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5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6章 动物的行为
第3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
目录
01
02
提升与迁移
双基巩固
03
应用与实践
双基巩固
1. 现代生物学进行科学探究最重要的方法是( )
A. 观察法 B. 分类法
C. 调查法 D. 实验法
D
2. 英国科学家珍妮在野外研究黑猩猩时发现,黑猩猩群体中有首领,群体内分工合作,有等级现象。黑猩猩的这种行为类型和珍妮的研究方法分别是( )
A. 社群行为、观察法
B. 社群行为、实验法
C. 防御行为、观察法
D. 繁殖行为、实验法
A
3. 下列选项中实验与所用的研究方法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北京市中小学生疫苗接种情况——调查法
B. 观察草履虫在水中的运动——观察法
C. 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实验法
D. 为什么雨后积水会导致植物根腐烂——观察法
D
4. 研究动物行为主要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其最本质的区别是( )
A. 研究者是否直接观察被研究的动物
B. 研究者是否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C. 研究者是否对动物施加外界的影响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C
5. 想知道某种动物的一种行为,并分析刺激这种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应该( )
A. 只用观察法即可
B. 观察法和实验法有机结合
C. 只用实验法即可
D. 先用观察法,后用实验法
B
6. (实验探究)为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
步骤一: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标记为A、B、C三个小岛。A、B岛与A、C岛间用等长的木条连接起来,标记为桥①和桥②,如右图所示。
步骤二:将饥饿的蚂蚁放在A岛处,B岛放食物,C岛不放食物,让蚂蚁自由通过桥①和桥②,大多数蚂蚁爬向了B岛。
步骤三:一段时间后将桥①和桥②对换,大多数蚂蚁爬向了C岛。
(1)实验前对蚂蚁进行饥饿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步骤二后,桥①和桥②的唯一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刺激蚂蚁寻找食物
有无蚂蚁的气味
(3)完成步骤三后可以推测,蚂蚁靠____________进行通讯。
(4)完成步骤二后,在不干扰蚂蚁活动的情况下,给桥①滴洒香水,蚂蚁队伍出现混乱状态,短时间内不能准确走向目的地,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同学提议用两只蚂蚁做实验就可以。此同学的提议_____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味
香水对蚂蚁的气味造成干扰
不可行
数量过少具有偶然性,实验结果误差大
(6)蚂蚁群体有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这属于____________行为。以上的探究实验体现了动物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再列举另外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
社群
声音 (或动作)
7.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做实验时,如果结果与假设不符合,下列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修改结果,使其与假设相符
B. 依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C. 修改实验过程,使其与假设相符
D. 放弃实验
提升与迁移
B
8. 小红发现妈妈买回家的白菜、卷心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经常有菜青虫咬过的虫眼,而芹菜等有特殊气味的蔬菜却基本没有。她对“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行为进行了探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将菜青虫的虫卵进行隔离饲养,再用于实验
B. 直接将菜青虫放到十字花科植物叶片上
C. 用多只菜青虫进行重复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
D. 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片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B
9.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引发繁殖季节的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生物实验小组将自制的4种模型分别投入到4个鱼缸中(内有大小基本相同的繁殖期间的雄性三刺鱼各1条),观察三刺鱼的反应情况。模型形状与腹部颜色和雄性三刺鱼的反应情况见下表。
鱼缸 模型 三刺鱼的反应
1号 三刺鱼外形,腹部灰褐色 无反应
2号 三刺鱼外形,腹部红色 有攻击行为
3号 鲳鱼外形,腹部灰褐色 无反应
4号 鲳鱼外形,腹部红色 有攻击行为
(1)1号和2号、3号和4号两组对照实验的变量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这两组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鱼体的外形为实验变量,可以构成对照实验的组合是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模型腹部颜色
腹部红色是引发繁殖
期间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
1号与3号
2号与4号
(3)如果去掉2号和3号,只考虑1号和4号的实验,实验结论是否准确?__________________(填“准确”或“不准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获得途径来看,雄性三刺鱼在繁殖季节就会出现的这种攻击行为属于____________行为,是由它体内的____________所决定的。
不准确
变量不唯一(或未控制单一变量)
先天性
遗传物质
10. 我们知道蚂蚁是通过气味进行通讯的。你还可以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这一结论吗?
