”应为“情”。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3.【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这里应该用栩栩如生。栩栩如生:通常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B.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不能形容景色。
C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D.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用来形容江水不恰当,对象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4.【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序不当,改为“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又能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粮食市场供应”;
B无误;
C.句式杂糅,删掉“围绕”;
D.“推进……教育质量”搭配不当,可以改为“推进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5.【答案】C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
解析此题有两处需要注意:一是这些意象首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然后才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二是先理解后交流。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答案】6.C
7.D
8.D
9.①希望您借给我精兵三万,从小道拦截他们的武器粮饷。
②韩信派人暗中去侦察,得知广武君的计策未被采用,这才敢率兵进入井陉。
③在这时韩信、张耳假装丢弃了旗鼓,逃回了河边的阵地
④如今将军反而命令我们背水列阵,然而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呢?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2)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附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他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而又没有操行。没能被举荐为吏,也不会经商置办产业,总是跟从他人混吃混喝,人们大多讨厌他。当项梁渡过淮河时,韩信带着剑跟随项梁,没有什么名气;项梁战败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曾多次献策来求见项羽,项羽都没有采用。汉王刘邦入蜀,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韩信与张耳率领几万军队,要东下井陉攻打赵国。赵王、成安君陈余就在井陉口聚集军队。广武君李左车劝成安君说:“我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饷,士兵就会挨饿。现在井陉的道路,车不能并行,马不能成队,这样行军几百里,势必粮饷就落在队伍的后面。希望你暂时借给我精兵三万,从小道拦截他们的武器粮饷;您坚守阵地不和他们交战。不到十天,两将的首级就能献到您的帐前。”成安君是个儒生,经常说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广武君的计策。韩信派人暗中去侦察,得知广武君的计策未被采用,这才敢率兵进入井陉。距离井陉口三十里,停下来宿息。半夜传令军中出发,选出轻装骑兵二千人,每人拿一面红旗,从小道到山上隐蔽起来观察赵军,并告诫士兵们说:“赵军看见我们逃跑,一定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们,你们就赶紧冲进赵军营地,拔掉赵军的旗帜,立起汉军的红旗。”韩信于是派一万人先出发,出井陉口,背靠河水排开阵势。赵军看到以后便大笑。天刚亮,韩信击鼓开出井陉口,赵军开营出击汉军。这时韩信、张耳假装丢弃了旗鼓,逃回了河边的阵地。赵军果然倾巢而出抢夺汉军的旗鼓,追赶韩信、张耳。韩信派出的二千奇兵,在等到赵军倾巢出来争夺战利品时,就冲入了赵军的军营,拔光了赵军的旗帜,插起了二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发现军营里已全部是汉军的红旗,于是队伍大乱,士兵们纷纷逃跑。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并俘虏了很多人,在泜水上杀死了成安君,擒获赵王歇。韩信于是传令军中不要杀死广武君。于是有人捆广武君送到了韩信的账中,韩信解开了捆绑的绳子,请他面东而坐,自己面对西对坐,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诸将领上前祝贺完毕后,乘机问韩信说:兵法上说设军阵要右后靠山陵,左前对水泽,如今(现在)将军反而命令我们背水列阵,然而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呢?韩信说:这在兵法上有,只是你们没有细看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各位将领都佩服地说:太对了。将军的谋略不是我们能赶得上的。
6.C 项“ 师: 老师”解释错误。“师”,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句意:韩信解开了捆绑的绳子,请他面东而坐,自己面对西对坐,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故答案为:C
7.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句意:从小道到山上隐蔽起来观察赵军。
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句意: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B项,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汉王刘邦入蜀,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
第二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这有什么简陋呢?
C项,第一个“以”,动词,任命,任用;句意:项梁战败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
第二个“以”,介词,凭借;句意:您凭借什么作战?
