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秋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共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6 06:3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单元学习任务
诗歌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我国诗歌自《诗经》以来,作品浩若烟海,遨游于诗海,其乐无穷。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近诗歌,学习写诗歌。
指点迷津
1.意象
诗词都是用意象说话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譬如一棵树站在那里,就是“象”;一旦“我”开口描述它,这棵树的真正的形象就被遮蔽,它不再纯粹是一棵树,而是承载了人的“意”——“我”的感情和思想。好的诗词忌讳直接抒情,而是用意象说话。
此外,诗人在表现意象时常用比喻和移就的修辞手法将事物和语言陌生化,读之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譬如一个学生写的一首名为《榴花》的小诗:“一团烈焰/在枝上静止地燃烧/红/是它唯一的颜色。”作者以比喻和移就的手法描绘枝头鲜艳的花朵,化静为动,意味无穷。
2.哲理
好的诗歌除了用意象说话,还需要有哲理,有言外之“意”,这往往耐人寻味,曲径通幽。看下面这首诗:
寒风与春姑娘
佚 名
如果说
三月里的寒风
是一阵魔力
来自北冰洋
那么
姗姗北上的春姑娘
是莽莽原野上
倔强的弹簧
朔风对她压力越大
她越以无限明媚的春光
弹向那
更遥远的北方
该诗运用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借喻“寒风”和“春姑娘”,诠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就越大”,从而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在生活中我们必须变“压力”为“动力”,去乐观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3.情趣
诗歌不仅要有意象,有哲理,还要有情趣——脱俗之趣。这种情趣,要超脱凡俗,能让读者暂时“活在别处”。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声明,他的创作就是要减轻人的沉重感、天体的沉重感、城市的沉重感、语言的沉重感。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躲避沉重和困苦时,往往会在文学艺术中凭借智慧的调节和灵魂的超越寻求一种摆脱,从而能够至少暂时“活在别处”,进入一个截然不同的美丽新世界。人们内心深处对于“轻逸”的追求,其实体现了人们精神世界中最
为微妙的一种隐蔽激情。卡尔维诺强调的“轻逸美学”正是为了强调写作思维的自由和对生活焦虑的消解,这是潜藏于人类内心的一种普遍的审美期待。正如武侠小说之所以被称为“成人童话”,就是因为它满足了成年人渴望超越现实生活,哪怕只是暂时脱离冗杂沉重的尘世,活在一个理想的童话世界,享受轻松飘逸的人生,释放生命激情的一种潜隐的欲望。
4.节奏
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音韵,诗歌分行排列,主要是为了体现其音乐美,产生一种一唱三叹、多变而和谐的艺术魅力。恰当的分行与诗句的排列,就像一件漂亮得体的外衣,让人眼前一亮,而句式的错落有致,读来就有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如冰心的《繁星(七一)》: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 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典范作品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点评:第1节主要讲为营造幸福生活所做的物质层面的事,第2~3节则主要讲精神层面的事:通信、祝福。需要指出的是,诗人和熟悉者通信,给陌生人祝福,目的都是希望他们幸福,和自己一样幸福。尽管幸福的形式不同,但幸福的体验应该是一样的,所以最后一句,诗人表达了对自己所感受到的幸福的绝对自信。整首诗语言质朴而富有意蕴,如“幸福的闪电”,闪电必须要有撞击——由“面朝大海”和“春暖花开”撞击,由明天和今天撞击,由亲人和陌生人撞击……“我只愿”,这是诗人的固执,是对理想的献身,是对美的崇拜。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创作一首诗歌。
书海浩瀚,我们无法读尽世间之书,必须有所舍弃才能有所收获,这就是“舍得的智慧”。读书如此,生活亦如此。
请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经历,写一首不超过100字的短诗。
思路点拨:在审题时要抓住两个关键词:“舍得”与“智慧”。所谓“舍得”,合在一起讲,即愿意付出。所以要舍得的对象应该是有价值的,也是让人不舍的,如荣誉、利益、爱好等,只是“两利相衡取其大”。分开来讲,即有舍才有得,要想得,必先有所舍弃。舍弃的与得到的不一定只是大与小、多与少的区别,或许根本不存在可比性。对于两者的价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衡量标准。题中“舍得”一词给了我们宽泛的选材范围,“智慧”一词又对立意有明显的暗示作用:既然称得上“智慧”,这种“舍得”必然是必要的、合理的、有效的,能让人有更多的
收获。只是这种收获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比物质更重要的精神或是良好的心态,这是一个人价值观的最好体现。写短诗时,注意选择合适的意象,表达一定的人生哲理。
阅读导引
青春像一条河,流淌梦想,沉淀智慧;青春是一块璞玉,
磨难越多,越显光彩;青春是山顶傲然挺立的孤松,风雨越猛,身姿越挺。青春是人生途中必经的驿站,青春是英勇无畏、九死不悔的信念。时光匆匆,我们又怎能辜负青春
青春途中,艰难困苦在所难免。然而这又如何 青春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奋斗拼搏中,就像雄鹰的美丽展现在搏击风雨中。青春的字典中无“苟安”一词,青春的誓言中无“害怕”一语。奋斗是青春最厚重的底色,只有经过磨难、受过痛苦、熬过孤独,才能让青春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
阅读篇目
青春的门槛
刘心武
有一个青年,他想画一幅题为《青春的门槛》的画。他画了无数次,撕毁了无数次,久久地没有画成……
因为他心里淤塞着一团乱麻般的思绪,他怕迈出那青春的门槛,怕失去还没有享受够的青春……
是啊,青春的美好,不必详尽地铺陈,单单想到这一点便令人心醉——青春是一种特权!