应用与实践
操作指引:
①实验材料:确定巢穴的蚂蚁,蚂蚁喜爱的食物(小块面包等),放大镜,镊子,小纸片。
②实验步骤:
a. 用镊子夹取面包放在距离蚁穴较远的地方;
b. 仔细观察,当侦察蚁离开蚁穴并发现面包后,在它返回蚁穴的路上事先放上一些小纸片,让它从小纸片上爬过;
c. 当许多工蚁出洞时,将小纸片围绕食物重新排列成圆形,仔细观察蚂蚁群的行为。
③实验结果与分析:我们发现当小纸片上有了侦察蚁所释放的气味后,跟随侦察蚁而来的工蚁因为被气味误导,大部分聚集在小纸片上,只有极少数的工蚁发现了面包,说明蚂蚁是用气味进行通讯的。
谢 谢(共19张PPT)
第5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6章 动物的行为
第1节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目录
01
02
提升与迁移
双基巩固
03
应用与实践
双基巩固
1. 下列关于动物的行为及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动物的行为只是指动物的某一动作
B. 动物的行为都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C. 动物的行为的产生都是受到外界刺激的结果
D. 动物的行为是动物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D
2. 下列选项中,属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的是( )
A. 家鸽在繁殖期间孵卵育雏
B. 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
C. 猴子经过训练会打篮球
D. 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
A
3. 秃鹫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将骨从空中扔到岩石上摔碎后再吞食。从动物行为的获得途径来看,与此行为类似的是( )
A. 飞蛾扑火 B. 母鸡孵卵
C. 惊弓之鸟 D. 蜜蜂采蜜
C
4. 将鸭蛋交给母鸡孵化出了小鸭。趣事出现了:母鸡对小鸭关怀备至,小鸭时刻紧跟母鸡。从行为的发生来看,母鸡和小鸭的行为分别属于( )
A. 学习行为、学习行为
B. 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
C. 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D. 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
C
5. 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下列关于小狗为主人拉车运货这一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来就有的
B. 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
C. 与体内的遗传物质无关
D.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D
6. 右图是“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的实验。如果在动物和它所发现的食物之间设有障碍物时,它可能会经过若干次尝试,学会绕道取食。某实验小组利用三种动物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得到如下表的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B )
A. 甲→乙→丙 B. 乙→甲→丙
C. 丙→甲→乙 D. 甲→丙→乙
动物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32 65 5
7. (综合应用)小明捡到了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花猫。如何让小花猫到指定的地方饮水呢?同学们替小明想到了一个方法:找一只训练有素的成年猫与小花猫做伴。不久以后,小花猫也学会了到指定的地方去饮水。
(1)小花猫到指定的地方饮水,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行为。这种行为是小花猫在____________因素的基础上,借助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建立起来的新行为。
后天学习
遗传
生活经验
经历
学习
(2)这种行为使动物更好地适应_______________的环境,提高其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机会。
复杂多变
存活
繁殖
8. 下图阴影部分表示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共同点,则阴影部分可以包含( )
A. 生来就有的行为
B. 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C. 与遗传物质有关
D. 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提升与迁移
C
9.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开展“训练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随机选取4只(A、B、C、D)经饥饿处理的小鼠,在如下图所示迷宫中分别进行寻找食物的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据此回答问题。
1月龄小鼠 小鼠找到食物所用时间/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A 106 88 80 60 30
B 111 98 59 51 49
C 97 77 72 32 28
D 155 95 48 53 33
平均值 117.3 89.5 64.8 49.0 35.0
(1)刚出生的小鼠即可吸吮乳汁或吃食物,从行为的发生看,该行为属于____________行为。
(2)本实验用多只小鼠做实验,处理实验数据时需要计算____________。选取4只品种、性别、月龄相同,大小和活力相似的健康小鼠重复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先天性
平均值
控制单一变量