D项,均为连词,于是;第一句句意:韩信于是传令军中不要杀死广武君。
第二句句意: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
故答案为:D。
8.D项“ 又亲自为其解开绑绳并拜为军师 ”分析错误。由原文“师事之”可知,韩信是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由此可知,是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侍奉,并不是拜他为师。故答案为:D
9.本题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理解和翻译:
①“足下”,对对方的尊称;“假”,借;“间”,从小路;“辎重”,武器粮饷。
②“使”,派;“间”,暗中;“用”,采纳;“引兵”,率兵。
③“于是”,在这时;“详”,通“佯”,假装;“走”,逃;“军”,军营,营地,阵地。
④“今者”,如今(现在);“陈”,通“阵”,列阵;“竟”,最终;“术”,战术。
【答案】10.A
11.颔联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诗人正为风雨而忧,孩子们却以风雨为乐,在雨中无牵无挂地奔跑。以稚子的无忧来反衬了“老夫”之忧的的深沉。表达了诗人对民生困苦的担忧。
12.①诗人用“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指君臣失道的时局,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昏庸、奸臣当道的愤懑之情。②“泥污后土何时干”一语双关,表面上指希望天气好转,让百姓生活好转,暗指希望奸臣当道的局面尽快结束。尾联寄寓了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写景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先准确地答出是怎样的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最后点明表达效果与传达的感情。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入手,再具体理解每一联的内容,分析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旨趣。要调动诗文积累,看看是否引用了名人名句或典故。
10.A项“诗人绝世独立的高傲”赏析不当,“布衣”是抱负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的自嘲。 故答案为:A
11.本题作答首先注意颔联意思是久雨不能出门,致使院里长满蓬蒿;小儿不知忧愁,在风雨中戏耍奔跑。相比隐居的寂寥,更多是郁郁不平与刻意求静的痛苦。风雨中无忧无虑奔跑嬉戏的孩子却给诗中添了新鲜的颜色。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给人以忧虑的悠长:如此单纯的孩子未来能承受多重的阴霾很难说。诗人以稚子的无忧来反衬了“老夫”之忧的的深沉。表达了诗人对民生困苦的担忧。
12.作答时,注意尾联意思是入秋以来未曾见过出太阳,泥污的大地何时才能干透了。结合注释可知,唐玄宗天宝十二年秋天,连续下了六十多天雨。当朝宰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可见当时昏聩的统治者漠视民生,百姓苦不堪言。
尾联中“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两句,表面是指天气阴霾,不见晴天,地表因雨水的缘故,泥泞不堪。实际是以此指君臣失道的时局,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昏庸、奸臣当道的愤懑之情。而“何时干”一语双关,表面上指希望天气好转,让百姓生活好转,暗指希望奸臣当道的局面尽快结束。诗人借此寄寓了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因此诗句符合“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的特征。
13.【答案】(1)金樽清酒斗十千
(2)青鸟殷勤为探看
(3)萧关逢候骑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樽”“殷”“萧”“候”“璧”。
故答案为:⑴ 金樽清酒斗十千 ⑵青鸟殷勤为探看 ⑶萧关逢候骑 ⑷ 醉翁之意不在酒 ⑸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⑹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7)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1-3题较易,4-7题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14.武松醉打蒋门神;帮助施恩从蒋门神手里夺回快活林。
15.B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欣赏作品的形象;水浒传;小说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整本书阅读的相关知识积累能力。这类题要求阅读课标规定的名著,如《水浒传》等,并且能做到熟读理解文本思想内容并能灵活运用。注意阅读名著时把握主要人物、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等相关内容。
14.①回目名称:根据思维导图中的情节概述,如从“武松喝了很多酒,来到快活林”中可归纳出“醉”,从“给蒋门神使了个玉环步,鸳鸯脚,打的蒋门神告饶”中可得知,武松的行为是“打蒋门神”。故此处应该填写的名称是:武松醉打蒋门神。
②根据“施恩重霸孟州道”的提示,联系原著内容写出原因即可。原著中关于该情节的内容主要是:武松因杀了西门庆而被发配孟州,孟州的小管营施恩对武松礼遇有加,原来施恩在此地开了个“快活林”酒家,不想却被蒋门神夺走。武松答应帮施恩抢回快活林,武松先到快活林去闹事,蒋门神大怒,跳出来与武松打斗,武松几拳就将蒋门神打倒,蒋门神最后被武松打服了,只好答应归还了快活林。故可知武松打蒋门神的原因是想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
15.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他擅长使用的兵器是弓箭”不符合原著,武松擅长使用的兵器是哨棒。
C项“在十字坡遇到了经营酒馆的张青和扈三娘”不符合原著,武松在十字坡遇到了张青和孙二娘,不是“扈三娘”。
D项“之后要求回京追随林冲”不符合原著,武松失去左臂后,留在六合寺照看林冲,后出家成僧。
故答案为:B。
【答案】16.A
17.①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过去的婚姻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种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嫁娶的生活问题。大家都遵循这一传统行事,这就是礼治。②但是现在出现“天价彩礼”,传统的效力无法得到保障。《民法典》 做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规定,就是要通过法律控制不良习俗,这就是法治。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16.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B项“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理解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选项少了“单从行为规范一点”;
C项“作对比”理解错误,第一段列举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国人自由竞争的理想的例子是为了共同说明“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二者之间并无对比;
D项“是合乎礼的”理解错误,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丁忧”是古代“礼”的表现。古代官员父母去世,不归乡,仍然在朝为官,是不合乎礼的。
故答案为:A。
17.①根据原文第五段“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可知,传统的结婚习俗满足了礼制秩序。所以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这种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嫁娶的生活问题。所以大家都遵循这一传统行事。
②根据“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可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这个时候传统的效力无法得到保障。这时候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而《民法典》做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规定,就是要通过法律控制不良习俗。不能让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美好的感情。
