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6单元 生命的延续
第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5节 遗传与环境
目录
02
课前预习
03
精巧点拨
05
素养提升
01
学习目标
04
课堂演练
学习目标
1. 简述基因组成、性状表现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2. 区别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3. 独立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实验。
4. 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课前预习
知识点1 性状表现是基因组成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 遗传实验表明,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____________发生改变,_______________则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2. 喜马拉雅白色家兔的毛色可随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变化,而普通白色家兔的毛色不随温度变化。可见,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因型
表现型
环境温度
基因型
环境条件
知识点2 环境变化可以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3. 可遗传的变异:凡性状的变异能在后代中____________的叫做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_____________,也就是基因组的改变产生的。
4. 不可遗传的变异:有一些变异不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仅仅是由__________________条件直接作用于新陈代谢过程的结果。
重复出现
遗传物质
外界环境
精巧点拨
1. 环境变化能够引起生物变异,但只有当它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时,产生的变异才是可遗传的;否则,产生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可遗传的变异与不可遗传的变异的根本区别是是否有遗传物质的改变。
2. 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引起变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变异是不定向的。
3. 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利用对人有益的可遗传变异来改良或培育新品种的农作物。
(1)杂交育种:用不同品种杂交获得杂种,在杂种的后代中选择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例如:杂交水稻、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培育。
(2)人工选择培育:以自然变异为基础,根据个体表现型选择符合人类需要的个体,经过长期积累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如:培育高产奶牛。
(3)诱变育种:人为地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因素来诱导生物发生变异,然后根据育种的目标从变异后代中选育新品种。如:太空椒的培育。
课堂演练
知识点1 性状表现是基因组成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同一株水毛茛,伸出水面的叶呈扁平状,浸没水中的叶呈丝状。下列对该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该生物的性状不是基因作用的结果
B. 该生物的性状仅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C. 该生物的性状仅是基因作用的结果
D. 该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选择题
D
2. 下列选项中能够最恰当地解释右图中兔子背部毛色变化的是( )
A. 环境能够影响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B. 兔子的身体内产生了局部可遗传
的变异
C. 极低温度导致兔子的基因发生改变
D. 极低温度导致兔子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A
3. 下列关于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B.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C.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D. 若环境相同,则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相同
B
知识点2 环境变化可以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4. 下列变异中,属于不可遗传变异的是( )
A. 正常的夫妇生下患白化病的儿子
B. 一株红花大丽菊开出半红半白的花
C. 有芒小麦田里偶然出现无芒小麦
D. 海边度假的游客皮肤晒成古铜色
D
5. 某对单眼皮的夫妇生了一个单眼皮的男孩,该男孩通过手术整形成双眼皮,则该双眼皮性状( )
①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②由外界环境决定的 ③可以遗传给后代 ④不会遗传给后代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D
6. 下列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 )
A. 通过杂交选育的高产抗倒伏小麦
B. 用眼不当导致的近视
C. 大花生因水肥不足结出的小花生
D. 在阳光下晒黑的皮肤
A
7. 通过卫星搭载农作物种子到太空去可以选育出优质高产的新品种,这种育种方法是( )
A. 无土栽培 B. 诱变育种
C. 杂交育种 D. 组织培养
B
8. 有两个品种的水稻,一种高产不抗虫害,一种低产抗虫害。为了得到高产抗虫害的水稻品种,通常采用的办法是( )
A. 杂交育种 B. 无土栽培
C. 化学药品处理 D. 太空育种
A
9. 育种工作者使用射线处理农作物的种子,再从中选出优质高产的新品种,这种育种方法能够成功,是因为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作物的( )
A. 遗传物质 B. 性状
C. 生活习性 D. 生活环境
A
二、非选择题
10. (资料分析)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科技人员将刚结出的球形西瓜幼果放进方形透明盒中让它继续生长,原本球形的西瓜会长成正方体形。这种“方形西瓜”由于样子独特受到了某些人的喜爱。
资料二 科学家利用航天技术将普通西瓜的种子送上太空,返回后再进行栽培选育,培育出含糖量高、纤维少、个头大的太空西瓜。
(1)“方形西瓜”的变异属于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异。若从“方形西瓜”中取出种子播种,使其自然生长,会结出____________形的西瓜。
不可遗传
球
(2)太空西瓜含糖量高、果实大,其根本原因是普通西瓜种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太空环境中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异。
(3)亲代西瓜果肉都是红色的,子代却出现了黄色果肉,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_______________。西瓜果肉的红色和黄色是一对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资料可知,生物的性状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因(或遗传物质)
可遗传
变异
相对性状
基因型
环境条件
素养提升
航天育种
航天育种也被称为空间技术育种或太空育种,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高空气球等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进行诱变以产生有益变异,返回地面后根据需要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农作物育种新技术。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及美国的科学家就开始将植物种子搭载卫星上天,在返回地面的种子中发现其染色体畸变频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将番茄种子送上太空,后来在地面试验中也获得了变异的番茄,种子后代无毒,可以食用。1996年至1999年,俄罗斯等国在“和平号”空间站成功种植小麦、白菜和油菜等植物。目前,国外根据载人航天的需要,搭载的植物种子主要用于分析空间环境对于宇航员的安全性,探索空间条件下植物生长发育规律,以改善空间环境,其目的在于要使宇宙飞船最终成为“会飞的农场”,最终解决宇航员的食品自给问题。
我国的航天育种研究开始于1987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先后进行了13次70多种农作物的空间搭载试验,特别是“863”计划实施以来,我国航天育种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在水稻、小麦、棉花、番茄、青椒和芝麻等作物上诱变培育出一系列高产、优质、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新品系和新种质。其中目前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新品种或新组合有30多个,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可能对农作物
产量和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的罕见突变材料。航天育种技术已成为快速培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生产中发挥作用,为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问题:航天育种的原理是什么?
示范答案:航天育种主要是利用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太空综合环境因素诱发植物种子发生基因变异,在返回地面后根据需要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