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四季之美》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四季之美》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6 10:2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四季之美
春华秋月,夏收冬藏。各个季节有各个季节的美。这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四季之美》这篇文章作者便从各个角度介绍了春夏秋冬的美。
【知识与技能】
1.会认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本课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回答课后问题。
2.了解四季的变化,欣赏四季最美的时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体悟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课时讲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出示四组描写四季的四字词语:
春暖花开 鸟语花香 万物复苏
绿树成荫 挥汗如雨 骄阳似火
秋高气爽 秋雨绵绵 稻谷飘香
冰天雪地 冬日暖阳 鹅毛大雪
2.同学们观察这四组词语,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跟季节有关,这四组词语分别是描写春、夏、秋、冬的词语。)
3.请同学用喜欢的词语来说一说自己心目中那个美丽的季节。(学生自由发挥。)
4.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作者眼中的四季与同学们眼中的四季是不是一样的。(板书:四季之美)
(二)初读课文,识字识句
朗读要求: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1.圈出文中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明确它们的读音。
2.注意“黎、漆、愈”等字的写法。
3.理解文中重点的词语和句子。
(三)精读课文,重点突破
1.导读第1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贴卡片: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课文里的春天吧!哪位同学能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 (指名读。)
师:谁能说一说,作者眼中春天最美是什么 最美的景物有哪些
生:春天最美是黎明。
师: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
生1:第一句话。
生2:最美的景物有鱼肚色的天空、红紫红紫的彩云。
(3)学生再读第1自然段。
2.导读第2自然段。
(1)教师谈话:同学们读得真美,我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那过了春天,就会迎来美丽的夏天!你们喜欢夏天吗 为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喜欢夏天的原因。
(2)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交流:夏天最美是什么 最美的景物有什么
夏天最美是夜晚,最美的景物有明月、萤火虫。
(3)课件出示萤火虫动态图,让学生感受夏夜的迷人情景。
师:翩翩飞舞的萤火虫给夏夜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4)学生用欢快的语气再读课文。
3.导读第3自然段。
(1)课件出示树叶飘落的动态图,教师谈话:看,树叶开始飘落,我似乎感觉到了一丝丝凉意,这是什么季节 (秋天。)接下来,老师带着你们一起进入秋天的黄昏!
(2)同桌互读课文,找出这一自然段中的四字词语。
急急匆匆、成群结队、比翼而飞、夕阳西沉、夜幕降临、心旷神怡。
(3)同桌合作探究:秋天最美是什么 最美的景物有哪些?
秋天最美是黄昏,最美的景物有归鸦、大雁、夕阳、风声、虫鸣。
(4)齐读课文。
4.导读第4自然段。
(1)教师谈话:多么美丽的画面,真叫人心旷神怡!这么美的秋天,哪怕秋雨绵绵,也叫人觉得温暖了。秋去冬来,我们就可以穿上厚厚的雪地靴去滑雪了,多么有趣!让我们一起进入冬的世界吧!
(2)齐读课文。
(3)同桌合作探究冬天最美是什么,最美的景物有哪些。
冬天最美是早晨,最美的景物有雪、霜、炭火。
5.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代表展示,教师引导小结。
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四季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板书导图
三、主旨分析
本文通过作者对四季之美的描绘与体会,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美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不同的含义,面对同一景色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从课文描绘的画面中体悟到了自然之美,结合自身的感受,品味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字清丽,结构较为简单。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感官到内心体会到四季景色的特点,从而读懂课文的内容。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文章语言的精练和优美,从而感受四季的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如: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抓住时机安排画一画、演一演等课堂活动。如开展“我是小画家”活动,让学生用简笔画画一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再如开展“家乡的四季”等活动,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通过介绍、导游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发挥学生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