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六单元
单元主题阅读——真实的鲁迅
【主题解读】
鲁迅怀抱真心,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好恶,活得真实、自然、痛快;他一腔正义,怼天怼地,坚守着内心的底线,不越界一分一毫;他勇敢无畏,不在意旁人的嬉笑怒骂,我行我素,但求无愧于心;他满怀深情,同情民众的不幸与不争,用一杆犀利之笔,点醒愚昧。我们知道他横眉冷对的模样,却忽略了他会笑、会哭、会顽皮的真性情;很多人只看其刀剑匕首的杂文,而不知其笔下更有如百草园、看社戏这样的童年美好。
鲁迅先生记
萧 红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里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红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还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子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片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片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选自《萧红文集》,有删改)
【赏析】文章通过忆写鲁迅生活的零星片段,展示了鲁迅的言谈笑貌、品性气质和人格精神,寄托了作者对鲁迅的浓浓思念之情。作者以小显大,紧扣常人不注意的“花瓶”和“万年青”展开内容,通过自己与鲁迅、许广平的简单对话,寥寥数语便使鲁迅的形象跃然纸上。文章巧用象征、拟人手法,以“万年青”象征鲁迅的精神,生动而形象。文章着笔随意,娓娓叙来,亲切自然,悠悠思念之情充溢字里行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生活中的鲁迅先生
王吴军
鲁迅先生写的文章像匕首、像投枪,充满了风暴一般的战斗气息,但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其实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也很懂得享受生活的清福。只是鲁迅先生享受的清福不是奢靡的感官刺激,而是心灵的愉悦和生活的乐趣。
鲁迅喜欢喝茶。年轻时,喝茶是绍兴老家的喝法:先在一大锡壶里盛满开水,然后在茶杯里用茶叶泡出浓浓的茶汁,可以随时兑开水喝。在日本留学时,鲁迅饮用的茶叶大多是中等的绿茶。定居上海后,鲁迅喝茶就比较讲究情调了,不再用大锡茶壶,而是用小壶泡茶。如果茶水中的茶香不够,而当时又不那么忙,他就会另换一壶新茶。鲁迅在《喝茶》这篇文章中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鲁迅是很乐意享受喝茶这种清福的,只是平时勤于写作,享受这种清福的时间并不多。
鲁迅喜欢吃故乡的菜蔬和瓜果。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鲁迅这样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故乡的菜蔬和瓜果是鲁迅小时候的美味,离家在异乡生活之后,这些东西成了鲁迅心中的乡愁。这种乡愁说来并不那么阳春白雪,却通俗得清新美好。在生活这方面,鲁迅是既雅且俗的。许广平曾经说,在生命的晚期,鲁迅吃的东西很随便,不过隔夜的菜他是不大喜欢吃的,只有火腿这种食物他还爱吃,预备出来的火腿不一定一餐吃完,那么,连用几次也是可以的。鲁迅懒得吃鱼,因为鱼的细刺多,吃的时候浪费时间,鲁迅觉得把时间用在这上面是很可惜的。鲁迅在享受生活清福的时候又不愿意浪费时间,表现出了极其珍惜时间的勤奋作风。
鲁迅喜欢抽烟,而且烟瘾很大,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鲁迅还喜欢喝酒,他喝的酒并非高档酒,喝酒的时候也十分节制,对于酒的质量,他却异常讲究。有一次,有人见许广平亲自为鲁迅用玫瑰花浸泡一种酒。还有一次,鲁迅留一位朋友吃饭,朋友喝了鲁迅家的几杯酒,感到酒味非常醇厚。用玫瑰花泡酒喝,这是非常雅致的,可见鲁迅先生的生活情趣。
鲁迅喜欢吃零食,尤喜欢吃糖和小花生。日常生活中,鲁迅也常常拿糖和小花生这些小东西来招待客人。许广平说鲁迅“糖也喜欢吃,但是总爱买三四角钱一磅的廉价糖”。鲁迅买廉价糖的做法的确耐人寻味。其实,他买得起那些贵一点的高档糖,但是,他要自己完全像一个普通人那样融入生活,而不是远离生活。对于鲁迅来说,这也是一种清福。
鲁迅书斋里总是井然有序、一尘不染。喜欢享受清福而充满生活情趣的鲁迅,是远离邋遢、凌乱和颓废的。现代散文作家、编辑孙伏园在《哭鲁迅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道:“他(鲁迅)虽然做官十几年,教书十几年,对于一般人往往无法避免的无聊游戏,如赌博,如旧戏,如妓院,他从未沾染丝毫。”这恰恰说明他真正懂得什么是清福。
鲁迅晚年很爱看电影,常常花最多的钱买最好座位的电影票。这同样是一种清福。鲁迅觉得,看电影就是要高高兴兴的,坐在最好的座位上看,才能带来最好的享受。鲁迅去看电影是为了让自己真正放松,所以他和许广平去看电影时,不坐电车和黄包车,而要坐当时很时髦而且价钱不低的小汽车。晚上,小孩子睡静了,家里也没有客人,工作也比较放得下的时候,鲁迅就像突击似的,叫一辆车子,和许广平很快溜到影院坐下来,开心地看一场电影。许广平说,看电影到了高兴处,鲁迅“高兴得好像吃到了称心的糖果的小孩子一样”。看完电影,鲁迅还会意犹未尽地给朋友写信,鼓动说电影“不可不看”。
喜欢享受生活的鲁迅,让人们看到了他身上的天然质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生动又令人惊喜的文化大家。
(选自《月读》,有删改)
【赏析】提起“新文化”旗手的鲁迅先生,家喻户晓,均知他的道德文章是我们青年人的师表。殊不知鲁迅平民化的日常生活也是我们的楷模,诸如吃蔬菜和瓜果、喝茶、书斋等,也体现出质朴的品性。鲁迅先生生活平民化的高尚品质和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