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复活(节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在经验作者的感觉指引下,以一个妇女背叛的新闻为题材,愤怒地表达自己社会责任而开始创作。令人惊讶的是:在最终完成的定稿中,起初的偏见和局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修正和克服。之所以出现这一巨大的变化,显然是由于模范作者对经验作者的( )。一方面,列夫·托尔斯泰受到自身经验的局限;另一方面,社会和时代风尚的巨大变革对这种局限所形成的挑战,作家本人也能( )。感觉( )的他固然受到了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派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将土地归还给农民这一类的时代要求的正当性,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不假思索地贬损农民的例子并不少见,他对安娜特别是对众多女性的看法,也不是没有问题的。
退一步说,即使作者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克服了经验作者的种种局限和偏见,从而使作品( ),我们是不是可以据此认为, 如果我们这样看待文学,我们是不是从一个糟糕的“作者中心”的绝对主义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成了更为糟糕的“取消作者”的相对主义者了呢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在经验作者的感觉指引下,以一个妇女背叛的新闻为题材,愤怒地表达自己社会责任而开始了创作。
B.《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在经验作者的感觉指引下,以一个妇女背叛的新闻作为题材,愤怒地表达自己社会责任而开始创作的小说。
C.《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在经验作者的感觉指引下,以一名妇女背叛的新闻为题材,愤怒地表达自己社会责任而开始创作的小说。
D.《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在经验作者的感觉指引下,以一名妇女背叛的新闻作为题材,愤怒地表达自己社会责任而开始创作。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解救 见微知著 敏锐 洗心革面
B.拯救 洞幽烛微 灵敏 洗心革面
C.解救 见微知著 灵敏 脱胎换骨
D.拯救 洞幽烛微 敏锐 脱胎换骨
3.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段中的横线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个促使作者拿起笔来写作的意图就可有可无了呢
②原来促使该作者产生写作动机的那个个体经验就不重要了呢
③经验作者的人格、道德激情以及种种修养,就完全可以被忽略呢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俄国的卫国战争为背景,通过塑造众多的人物来展现1805年至1820年这一重大历史时期的俄国波澜壮阔的社会风貌,气势磅礴,场面广阔。 ① :一类贵族接近宫廷,雍容华贵,但道德败坏,醉生梦死,漠视祖国命运;另一类是理想化的领地贵族,忠厚慷慨,感情强烈,富于爱国主义精神。小说中的人物还可以按真实与虚构分为两类,库图佐夫、亚历山大一世、拿破仑等众多历史人物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真实”人物。但是,托尔斯泰反对历史书上对他们的记录和描写, ② 。他写《战争与和平》最大的动机就是要还历史本来的面目,这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名著的最重要的原因。在小说中,托尔斯泰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观,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历史发展“金字塔”理论,即越是高高在上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越渺小,推动历史车轮的不是那些金字塔上层的达官贵人, ③ 。小说所热情歌颂的正是这些普通人民,是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他们朴实英勇,藐视死亡,和贵族军官的哗众取宠形成对照。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根据上面的文字,概括出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中体现的历史观,不超过40个字。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哈佛的一位文学教授在介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时,将教室的窗帘全部拉上,点起一根蜡烛,说这是普希金;然后又点起一根蜡烛,说这是果戈理;接着再点起一根蜡烛,说这是契诃夫;最后,他打开窗帘,阳光洒满教室,他说,这就是托尔斯泰。