【答案】18.C
19.A
20.①“古砚”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小说围绕姚斌送给舒老的两方古砚展开,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②通过“古砚”塑造人物形象。如小说通过“送砚”“还砚”等情节,塑造了舒老不重名利、简朴、坦诚、洒脱的形象。
③通过“古砚”表达主题。小说通过舒老“还砚”,表达了对老一辈知识分子不慕名利、向善求真的高尚品格的赞美。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题考查物象的作用。解答这种题一般从四个角度思考:①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②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④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18.C项“同时教育姚斌做人要诚信”理解错误。由原文“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连忙补救说:‘我想,送你的人也不会故意骗你,可能也受了卖砚台的人骗。’他的分析又深了一层,也是为帮姚斌缓解窘迫”可知,舒老主要是要向姚斌说明真相,而不是教育他。
故答案为:C
19.A项“采用顺叙的手法”赏析错误,文章开头从舒老书台上新添的一方古砚写起,再写古砚的由来,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故答案为:A
20.①从结构上分析:小说开头“年已古稀的舒启正书台上新添了一方古砚,用木盒装着”从舒老书台上新添的一方古砚写起;然后写“姚斌送这方古砚”“姚斌送这澄泥砚价值如何,他无法判断,推了几次推不掉,只好收下”姚斌送砚台、舒老拒收砚台未成;再写“时隔不久,姚斌还是托人送来了”“舒老无意去探讨其中是非,又一次表示拒收”姚斌又送一方砚台、舒老再次拒收未成;又写“舒老也用小刀刮看,果真是。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他反而为姚斌鸣不平:‘该把真相告诉姚斌。’”“舒老只好作罢”“舒老只好再次打消说明的念头,假古砚的事从此沉入记忆深处”老友验证了其中一方砚台是假的,舒老为送回砚台而纠结;最后写“舒老决定逐一归还原主”“舒老叫一个曾经的学生开车,把两方砚台送到姚斌家”舒老最终送还砚台。——由以上可知,“砚台”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砚台”展开情节。
②人物塑造上,围绕“送砚台”“收砚台”“还砚台”等情节,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主人公舒老的形象,“姚斌送这澄泥砚价值如何,他无法判断,推了几次推不掉,只好收下”“舒老想,姚斌并不写毛笔字,人家送他只能是作为藏品的,可能是有孩子上学求他帮忙。舒老无意去探讨其中是非,又一次表示拒收”“觉得财富确实是身外之物,存有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作序人家送的,也许值些钱,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表现其淡泊名利的品质,“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他反而为姚斌鸣不平:‘该把真相告诉姚斌。’”体现其坦诚而洒脱。
③主题上,小说写舒老“拒砚”“还砚”以及自我反省的过程,“觉得财富确实是身外之物,存有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作序人家送的,也许值些钱,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舒老不由得回想,虽然有过几次想说明的冲动,但是别人认为不宜也就作罢,根子还是自己受‘常理’的束缚,包袱背了这么多年,其实还是自己不敢放下;求真,还缺了点儿破茧而出的勇气”表达了对老一辈知识分子不慕名利、向善求真的高尚品格的赞美。
21.【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首先要认真分析材料中的诗句内容及主旨,诗句生动地描绘了云雀以积极向上的姿态翱翔于蓝天,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对自由、光明、理想的向往。诗句“向上,再向高处飞翔,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其中出现两个“上”字和“高处”,代表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追求。“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体现着乐观积极、奋斗不息的美好姿态。
由此可知,从追求自由、迎接光明、永不倦怠的鸟儿身上,我们看到了勇敢、乐观、积极、奋斗的形象,体会到勇敢追求、奋斗进取的精神力量。立足于当代青年的身份,立意应侧重于“乐观”“积极”“奋斗”几个方面。新时代青年应该大胆追求、积极进取,像诗中的云雀那样,勇敢飞翔,才能去触摸生命的高度,享受人生的喜悦;且歌且行,才能感受到青春进取、奋斗、乐观昂扬向上的力量。正所谓“青春奋斗正当时,不负韶华不负己”。因此,可以选取其中一个侧面立意,也可以综合其中两个或三个立意,合理、有序即可。
行文时,从新时代青年追求成功、追求理想的角度出发,可提出“时代青年积极乐观,奋斗进取”的中心论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设置分论点,利用排比段落,运用因果论证和例证的方法,如分析为什么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乐观向上,为什么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要奋斗不息等分论点,然后得出结论,不畏艰险的乐观心态是实现理想的助推器,奋斗不息是取得成功的法宝,最后归结全篇,重申观点。
参考立意:
①青春奋斗正当时,乐观向上绽光彩。
②且歌且行,书写青春华章。
③乐观、奋斗才显现青春的力量。
④青春的舞台从不缺少奋发向上的角色。
【点评】本题考查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哲理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我们思想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的过程。 注意先需要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探究关键词的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再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 联系现实,准确立意。 从这三步骤入手,才能拨得云开见月明,通过作文审题立意,探讨人生、生命、自然、社会。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8月入学考试试卷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嘹亮(liáo) 酝酿(niàng) 勾当(gòu)矫揉造作(jiǎo)
B.愧怍(zuò) 包扎(zhā) 骈进(pián)暴风骤雨(zhòu)
C.劲敌(jìn) 头衔(xián) 亵渎(xiè) 一气呵成(hē)
D.气概(gài) 脚踝(huái) 聒噪(guā)深恶痛疾(wù)
【答案】A
【知识点】形声字的分辨;形近字的分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
A无误。
B.包扎(zā) 。
C.劲敌(jìng)。
D.聒噪(guō)。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怅辽阔,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C.我沉浸在烦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喜悦。
D.“他哥哥来啦?”奥楚蔑洛夫问,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晴,“哎呀,我还不知道呢!”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
A无误。
B.“竟”应为“竞”“辽阔”应为“寥廓”;
C.“烦密”中的“烦”应为“繁”;
D.“温晴”中的“晴”应为“情”。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京高淳老街至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其街屋木质构件上的雕刻工艺精湛,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都惟妙惟肖。
B.绵阳人文厚重,名胜雄奇。富乐山神奇秀丽,大庙庄严神圣,佛爷洞幽深曲折,好一派扑朔迷离之景!
