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第七、第八单元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题1图是丰子恺1945年创作的漫画《炮弹作花瓶》(图中的文字为: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卅四年九月二日作)。它体现了人民( )
A. 对抗战取得胜利充满信心
B. 对结束国共内战的渴望
C. 对国共重庆谈判寄予厚望
D. 对政协决议实施的期望
C
2. 题2表是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会见的主要人员名单。毛泽东的这一做法反映出( )
类别 名单
国民党左派 宋庆龄、柳亚子、张伯苓等
民主人士 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等
社会知名人士 郭沫若、章士钊、马寅初等
国民党军政要员 孙科、于右任、陈诚等
题2表
A. 中共主张联合抗日一致对外 B. 国内人民渴望和平反对内战
C. 国共两党合作力促和平建国 D. 中共团结各方和平民主力量
D
3. 题3图的两幅照片所展示的历史事件反映了( )
A. 国共两党达成了协议 B. 重庆谈判避免了内战
C. 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 D. 政治协商带来了和平
C
4. 1945年,晏阳初在与蒋介石的一次会面中说:“人民遭受了21年的内战,他们流尽了鲜血。现在该是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蒋介石说:“你是个学者,我是个战士。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这反映出( )
A. 国共谈判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
B. 国民政府拥有较强的武装力量
C. 国民政府仍坚持内战独裁方针
D. 国民政府的合法性已遭到质疑
C
5. 1946年10月10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梁漱溟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漱溟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的消息,不禁感慨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已经死了”是因为( )
A. 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
B. 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C. 中国共产党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 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A
6. 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曾说:“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对前一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我们进行的是正义战争
B. 我们争取的是光明前途
C. 我们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D. 我们有人民的大力支持
B
7. 据统计,1946年有881部美国影片在中国上映,1947年为393部,1949年则下降为142部。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中国国内政局的剧烈动荡
B. 中国本土电影的强势崛起
C. 提倡国货运动的蓬勃开展
D. 二战后欧洲电影卷土重来
A
8. 孟良崮战役打响后,为帮助部队战士迅速渡过汶河,“沂蒙大姐”李桂芳组织村里的32名妇女拆掉自家门板,在冰冷的河水中用身体当桥墩架起了一座“火线桥”。当主力部队通过后,战士们看着累倒在沙滩上的妇女,都流下了眼泪。由材料可知,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民党军队战斗力弱 B. 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C.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
9. 1946年7月,毛泽东指出:“东北广大地区的群众工作与土地问题的解决,尚处在开始阶段,我农村根据地尚不巩固,我干部中尚有许多人不认识深入农村从事长期艰苦斗争以建立根据地的必要与重要性。”这一讲话的目的是( )
A. 肃清日寇在东北的残余势力
B. 集中力量恢复战后农村经济
C. 为辽沈战役的胜利提供保障
D. 应对国内革命形势的新变化
D
10.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 )
A. 实行“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政策
B. 实行打土豪,分田地政策
C.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政策
D. 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
D
11. 解放战争期间,东北解放区有100多万农民参军,华北解放区有近100万农民参军;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民兵,民兵参战者200多万人,作战10多万次,共歼敌20多万人。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解放战争顺应民意 B.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D. 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动员
B
12. 在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长卷中不难找到一座大山的名字,它呈西北—东南走向,绵延千里,直插入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它就是大别山。这座大山在1947年见证了( )
A. 解放战争的打响
B.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 战略决战的开始
D. 人民解放军彻底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B
13. 辽沈战役时期,中共中央军委只用一纸电报,就使林彪改变原作战计划,率军转头南下,直赴锦州。而蒋介石数次电令,甚至亲赴前线,也未能使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救援锦州守军,导致锦州被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克。这说明人民解放军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
A. 有强而有力的领导核心
B. 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
C. 有先进科学理论的指导
D. 利用敌方内部的矛盾
A
【解析】根据题干“中共中央军委只用一纸电报,就使林彪改变原作战计划”而“蒋介石数次电令,甚至亲赴前线,也未能使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救援锦州守军”可知,这说明人民解放军拥有强而有力的领导核心,而国民政府却不能很好地指挥和调动自己的军队,A选项符合题意;题干无法体现人民的广泛支持,排除B选项;题干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辽沈战役中的指挥特征进行对比,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强而有力的领导地位,没有体现出先进的科学理论的指导,排除C选项;题干无法体现利用敌方矛盾的特点,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
14.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受阅部队与群众游行队伍从东交民巷旧使馆区穿过以宣示主权,宣告旧时代的结束。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南京条约》、渡江战役
B. 《马关条约》、淮海战役
C. 《辛丑条约》、平津战役
D. 《辛丑条约》、辽沈战役
C
15. 在北平解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巧妙地将打与谈结合起来,通过与国民党将领傅作义的三次谈判,最终实现了对国民党军队的和平改编和权力的和平交接。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放北平有利于( )
A. 彻底颠覆蒋介石的政权
B. 保护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C. 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B
