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灰雀》说课稿
一、说教材
《灰雀》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发现公园里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但他不直接批评,而是通过交谈,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鸟归园。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及男孩的诚实与天真。文中三个形象深深刻在心灵深处:一是美丽的灰雀,美在外形的俊美;二是伟大的列宁同志,美在他的善解人意、对儿童的尊重;三是可爱的小男孩,美在知错能改、纯真善良。全文语言朴实流畅,字里行间饱含浓浓的情义,读后触动人心、回味无穷。
二、说目标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郊、养”等13个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关注标点和人物的动作、神态,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和同学们交流。
教学重点:
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
教学难点:
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三、说教法
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指名认读本课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导入新课。列宁感觉到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为什么不直接问呢?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列宁怎样的品质?这节课我们就到课文中去品味。
独白:本环节让学生根据提示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回顾了课文内容及层次,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的质疑导入,既布置了学习任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词句,聚焦喜爱。
1.感知灰雀的惹人喜爱。
(1)自由读第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灰雀的句子。
(2)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描写灰雀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从艳丽的外形、机灵的跳动、婉转的歌唱三个方面写出了灰雀的惹人喜爱。
(3)指导用活泼的语调、稍快的速度朗读,读出灰雀的机灵、快活。
2.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1)你喜欢这三只灰雀吗?如果有一天,你遇见了这样的灰雀,会做什么?通过这样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
(2)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找列宁对灰雀的做法,用波浪线画出。教师相机出示句子,引导体会:这句话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每次”“都要”“仰望”写出了列宁对三只灰雀的喜爱程度之深。列宁不仅欣赏灰雀,还给它们带来了食物,进一步写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用“每次 都 ”说话,读写结合,训练语言。
3.体会列宁着急的心情。
(1)启发想象:“找遍了”,列宁可能到哪里去找小灰雀呢?(红松树下、灌木丛边、草丛里……)
(2)猜想心情:找了这么多地方,找了那么长的时间,都没有找到灰雀,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呢?(列宁担心小灰雀,心里很紧张)
(3)相机引导:列宁的担心也是喜爱小灰雀的一种表现。
4.指导朗读:读出紧张、担心的心情。
独白:本环节主要是聚集前两个自然段展开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有感情朗读等方式,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为下文揣摩人物对话时的心理作铺垫,降低理解难度。
(三)研读对话,揣摩心情。
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明白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十分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11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儿去了?灰雀怎样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
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第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
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是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明白的?”这两个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让学生懂得列宁明白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仅有感染,仅有启发。
第二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经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小男孩的尊重,小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经过不一样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独白:紧紧抓住对话进行品读,体会人物心情,并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加深理解,人物性格自然显现。
(四)走进内心,提升情感。
1.默读第11~13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低着头”体会小男孩的不好意思与惭愧。列宁看在眼里,知道小男孩已经知错了。理解列宁不直接问小男孩是因为他希望保护小男孩的自尊心,体现了列宁对小男孩的爱护。
2.补充人物内心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心情,走进人物心理。
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心想: 。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心想: 。他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3.列宁“微笑”着说,这“微笑”不仅是因为灰雀真的飞回来了,更是因为这个诚实的小男孩及时改正了错误。
独白:本环节通过品析列宁对灰雀所说的话,体会列宁对小男孩的尊重和爱护,感受列宁的善解人意。利用内心补白,更加提升了人物的内心情感。
(五)回顾总结,分角色朗读。
1.引导回顾课文内容。说一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有整体认识。
2.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重在文章内容的再现、层次的再现、人物心情的再现、课文主题的再现,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心情的感悟。
灰雀
喜爱灰雀——列宁:仰望 经常喂食
不见灰雀
又见灰雀
列宁:着急 担心 惋惜
男孩:矛盾 不安 决定
列宁:为男孩诚实而高兴
男孩:为自己错误而惭愧
善解人意动之以情
明辨是非诚实可嘉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