C.金城一战,彻底打没了联合国军曾经的战场自信,成为了志愿军们在入朝以来打得最酣畅淋漓的一场战役。
D.川流不息的涪江,地貌奇绝,风景优美,古老而现代,它承载着绵州的历史记忆,见证了科技城的飞速发展。
【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这里应该用栩栩如生。栩栩如生:通常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B.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不能形容景色。
C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D.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用来形容江水不恰当,对象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小麦、稻谷库存为历史上最充裕时期,既能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粮食市场供应,又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
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个部分组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为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
C.为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文化,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以围绕“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积极践行光盘行动”为主题的倡议活动。
D.绵阳教育领军全省,我们将继续秉持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推进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序不当,改为“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又能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粮食市场供应”;
B无误;
C.句式杂糅,删掉“围绕”;
D.“推进……教育质量”搭配不当,可以改为“推进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蜡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 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诗坛上,很少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特色,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A.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B.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C.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D.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答案】C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
解析此题有两处需要注意:一是这些意象首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然后才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二是先理解后交流。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二、(4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走归汉。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坚营勿与战。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诸将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推择:推举选用
B.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干:求见
C.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师:老师
D.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顾:只是,不过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学而不思则罔
B.汉王之入蜀,信亡楚走归汉何陋之有
C.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何以战
D.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乃重修岳阳楼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早年贫困,遭遇颇为不顺。他没能为吏,也不会经商,生活无着;参军后,在项梁项羽手下都没有受到重用,最后投奔刘邦。
B.韩信料事如神,设计偷袭赵军。井陉口一战,他笃定赵军会中计,便趁其倾巢出兵时,派出事先埋伏的两千奇兵,一举占领赵军营地。
C.韩信胆略过人,诸将都很信服。他巧妙运用兵法,背水布阵,激发士气,使士兵们奋起反击,大获全胜,大家都心服口服,自愧不如。
D.韩信爱惜人才,特意赦免广武君。他认为广武君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传令军中将士活捉广武君,后来,又亲自为其解开绑绳并拜为军师。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②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
③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④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答案】6.C
7.D
8.D
9.①希望您借给我精兵三万,从小道拦截他们的武器粮饷。
②韩信派人暗中去侦察,得知广武君的计策未被采用,这才敢率兵进入井陉。
③在这时韩信、张耳假装丢弃了旗鼓,逃回了河边的阵地
④如今将军反而命令我们背水列阵,然而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呢?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2)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附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他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而又没有操行。没能被举荐为吏,也不会经商置办产业,总是跟从他人混吃混喝,人们大多讨厌他。当项梁渡过淮河时,韩信带着剑跟随项梁,没有什么名气;项梁战败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曾多次献策来求见项羽,项羽都没有采用。汉王刘邦入蜀,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韩信与张耳率领几万军队,要东下井陉攻打赵国。赵王、成安君陈余就在井陉口聚集军队。广武君李左车劝成安君说:“我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饷,士兵就会挨饿。现在井陉的道路,车不能并行,马不能成队,这样行军几百里,势必粮饷就落在队伍的后面。希望你暂时借给我精兵三万,从小道拦截他们的武器粮饷;您坚守阵地不和他们交战。不到十天,两将的首级就能献到您的帐前。”成安君是个儒生,经常说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广武君的计策。韩信派人暗中去侦察,得知广武君的计策未被采用,这才敢率兵进入井陉。距离井陉口三十里,停下来宿息。半夜传令军中出发,选出轻装骑兵二千人,每人拿一面红旗,从小道到山上隐蔽起来观察赵军,并告诫士兵们说:“赵军看见我们逃跑,一定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们,你们就赶紧冲进赵军营地,拔掉赵军的旗帜,立起汉军的红旗。”韩信于是派一万人先出发,出井陉口,背靠河水排开阵势。赵军看到以后便大笑。天刚亮,韩信击鼓开出井陉口,赵军开营出击汉军。这时韩信、张耳假装丢弃了旗鼓,逃回了河边的阵地。赵军果然倾巢而出抢夺汉军的旗鼓,追赶韩信、张耳。韩信派出的二千奇兵,在等到赵军倾巢出来争夺战利品时,就冲入了赵军的军营,拔光了赵军的旗帜,插起了二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发现军营里已全部是汉军的红旗,于是队伍大乱,士兵们纷纷逃跑。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并俘虏了很多人,在泜水上杀死了成安君,擒获赵王歇。韩信于是传令军中不要杀死广武君。于是有人捆广武君送到了韩信的账中,韩信解开了捆绑的绳子,请他面东而坐,自己面对西对坐,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诸将领上前祝贺完毕后,乘机问韩信说:兵法上说设军阵要右后靠山陵,左前对水泽,如今(现在)将军反而命令我们背水列阵,然而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呢?韩信说:这在兵法上有,只是你们没有细看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各位将领都佩服地说:太对了。将军的谋略不是我们能赶得上的。
6.C 项“ 师: 老师”解释错误。“师”,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句意:韩信解开了捆绑的绳子,请他面东而坐,自己面对西对坐,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故答案为:C
7.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句意:从小道到山上隐蔽起来观察赵军。
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句意: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B项,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汉王刘邦入蜀,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
第二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这有什么简陋呢?