16. 题16图为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示意图,结合图中信息推知,▲所在位置的内容是( )
A. 消灭国民党主力 B. 结束国民党统治
C. 解放东北全境 D. 实现国家统一
B
17.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材料中“这一事件”指的是( )
A.中国赢得抗日战争胜利
B.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C.中华民国成立
D.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D
18. 1948年末,马叙伦、郭沫若等大批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策划的“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计划却应者寥寥。这表明( )
A. 国共力量对比发生逆转
B. 三大战役全部胜利结束
C. 国民党在政治上日益孤立
D. 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获得支持
C
19. 题19图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部分火柴品牌商标。其表达的思想是( )
A. 军事强国 B. 教育兴国
C. “实业救国” D. 科技兴国
C
20. 题20图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图”。其获得发展良机、出现“短暂的春天”所在的阶段是( )
B
21. 成立于1905年的镇江大照电灯公司,是江苏第一家民营发电厂。当时在向江苏抚院申请审批时郭道直曾说:“电气灯……上海等处行之已久,镇江为商务繁盛之区,若不捷足创办,瞬将为洋所占,与其听利权之外溢,不若筹抵制于事先。”材料反映了( )
A. 工人罢工运动规模扩大
B. 民族工业发展经历“短暂的春天”
C. 民族企业积极维护国家利权
D. 电气照明在中国全面普及
C
22. 题22表是“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由表中信息可知( )
A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的时间 引入上海的时间 引入重庆的时间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电报 1838年 1871年 1886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题22表
A. 中国近代化的区域差距 B. 上海科技水平很先进
C. 重庆的发展落后于全国 D. 中国与世界差距拉大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在沿海,重庆在内地,西方近代文明先传入上海,后传入重庆,这说明,沿海近代化早于内地,这体现出中国近代化的区域差距,A选项符合题意;题干将位于沿海的上海和位于内地的重庆对比,体现的是西方文明先影响沿海后影响内地,是地区差异,并不能反映上海科技水平很先进、重庆发展落后于全国、 中国与世界差距拉大,排除B、C、D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
23.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作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 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潮的影响
C. 民国政府移风易俗
D. 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B
24.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旗袍率先吸收欧美服装特点,由传统的宽松肥大、线条平直向窄腰短袖、时髦适体变化。这表明上海( )
A. 观念开放,崇洋逐新
B. 政治改良,革除陋习
C. 洋布流行,土布淘汰
D. 全盘西化,倡导民主
A
25.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其中在文教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清政府在百日维新期间创办的新式学堂是( )
A. 京师同文馆 B. 福州船政局
C. 北洋西学堂 D. 京师大学堂
D
26. 清末,人们评价道:“青年学生,不管是进入中学,或者是进入高等专门学堂;不管是进入文学堂,或者是进入武学堂……不管是在军队方面到新军中应征入伍,或者是进陆军小学,进陆军测绘学堂等,没有一个人不受革命潮流的冲击。”这反映了( )
A. 清末大量学生进入新式学堂
B. 清朝大力推动近代教育发展
C. 新式学堂分布广、门类齐全
D. 近代教育推动革命思潮传播
D
27.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使观者明白易晓……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与材料所述内容相关的是( )
A. 《申报》的创办 B. 电影的传入
C. 商务印书馆的成立 D. 京剧的普及
A
28. 徐悲鸿以写实主义的技法创作了《田横五百士》(1930年)和《愚公移山》(1940年)。这些画作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其主要原因是( )
A. 融合了中西方绘画的技术
B. 开辟了中国画技法的新时代
C. 以西洋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
D. 切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D
29. 1935年,由中国共产党员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国民党禁止歌曲公开发行。1937年后,《义勇军进行曲》在各种公开场合频繁出现,成为国共军队中的流行歌曲。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
B. 九一八事变揭开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C. 全民族抗战背景下国共合作的确立
D. 三大战役大大加快了全国胜利的到来
C
30. 100多年前的中国正处在风云激荡、变幻莫测的乱世。而梁启超、鲁迅、徐悲鸿、冼星海正是那个时代的70后、80后、90后和00后的代表。于乱世当中,他们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并在各自的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为之共同奋斗的目标是( )
A. 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B. 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
C. 反抗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D. 壮大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小题13分,第33小题15分,共40分。
31.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并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依靠,指挥人民解放军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根据发展形势,积二十多年来在农村工作中的经验,在战争的不同阶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帮助下,疯狂地进攻解放区并抢占一些大城市和重要交通线。对于蒋介石所采取的这些行动,中国共产党也不甘示弱,以自卫战争抵制国民党的进攻并且建立广大的革命根据地。由于一些大城市被国民党占领,所以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只能是以乡村为中心。
——摘编自王金领、魏和永《试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
材料二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对解放区大举进攻,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央迅速确立新的工作方向。“具体条件变了,战争打到头上来了,参军参战这时应比群运还重要,一时应成为中心工作。”中共中央发出“后方比着搞生产”的号召,带领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各军区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生产支援活动。1946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连续报道“蒋介石出卖民族利益、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坚持实行法西斯独裁的罪行”。
