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
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 辛 亥 革 命
目录
02
素养目标
04
看图说史
06
随堂练习
07
素养提升
01
课程标准
05
释疑难解
08
拓展阅读
03
知识梳理
课程标准
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及革命形势的发展。
唯物史观: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取得的成果,对辛亥革命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革命志士进行的长期的武装斗争,感悟革命党人不屈不挠、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
知识梳理
同盟会
安庆
广西起义
黄花岗起义
失败
同盟会
湖北新军
武昌
武汉三镇
湖北军政府
君主专制
民族民主
思想解放
看图说史
秋瑾
徐锡麟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湖北
武昌
1. 正确书写:萍浏醴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辛亥革命。
2. 萍浏醴起义是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3. 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释疑难解
4. 狭义的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其他省份接连爆发的革命活动;广义的辛亥革命指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朝统治而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5. 清帝退位不是在辛亥革命后,而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
6.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2021广州·改编)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副黄兴撰写的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对联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
A. 广州起义 B. 萍浏醴起义
C. 广西起义 D. 黄花岗起义
D
2. 孙中山在评价黄花岗起义时写道:“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据此分析,黄花岗起义( )
A. 直接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 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C. 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D. 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D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花岗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民主革命进程。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取得胜利,随后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D选项符合题意;黄花岗起义没有直接导致武昌起义的爆发,排除A选项;黄花岗起义没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排除B选项;黄花岗起义与削弱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无关,排除C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3. (2021玉林·改编)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10多次影响较大的起义。这些起义( )
A. 推动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B. 激发了维新派的改革热情
C. 得到全国半数省份响应 D. 宣告了清朝专制统治结束
A
4. 据《大公报》(创办于1902年)统计,1905年至1911年,全国共创办报刊933种,其中上海214种,华南124种,湖广65种,江南102种,西南53种,华北168种,西北15种,东北50种。这一现象( )
A. 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B. 有助于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
C. 是革命党人利用媒体宣传革命的结果
D. 是上海作为辛亥革命舆论中心的体现
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905年至1911年,全国共创办报刊933种,而且分布在全国各地,结合所学可知,报刊能够起到开启民智,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的作用,大量报刊的创办有助于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B选项符合题意;题干时间是1905年至1911年,不能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排除A选项;题干中未提及革命党人的活动,排除C选项;上海创办的报刊多,不能说明上海是辛亥革命的舆论中心,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5. 武昌起义爆发后,江苏、安徽、广西、浙江、四川等地的立宪派或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或由立宪派出任都督;湖南、贵州的立宪派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这一情形( )
A. 表明立宪派已掌控革命的领导权
B. 体现出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C. 反映出清政府统治在全国的崩溃
D. 加快了清王朝统治覆灭的步伐
D
6. (2021烟台)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 引进了西方科技 B. 推翻了清王朝反动统治
C. 形成了三民主义 D.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7.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有鲜明特点……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C. 三民主义思想涌现 D. 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D
8. (2021河北)这次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此推断,这次革命( )
A. 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B. 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
C.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
B
9. (2021德阳)据统计,从武昌起义爆发至1913年,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纸明显增加。这表明当时( )
A. 报刊以政治舆论导向为主
B. 民主共和观念影响扩大
C. 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发展
D. 三民主义得到普遍认同
B
10. 蔡元培写给孙中山的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认为孙中山最大的贡献是( )
A. 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
B. 推出了三民主义
C. 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D. 实现了民族独立
A
二、非选择题
11. “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
——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
材料三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09—1911年中国新开设面粉厂11家,资本额181万元;1910年中国工业商品总量为25.5亿元 1912—1914年中国新开设面粉厂28家,资本额320万元;1919年中国工业商品总量为44.8亿元
题11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为了“学习外国利器”提出的口号和洋务派将之付诸实践的措施。(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自强”“求富”。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建立新式海陆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认为中国变法的必要性以及梁启超所推行的变法的进步之处。(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变法可以挽救民族危亡,保国保种。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前后的变化。(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辛亥革命前,君主是统治者,人民是被统治者;工商业发展较为缓慢。辛亥革命后,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从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奋斗历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国家和民族要实现富强,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要以优秀的民族志士为榜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素养提升
革命党人的著作或书信 内容
1903年,陈天华撰写的《猛回头》 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
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黄兴写的绝命书 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
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方声洞写给父亲的信 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不免于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猛回头》所反映的中国当时面临的形势。概括以上著作和书信所反映的精神。(4分)→侧重考查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立志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不畏牺牲的奉献精神,顽强拼搏的果敢精神。
拓展阅读
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任何一个历史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