C项,第一个“以”,动词,任命,任用;句意:项梁战败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
第二个“以”,介词,凭借;句意:您凭借什么作战?
D项,均为连词,于是;第一句句意:韩信于是传令军中不要杀死广武君。
第二句句意: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
故答案为:D。
8.D项“ 又亲自为其解开绑绳并拜为军师 ”分析错误。由原文“师事之”可知,韩信是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由此可知,是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侍奉,并不是拜他为师。故答案为:D
9.本题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理解和翻译:
①“足下”,对对方的尊称;“假”,借;“间”,从小路;“辎重”,武器粮饷。
②“使”,派;“间”,暗中;“用”,采纳;“引兵”,率兵。
③“于是”,在这时;“详”,通“佯”,假装;“走”,逃;“军”,军营,营地,阵地。
④“今者”,如今(现在);“陈”,通“阵”,列阵;“竟”,最终;“术”,战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雨叹①(其三)
杜甫
长安布衣谁比数②,反锁衡门③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④,泥污后土何时干。
【注释】①《秋雨叹》组诗共三首,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当朝宰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②谁比数:没人关心。③衡门:以横木作门,贫者所居。④仇氏《杜诗详注》中言:“日者君象,土者臣象。”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长安布衣”是诗人自称,“布衣”一词反应了诗人绝世独立的高傲。
B.“反锁”写出了诗人闭门不出的生活状态,“环堵”写出了诗人家境的贫困。
C.颈联借胡雁欲高飞而不能来比喻诗人自己身居困厄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处境。
D.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诗人雨中寥落的情景,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对个人及国事的感慨。
11.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2.《杜诗详注》说此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请结合尾联加以分析。
【答案】10.A
11.颔联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诗人正为风雨而忧,孩子们却以风雨为乐,在雨中无牵无挂地奔跑。以稚子的无忧来反衬了“老夫”之忧的的深沉。表达了诗人对民生困苦的担忧。
12.①诗人用“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指君臣失道的时局,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昏庸、奸臣当道的愤懑之情。②“泥污后土何时干”一语双关,表面上指希望天气好转,让百姓生活好转,暗指希望奸臣当道的局面尽快结束。尾联寄寓了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写景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先准确地答出是怎样的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最后点明表达效果与传达的感情。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入手,再具体理解每一联的内容,分析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旨趣。要调动诗文积累,看看是否引用了名人名句或典故。
10.A项“诗人绝世独立的高傲”赏析不当,“布衣”是抱负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的自嘲。 故答案为:A
11.本题作答首先注意颔联意思是久雨不能出门,致使院里长满蓬蒿;小儿不知忧愁,在风雨中戏耍奔跑。相比隐居的寂寥,更多是郁郁不平与刻意求静的痛苦。风雨中无忧无虑奔跑嬉戏的孩子却给诗中添了新鲜的颜色。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给人以忧虑的悠长:如此单纯的孩子未来能承受多重的阴霾很难说。诗人以稚子的无忧来反衬了“老夫”之忧的的深沉。表达了诗人对民生困苦的担忧。
12.作答时,注意尾联意思是入秋以来未曾见过出太阳,泥污的大地何时才能干透了。结合注释可知,唐玄宗天宝十二年秋天,连续下了六十多天雨。当朝宰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可见当时昏聩的统治者漠视民生,百姓苦不堪言。
尾联中“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两句,表面是指天气阴霾,不见晴天,地表因雨水的缘故,泥泞不堪。实际是以此指君臣失道的时局,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昏庸、奸臣当道的愤懑之情。而“何时干”一语双关,表面上指希望天气好转,让百姓生活好转,暗指希望奸臣当道的局面尽快结束。诗人借此寄寓了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因此诗句符合“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的特征。
13.补充下列空缺部分。
(1)   ,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2)蓬山此去无多路,   。(李商隐《无题》)
(3)   ,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4)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   ”比喻说话做事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5)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与感谢,与友人共勉的诗句是:   ,   。
(6)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生动地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和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   ,   。
(7)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   ,   ,”两句,赞扬了“同学少年”关心国事,敢于写出抨击时政文字的革命精神。
【答案】(1)金樽清酒斗十千
(2)青鸟殷勤为探看
(3)萧关逢候骑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樽”“殷”“萧”“候”“璧”。
故答案为:⑴ 金樽清酒斗十千 ⑵青鸟殷勤为探看 ⑶萧关逢候骑 ⑷ 醉翁之意不在酒 ⑸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⑹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7)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1-3题较易,4-7题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为鼓励青少年阅读经典作品、弘扬传统文化,语文组教师进入网络直播间导读经典名著《水浒传》。为了直观地呈现人物,老师们特意准备了思维导图,下图就是关于武松的思维导图。
假如你是本次网络直播间的一名观众,请你结合材料的内容,完成14-15小题。
14.