“他还年轻!”这是人们对青春期中的红男绿女的一种覆盖面极宽的赦免。可以任由他们糊涂一点,马虎一点,浪漫一点,淘气一点,懒惰一点,疯狂一点……无妨犯一点错误,或者无妨耍一点脾气,肆无忌惮地笑,尽情尽兴地哭……因为他们正当青春,所以不要苛责他们!
“我还年轻!”这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几近于全面的谅解。以后的事情以后再想以后再谈。让世界只是一幅画,生活只是一首歌,理想只是朦胧的朝霞,事业只是远方的车站……因为我们正当青春,所以只管扭动欢快的舞步!
然而岁月匆匆,一个那样的日子终于来临——脚尖触到了门槛,青春的门槛!
抬头一望,门槛外面是一个惊心动魄的世界!
迈出那门槛,责任和义务将沉重地压到肩头;原来只觉得别扭而从未深究过的他人的目光,逼近面前,不得不认真地加以剖析;啊,人际关系如此这般错综复杂,而自己终于不能再加回避;没有人轻易对你谅解和宽宥,连自己也不能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细加反刍审评;感情世界竟也变得如此迷离扑朔,原来绝不能轻言友谊和爱情;道德是生活这个大鱼缸的
玻璃外壁,原以为看似透明无妨穿游,却原来无比坚硬不许超越;世界不是一幅画而是一种复杂深奥的存在,生活不是一首歌而是一篇难以答好的考卷,理想必须明晰并切实地作出抉择,事业是一趟已经开来不抓紧时间努力登上去便要迅即开走的列车……
啊,青春的门槛!
狂跳的心啊,你能不能平静些,告诉我告诉我,能不能不迈将过去 怎样地迈将过去 ……
你怎能不迈过那青春的门槛 那是无可回避的。世上有那样一种人,他年龄早已超过青春期,但心理结构和为人处世水平仍停留在青春的门槛以内。这种人常常因不能适应社会、生活、他人而被视作“缺心眼”“大傻帽”,永远保持青春的活力是非常美好的,永远保持青春期的心理结构和为人处世水平,特别是超越青春期仍建立不起坚实的信仰、理想、道德观和事业心,那就不但不称其为美好,甚至要堕入丑陋和丑恶了!
你必须勇敢地迈过那青春的门槛!
当你脚尖触到青春的门槛时,你必须勇敢地失去青春!
只有丢失青春,才能换取成熟。
只有任仲春的劲风吹落花瓣,才能在骄阳中结出你青色的幼果。
怎样迈过那青春的门槛
要义无反顾。青春诚美好,但青春必凋零。迈过去!敢于用你还不够坚实的肩膀,承受社会压上来的责任和义务;敢于面对波诡云谲的社会生活;敢于迎接微妙的眼神、莫测的心机与需要仔细破译的话语;敢于在感情世界里经受超越天真烂漫层次的严峻到甚至于痛彻肺腑的考验;敢于树立起宏大的理想目标;敢于以坚韧的毅力和奋发的进取开创出时代、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业绩……
要欢欣鼓舞。青春诚美好,但青春的门槛那边更奇妙。花儿落了,会有果实。最初的果实的确是苦涩的,甚至是丑陋的,然而果实比花朵更有价值,随着新的岁月中的奋斗,果实将逐渐硕大,逐渐饱满,逐渐光彩照人,逐渐果香四溢——青春如花,点缀得这个世界缤纷似锦,但主要是供于观看;青春后的生命如果,使这个世界变得滋养并通过种子延续着人类的文明,它就不仅是供于观瞻而是创造出新的生命……迈过青春的门槛,在失落的痛苦过后,又将获得多么大的快乐!预支一部分那至高的快乐吧,果断而敏捷地迈过青春的门槛!
有一个青年,他想画一幅题为《青春的门槛》的画。他画出了一个高耸的门洞,门洞这边是一个撑壁犹豫的青年,门洞外的强光勾勒出他的剪影,他正待迈出那门洞下的门槛却还缺乏最后的一束勇气——而门洞外是一眼望不清的缤纷世界,显得神秘莫测……
他该怎样才能把这幅画儿画得更好
年轻的朋友们啊,让我们一齐帮他来画!
