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4.2《我有一个梦想》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一下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本文激情澎湃、文质兼美的特点,在读与讲的过程中,领会演讲的特点。
三、注意体会和揣摩本文成功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文采斐然的特点。
【教学建议】
一、教学之前,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一下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本文激情澎湃,文质兼美,应提倡多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在读与讲的过程中,领会演讲的特点。
三、本文成功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文采斐然,学习要注意体会和揣摩。
【课时安排】1课时
走近.马丁.路德.金
马丁.路德.金(1929—1968)
美国民权运动杰出领袖。
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1968年4月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
美国战后民权运动领袖。1929年 1月15日生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一牧师家中, 1955 ~1956 年,金胜利领导了该市黑人抵制公共汽车公司种族歧视的罢乘运动,成为民权运动黑人领袖。
金,M.L.
Martin Luther King,Jr.
(1929~1968)
1963年8月23日,马丁·路德·金组织了美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自由进军”运动。他率领一支庞大的游行队伍向首都华盛顿进军,争取立法保障黑人的权利。28日,他在林肯纪念堂前的石阶上向众人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他的这篇演说为美国法律和生活变革铺平了道路,成为使整个国家面目一新的珍贵的历史时刻之一。 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金。他将全部奖金(54600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
从1968年3月起,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走近.马丁.路德.金
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就开始掳掠非洲黑人,把他们贩卖到美洲为奴,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
不足。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持续了大约400余年。直到1783年,美国的建国者决定废除奴隶贸易,但黑人的地位依然非常地下。南北战争以后,当时的总统林肯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奴隶终于在法律上获得自由。
黑奴拍卖市场
美国总统 林肯
关于—背景
关于—背景
关于—背景
《解放黑奴宣言》会场
但100多年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美国黑人仍然是下等公民,挣扎在社会的低层,生活贫困,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能进入各级各类高层机构,不能参加投票和选举,不能像白人一样享有人格自由和活动自由。在南方的诸多州,黑人不能在白人开的餐馆就餐,许多公共场所挂着“仅供白人使用”的牌子,甚至在公共汽车上黑人也只能坐在后车厢,车的中部虽然允许黑人坐,但有白人上车,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黑人发起了浩大的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领袖。
返回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现场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现场
走近—我有一个梦想
1963年8月28日,马丁 .路德 金《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现场。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现场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现场
马丁-路德-金演讲现场
走近—我有一个梦想
1956年的马丁·路德·金(左)
1963年8月23日,金率领一支庞大的游行队伍向首都华盛顿进军,为全美国的黑人争取人权。他在林肯纪念堂前向25万人发表了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当时,美国许多黑人没有投票权,种族隔离在美国各地十分盛行。金在1968年4月4日在田纳西州被暗杀。
马丁·路德·金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左四)
一家人在亚特兰大街头漫步
1968年4月3日马丁·路德·金(右二)在遇刺前一天还和其他领导人在一起
马丁·路德·金逝世于1968年4月4日。
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旅馆的阳台上遇害。他的同事们急忙呼救,并一起向打枪的方向指去。
马丁·路德·金墓
马丁·路德·金塑像
印有马丁-路德-金头像的旗帜
刻有马丁-路德-金演讲时间主题简要背景的石刻
听朗读,整体把握课文
这一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的?
这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各是什么?
“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梦想”具体指什么?
这次演讲想达到什么目的?