(3)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小鼠穿越迷宫找到食物所用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小鼠通过试错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行为。该行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这4只小鼠放入自然环境,推测小鼠__________(填字母)获取食物的能力可能最强,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少(或缩短)
后天学习
提高小鼠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C
在同样的迷宫中,C小鼠寻找食物所用的时间最少
(5)在上述实验中,如果把小鼠换成蜥蜴,推测蜥蜴找到食物所需要的时间比小鼠的更___________(填“长”或“短”)。
长
10. 请你设计实验探究动物的行为是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
应用与实践
操作指引:
①实验目的:探究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否是先天性行为。
②实验材料:十字花科植物叶片(白菜、油菜、萝卜、卷心菜等)、非十字花科植物叶片(芹菜、莴笋叶等)、菜粉蝶虫卵、两个玻璃容器。
③实验步骤:将虫卵分别放入两个玻璃容器中,标记为A、B。在A瓶放入十字花科植物叶片,B瓶放入非十字花科植物叶片。观察虫卵孵化出菜青虫后取食植物叶片的类型。
④实验结果与分析: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较多,说明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
谢 谢(共17张PPT)
第5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6章 动物的行为
第2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目录
01
02
提升与迁移
双基巩固
03
应用与实践
双基巩固
1. 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繁殖行为的是( )
A. 孔雀开屏 B. 蜜蜂采蜜
C. 大雁南飞 D. 飞蛾扑火
2.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诗句中分别描述了昆虫的( )
A. 取食行为、繁殖行为 B. 攻击行为、取食行为
C. 防御行为、繁殖行为 D. 取食行为、防御行为
A
A
3. 两只雄性织布鸟在繁殖季节为争夺筑巢的树枝,发生激烈打斗行为,该行为属于 ( )
A. 取食行为 B. 攻击行为
C. 防御行为 D. 繁殖行为
B
4. 以下关于攻击行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攻击行为是同种生物之间的争斗
B. 攻击行为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繁衍
C. 攻击行为常使双方的身体受到极大的伤害
D. 两条狗为争夺食物而发生争斗是攻击行为
C
5. 枯叶蝶的形态和体色似枯黄的树叶,不易被敌害发现,这种伪装本领属于( )
A. 繁殖行为
B. 防御行为
C. 取食行为
D. 节律行为
B
6. 公鸡在清晨的一定时刻鸣叫,这种行为属于( )
A. 节律行为
B. 社群行为
C. 防御行为
D. 攻击行为
A
7. 下列属于社群行为的是( )
①一群蝙蝠在山洞顶上休息 ②狒狒首领带领狒狒群体有序前进 ③发现蜜源的蜜蜂返回蜂房并通过跳舞传递信息 ④头雁带领群雁排成“人”字形阵形飞行 ⑤鲫鱼在水底成群觅食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⑤
C
8. (综合应用)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蜂群中有蜂后、工蜂、雄蜂三种蜂。它们分工明确,相依为命,这是蜜蜂的____________行为。
(2)遇到敌害时,工蜂会群起护巢。从功能上看,这是____________行为和____________行为。
(3)蜂后和雄蜂交配、产卵。从功能上看,这是_________行为。
提升与迁移
社群
防御
社群
繁殖
(4)蜜蜂白天采蜜,夜间回巢休息,这是动物的__________行为,这种行为受生物钟控制。
(5)新、老蜂后相遇,会互相咬杀直到剩下一只。从功能上看,这是____________行为;从获得途径上看,这是____________行为。
节律
攻击
先天性
提升与迁移
9. (社会热点)据2021年6月1日新闻报道,15头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已接近昆明。象群中其他成员跟着“首领”走的行为属于( )
A. 社群行为 B. 领域行为
C. 攻击行为 D. 繁殖行为
A
10. (实验探究)某实验小组对3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薄荷、青椒、柠檬)对蚂蚁的驱除效果进行了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准备4个大小相同的加盖玻璃容器(分别标号为A、B、C、D),在容器中央各滴一滴蜂蜜;
②在B、C、D容器的蜂蜜周围分别滴加1 mL薄荷、柠檬和青椒的汁液;
③每个容器中都放入15只经过饥饿处理的同蚁穴的蚂蚁,统计蚂蚁最初靠近蜂蜜的时间,实验数据见下表。
组别 最初靠近蜂蜜的时间
A(蜂蜜) 第2分钟
B(蜂蜜+薄荷汁) 第10分钟
C(蜂蜜+柠檬汁) 第20分钟
D(蜂蜜+青椒汁) 第24分钟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
(2)A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容器中放入15只蚂蚁而不是1只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刺激性气味的不同植物
对蚂蚁的驱除效果相同吗
汁液
作对照
避免偶然性
具有刺激性气味的不同植物对
蚂蚁的驱除效果不同
(4)可推测这些植物驱蚁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相连)。
(5)该实验之所以成功,是利用了蚂蚁群体中的信息交流,蚂蚁是通过____________进行交流的。蚂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这种行为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椒>柠檬>薄荷
气味
社群行为
应用与实践
11. 请观察身边的动物,判断它们的行为属于哪些类型,将调查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
操作指引:
①观察身边的动物,判断它们的行为属于哪些类型。如狗每走一段路就要撒尿,是在划分地盘,属于领域行为;老鼠昼伏夜出,属于节律行为。
②将你收集到的信息以手抄报或电子小报的形式与同学分享。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