(有删改)
赏析:人生总会迈过“青春的门槛”,但正如作者所说“必须勇敢地迈过”,“敢于……敢于……敢于……敢于……敢于……敢于……”,亲爱的青年朋友,你该如何画好你的《青春的门槛》呢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 ”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地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 ”“你想学些什么 ”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总答一句吧:“为的是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作“达德”呢 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件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地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 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食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到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知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仅有这点常识还不够,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样才能不忧呢 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 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道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是怎么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用都包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 然则不做怎么样呢 不做便连这一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
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凡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呢 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地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所得 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也没有东西为我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
怎么样才能不惧呢 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会有丰富的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很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 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著。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为薄弱极易,由薄弱返到刚强极难。自己做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
可做 自己只要肯奋斗,终须能恢复自由。意志磨炼得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的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 沉闷吗 悲哀痛苦吗 觉得外边的压迫你不能抵抗吗 我告诉你,你怀疑和沉闷,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所以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成功。诸君啊,醒醒吧!你成人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有删改)
赏析:这篇文章是1922年梁启超先生应苏州学界之邀作演讲的节录。该部分内容阐述了为学与做人的关系。那么读罢本文,你对青年的为学与做人又有哪些看法
青  春
席慕蓉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赏析:诗歌开篇那种对青春远逝的无限伤感、那种对生命短暂的无穷幽怨仿佛立刻遮蔽了天空,紧紧攫住了读者的心。是啊,青春易逝,那么青春年少的你该做些什么呢
山  果
黄兴蓉
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岭。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拼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的核桃。她好不容易才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
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挤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便使劲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帮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她向我表露着感激的笑容,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我使劲拒绝,可是没用,她很执拗。
慢慢地,小姑娘对我已不太拘束了。从她那很难懂的话里我终于听明白,小姑娘十四了,家离刚才的沙窝站还有几十里,家里的核桃树收了很多核桃,但汽车进不了山,要卖就得背到很远的地方,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才叫她出来卖核桃。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走,才赶上了这趟车。卖完核桃赶回来还要走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
“出这么远门你不害怕吗 ”我问。
“我有伴儿,一上车都挤散了,下车就见到了。”她很有信心地说。
“走出这么远卖一筐核桃能赚多少钱 ”
“刨除来回车票钱,能剩下十五六块吧。”小姑娘微微一笑,显然这个数字给她以鼓舞。
“还不够路上吃顿饭的呢!”我身边一位乘客插话说。
小姑娘马上说:“我们带的有干粮。”
那位乘客真有点多话:“你带的什么干粮 ”
“我已经吃过一次了,还有一包在核桃底下,爸爸要我卖完核桃再吃那些。”
“你带的什么干粮 ”那位乘客追问。
“红薯面饼子。”周围的旅客闻之一时凄然。
就在这时,车厢广播要晚点半小时,火车停在了半道中间。我赶忙利用这个机会,对车厢里的旅客说:“这个女孩带来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买一点。”
有人问:“多少钱一斤 ”
女孩说:“阿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
我跟着说:“真够便宜的,我们那里卖八块钱一斤呢。”
旅客纷纷来买了,我帮着小姑娘数着核桃,她收钱。那种核桃是薄皮核桃,把两个攥在手里一挤就破了,生着吃也很香。一会儿,那一篓核桃就卖去了多半篓。那女孩儿仔细地把收到的零碎钱打理好,一脸的欣喜。
很快到了站,姑娘要下车了,我帮她把背篓背在肩上。然后取出一套红豆色的衣裤,放进她的背篓。对她说:“这是我买来要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
她高兴地侧身看那身衣服,笑容中对我表示着谢意。此时,一直在旁边玩扑克的4个农民工也急忙站起来,一人捏着五十元钱远远伸着手把钱塞给小姑娘:“小妹妹,我们因为实在带不了,没法买你的核桃,这点钱拿回去给你妈妈买点药。”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会表达心里的感谢,脸憋得通红。
小姑娘在拥挤中下了车,却没有走,转回来站到高高的车窗跟前对那几位给他钱的农民工大声喊着:“大爷!大爷们!”感激的泪水挂在小脸上,不知道说什么好。那几位农民工都很年轻,大爷这称呼显然是不合适的。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时穿,阿婆……”声音是哽咽的。“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车上一阵混乱之后又平静了,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连同那个小小的沙窝站,那个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那些衣衫不整的农民工,那份心灵深处的慈爱消隐在莽莽群山中。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期,略有改动)
赏析:这篇小说以“我”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了山果这个穷苦女孩儿在火车上卖核桃,同时得到“我”及其他乘客帮助的故事。小说以极富人情味的细节描写打动人心,其主旨是多元的,值得大家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