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5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2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目录
01
02
提升与迁移
双基巩固
03
应用与实践
双基巩固
1. 在下列细菌中,对人体有害的是( )
A. 醋酸杆菌 B. 乳酸菌
C. 产甲烷细菌 D. 痢疾杆菌
2. 制作泡菜时坛口必须密封,主要是为了( )
A. 隔绝空气,防止其他细菌进入
B. 有利于乳酸菌在缺氧的环境下发酵
C. 防止灰尘污染
D. 使多种细菌在坛内快速繁殖
D
B
3. 某同学在尝试“用鲜奶制作酸奶”和“用葡萄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制作酸奶需要密封,而制作葡萄酒不需要密封
B. 制作酸奶和葡萄酒都需要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
C. 制作酸奶用到一种微生物,而制作葡萄酒用到两种微生物
D. 制作酸奶和葡萄酒用到的微生物都能进行孢子生殖
B
4. 吃剩的饭菜放在冰箱内不容易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是冰箱内 ( )
A. 温度低,细菌繁殖速度慢
B. 温度低,把细菌都冻死了
C. 没有空气,细菌无法繁殖
D. 温度低,营养物质分解慢
A
5. 食品保存的方法有( )
①高温 ②低温 ③保持干燥 ④保持湿润 ⑤暴露在空气中 ⑥隔绝空气
A. ①③ B. ①④⑤
C. ②④⑥ D. ②③⑥
D
6. 头孢是以冠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作为原料,经半合成改造其侧链二得到的一类抗生素。医生经常会用头孢用于治疗一些疾病,这是因为头孢是( )
A. 冠头孢菌(细菌)产生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
B. 冠头孢菌(真菌)产生的能杀死真菌的物质
C. 冠头孢菌(真菌)产生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
D. 冠头孢菌(细菌)产生的能杀死真菌的物质
C
7. 在广东省文明生态村建设中,不少农户都建起了沼气池。根据发酵的原理,建造沼气池的内部环境应该是 ( )
A. 干燥、通风
B. 干燥、密封
C. 潮湿、通风
D. 潮湿、密封
D
8. (资料分析)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目前,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比较普遍,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住院患者的抗生素药物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远高于50%的国际水平。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把抗生素当成了治疗感冒咳嗽的“万灵丹”。有些人认为抗生素能消炎,为使疾病早日痊愈同时大剂量使用多种抗生素。
(1)抗生素是指由某些____________产生的,能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____________的物质。
(2)使用抗生素治疗流行性感冒效果并不显著,主要原因是引发流行性感冒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而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是____________。
真菌
细菌
病毒
细菌
(3)滥用抗生素的恶果之一是产生大量的耐药菌,使抗生素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滥用抗生素的恶果之二是毒副作用,如:严重的过敏反应。所以有些抗生素使用前要进行____________实验。
(5)学习和了解了抗生素的相关知识,今后你打算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列出一条建议)。
变差(或下降)
皮试
听医生叮嘱,不滥用抗生素;针对抗生素的相关知识向大家做宣传
9.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B. 细菌和真菌都有细胞结构,但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C. 污水处理厂常利用细菌净化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
D. 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完全寄生生活
提升与迁移
B
10. (生物与生活)(实验探究)在生产生活中,乳酸菌有广泛的应用。下图是科研人员以优质大豆、红枣、枸杞和糖盐水等为原料,进行乳酸菌发酵,生产保健泡菜的流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乳酸菌与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乳酸菌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乳酸菌是靠____________进行生殖的。
(2)将各种原料装瓶前,需要进行煮沸、预煮等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接种后密封的目的是为乳酸菌发酵提供____________环境。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含有的酶能够把原料中含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化为乳酸。
成形的细胞核
分裂
灭菌
无氧
有机物
(3)科研人员对乳酸菌发酵和自然发酵(自然状态下存在其他杂菌)生产的泡菜进行了7天对比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注:较高浓度的亚硝酸盐具有致癌性)。