演讲对象:
时 间:
地 点:
场 合:
“梦想”指:
演讲目的:
主要是针对美国黑人,同时也包括美国政府。
1963年8月28日
华盛顿广场,林肯雕像前
在华盛顿特区组织25万人的集会上
彻底消除种族隔离政策,要求民主、自由、种族的平等
进一步推动黑人要求自由、公正、平等的运动,加快实现理想的步伐。
一、回顾《解放黑奴宣言》的重大意义(1)
二、揭露黑人生活的现状,抨击美国社会黑暗的
. 一面,提出自己正当的要求(2~16)
揭露黑人_________________的现状 (2段)
讽刺当局_________________的许诺 (4段)
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 (3段)
提醒当局 _________________的后果 (6段)
讲究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策略 (7段)
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 (16段)
三、展望:斗争必胜(17~32)
全文的结构层次
受歧视
空头支票式
自由、民主、平等
不兑现许诺
非暴力斗争
坚持斗争,直至胜利
一(1~5)交代集会原因
1)回顾林肯《宣言》
2)揭露黑人被歧视现状
3~5)点明集会目的
兑现诺言
提醒美国
二(6~16)号召黑人斗争
斗争决心 6
斗争方式 7-9
勉励黑人 10-16
三(17~32)梦想平等自由
(17--27)梦想内容
(28~32)意义和信心
思路结构
游行要求及其合理性(1-6)
使用的斗争策略(7-16)
心中理想及为实现理想的决心与信念(17-32)
(1-2)原因:黑人境遇依旧凄惨
(3-4)目的之一:兑现《解放黑奴宣言》的诺言
(5)目的之二:提醒政府,现在正是实现诺言的时候
(6)不兑现的后果:黑人不满会撼动美国的根基
(7-8)策略:采取非暴力手段,相信大多数白人
(9-14)目标:黑人获得自由,争取正义的权利。
(15-16)信念:坚持下去,正义终会实现。
(17)提出梦想口号
(18-25)历数梦想内容
(26-27)强调梦想就是信念
(28-32)展望胜利到来的情形
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风采吧!
读第一部分(1自然段)
伟大的美国人指谁?
什么是《解放黑奴宣言》?
本段落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伟大的美国人”
林肯.A(Abraham Lincoln. 1809~1865),美国总统(1861~1865),共和党人,曾任律师,1848~1849年当选为众议员,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度。当选为总统后,南方各州相继宣布脱离联邦,内战爆发。战争初期,曾竭力设法与南方诸州妥协,遭拒绝;在群众运动高涨和军事失利的情况下,1862年开始采取革命措施,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使战争成为群众性的革命斗争,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内战结束时,被北南方奴隶主指使 的暴徒刺杀。
《解放黑奴宣言》
美国南北内战期间,林肯总统于1862年9月22日颁布的宣言,它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南方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成为自由人,但没有明确废除奴隶制,也没有规定给黑人以土地。宣言当时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支持,
并使战争形势转向有利于北方。1865年的宪法修正案的第十三条废除了奴隶制,但战争后的黑人依然受到歧视。
林肯总统(左一)在审阅《解放
黑奴宣言》(1862年9月22日)
本段落的意义和作用
本次游行集会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求自由,要求平等,而这个主题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被当时的一位伟人写在了《解放黑奴宣言》里了,而时至今日,黑人的权利不能够得到保障,因此有必要重提历史,一方面表示了对政府的不满,另一方面昭示民众,我们并非无理取闹,我们必须奋斗,也许前面的路还很长。
(1)四个相连的“一百年后的今天”有什么作用?
