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与下图中①处相关的史实是 ( )
A.赤壁之战 B.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孝文帝改革
2.《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 )
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 B.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C.导致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 D.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
3.右表中错误的信息是 ( )
(
淝水之战
时间
:383
年
交战双方
:
前秦与东晋
相关成语
:
草木皆兵、老马识途、风声鹤唳、纸上谈兵
影响
: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
,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A.时间 B.交战双方
C.相关成语 D.影响
4. 某位学者在研究北魏时期部分女性服饰变化后作了以下统计,都城迁到洛阳后,部分女性服饰出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
服饰组合 都城在平城时穿着人数 迁都洛阳后穿着人数
风帽、鲜卑长袍 114 —
襦裙(汉服的一种) 72 188
A.统一北方政权 B.重视农业生产
C.推行汉化措施 D.重视吏治改革
5.“(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这说明孝文帝改革( )
A.促进了北方的统一 B.消除了民族的矛盾
C.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D.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6.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孝文卓尔不群,迁都……衣冠号令,华夏同风。”材料所述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
A.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B.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都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D.都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
7. 右面是出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所有人物着装均是宽衣大袖,与其传统民族服装截然不同。这幅浮雕可直接用于研究 ( )
A.北魏时期经济的发展
B.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C.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D.北魏时期的民族交融
8.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史实的认识。以下有关北魏时期民族交融的表述中属于史实的是 ( )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C.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D.内迁各族的食物、服饰、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
9.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旨在排除种族的区别,以社会身份这样一种贯穿于胡汉两个社会并具有普遍性的原理为基础建立其统治体制。”材料反映出改革的目的是 ( )
A.改变鲜卑族陋习 B.促进民族交融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统治
10.东晋谢安“东山再起”执掌朝政后,在一次战役中指挥晋军将“投鞭断流”的前秦军队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关于这次战役表述正确的是 ( )
A.这次战役指的是巨鹿之战
B.这次战役使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混战的状态
C.这次战役后东晋实现了全国统一
D.这次战役引发了八王之乱
11.“(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北魏孝文帝 ( )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
12.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触。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3.《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中写道:“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鲜卑族改穿汉服是进步之举
B.汉族穿胡服是落后的表现
C.民族之间的服饰相互影响
D.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是必然的
14.陈寅恪先生指出:“胡人原来只有名,而无字和号,孝文帝改胡人姓、名,其与名,是赐给他们一个汉名或雅名。”如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的胡名为“佛里伐”,“焘”就是其雅名。胡人使用“雅名”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
A.鲜卑族放弃了原有生活习俗
B.鲜卑族主动学习汉族文化
C.改汉姓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D.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形成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右面是淝水之战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淝水之战的结果及其影响。(教材P94插图改编题)
材料二 各少数民族的汉化,必须出于他们君主带头来推动。因他们有条件接触汉王朝的统治者,也易于理解汉文化对统治国家的重要作用……王朝之汉化,总是靠他的君主大力任用汉人文臣来进行的。
——熊德基《六朝史考实》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后汉化的原因。(历史解释)
材料三 右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某一措施的实施情况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丘穆陵 穆 尉迟 尉
(3)材料三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 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你还能列举出其他改革措施吗 (教材P96“课后活动2”改编题)
材料四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轻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社会发生的变化。
材料五 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5)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五的观点。
(6)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
1.C 2.C 3.C 4.C 5.C 6.D 7.D 8.D 9.D 10.B 11.A 12.D 13.C 14.B
15.(1)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影响: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2)少数民族君主有条件接触汉王朝的统治者,理解汉文化对统治国家的重要作用。
(3)改鲜卑姓为汉姓。弱化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巩固统治。其他改革措施: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迁都洛阳;等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4)改革前:社会制度落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意思相近即可)改革后:民族交融,文化繁荣,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北魏实力增强等。(意思相近即可)
(5)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意思相近即可)
(6)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领导者要起到表率作用;改革要结合具体国情,实事求是;学会借鉴,为我所用。(围绕改革主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