·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1948年5月,董存瑞在参加隆化战斗中托起炸药包炸毁暗堡,壮烈牺牲。
·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解放军下达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
·1949年4月,14岁的马毛姐参加“渡江突击队”,在手臂中弹的情况下6次横渡长江,运送3批解放军成功登岸。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建立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条件。(4分)
二十多年来在农村工作中的经验;抗战结束后,国民党重点抢占大城市,解放区则主要是在乡村地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为取得胜利采取的主要措施。(4分)
鼓励人民参军参战,军事动员;带领群众开展生产运动;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加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斗争;发动宣传攻势,占据舆论阵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4分)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斗;国民党的统治腐朽;等等。
32.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张謇愤于清廷的“昏聩”,同时又深忧外资于内地设厂,因此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他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应该奉行“商办官助”的方针以发展民族近代工业。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这就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1901—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主要是为大生纱厂服务。在张謇的努力经营下,在辛亥革命前夜出现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张謇的经济事业在1920年前后达到顶峰。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荣氏企业是中国最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资本企业,主要经营面粉和棉纱。1902年,荣氏兄弟开设了保兴面粉厂。1905年5月,上海掀起抵制美货运动,又促使荣氏兄弟筹设纱厂,成立振华纺织有限公司。1910年,荣氏企业从美国进口18部精良的面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89万袋。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1915年创建申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粉、纱两业空前兴旺,其面粉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国粉厂的23%,荣家企业纱锭占全国棉纱厂的11%,荣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摘编自李占才、张凝《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
材料三 1931年以后的10多年,由于日军疯狂侵华,荣氏企业遭到重创。国难当头,荣氏家族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发起募捐,并将申新五厂用作国民党部队的驻扎地,抵御日军的侵略。
——摘编自袁正、夏波《荣氏兄弟的救国路、公益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状元办厂”的背景。(3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謇经营实业的影响。(3分)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政治腐败;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刺激;地方官员的支持;等等。(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楷模;带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掀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等等。(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大生资本集团和荣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等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荣氏企业为代表的民族资本主义在抗战期间受到重创的原因。(3分)
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的剥削;等等。
33. 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算起来,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文化事业大约有30个左右。……正是这批事业,向中国人传播了声、光、化、电和西方的史地国情,打开了传统文化之外的另一个天地。这是一种真正的智力开发,它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并哺育出戊戌维新的成批志士……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在这个过程中虽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务和实例改变着人们世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晚清维新变法运动中,急剧的社会动荡,外来列强的种种欺凌,战败割地赔款,增开商埠,中国陷入民族危难中,显然它是晚清救亡图存的产物。在酝酿筹办期间,广采他国,特别是日本的教育制度,勾勒出近代中国的国家教育蓝图,并以政权力量推行各项教育措施。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开启了中国近代大学之门,其开风气之先,树立了全国学堂之表率。
——陈滔娜、沈洁《京师大学堂开启中国近代大学之路探寻》
材料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上海新式教育推广状况(单位:所)
时间 小学堂 中等以上学堂 女学堂 教会学校
1900年以前 3 7 1 7
1900—1905年 34 13 3 3
1906—1911年 120 16 14 3
题33表
材料四 国民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教育法令:1917年5月,宪法审议会否决了将孔教定为国教的提案……学校的教学开始加强科学教育,重视实验作业,增加了实用和职业的教学内容。1917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的议案,要求增设女子高等小学、女子中学等。教育部于1920年明令公布,小学一二年级国文改为语体文(白话文),并规定至1922年止,凡旧时所编的文言教科书一律废止,改为语体文。中学各科教科书,随之逐渐用语体文改编,高等学校的讲义,也采用了语体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新式文化事业带来的影响。(3分)
传播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培养了维新变法的仁人志士;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成功的主要原因。(3分)
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和教育制度;自上而下推行各项教育改革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上海新式教育的发展状况。(2分)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学堂发展的原因。(3分)
新式学堂发展迅速。戊戌变法兴办新式学堂的推动;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通令兴办学堂;清政府建立新式教育体制。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三个教育法令的主张。(3分)这些教育改革措施与近代哪一事件有关?(1分)
提倡科学;提倡男女平等;提倡白话文。新文化运动。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