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张PPT)
第5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6章 动物的行为
第2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知识点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及意义
1. 根据动物行为的发生,可分为先天性的本能行为和后天性的学习行为,这是动物适应环境的两种最基本方式。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可分为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群行为。
2. 取食行为:动物要生存,就必须不断从外界获取食物。动物的食性不同,捕捉食物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蛇吞鸡蛋、猎豹捕捉羚羊等。除了捕食外,有的动物还会加工食物和贮存食物。取食行为保证动物的生存。
3. 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间为了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的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的争斗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攻击行为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4. 领域行为: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动物生存的领域。动物通常使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来警告周围的动物,以保卫自己的领域。领域行为利于动物取食、繁殖和抚育后代。
5. 防御行为: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就是防御行为。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防御行为能减少来自其他动物的伤害,对动物的生存有重要意义。
6. 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主要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孵卵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如雄性鮰鱼守卫鱼卵。鸟类的繁殖行为有占区、筑巢、求偶、产卵、孵卵和育雏等。繁殖行为保证动物的种族繁衍。
7. 节律行为:动物有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如动物的迁徙、鸟类的换羽等。节律行为使动物的生活与环境周期性变化保持同步。
8. 社群行为:一起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有社群行为的动物有蜜蜂、狮子、狒狒等。社群行为能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9. 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可提取或人工合成蝶蛾类昆虫的性外激素,用于诱杀害虫。
谢 谢(共5张PPT)
第5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6章 动物的行为
第3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
知识点1 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
1.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著有《昆虫记》。他对昆虫的研究主要应用了观察法。
2. 奥地利动物学家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主要应用了实验法。
3. 英籍荷兰动物学家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主要应用了实验法。他发现银鸥幼雏啄亲鸟求食的行为是由亲鸟喙上的红斑引起。
4. 奥地利学者劳伦兹被称为“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他对小野雁后天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应用了实验法。
知识点2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
5. 观察法: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就是观察法。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在观察某种动物的行为时,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外界影响或将影响降低到最小。
6. 实验法:研究者对研究对象都施加了不同程度的外界影响,然后再观察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些研究方法都属于实验法。
7. 单纯的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法,实验法中有观察法。
谢 谢
C9
009(共5张PPT)
第5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6章 动物的行为
第1节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知识点1 动物行为的概念、影响因素、形成和意义
1. 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即做出的反应),如动物的运动、鸣叫、身体姿态或颜色的变化、散发出气味等。
2. 动物行为形成的原因:动物行为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3. 动物行为的意义:动物的行为使其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机会。
知识点2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4.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先天性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
概念 生来就会的,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的经验,这些行为是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形成时间 先天 后天
遗传性 具有遗传性 不具有遗传性
时间性 常伴随动物一生 具有暂存性,可建立或消退
先天性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
意义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举例 飞蛾扑火、蜘蛛织网、蜜蜂采蜜、母鸡孵蛋、小鸟喂鱼、鸟的迁徙等 鹦鹉学舌、大山雀喝牛奶、小鼠走迷宫等
联系 学习的行为是后天的,个体之间存在有较大的差异。最简单的后天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先天性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的基础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