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张PPT)
第5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
知识点1 动物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1. 动物的生活环境大体上可以分为水、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知识点2 动物的运动方式
2. 水中生活的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它们的运动方式以游泳为主。
3. 在陆地上生活的多数动物主要是依靠附肢的活动,使身体在地面上爬行、行走、奔跑、跳跃等。
4. 爬行是指依靠肌肉收缩或附肢的运动把贴近地面的身体推向前进,如蜗牛、蛇等动物。行走是指用四肢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蹬使整个身体向前运动。当行走速度加快时,在某一瞬间四肢都会离开地面,身体腾空,这种运动方式称为奔跑,如狗、马等动物。依靠后肢的弹跳,使身体腾空运动的运动方式叫跳跃,如青蛙、袋鼠等动物。
5. 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飞行。鼓翼飞行是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是依靠双翼快速、有力地上下扇动空气而获得上升和前进的动力。除鸟类外,蝙蝠和许多昆虫也能够飞行。滑翔是飞行动物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6. 动物运动的意义在于:动物通过运动可以主动出击去获取食物,可以逃避敌害和迁移到适宜的栖息场所,还可以完成求偶和交配等,这些都有利于动物的存活,有利于生殖和繁衍种族。
谢 谢(共17张PPT)
第5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
知识点1 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 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和其他系统的配合下,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知识点2 骨是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的器官
2. 骨是一种器官。根据形态的不同,骨可以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等。
3. 长骨的基本结构(如下图):
结构 位置及特点 功能
骨膜 骨的表面;内有神经和血管,内层有成骨细胞 血管为骨组织提供营养物质,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有关
骨质 骨密质 骨干外周;致密坚硬 支持
骨松质 骨干内侧和骺端;蜂窝状 承重;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骨髓 红骨髓 幼年的骨髓腔内;幼年、成人的骨松质腔隙内 造血
黄骨髓 成人的骨髓腔内 失去造血功能;严重缺血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恢复造血
知识点3 骨的成分及特性
4. 骨质中有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
(1)无机盐主要是钙盐,使骨质坚硬。骨是人体内最大的“钙库”。
(2)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使骨有韧性。
5. 不同年龄段骨质的成分:
年龄段 无机物占比 有机物占比 特性
少年、儿童 少于2/3 多于1/3 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容易变形
成年人 2/3 1/3 既坚硬又有弹性
老年人 多于2/3 少于1/3 硬脆且弹性小,易骨折
知识点4 关节是活动的骨连结
6. 骨与骨之间的连接方式(骨连结)包括不活动的连接(如颅骨)、半活动的连接(如椎骨)和活动的连接(关节)三种。人体大部分的骨连结属于关节。
7. 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如下图所示。
结构 组成 功能
关节面 由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关节面上覆盖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的摩擦,缓冲运动时的震动和冲击,使关节灵活;关节头、关节窝多为一凸一凹,运动时不易发生错位
关节囊 由结缔组织膜构成,围绕着整个关节,封闭关节腔,且内外都有韧带 连接两骨,使关节牢固;关节囊内壁能分泌滑液;韧带能增强关节的牢固性
关节腔 内有滑液 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灵活
知识点5 骨骼
8. 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人体骨骼分成中轴骨和附肢骨两大部分。
知识点6 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如下图)
9. 人体有600多块骨骼肌,每块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多位于骨骼肌的两端,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肌腹主要是由肌细胞构成,多位于骨骼肌的中央部位,是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部分。每块骨骼肌内还有神经和血管,骨骼肌有受到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10. 人体骨骼肌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三大肌群。
知识点7 躯体运动由骨、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
11. 躯体运动的形成是由骨、关节、骨骼肌三部分共同完成的。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兴奋的刺激而收缩,牵引骨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躯体运动。在运动中,骨骼肌提供动力,关节起支点作用,骨起杠杆作用。
12. 屈肘动作与伸肘动作(如下图):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当手臂竖直提重物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收缩;当手臂自然竖直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13. 运动的协调: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以及其他系统的配合。运动还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