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5 23:0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23《马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 23课的自读课文。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本文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喻人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オ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如何学习文言文,文言文的形式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表达感情和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又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所以在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和认识。在学习《马说》之前,学生已经学过“说”这种文体,比如《爱莲说》,所以学生对于如何在文中发掘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情感,并不是毫无头绪的。就这篇《马说》来说,它是韩愈《杂说 四篇》里的一篇,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不平则鸣的心灵之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敢说敢表现。这样作者的无奈,愤懑,就会自然呈现,学生亦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轻松地把握文旨。
【教学目标】
1.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能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正确把握本文主旨。
3.正确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做有用之才。
【重点难点】
1.领悟文章寓意。
2.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开放式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文化名人的名作,就像地球有南极和北极,一天有白昼和黑夜,一个人的一生,也总是在矛盾对立中沉浮。生在晚唐乱世的杜牧虽有济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乐观豪迈的刘禹锡虽想通过政治革新富国强民,却终究失败被贬谪在凄凉之地二十三年;才情卓著的东坡居士面对朗朗明月,欲乘风归去,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生就是这样一个矛盾重重的难题,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在竭力求得一个圆满的答案。
那么,唐朝文学家韩愈完成的是一份怎样的人生答卷呢,让我们随着《马说》去探讨“人生”这个“此事古难全”话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能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正确把握本文主旨。
3.正确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做有用之才。
三、检查预习:
积累字词:
祗()骈()槽枥()粟()奴隶()一石()食马者()执策()邪()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一词多义:而、食、策
四、了解伯乐相马的故事,了解伯乐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向驾车的人说要买马。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半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五、初读识伯乐
1、千里马没有了伯乐赏识,结局将会如何?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直接原因)
2、谁造成了千里马的悲剧?
3、他们又是如何饲养千里马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根本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为什么“鸣之”后面有“而”字?启发学生)
六、自主探究
1、本文共有十一个“不”字和三个“也”字,自己读一读,体会读出韩愈对千里马和韩愈不同的情感,自由朗读文章。
2、齐读,每读到一个“不”字时,拍桌一下,把对千里马的同情惋惜,对食马者额愤怒讽刺都蕴涵在这一掌之中。
3. 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
七、深读知寓意
1、韩愈的遭遇
2、本文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3、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试概括本文主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并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行为。
4、知识链接:“托物寓意”
5、知人论世:韩愈主要成就
八、创读明哲理:我们都渴望做一匹千里马,可是伯乐的确不常有。当你不被赏识、不被理解,受尽委屈时,你会怎么做?请以“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怀才不遇”作为开头,通过几行小诗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画面有思考有韵味)
教师范读:若我有幸自雏时怀揣使命之梦自少时飞往无尽高山在烈日下飞扬我的羽翼我定不会忘记磨砺我的热血迎向雨雪风霜可前路,烟雾迷离,尘土飞扬可我的肩上,缚着沉重的行囊阴霾重重,屡屡风霜但我不会叹息,说命运怎如此不公,实在让人沮丧因为我知道那个自少时萌出的梦想已好成一颗珍珠沙土也难掩我的光芒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也怀才不遇我想那一刻我比任何时候更确切的知道希望在远方而我的脚始终在前行的路上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心中自有乾坤在,守得云开见月明!
《马说》课后反思
通过《马说》一文的课上教学,并结合自己平时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谈一下几点反思:
1、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鉴于此在设计感悟环节时,我结合韩愈的简介和生平成就,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伯乐相马的故事自然而然的引出本文托物寓意的主旨,拓展眼神韩愈由千里马变伯乐之后的做法,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2、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