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
课
2
峨日朵雪峰之侧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1.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经历,知人论世。
2. 了解朦胧诗的相关知识,明确诗歌意境,学习象征手法。
3. 感受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美。
素养目标
作者简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1950 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其代表作有《慈航》《划呀,划呀,父亲们!》《意绪》《哈拉库图》等。
峨日朵雪峰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内,是祁连山脉的一座无名山,靠近祁连县峨堡镇,山顶终年积雪。从方位上可以模糊地说,青海的绝大部分地方都在峨日朵雪峰的西南方向。
诗歌写的是诗人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所见所思。
题目解说
知识卡片
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这样一些特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曾在当时文坛引起争论。
写作背景
本诗初稿写于1962 年,在异常艰苦的岁月里,诗人仍能执笔抒怀。写诗,已成为诗人冷寂孤独的荒原生活中唯一的慰藉。这首创作于早期、并不太著名的诗作,奠定了昌耀所有诗歌的情绪基调和精神向度,是他生命精神质量的承载,更是他对生命本质强力的确认。
1.首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照应标题,交代了登山者所处的位置。暗含着此刻诗人因身体疲惫而打算暂歇,但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也暗含之后会陆续征服一些高度。
课文探究
2.“我小心地探出前额……引力无穷的山海”这个句子有何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分析】这是一个意象绵密的长句,简单说来就是“我惊异于太阳跃入山海”。诗人选取“薄壁”“峨日朵之雪”“太阳”“山海”等意象,描绘出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的景象,长句写出了日落的张力和动态,给人以辉煌的视觉冲击力。
3.赏析“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分析】这几句由视觉形象转入听觉形象,运用比喻描绘石砾滑坡的嚣鸣,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引发读者联想,突出登山者面临的险情,也衬托出日落之壮观。
4.诗人为什么要写一只可怜的蜘蛛?
【分析】雪峰、落日、山海、石砾、巨石的罅隙、雄鹰、雪豹,锈蚀的岩壁一系列形象,构成雄浑、壮美、崇高、紧张的审美特征(意境),与蜘蛛弱小、可怜、默享的形象特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生命的谦卑与坚毅,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结构图解
这首诗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峨日朵之雪和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美。
主题归纳
一、易错字音
内容小结
①彷徨( ) ②嚣( )鸣 ③ 铆( )钉
④罅( )隙
pánghuáng
xiāo
mǎo
( )薄壁
( )日薄西山
④薄
báo
bó
xià
二、易混字形
(lì)石( )
(shuò)闪( )
(shuò)( )石流金
①
砾
烁
铄
(xiē)( )子
(qì)( )约
(qiè)提纲( )领
(qiè)( )而不舍
②
楔
契
挈
锲
三、课内词语
彷徨:
揳:
罅隙:
缝隙。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把楔子、钉子等捶打到物体里面。诗中指用力插入。
四、近义词语
彷徨/ 徘徊
相同点:二者有“犹疑不决”的意思。
不同点:“彷徨”不仅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还兼指想到某一个地方去而不明去向;心情多是不好的,它的比喻义也强调心神不定这一意思,用比喻义居多。“徘徊”只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并不涉及是否想到某个地方去),所指的心情不一定不好,用本义居多,用比喻义较少。
深入探究
1.诗歌的起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有什么深刻内涵?
起句非常凝练,“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之后会陆续征服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
2.试分析诗歌中“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的含意。
“雪峰”象征着生命与人生,是诗人生命的缩影与投射。
“太阳”代表所谓的“真理”,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在人们的困惑迷惘中,终于失去原来的高度,要跃入“山海”。
“蜘蛛”是物质世界极为普通的生灵,却能“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说明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的不是外在形式或形象,而是精神、意志和心灵。
3.诗歌第2节中描述蜘蛛的意象有什么作用?
诗人在第2 节中突然写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4.诗歌在描写峨日朵雪峰的险峻时,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诗歌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峨日朵雪峰的险峻。正面描写有视觉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等,如写落日是视觉描写,写深渊的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是听觉描写。侧面描写是用“我”的状态来体现峨日朵雪峰的险峻。
5.关于这首诗,有人认为诗人笔下的“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的景象是写实的,还有人认为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诗歌和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这一景象是写实的。诗中的太阳是登山者倾尽全力攀爬到某高度时所看到的壮丽的雪峰落日的景象。太阳的西沉之势已不可逆转,冷热交接之时,迫近冰峰的红日显现出跃赴绝境的决然姿态。诗人通过描绘壮观的落日景象,表达了对登山者勇于攀登、敢于挑战的勇气的赞美及对壮美自然的热爱。
观点二:这一景象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诗中的“太阳”象征着那个年代一度被视为永恒的真理的东西。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在人们的困惑迷茫中,它终于失却原来的高度,终于被屡遭愚弄和麻痹的时代心理决绝地抛弃了。那个年代的理想、信念、追求,不过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不稳固的“石砾”,当“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它们只能有“滑坡”的下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远去的”,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
6.试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① 视听结合,画面壮阔。
如描写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时用了一个婉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来表现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喊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这种视听合一的手法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不但引发读者生理上的紧张,也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感。
② 对比手法,形成反讽。
强大和弱小,光明和幽暗,热闹和沉寂,高拔和低矮……然而,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光明的太阳,堆砌的石砾,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一派嚣鸣的、像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
7.诗人李以亮曾这样点评《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还是超越之后落入的孤绝?
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
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自始自终有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忧郁和伤感,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诗人对生命本真与尊严的追寻和捍卫。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旅,继而完成旅途,继而完成了自我超越。
联系写作背景,昌耀并没有与那个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占稳了自己的高度。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呈示在这种高度的生命必定是强健和雄壮者的生命,定格在这种险峰的姿态必定是胜利者的姿态!
右面这首诗将生命浓缩成一棵树,作者用这样独特的比喻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写写你的理解,然后与同桌交流。
课堂训练
悬崖边的树
曾 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答案】
示例:生命像一棵树,注定要孤独地承受许多风雨,美好的结局往往在惊心动魄的经历之后,关键就在于我们要有足够的毅力和胆量去奋战,去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