读第二部分,明确
排比:揭示黑人生活现状
隔离、歧视、穷困、萎缩、流亡
诵读第二、三部分的重点段
诵读2、3自然段
诵读5、7、8自然段
诵读10~14自然段
诵读18~25自然段
注意
情感的分配语调的缓急语音的轻重
第二段是作者揭示黑人现今的生活,又是演讲的开始,读时要充满激情,又要沉痛有力。本段中前边三个“今天”,读时要一气呵成,又需要每一次的语调比前面有所抬升;需要重读的词语:“必须正视”、“隔离”、“歧视”、“穷困”、“萎缩”、“自己”、“故土家园”。
第三段在读时整体词语可略和缓一点,但重点词语一定要注意:“每一个美国人”、“所有的人”、“生存、自由”、“追求幸福”、“权利”
经过3、4 两个自然段的平缓之后,第五段作者的情感再次抬升。为了满足这种情感的张扬,作者一口气连用了四个排比句“现在是……的时候”,一方面这是作者情感发泄的需要,另一方面这种排山倒海的语势也加强了内容的表达,极强地突出了实现为自由、平等而战的重要性。
7、8自然段因为讲的是斗争的策略,所以语调是平和的、是理智的、是语重心长的
这一段可以说是一段答辞。针对“热心人”的质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挑衅,“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这里边有潜台词:“你们贪得无厌”、“你们根本就不应该提这样的要求”等)面对黑人的现状,面对这样的质问,作者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一串条件式排比句,如出膛之弹、喷井之油,似江海汹涌、狂风扫云,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是一段誓言正义逼人、豪气冲天,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表明了黑人斗争的决心,但同时不失理智,这一点要十分注意:情感的放纵决不是无限制的,因为作者在讲述的过程中是按了一定的顺序的,即由生存到政治权利。
这几段快要接近演讲的尾部,从内容上讲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描绘,与前段相比应舒缓些。
演 讲 词
演讲词是在公共场合中发表的讲话,是面向听众集中阐释某个问题的一种说话形式。
演讲词的特点
三多:(形式上)
多用整句(排比,气势强大)
多用短句、呼唤语(感召力,煽动性)
多用修辞格(比喻、排比、反问等增
强感染力)
三性:(内容上)
针对性
逻辑性
思想性
多用整句。如本文中“现在是…..时候”构成排比,气势强大,情感扑面而来。
多用短句。多用短句,呼唤语等,富于感召力,极具煽情性。
多用修辞。多用比喻、排比、反问,增加感染力。如本文中“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要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由此可见,演讲词是颇讲究艺术性的。
语言方面的特点:
“三多”
修辞手法
排比
反复
比喻
对比
语言特点
呼告
加强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文中排比使用,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更充分、更鲜明、更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更容易感染听众,并激起他们的共鸣。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生动形象地说明问题
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内容方面的特点
针对性:想民所想,讲民所不敢讲。
逻辑性:评论和论辨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 思想性: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
可讲性:上口入耳。
鼓动性:激发情绪,赢得赞同。
课堂小结
本文感情充沛,词句优美,设喻巧妙,感召力强
以回顾历史开端,以揭示黑人生活现状,号召黑人投入争取民主、自由、民主的非暴力战斗为主要内容,以展望美好未来作结。
思路明晰,富有逻辑性。
体现了作者的才情,展示了作者高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神。
——同学们也要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早日成才,为伟大祖国的繁荣、人类的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课堂练习
联系上下文,研读以下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人开了一种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
(这里的“空头支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2)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这里的“秋天”和“酷暑”分别指什么?)
“空头支票”是个巧妙的比喻。自林肯总统签署《黑奴解放宣言》以来,黑人在法律上就有了和白人一样的的生存、幸福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现实却如此令人失望:美国政府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就像空头支票一样,听起来不错,却没有实际意义。
美国是一个商业社会,空头支票的含义大家都非常清楚、熟悉,用它作比,生动形象且容易为人们理解,从而撕破了政府的虚伪外衣,促使听众放弃幻想,更加清醒地投入战斗。
本句同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黑人为之奋斗的实现自由、平等的那一天比喻为“爽朗的秋天”。我们知道,秋天“秋高气爽”,是收获的季节,通过这个比喻,生动而直观地告诉听众,他们的奋斗结果是什么,从而激发他们更加自觉地投入战斗。
酷暑与秋天形成鲜明的对比,它简介而形象生动地揭示了黑人备受摧残的生活现状,表现出了黑人为“秋天”的到来而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课堂练习
联系上下文,研读以下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3)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辟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我们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个信念当指前文的“梦想”,即自由、平等的那一天一定能够到来,美国应定能够成为一个“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家。
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是多种乐器、多重乐声的合奏与“交响”。
作者在此处用“交响乐”来作比喻,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因为它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黑人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报复和消灭白人,而是要与白人共享美好生活,展现了一幅和谐而优美的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