请补全思维导图中第29回的回目名称,并简述武松这样做的原因。
15.直播过程中,许多同学积极与老师互动,留言区出现了很多关于武松的信息,下列选项中哪条信息是符合原著的?()
A.武松在梁山好汉中排行第14位,绰号武二或行者,他擅长使用的兵器是弓箭。
B.武松在清河县因酒后与人冲突,误以为闹出人命后,躲进柴进庄上,并在那里结识了宋江。
C.武松刺配孟州时,在十字坡遇到了经营酒馆的张青和扈三娘,并与张青结为兄弟。
D.武松在随宋江攻打方腊时失去左臂,之后要求回京追随林冲,八十而终。
【答案】14.武松醉打蒋门神;帮助施恩从蒋门神手里夺回快活林。
15.B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欣赏作品的形象;水浒传;小说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整本书阅读的相关知识积累能力。这类题要求阅读课标规定的名著,如《水浒传》等,并且能做到熟读理解文本思想内容并能灵活运用。注意阅读名著时把握主要人物、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等相关内容。
14.①回目名称:根据思维导图中的情节概述,如从“武松喝了很多酒,来到快活林”中可归纳出“醉”,从“给蒋门神使了个玉环步,鸳鸯脚,打的蒋门神告饶”中可得知,武松的行为是“打蒋门神”。故此处应该填写的名称是:武松醉打蒋门神。
②根据“施恩重霸孟州道”的提示,联系原著内容写出原因即可。原著中关于该情节的内容主要是:武松因杀了西门庆而被发配孟州,孟州的小管营施恩对武松礼遇有加,原来施恩在此地开了个“快活林”酒家,不想却被蒋门神夺走。武松答应帮施恩抢回快活林,武松先到快活林去闹事,蒋门神大怒,跳出来与武松打斗,武松几拳就将蒋门神打倒,蒋门神最后被武松打服了,只好答应归还了快活林。故可知武松打蒋门神的原因是想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
15.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他擅长使用的兵器是弓箭”不符合原著,武松擅长使用的兵器是哨棒。
C项“在十字坡遇到了经营酒馆的张青和扈三娘”不符合原著,武松在十字坡遇到了张青和孙二娘,不是“扈三娘”。
D项“之后要求回京追随林冲”不符合原著,武松失去左臂后,留在六合寺照看林冲,后出家成僧。
故答案为: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当然,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②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③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④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⑤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治是按照历史累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B.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C.第一段以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国人自由竞争的理想作对比,证明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
D.古代官员父母去世,不归乡,仍然在朝为官,是合乎礼的。
17.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
【答案】16.A
17.①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过去的婚姻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种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嫁娶的生活问题。大家都遵循这一传统行事,这就是礼治。②但是现在出现“天价彩礼”,传统的效力无法得到保障。《民法典》 做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规定,就是要通过法律控制不良习俗,这就是法治。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16.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B项“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理解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选项少了“单从行为规范一点”;
C项“作对比”理解错误,第一段列举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国人自由竞争的理想的例子是为了共同说明“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二者之间并无对比;
D项“是合乎礼的”理解错误,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丁忧”是古代“礼”的表现。古代官员父母去世,不归乡,仍然在朝为官,是不合乎礼的。
故答案为:A。
17.①根据原文第五段“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可知,传统的结婚习俗满足了礼制秩序。所以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这种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嫁娶的生活问题。所以大家都遵循这一传统行事。
