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不懂就要问》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6 22:3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认识“诵、例”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理解孙中山先生的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可集中识字。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如,“诵、糊、挨”等形旁表义,声旁表声;运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如,“口+木=呆”“厂+万=厉”;利用熟字识记,如,“列——例”“余——涂”;结合词语识记,如,“练”“戒”“楚”可结合“练习”“戒尺”“清楚”进行学习。“诵”是平舌音;“楚”是翘舌音;“照例”一词中的“例”要与“列”的读音区分开;“背”“圈”是多音字,“背”表示“人用背驮东西”时读一声,表示“躯干后部自肩至后腰的部分”时读四声;“圈”表示“养家畜等的栅栏”时读juàn,表示“环形,环形的东西”时读quān。
词义的理解可以采用归类的方式。比如,“戒尺”“厉声”“挨打”等都跟私塾学习有关,可以看插图帮助理解;“背诵”“糊里糊涂”“清楚”等跟读书有关,可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私塾、照例、霎时、鸦雀无声”可以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猜意思,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来理解。“戒尺”一词可以通过图片,结合教师的讲解来理解。
阅读理解
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尽量放手,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提供默读、提问、交流、发表见解的机会。建议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展开教学,同时结合两个泡泡,让学生了解略读课文的基本学习要求。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结合两幅插图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交流中明白文中蕴含的“不懂就要问”的道理;然后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把它们画出来,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等方式读懂这些词句,落实学习任务。本文的难点是孙中山说的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可通过默读课文第2~7自然段,品味同学们的反应和先生态度的转变来理解。
积累运用
课文中一些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要引导学生积累运用。如,描写课堂上学生读书的“咿咿呀呀”“摇头晃脑”等词语,可引导学生试着用词语说话;孙中山说的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可引导学生将其积累在书签等处,作为激励自己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有关孙中山简介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搜集有关勤学好问的故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活动1 图片导入,简介孙中山
1.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伟人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谁能介绍一下他的生平事迹?
2.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
3.学生介绍收集的关于孙中山的资料。
课件出示 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活动2 板书课题,引发质疑
1.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
2.教师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教师质疑问难: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预设: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交流收集到的孙中山的资料,加深了对文中人物的了解。读题质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1 明确学习任务
1.教师过渡: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先来读一读本课的学习要求。
2.教师出示本课的学习提示。
课件出示 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3.引导学生说一说本课的学习任务。
活动2 初读课文
1.学生根据学习提示默读课文。
2.教师质疑,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
3.学生读完汇报交流。
4.小结: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不懂就要问”是孙中山说的。
活动3 学习生字
1.出示词语,其中生字带拼音。
 bèi sònɡ lì quān duàn liàn hú tú dāi jiè lì
课件出示 背 诵  照例  圈出  段落  练习  糊里糊涂 吓呆  戒尺 厉声
ái chǔ
挨打 清楚
2.去掉生字的拼音读一读。
课件出示 背诵 照例 圈出 段落 练习 糊里糊涂 吓呆 戒尺 厉声 挨打 清楚
3.做“摘苹果”游戏,巩固生字读音。
课件出示 背 诵 例 圈 段 练 糊 涂 呆 戒 厉 挨 楚
4.学习多音字。
(1)背 bēi(背包) bèi(背诵) (2)圈 quān(圆圈) juàn(羊圈) juān(圈鸡)
设计意图 学习生字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在字词的关键处给予指导即可。
板块三 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活动1 初步学习略读方法
1.教师出示课文后面的泡泡语。
2.学生朗读泡泡语,理解什么是略读。
3.过渡: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的引导,研讨、自学、交流。
活动2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引导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
3.学生汇报,教师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1)用找反义词的方法理解“糊里糊涂”。
(2)用“糊里糊涂”造句。
4.引导学生找一找孙中山是怎样提问的。画出重点的词语。
(1)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2)教师引导:
①“壮着胆子”问是怎么问呢?谁来壮着胆子问一问?(指名读)
②你壮着胆子问老师时心情怎么样?要是你,你会怎么问?
③说话训练:
课件出示 我(        ),问老师:“这道数学题该怎么做呢?”
预设:疑惑不解地走到老师身边,满怀期待地走到老师身边……
(3)小结: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打,但仍然勇敢地向先生提出问题,这种精神多么可贵!
活动3 学习第3~6自然段
1.学生略读第3~6自然段,说一说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当孙中山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同学和先生有什么反应呢?
3.学生汇报。
(1)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教师点拨:
①“摇头晃脑高声念书”是怎么念书?请同学们做动作读一读。
②“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是什么样子?谁来描述一下?
(2)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教师点拨:
①引导学生抓住“拿着戒尺”“厉声”来体会先生的严厉。
②出示“戒尺”的图片,了解“戒尺”。
③引导学生抓住“一字不漏”来理解孙中山背诵得很流利。
活动4 学习第7~9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第7~9自然段,并找出认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2.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采用不同方式读句子:男女生轮读句子,再齐读句子。
(2)学生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3.小结:这两句话点明文章中心,也让我们看到了少年孙中山的学习态度,为了学习,不怕老师责骂。这种不懂就问的学习劲头让教书的先生赞叹,也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句子,抓住有新鲜感的词语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学习孙中山敢于质疑的好品质。
板块四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活动1 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学生思考并交流: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2.教师引导: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提出问题,正所谓:“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3.自由讨论:你在平日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学习经验分享给同学们?
4.指名发言,教师相机总结归纳。
5.指导学生摘抄积累格言。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格言做成书签勉励自己。
活动2 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1.小结:不懂就问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同学们在积极动脑的基础之上,能够敢于发问,收获更多的知识。
2.布置作业。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不懂就问的故事。
(2)找出两三句孙中山的名言,并背诵。
设计意图 适当的课外拓展积累能够让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并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小学教材全解随堂测》对应的测试内容。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不懂就要问 用 时 3~5分钟
活动内容    阅读思考:孙中山壮着胆子提问时,同学们有什么表现?先生有什么表现?找到关键词句体会一下人物的心情。
同学们 先生
我的体会
★活动建议
1.读第3、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问题,找出关键词句写下来。
2.结合自己找到的词句,与小组同学交流。
3.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同学们和先生的心情。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不懂就要问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预 学 内 容 熟读课文 1.这篇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 2.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读通、读顺课文。
预习字词 1.将本课的生字与读音连线,再读一读。 chǔ    dāi    jiè    duàn    lì 例    段    戒    呆     楚 2.查字典,给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bēi    B.bèi 背米(   )   后背(   )   背诵(   )    A.quān    B.juàn    C.juān 圆圈(   )   羊圈(   )   圈画(   ) 3.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并选词填空。 照例  流利  厉声  戒尺  挨打  清楚  糊里糊涂  鸦雀无声 (1)老师走进教室,教室里立刻(    )了。 (2)为了弄(    )道理,就是(    )也值得。 (3)孙中山想:这样(    )地背,有什么用呢?
内容感知 1.课文写了(   )的事。 A.孙中山求学问   B.孙中山挨打 2.为了__________________,孙中山宁可__________也要站起来提问。
资料搜集 搜集关于孙中山的资料。
阅读质疑 1.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出问题?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