6.关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这位哈佛教授的两个主要观点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复活(节选)①
[俄]列夫·托尔斯泰
庭长一早就来到法庭。他体格魁伟,留着一大把花白的络腮胡子。他是个有妻室的人,可是生活十分放荡。今天早晨他收到瑞士籍家庭女教师的来信,说她下午三时至六时在城里的“意大利旅馆”等他。因此他希望今天早点开庭,早点结束,好赶在六点钟以前去看望那个红头发的克拉拉。
他走进办公室,扣上房门,从文件柜的最下层拿出一副哑铃,向上,向前,向两边和向下各举了二十下,然后又把哑铃举过头顶,身子毫不费力地蹲下来三次。
“要锻炼身体,再没有比洗淋浴和做体操更好的办法了。”他边想边用无名指上戴着金戒指的左手摸摸右臂上隆起的一大块肌肉。他还要练一套击剑动作,这时房门动了一下。有人想推门进来。庭长慌忙把哑铃放回原处,开了门。
“对不起。”他说。
一个身材不高的法官,戴一副金丝边眼镜,耸着肩膀,脸色阴沉,走了进来。
“玛特维②又没有来。”那个法官不高兴地说。
“还没有来,”庭长一边穿制服,一边回答,“他总是迟到。”
“真弄不懂,他怎么不害臊。”法官说,怒气冲冲地坐下来,掏出一支香烟。
这个法官是个古板君子,今天早晨同妻子吵过嘴,因为妻子不到时候就把这个月的生活费用光了。妻子要求他预支给她一些钱,他说决不通融。结果就闹了起来。“嘿,规规矩矩过日子就落得如此下场,”他心里想,眼睛瞧着那容光焕发、和蔼可亲的庭长,庭长正宽宽地叉开两臂,用细嫩的白手理着绣花领子两边又长又密的花白络腮胡子,“他总是扬扬得意,可我却在活受罪。”
书记官走进来,拿来一份卷宗。
“多谢,”庭长说着,点上一支烟,“先审哪个案 ”
“我看就审毒死人命案吧。”书记官若无其事地说。
“好,毒死人命案就毒死人命案吧。”庭长说,他估计这个案四时以前可以结束,然后他就可以走,“玛特维还没有来吗 ”
“还没有来。”
“那么勃列威来了吗 ”
“他来了。”书记官回答。
“您要是看见他,就告诉他,我们先审毒死人命案。”
勃列威是在这个案子中负责提出公诉的副检察官。
书记官来到走廊里,遇见勃列威。勃列威耸起肩膀,敞开制服,腋下夹一个公文包,沿着走廊像跑步一般匆匆走来,鞋后跟踩得咯咯发响。
“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要我问一下,您准备好了没有 ”书记官说。
“当然,我随时都可以出庭。”副检察官说,“先审哪个案 ”
“毒死人命案。”
“太好了。”副检察官嘴里这样说,其实他一点也不觉得好,因为他通宵没有睡觉。他们给一个同事饯行,喝了许多酒,打牌一直打到半夜两点钟,因此他没有来得及阅读毒死人命案的案卷,此刻想草草翻阅一遍。书记官明明知道他没有看过这案的案卷,却有意刁难,要庭长先审这个案。书记官是个自由派,勃列威却思想保守,书记官不喜欢他,但又很羡慕他这个位置。
“那么,教徒一案怎么样了 ”书记官问。
“我说过我不能审理这个案子,”副检察官说,“因为缺乏证人,我也将这样向法庭声明。”
“那有什么关系……”
“我不能审理。”副检察官说完,跑到自己的办公室去了。
他借口一个证人没有传到而推迟审理教徒的案子,其实这个证人对本案无足轻重,他只是担心由受过教育的陪审员组成的法庭来审理,被告很可能被宣告无罪释放。但只要同庭长商量妥当,这个案子就可以转到县法庭去审理,那里陪审员中农民较多,判罪的机会也就大得多。他热衷于功名,一心向上爬,因此凡是由他提出公诉的案子,最后非判刑不可。
走廊里熙熙攘攘,越来越热闹,人群多半聚集在民事法庭附近。在审讯休息时,民事法庭里走出一位老太太,就是她被那个天才律师硬敲出一大笔钱给一个生意人,而那个生意人本来是根本无权得到这笔钱的。这一点法官们都很清楚,原告和她的律师当然更清楚;可是被告的律师想出来的办法太狠毒了,逼得那老太太非拿出这笔钱来不可。老太太身体肥胖,衣着讲究,帽子上插着几朵很大的鲜花。她从门里出来,摊开两条又短又粗的胳膊,嘴里不断地对她的律师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请您帮个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律师望着她帽子上的鲜花,自己想着心事,根本没有听她说。
那位名律师跟在老太太后面,敏捷地从民事法庭走出来。他敞开背心,露出浆得笔挺的雪白硬胸,脸上现出得意扬扬的神色,因为他使头上戴花的老太太倾家荡产,而那个付给他一万卢布的生意人却得到了十万以上的卢布。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他也察觉到这一点。他那副神气仿佛在说:“我没什么值得大家崇拜的。”他迅速地从人群旁边走过去了。