由图甲可知乳酸菌发酵产生的乳酸含量____________自然发酵,由图乙可知乳酸菌发酵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____________自然发酵,因此乳酸菌发酵生产的泡菜品质比自然发酵生产的泡菜更加____________(填“健康”或“不健康”)。
高于
低于
健康
11. 尝试在家制作酸奶。
应用与实践
操作指引:
①准备纯牛奶、白糖、酸奶或乳酸菌菌种粉、带盖密封容器。用开水浸泡冲淋带盖密封容器,进行消毒。
②在纯牛奶中加入适量白糖。将牛奶加热煮沸,进行高温灭菌,然后冷却至35~38 ℃,倒入灭菌容器中。
③加入适量新鲜酸奶或乳酸菌菌种粉、混合均匀。加盖后在室内温暖处放置8~12 h。
④完成后与父母一起分享酸奶,并拍照记录完成过程。
谢 谢(共16张PPT)
第5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1节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3课时 病毒、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目录
01
02
提升与迁移
双基巩固
03
应用与实践
双基巩固
1. 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传播速度惊人,关于新冠变异毒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个体微小,但肉眼几乎可见
B. 具有细胞结构
C. 只能生活在活细胞中
D. 属于植物病毒
C
2. 下列有关病毒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A.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B. 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内核组成
C. 病毒可以利用自身的营养分裂形成新个体
D. 病毒的繁殖是在寄主细胞内进行的
C
3. 腐生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 )
A. 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B. 会破坏植物的根,影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C. 吸收植物的营养成分
D. 会危害植物和人的健康
A
4. 硫细菌、大肠杆菌、青霉、肝炎病毒的营养方式分别是( )
A. 寄生、腐生、寄生、腐生
B. 腐生、自养、腐生、寄生
C. 异养、自养、腐生、寄生
D. 自养、寄生、腐生、寄生
D
5. 农业生产中,常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来提高土壤肥力,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主要是因为( )
A. 土壤中氮肥较多
B. 豆科植物的根可以制造氮肥
C. 空气中氮气较多
D. 豆科植物根瘤中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含氮物质
D
6. 下列是关于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微生物能将动植物的遗体、粪便等分解成简单无机物B. 手癣、臀癣、扁桃体炎、丹毒等都是由真菌感染引
起的
C. 酵母菌能分解有机物,起净化污水,改善环境的作用
D. 微生物能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供生物利用
A
7. 2020年北京市属各公园植物垃圾回收利用率同比提高约20%。工作人员将收集起来的枯枝落叶送到堆肥厂,经研磨成粉后添加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进行发酵制成肥料,下一年回归林地。上述过程中添加的细菌和真菌 ( )
A. 都能使动植物患病
B. 都能与动植物共生
C. 必须生活在有氧环境中
D.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D
8. 下图是生物结构或部分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无成形的细胞核,不能独立生活
B. ②与植物细胞的主要不同是②无细胞壁和叶绿体
C. ①进行的是分裂生殖,③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
D. ①的休眠体为芽孢,③离开活细胞通常也会形成芽孢
提升与迁移
C
9. 下图是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部分图示,根据图回答问题。
(1)组成植物体和兔、鹿等动物体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过程,该过程会生成[③]____________。
光合作用
氧气
(2)生物遗体通过图示生物[①]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分解成水、无机盐和[②]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这些生物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自然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着重要作用。
(3)细菌、真菌中的有些类群可以和其他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根瘤就是由根瘤菌和_____________生活在一起共同形成的,其中根瘤菌为该植物提供水和无机盐。
细菌和真菌
二氧化碳
分解者
物质循环
豆科植物
(4)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请列举出与图中[①]营养方式相同的有益细菌或真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两例即可)。
蘑菇、木耳、肠道益生菌等
10. 请你查阅书籍、报刊杂志或上网查询,了解人类、动物或植物的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将调查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应用与实践