②根据“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可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这个时候传统的效力无法得到保障。这时候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而《民法典》做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规定,就是要通过法律控制不良习俗。不能让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美好的感情。
四、小说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古砚
陆涛声
年已古稀的舒启正书台上新添了一方古砚,用木盒装着。古砚是长方形,古朴的橙色,上沿儿有刘、关、张三顾茅庐的半身浅浮雕,凹处嵌有墨垢,看上去有了年代。舒老并不爱好收藏,对名砚古砚也没有深入研究,不过能认出这块是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唯一用土陶烧制的。这是姚斌送的。
姚斌是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校长,爱好文学,写了一些生活随笔结集出版,请舒老作的序。舒老早就听说,姚斌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善于思考践行,对他早有几分欣赏,便乐意为他作序。送舒老古砚是表示谢意。
舒老早年曾做专业美术工作,三十多岁改行从事文学创作和艺术评论,在全国有些影响,业余时间还一直与书画做伴,书法也享誉一方,常有人求“墨宝”。早在二十年前当地有人出书就请他作序。十多年前他就听说,有些名家作序也有行情,得给润笔。舒老原本从事文学创作时,也长期做业余创作辅导工作,接受作序任务后,仍有辅导的习惯,总要认真看书稿,分析提炼,肯定长处,指出进一步提高的建议。舒老作序从不收润笔。也有人求他书法,他也没有要人酬谢的念头。不过,请他作序或写字的人也总会送点儿小物件、食品、茶叶、酒之类的礼物。他每回都拒收,然而对方大都坚持让他留下。姚斌送这方古砚,是在请舒老吃饭时,说:“是别人送我的,我不写书法不画画,给您才能派上用场。”
舒老万事力求简朴,写字不讲究砚台档次,书台上用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文物商店买的歙砚,虽也属名砚,但只是普通级别。姚斌送这澄泥砚价值如何,他无法判断,推了几次推不掉,只好收下。吃饭时,舒老谈了些关于文学、书法的话题,姚斌边饮边听,似乎很佩服,激动地说:“我还有一块古砚,也是别人送的,上面雕着龙,是乾隆年间的,放在老家,我下次回去看老母亲时也取来送给您。”口气里显然有比澄泥砚还要珍贵的意思。
舒老忙说:“我哪用得了这么多砚台?千万不要。”
时隔不久,姚斌还是托人送来了。
这方砚台是不规则的圆形,灰黑色,沾满墨垢,上部雕刻着的深浮雕,其实并不是龙,而是麒麟,头似龙,纯写实造型,形很准;底部有一方雕刻的印章:“大清乾隆年制”。按颜色看,可能也是歙砚。舒老想,姚斌并不写毛笔字,人家送他只能是作为藏品的,可能是有孩子上学求他帮忙。舒老无意去探讨其中是非,又一次表示拒收。代送者却拒绝带走:“我受姚校长之托,得忠他之事,求您别为难我。”
舒老无奈,任其留下。他专心于写作,没有兴趣弄清它的价值,随手把它放到博古架上。
时隔半年,好友俞季年来访。俞季年是雕刻大师,对古玩比舒老内行,看到博古架上的古砚,便搬到书台,上仔细鉴赏,拿起小刀在砚台背面边沿刮了刮,说:“是假的,而且不是一般的假,连普通天然石头都不是,是石头碾成粉末拌胶水后用模子压成的,根本经不起墨磨。这麒麟也不是用刀雕刻的,是模具压出来的。”
舒老也用小刀刮看,果真是。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他反而为姚斌鸣不平:“该把真相告诉姚斌。”
俞季年却说:“他好意送你,既然你相信他不是有意弄假骗你,你一说穿,他脸往哪儿搁?”
舒老只好作罢。
过后,他还是感到有点儿委屈:不向姚斌说明,姚斌还认为我收了名贵的真古砚,岂不冤!承受还是洗清?这种纠结不时缠绕着他的心。
舒老早年辅导的许多学写作的学生中,有两个已经退休的,定期来看望他,陪他聊天。闲聊间,他提起假古砚的事。
一个学生说:“说明真相,姚校长脸上确实难堪。”
另一个说:“是的,他还会觉得亏了你,会想法用别的方式再补情,这就更复杂了。”
舒老只好再次打消说明的念头,假古砚的事从此沉入记忆深处。
又过了六年,舒老年近八十,所过生活正是世人所羡的安度晚年。人生到这一步,渐生彻悟,觉得财富确实是身外之物,存有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作序人家送的,也许值些钱,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
舒老决定逐一归还原主。
姚斌送的砚台,这回两方一并归还,其中一方澄泥砚是真的,就不再有因为是假的才归还的嫌疑,不会伤及对方面子,也不会再涉及补不补情。
姚斌也已经退休在家,住在市郊。
这天,舒老叫一个曾经的学生开车,把两方砚台送到姚斌家。他本想在门口递给姚斌后就马上离开,姚斌偏要他进家坐坐喝口茶。他一坐下,率真本性便占了上风,觉得假砚台的事还是该告诉姚斌,免得姚斌当珍宝再送别人,便脱口说了。
姚斌先是惊呆继而尴尬:“那老兄也真是,怎么用假砚来糊弄我?”
舒老顿时又后悔,连忙补救说:“我想,送你的人也不会故意骗你,可能也受了卖砚台的人骗。”他的分析又深了一层,也是为帮姚斌缓解窘迫。
姚斌愣了愣,似有所悟,感激地说:“真相在您老心里憋了这么多年,您背了这么久的包袱,反倒让我不安。幸好您今天终于告诉我真相,否则我还会无心地去糊弄别人。”
舒老想想也是,感觉轻松了,洒脱地说:“是呀,说明你我都需要真相,不要包袱。”
坐车回家的路上,舒老不由得回想,虽然有过几次想说明的冲动,但是别人认为不宜也就作罢,根子还是自己受“常理”的束缚,包袱背了这么多年,其实还是自己不敢放下;求真,还缺了点儿破茧而出的勇气!
