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3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9-26 09:1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救救我吧!!
重庆遇罕见蝗灾
古老城紧急呼救
如果没有动物,生物圈会是什么样的状况?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1~62页资料分析,并思考以下中几个问题 :
1.资料3中蚂蚁“侵食”金合欢,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吗?
2.资料2中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什么关系?野兔增加的原因?
3.资料1为什么要保护麻雀?
4.通过这3则资料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吗?为什么?
某种金合欢有大而中空的刺,蚂蚁栖居其中,并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球状小体为食。蚂蚁“侵食”金合欢,这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吗?下表是用金合欢幼苗进行实验研究的结果。
金合欢幼苗的生长情况
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10个月中的存活率/%
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
5月25 至6月16日
6月17 至8月3日
43
72
0→6.2
6.2 →10.2
0→31.0
31.0 →72.9
1.资料3思考:蚂蚁“侵食”金合欢,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吗?
无害。蚂蚁住在空心的刺里头,吃树叶基部蜜腺分泌的甜汁;
蚂蚁为金合欢当保护神。
想一想,野兔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资料2中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什么关系?
相关的食物链怎样写?
草  野兔  狼
牛、羊
食物链
狼被捕杀了
野兔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狼的数量的减少.
牧草 野兔 狼
数量剧增
数量减少(大量捕狼)
被大量食用
加速了草场退化
加速了土地沙漠化
(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牧草 野兔 狼
疑问: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数量能不能无限的增长?为什么?
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不能!
稻谷
蝗虫
麻雀
3.资料1为什么要保护麻雀?
因为麻雀虽食谷类,但其也捕食害虫,间接地保护了庄稼,如果把麻雀都灭掉了,那害虫会大量增加,对人类更为不利。
4、通过以上3则资料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吗?为什么?
人为的破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什么是生态平衡?
不能。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
蛇和田鼠的数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维持生态的相对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种草的实验区用网子罩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场,牧草都生长良好。请你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破坏了食物链,打破了生态平衡,虫子因失去天敌(鸟)而大量繁殖。
思考:
回忆有关生态系统和呼吸作用的知识。想一想:
1.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的有机物,是怎样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中的?
2.假如没有动物,这一过程会受到影响吗?
co2
CO2

无机盐
分解者
粪便或遗体
+H2O
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动物通过呼吸作用
如果没有了动物,这一过程便不能快速顺利完成。
动物除了能促进循环、维持生
态平衡外那还有什么作用呢?

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

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
方式:
优点:
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
减少环境污染。
动物与仿生
仿生(定义):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举例:
蝴蝶与人造地球卫星 长颈鹿与抗荷服
蝇复眼与照相机 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
乌龟的背甲与薄壳建筑
1、关于生态平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平衡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平衡
B.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 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
C.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稳定不变的状态
D.生产者大量死亡会破坏生态平衡
c
练一练
2.有些动物的毛上会挂着表面长有钩刺的苍耳果实,人们发现正是这些动物帮助苍耳( )
A.传粉 B.生长
C.传播种子 D.以上三项都不对
3.下列 与“仿生原理”无关的是( )
A.冷光灯与萤火虫
B.农药与毒蛇
C.薄壳建筑与龟壳
D.雷达与蝙蝠回声定位
C
B
4.鬼针草的果实表面有刺毛,可以黏附在动物的 体表传播;枸杞的颜色鲜艳,有香甜的浆液,能诱使动物来吃,动物吃下果实后,种子随着粪便排出而分散。这些事实表明( )
①动物和植物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的关系
②动物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③所有的植物都能靠动物传播种子和果实
④所有的动物都能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