操作指引:
①查询资料了解生活中常见疾病有哪些是由病毒引起的,该病毒有什么特征。
②查询资料了解人类对病毒的应用,如新冠病毒疫苗、基因治疗等。
③将你收集到的信息以手抄报或电子小报的形式与同学分享。
谢 谢(共19张PPT)
第5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1节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1课时 微生物的类型、细菌
目录
01
02
提升与迁移
双基巩固
03
应用与实践
双基巩固
1. 细菌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观察细菌的形态常借助于( )
A. 放大镜 B. 低倍显微镜
C. 高倍显微镜 D. 肉眼
2. 以下环境中,最适宜细菌、真菌生长的是( )
A. 新鲜的橘皮 B. 干燥的衣服
C. 罐装的奶粉 D. 潮湿的沙土
C
A
3. 酸奶中常常加入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它们属于( )
A. 真菌 B. 细菌
C. 病毒 D. 支原体
B
4. 有的人在体检时会对着一个白色的小袋子不停地吹气,其实这是在采集样本,用于检查体检者有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生长在强酸环境下的胃部疾病重大致病菌,下列哪种结构是幽门螺杆菌所不具有的?( )
A. 成形的细胞核 B. 细胞壁
C. 细胞膜 D. 细胞质
A
5. 大肠杆菌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右图为大肠杆菌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②是DNA
B. 大肠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C. 大肠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D. 大肠杆菌对人体都是有害的
D
6. 微生物的生殖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分裂生殖是主要的生殖方式。下列几种微生物中不进行分裂生殖的是( )
A. 霍乱菌 B. 酵母菌
C. 炭疽杆菌 D. 金黄色葡萄球菌
B
7. (实验探究)疫情防控时期推广的七步洗手法家喻户晓。某生物兴趣小组的甲、乙两位同学利用盛有无菌培养基的培养装置,分别设计了探究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数量的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同学的设计更合理,原因是设置了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和培养皿在接种前要经过高温灭菌处理,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菌数量(或细菌)
乙
对照实验
防止杂菌对实验的干扰
(3)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会形成____________抵抗不良环境。
(4)本实验中,细菌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____________;要将培养装置放到28 ℃的环境中培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芽孢
培养基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
(5)实验培养48 h后,发现洗手前按指印的培养装置中有大量的细菌菌落,洗手后按指印的培养装置中有较少的细菌菌落。据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数量
8. 破伤风是伤口感染破伤风杆菌引起的。当伤口暴露于外时,破伤风杆菌是不能繁殖的,只有当伤口深、隔绝空气时,破伤风杆菌才能生长繁殖。这说明破伤风杆菌的生长繁殖不需要( )
A. 氧气 B. 适宜的温度
C. 水分 D. 有机物
提升与迁移
A
9. (实验探究)新冠疫情引起人们对公共卫生和饮食健康的关注。为了探究使用公筷是否能降低细菌对菜品的污染,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
(1)由11名实验者共同食用6道菜,每道菜被均分成两份,一份使用公筷,一份不使用公筷。就餐时,每名实验者对同一道菜的两份交替取食,取食后对菜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下表。
菜品名称 菌落总数/(cfu·g-1)
餐前 餐后
A就餐组 使用公筷就餐组
凉拌黄瓜 14 000 45 000 16 000
盐水虾 160 220 150
干锅茶树菇 1 100 79 000 4 600
炒芦笋 30 530 30
咸菜八爪鱼 60 5 000 20
香辣牛蛙 60 560 150
①餐前检测发现,烹饪过的菜品中菌落数少于“凉拌黄瓜”,这是因为蒸煮炒等环节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使菌落数减少。
②表中A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就餐组。
③为了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本实验中研究者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温灭菌
使用公筷
将菜品均分为两组
让每名实验者对同一道菜的两份交替取食
④A就餐组的每道菜品中菌落数均高于公筷组,原因是不同菜品中的细菌通过筷子交叉污染,以及____________中的细菌通过筷子传到菜品中。
(2)使用公筷可降低胃幽门螺杆菌、甲肝病毒等病原体随食物传播的风险。这两种生物在结构上的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提出一条聚餐时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腔
无成形的细胞核
无细胞结构
聚餐时使用公筷
10. 尝试在家制作泡菜。
应用与实践
操作指引:
①器材:泡菜坛(或带盖的大玻璃容器),新鲜蔬菜和配料(如萝卜、大白菜、姜、蒜、盐、小米椒、桂皮、八角等香辛料),凉开水,盆。
