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说课稿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6 22:3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说课稿
一、说教材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身边的景物,发现平常生活之美,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平凡之中透着美丽,朴素之中尽显诗意,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会写“水泥、放晴”等词语。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知“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体会“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4.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知“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体会“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地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所以,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境质疑,激趣导入。
出示法国梧桐树图片,鼓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国梧桐树的资料。交流谈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看课题进行质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并引导学生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这样,一方面注重学生“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所叙述的内容都融入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但对话的基础应是学生潜心融入文本。在学生产生了读书兴趣、探究欲望后,让学生自读全文,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为“美读”打下基础。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3.检查自读情况,师生互动,解决字词。
4.重点理解词语。“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明朗”“熨帖”“凌乱”三个词语。
明朗: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明朗”的近义词是“晴朗”;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上文说“天开始放晴了”,所以“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借助生活实际理解:让学生看一看晴朗的天空是怎样的,进而理解“明朗”就是“天空晴朗,光线充足”的意思。
熨帖:联系上文“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及本段中的“平展”,“熨帖”在文中的意思是指落叶与水泥道贴合得很紧密,没有空隙。
凌乱:可以借助意思相反或者相近的词语来理解。“凌乱”的近义词是“杂乱”,反义词是“整齐、规则”。通过上文“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就理解了“凌乱”的意思是“杂乱,不整齐,不规则”。
5.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感知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品析感悟。
1.借助活动卡,初识水泥道的美。
(1)让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梧桐树落叶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水泥道的句子。小组完成活动卡。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找到的词语谈感受。
2.品析重点句,体会水泥道的美。
◇重点句1
“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1)引导学生抓住“潮湿”“亮晶晶”“一角小小的蓝天”来谈自己发现的美。
(2)强化词语理解:“一个亮晶晶的水洼”说明水洼映着天空,天空是很亮的,“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说明天空很蓝,进而理解“明朗”就是天空又亮又蓝。
(3)指导朗读。(语气要舒缓一些)
◇重点句2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1)引导学生抓住“一片片”“金黄金黄”“闪着雨珠”等词语体会水泥道的美。
(2)教师点拨:“一片片”说明数量多,照应课题中的“铺满”;“金黄金黄”描绘叶子的颜色浓,照应课题中的“金色”。这种照应的方法叫文题照应。
(3)指导朗读。朗读时可以读得舒缓一些,突出 “金黄金黄”“闪着雨珠”“紧紧”“ 湿漉漉”等词语。
◇重点句3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1)引导学生抓住“彩色”“印着落叶图案”“闪闪发光”等词语体会水泥道的美。
(2)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修辞方法,并从这段话中,找出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下这是块怎样的地毯,并试着读出这块地毯的特点。
(3)指导朗读。(语速稍慢,给人以美的感受)
◇重点句4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1)引导学生抓住“熨帖地”“平展地”“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来体会美。
(2)教师点拨:“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与上文“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相互照应。
(3)指导朗读。(语速稍慢,强调“金色、熨帖、平展、凌乱”等词语。)
3.抓住关键词,感受“我”心情的愉悦。
(1)出示句子。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谈体会。从“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可以体会到作者喜爱眼前的美景,不忍心破坏眼前的美。从“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可以感受到作者喜爱那铺在路上的梧桐树叶。从“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快乐。作者把小雨靴想象成了两只棕红色的小鸟,更能表现自己对美景的喜爱。
(3)指导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小鸟”还有很多种表达愉悦、舒畅心情的动作,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4)指导朗读。(用轻快的语气,读出“我”愉悦的心情。)
4.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结合有新鲜感的词句,体会感悟、朗读品味。
(1)“明朗”写出了一夜秋风秋雨后天空清亮、晴朗的景象;“熨帖”“平展”两个词语,写出了掉落的树叶紧密地、平整地贴合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状态;“凌乱”表现出掉落的树叶不规则地排列在水泥道上的情景,呈现出一种自然之美。
(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几句将铺满落叶的水泥道描绘得格外漂亮;“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一句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写出了“我”走在水泥道上愉悦、舒畅的心情。
5.紧扣课文的首尾段,领悟文章的结构美。
课件出示开头两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自己读后的发现,最后教师总结:像这样,文章开头提到的内容,在结尾处又写到了,这种写法就叫作首尾照应。这种写法使文章充满诗意,结构严谨,突出了作者对门前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四)赏析名篇,读写结合。
1.自由读“阅读链接”中汪曾祺的《自报家门》的片段,引导学生圈一圈作者在放学回家路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再对比课文描写落叶的语段,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2.教师小结:《自报家门》的片段与课文写法不同:《自报家门》的片段是以简洁朴实的语言罗列放学途中看到的各种作坊、店铺及师傅工作的场景,用较少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景物;课文是围绕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3.引导学生仿照课文或者“阅读链接”的写法,把自己在路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吧。
六、说板书设计
交代——去上学时天放晴了
天空明朗,地面潮湿
描写 水泥道像彩色的地毯
“我”愉快地蹦跳歌唱
赞叹——门前的水泥道真美
把课文内容用精炼、简洁的词语进行概括性说明,既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又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落叶亮晶晶
浓浓秋日情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