(草婴译,有删改)
[注] ①节选部分写的是毒死人命案(玛丝洛娃被控毒死商人一案)审理之前法院的情形。②玛特维是参与本次庭审的法官之一。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选取庭长办公室和走廊两个场景,让庭长、法官、书记官等人在开庭前依次登场,并自然引出一起民事案。
B.庭长形象具有多面性。他一早来到法院并非为了工作,体现其私心;对总是迟到的下属,他又表现出包容心。
C.从副检察官勃列威对教徒案子的考虑可以看出,陪审员受教育程度不同可能会影响案件判决结果。
D.无论是老太太的律师还是生意人的律师,他们并不在意当事人的利益,只是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名声。
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全知视角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不仅介绍了庭长、法官等的私人琐事,而且具体描述了其隐秘心理。
B.小说用词讲究,画线处“若无其事”一词,写出书记官看似很不经意,实则别有用心,与下文内容形成呼应。
C.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并通过个性化语言传达人物真实的想法,符合“什么人说什么话”的原则。
D.与契诃夫描写人物的“漫画式”手法不同,托尔斯泰善于在朴素而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透露出讽刺的意味。
9.作为副检察官,勃列威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请简要分析。
10.文末写老太太的民事案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一个妇女背叛的新闻”有歧义,是“一个妇女”还是“一个新闻”,表达不明确,排除A、B两项。二是全句缺宾语的中心语,应在句末加“的小说”,排除D项。
2.D ①“解救”指使脱离危险或困难,“拯救”指救助使脱离危难,比“解救”词义重。此处可以理解为之所以出现这一巨大的变化,显然是由于模范作者对经验作者的救助,应选“拯救”。
②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洞幽烛微:洞晓深远,烛见微末。形容观察力强,所得见解深刻而细致。此处强调作家对“挑战”的感知、洞察,应选“洞幽烛微”。
③敏锐:侧重指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多用于感官方面。灵敏:侧重指动作行为灵活,多用于表示精确的程度。此处与前面的“感觉”相搭配,应选“敏锐”。
④脱胎换骨:原为道教修炼用语,指修道者得道,就脱凡胎而成圣胎,换凡骨而为仙骨。现在用来比喻彻底改变立场观点。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此处与“作品”搭配,且与“悔改”无关,应选“脱胎换骨”。
3.D 这三个句子逻辑上有先后关系,先有触发写作动机的个体经验,然后才产生写作意图,最后是通过作品体现出的作者的人格、道德激情以及各种修养。
4.①小说中塑造了两类不同的贵族 ②认为历史书有很多不真实的内容 ③而是那些金字塔底层的普通人民
5.①文学反映历史的真实;②提出历史发展的“金字塔”理论;③讴歌爱国的普通人民。
6.①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黑暗中的俄国带来了光明;②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7.B “又表现出包容心”错误。从文中来看,表现的并非“包容心”,而是敷衍、不负责任的态度。庭长此时只想着如何快速结束庭审工作,好去与家庭教师幽会,所以对于下属的迟到并不在意。
8.C “传达人物真实的想法”错误。副检察官问“先审哪个案”,书记官说“毒死人命案”,副检察官马上说“太好了”,而实际上“他一点也不觉得好,因为他通宵没有睡觉……他没有来得及阅读毒死人命案的案卷,此刻想草草翻阅一遍。书记官明明知道他没有看过这案的案卷,却有意刁难,要庭长先审这个案”,所以人物的语言不一定传达了其真实想法。
9.①勃列威生活腐化,工作不负责任。他头天晚上喝酒、打牌,根本没有阅读案卷,却说自己“随时都可以出庭”。②他为个人功名罔顾事实,不择手段。他热衷于功名,推迟审理教徒的案子只是为了想办法将其转移到县法庭以便达到判罪的目的。
10.老太太被对方律师算计而败诉,而对方的律师还因此得意、被人崇拜,以实际发生的案例体现司法人员对于案件审理的敷衍了事、罔顾事实,揭露了缺乏正义、颠倒黑白的法律现状;为后文毒死人命案的审判结果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