②制作:
a. 将蔬菜洗净,切成条状,放入盆中,向坛中加入适量食用盐和白糖并混匀,腌制半小时;
b. 准备辅料和调料,将腌好的菜装入坛中,并倒入调好的料汁;
c. 盖上坛盖,在泡菜坛檐加满水密封。腌制1周左右即可开坛食用。
谢 谢(共16张PPT)
第5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1节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2课时 真菌
目录
01
02
提升与迁移
双基巩固
03
应用与实践
双基巩固
1. 下列有关真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酵母菌细胞中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
B. 真菌细胞有遗传物质集中的区域,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C. 真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D. 霉菌和蘑菇都是由菌丝构成的,并通过孢子繁殖后代
B
2. “波卡西堆肥法”是一种家庭厨余垃圾处理方法。将厨余垃圾与由乳酸菌、酵母菌等微生物制成的活菌制剂混合,可发酵分解为液体肥料。下列关于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们都具有真正的细胞核
B. 乳酸菌通过复制产生新个体
C. 酵母菌可以通过出芽产生新个体
D. 它们能促进厨余垃圾中的能量循环
C
3. 右图是某种可食用的蘑菇,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是菌盖,②是菌褶,③是菌柄
B. ④是蘑菇的地下部分,能够吸收水分和有机物
C. ⑤是由②菌褶中散落开来的孢子,与繁殖无关,只与营养有关
D. 蘑菇的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
C
4. 某同学发现家里储存的橘子长了青绿色的毛,推测是由于青霉生长和繁殖引起的,他对长有青霉的橘子皮进行了观察,并绘制结构图(如右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青霉是多细胞真菌
B. ①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发育成新个体
C. ②的细胞内含有叶绿体
D. ③能从橘子皮中吸收营养物质
C
5. 有关细菌和真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都有细胞壁
B. 都是单细胞生物
C. 都用孢子繁殖
D. 都对人体有害
A
6. (读图理解)以下为几种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A与其他3种生物在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A没有成形的____________,生殖方式为____________。
细胞核
分裂生殖
(2)以上几种生物,它们体内都没有____________,不能制造有机物。因此它们的营养方式都属于异养,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的角色是____________。
(3)图中____________(填字母)为单细胞生物。
(4)图中B、C的菌体都是由____________构成,生殖方式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
(5)A、B在适宜的培养基中会大量繁殖,形成____________。
叶绿体
分解者
A、D
菌丝
孢子生殖
菌落
7. 下图是枯草杆菌、酵母菌、青霉菌三者的关系图,①表示的特点是( )
A. 都是单细胞个体
B. 都具有细胞核
C. 都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存
D. 都进行孢子生殖
提升与迁移
C
8. (实验探究)某同学在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实验时,先将一块新鲜的干面包分为三等份,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相同的洁净培养皿中,再将三个装置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处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装置 甲 乙 丙
实验步骤 1 不滴水 滴入少量的水 滴入少量的水
2 同一环境的空气中暴露5~10 min,盖上培养皿盖并封好
3 室温培养 室温培养 低温培养
(1)霉菌属于____________(填“原核”或“真核”)生物,利用____________进行繁殖。
(2)本实验所探究的变量有____________个;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时,可以选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进行对照。
(3)培养细菌或真菌,首先要配制含营养物质的__________,配制后该装置还需要进行______________、冷却后才能使用;实验步骤2中的做法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____________。
真核
孢子
2
乙
丙
培养基
高温灭菌
接种
(4)根据所学知识推测,一段时间以后,装置_________中的霉菌数量最多。
(5)根据本实验,提出一种食品保存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将食物放在低温下保存
9. 尝试种植蘑菇。
应用与实践
操作指引:
①器材:实体店或网店购买蘑菇种植包,湿毛巾,喷壶。
②操作:
a. 菌包划开口,湿毛巾一直保持潮湿,盖住出菇口的一半;
b. 出菇后,湿毛巾不要遮挡菇芽,每日对着菇芽轻喷水、勤喷水,保持空气湿度;
c. 放在室内光线,通风良好处(蘑菇的生长需要氧气),同时避免阳光直射;
d. 蘑菇长到差不多大小时连根掰掉,重复操作可继续出菇。
③观察与研究:观察并记录每天蘑菇的生长情况,遇到问题及时和同学、老师探讨。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