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好课堂·课件】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7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好课堂·课件】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7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6 10:0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5课
授课人:XXX
工作单位:XXXXX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分裂与融合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期
西晋时期
东晋十六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几个阶段。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社会经济文化在曲折中有所发展与成就。
隋唐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有重要建树。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01
三国与西晋
三国鼎立时期
公元220~280年
曹魏 曹丕 洛阳 220~266
蜀汉 刘备 成都 221~263
孙吴 孙权 建业 229~280
知识梳理
西晋(266~280年)
过程
建立
266年,司马炎称帝
统一
280年,灭吴
灭亡
316年
思考·解读
西晋的统一为何如此的短暂?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晋书·惠帝纪》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思考·解读
东汉至西晋,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与影响?
原因
历史
汉魏以来民族交融的加强
西域都护府、丝绸之路、中原战乱等
现实
少数民族卷入西晋宗室之争
西晋对少民族进行招抚,以补充兵源和劳动力
影响
西晋灭亡,结束了统一状态,北方陷入少数民族割据混战,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02
东晋与南朝
知识梳理
东晋(317~420年)
士族专权
皇帝依赖士族支持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
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几家士族都是在战乱中从北方移居到南方的。
王与马共天下
知识梳理
南朝——宋、齐、梁、陈

420~479年

420~502年

520~557年

557~589年
思考·解读
依据材料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的不同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秦汉 江南地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魏晋南北朝 江南经济快速发展
思考·解读
分析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和原因
至于元嘉末... ...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柄亩,户不夜肩,盖东西之极盛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鄂、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沈约《宋书》 (南朝)
表现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的发展
思考·解读
分析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和原因
至于元嘉末... ...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柄亩,户不夜肩,盖东西之极盛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鄂、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沈约《宋书》 (南朝)
原因
自然环境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社会环境 江南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统治者的重视与支持
劳动力和技术因素 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
思考·解读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影响
民族融合
促进了民族交融
经济重心
缩小南北方的经济差距,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文化交流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江南地区文化的发展
03
十六国与北朝
知识梳理
十六国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政权特点
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
采用中原模式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知识梳理
北朝(439~589年)
北魏
439~439年
东魏
439~439年
西魏
439~439年
北齐
439~439年
北周
439~439年
知识梳理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内容
政治上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与租调制
文化上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
改革性质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封建化改革
改革影响
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民族矛盾
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思考·解读
下面材料反映了什么主题信息?
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齐校书图
思考·解读
不同民族在互相的交往交流中,产生的互相交融的一种状态,一种共同性不断增长的过程。民族交融则包含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意思。
概括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成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以汉化为总体趋势
双向互动
思考·解读
不同民族在互相的交往交流中,产生的互相交融的一种状态,一种共同性不断增长的过程。民族交融则包含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意思。
分析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成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战乱频繁,人口迁徙
少数民族的汉化改革
各民族的友好往来
课堂小结
政治
发动为实现统一的战争,并多次出现短暂或局部的统一
经济
江南开发推动南方农业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南北差距缩小
民族
南北方都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局面,推动多元一体的局面复现
三国时期
西晋时期
东晋十六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课堂练习
西首末年形成了历史上北人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大批中原人口南下。汉代司马迁的笔下的长江以南“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到了南朝时期,《宋书》 记载南方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鄠、杜,均为古代关中地区县名)“由此可见,人口迁移(.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C.加快了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有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课堂练习
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门阀政治取代了皇权政治
B.出现权力制约与平衡机制
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
D.士族专权威胁君主专制
课堂练习
据《晋书舆服志》记载,魏明帝喜戴刺绣小帽。这种小帽原来是北方少数民族女性所戴,用彩锦织成,色彩艳丽,传入中原以后男女通用,南朝一度盛行。这表明魏晋时期( )
A.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B.汉族引领社会风尚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
D.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