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舒老为人作序从不收润笔,别人求他的书法,他也拒收酬谢,这都表明舒老不把这当作交易,体现了他的淡泊。
B.俞季年对古玩比舒老内行,他的来访揭示了古砚的真相,俞季年从“常理”出发建议舒老不说出真相。
C.舒老最后决定把两方古砚一并归还给姚斌,目的是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同时教育姚斌做人要诚信。
D.小说结尾写舒老坐在车上回想起假砚的风波, 认为求真需要勇气,由事到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引人深思。
1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釆用顺叙的手法,从舒老书台上新添的一方古砚写起,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条理清晰。
B.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将视角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舒老的自我审视与反省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
C.小说对舒老的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其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实现的,不同描写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更加丰满。
D.小说语言很有表现力,比如用“先是惊呆继而尴尬”刻画姚斌得知古砚是假的这一真相时的神态,贴切传神。
20.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古砚”的作用。
【答案】18.C
19.A
20.①“古砚”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小说围绕姚斌送给舒老的两方古砚展开,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②通过“古砚”塑造人物形象。如小说通过“送砚”“还砚”等情节,塑造了舒老不重名利、简朴、坦诚、洒脱的形象。
③通过“古砚”表达主题。小说通过舒老“还砚”,表达了对老一辈知识分子不慕名利、向善求真的高尚品格的赞美。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题考查物象的作用。解答这种题一般从四个角度思考:①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②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④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18.C项“同时教育姚斌做人要诚信”理解错误。由原文“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连忙补救说:‘我想,送你的人也不会故意骗你,可能也受了卖砚台的人骗。’他的分析又深了一层,也是为帮姚斌缓解窘迫”可知,舒老主要是要向姚斌说明真相,而不是教育他。
故答案为:C
19.A项“采用顺叙的手法”赏析错误,文章开头从舒老书台上新添的一方古砚写起,再写古砚的由来,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故答案为:A
20.①从结构上分析:小说开头“年已古稀的舒启正书台上新添了一方古砚,用木盒装着”从舒老书台上新添的一方古砚写起;然后写“姚斌送这方古砚”“姚斌送这澄泥砚价值如何,他无法判断,推了几次推不掉,只好收下”姚斌送砚台、舒老拒收砚台未成;再写“时隔不久,姚斌还是托人送来了”“舒老无意去探讨其中是非,又一次表示拒收”姚斌又送一方砚台、舒老再次拒收未成;又写“舒老也用小刀刮看,果真是。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他反而为姚斌鸣不平:‘该把真相告诉姚斌。’”“舒老只好作罢”“舒老只好再次打消说明的念头,假古砚的事从此沉入记忆深处”老友验证了其中一方砚台是假的,舒老为送回砚台而纠结;最后写“舒老决定逐一归还原主”“舒老叫一个曾经的学生开车,把两方砚台送到姚斌家”舒老最终送还砚台。——由以上可知,“砚台”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砚台”展开情节。
②人物塑造上,围绕“送砚台”“收砚台”“还砚台”等情节,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主人公舒老的形象,“姚斌送这澄泥砚价值如何,他无法判断,推了几次推不掉,只好收下”“舒老想,姚斌并不写毛笔字,人家送他只能是作为藏品的,可能是有孩子上学求他帮忙。舒老无意去探讨其中是非,又一次表示拒收”“觉得财富确实是身外之物,存有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作序人家送的,也许值些钱,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表现其淡泊名利的品质,“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他反而为姚斌鸣不平:‘该把真相告诉姚斌。’”体现其坦诚而洒脱。
③主题上,小说写舒老“拒砚”“还砚”以及自我反省的过程,“觉得财富确实是身外之物,存有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作序人家送的,也许值些钱,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舒老不由得回想,虽然有过几次想说明的冲动,但是别人认为不宜也就作罢,根子还是自己受‘常理’的束缚,包袱背了这么多年,其实还是自己不敢放下;求真,还缺了点儿破茧而出的勇气”表达了对老一辈知识分子不慕名利、向善求真的高尚品格的赞美。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诗句,按要求作文。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雪莱《致云雀》
以上诗句给你怎样的感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觉得该怎样度过自己的青春时代。请就此写一篇文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首先要认真分析材料中的诗句内容及主旨,诗句生动地描绘了云雀以积极向上的姿态翱翔于蓝天,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对自由、光明、理想的向往。诗句“向上,再向高处飞翔,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其中出现两个“上”字和“高处”,代表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追求。“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体现着乐观积极、奋斗不息的美好姿态。
由此可知,从追求自由、迎接光明、永不倦怠的鸟儿身上,我们看到了勇敢、乐观、积极、奋斗的形象,体会到勇敢追求、奋斗进取的精神力量。立足于当代青年的身份,立意应侧重于“乐观”“积极”“奋斗”几个方面。新时代青年应该大胆追求、积极进取,像诗中的云雀那样,勇敢飞翔,才能去触摸生命的高度,享受人生的喜悦;且歌且行,才能感受到青春进取、奋斗、乐观昂扬向上的力量。正所谓“青春奋斗正当时,不负韶华不负己”。因此,可以选取其中一个侧面立意,也可以综合其中两个或三个立意,合理、有序即可。
行文时,从新时代青年追求成功、追求理想的角度出发,可提出“时代青年积极乐观,奋斗进取”的中心论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设置分论点,利用排比段落,运用因果论证和例证的方法,如分析为什么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乐观向上,为什么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要奋斗不息等分论点,然后得出结论,不畏艰险的乐观心态是实现理想的助推器,奋斗不息是取得成功的法宝,最后归结全篇,重申观点。
参考立意:
①青春奋斗正当时,乐观向上绽光彩。
②且歌且行,书写青春华章。
③乐观、奋斗才显现青春的力量。
④青春的舞台从不缺少奋发向上的角色。
【点评】本题考查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哲理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我们思想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的过程。 注意先需要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探究关键词的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再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 联系现实,准确立意。 从这三步骤入手,才能拨得云开见月明,通过作文审题立意,探讨人生、生命、自然、社会。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