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 强化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1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 强化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6 10:4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在野外实习时,方向的识别很重要。野外实习方法很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有关罗盘仪的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任何地方都可使用罗盘仪
B.罗盘仪上的读数读的是指南针的位置
C.罗盘仪上的刻度0°正对南方
D.罗盘仪上的北方对准目标
2.下图是长白山区一个树桩的年轮图,则甲、乙、丙、丁代表的方向分别是( )
A.西、南、东、北 B.南、北、东、西
C.东、西、南、北 D.北、南、西、东
3.晚上在野外迷路,可利用来辨别方向的是( )
①罗盘②太阳③树木的年轮④北极星⑤手表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野外实习是验证和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野外实习方式包括( )
A.调查访问和问卷调查 B.路线调查和调查访问
C.路线调查和代表点观测 D.代表点观测和问卷调查
5.下列地区的野外观察内容,适宜选择在冬季进行的是( )
A.北京南部的河流分布状况 B.内蒙古草原的草类生长状况
C.天山的植被分布状况 D.东北小兴安岭的积雪分布状况
6.在对某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调查之前,需要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A.气温分布图 B.交通路线图
C.降水量分布图 D.工业分布图
绘制地图是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表达野外实习成果的途径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在比例尺为1∶5000的地形图上画一条1.2厘米宽的河流,则河流的实际宽度是( )
A.60米 B.600米 C.30米 D.300米
8.在进行干旱地区地图绘制时,一般全部保留河流、水井、泉等,是为了表现( )
A.地图的用途 B.地图比例尺
C.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 D.地图的主题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唯一的选择,而小区域调查又是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小区域调查方法有多种,若想了解一地的人口旅游动机,最经济和最适合的调查方法是( )
A.问卷调查 B.调查访问
C.路线考察 D.典型地段考察
10.若想获得长江从入海口到源头的自然地理概况,最适合的区域调查方法是( )
A.调查访问 B.路线考察
C.问卷调查 D.典型地段考察
小区域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考察、访问调查、问卷调查三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 )
A.实地考察 B.调查访问
C.问卷调查 D.路线考察
12.对人口状况的调查宜采用( )
A.实地考察 B.典型地段考察
C.问卷调查 D.访问调查
13.下列关于调查访问的对象及准备工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对象只能是个人或群体,不包括企、事业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
B.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主要是为了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C.调查访问前应拟定调查提纲,避免盲目性
D.调查访问不必带联系公文及相关证件
小区域调查的方法有实地考察、访问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关于野外实地考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是对地表事物或现象进行调查访问
B.是对某一问题通过查阅报纸书刊进行论证
C.包括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两种
D.典型地段考察是沿某一条选定的线路观察,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15.调查访问的对象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对个人的调查访问可以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
②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查访问可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③通过对群体的调查可以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④对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访问可以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依据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综合题(2小题,共40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所谓“卫片执法”,是指依据卫星拍摄的遥感图片进行土地执法检查。国土资源部门有专门租用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的卫星,通过对不同时间拍摄的卫星图片进行对比,即可发现违法用地行为。据了解,2013年第十二次“卫片执法”检查,厦门市实际违法用地图斑总数为240个,总违法用地面积618.8亩、违法占用耕地面积132.0亩。
材料二:2009年7月25日凌晨4:10左右,汶川县国道213线都汶路44km+200m处,因连日大雨导致山体滑坡,山上崩塌巨石砸断彻底关大桥桥墩,造成桥面垮塌,致使汶川灾后重建“生命线”中断。
材料三:2011年9月25日新疆生态环境遥感中心对阿尔泰地区的火灾进行分析,通过卫星遥感对火灾地区进行跟踪监测,已连续3天无明火和烟雾,表明两场林火已扑灭。经对比分析,两次火灾共造成火场植被显著变化的面积约2250亩,经济损失巨大,造成区域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1)你能说出遥感技术在种植业方面有哪些具体应用吗?(4分)
(2)遥感监测只能获取即时信息,不可监测动态变化,这种观点对吗?(6分)
(3)试说明在材料二、三两次救灾中遥感的作用。(4分)
(4)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火灾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利用遥感技术还可以进行森林病虫害监测?(6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4分)
(2)考察工具准备:____。(最少写出四项)(6分)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代。(4分)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环境向____环境的演变;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6分)
参考答案
1.D 2.B 3.C
【分析】1.磁性大的地区无法使用罗盘仪,受干扰较大,A错误;罗盘仪上的刻度0°对准目标,C错误;也就是罗盘仪上的北方对准目标,D正确;在罗盘仪上必须分清指北针,指北针指的是目标的方位,B错误。故选D。
2.北半球树木的南侧为向阳面,光热条件较好,树木生长快,年轮稀疏,故甲为南方,乙为北方,则丁为西方,丙为东方。B正确,故选B。
3.晚上在野外辨别方向可用恒星、树木年轮和罗盘,但晚上没有太阳,以太阳为参照的手表也不能用来辨别方向。因此①③④正确,②⑤错误,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1、指南针,野外出行的必备物品,也是最快速和准确的帮人识别方向的得力工具,如果在野外也有当地地图的话,配合指南针能更快速的找好方向。2、野外迷路时可以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位于天顶偏向南方,对着太阳,前面是南,背面是北,左面是东,右面是西。太阳东升西落,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傍晚对着太阳,前面是西,背后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3、辨别方向的常识,建筑的正门通常朝南开;树木生长规律通常南面枝叶茂盛;大岩石、土堆、大树南面草木茂密,北面则易生青苔。4、晴朗的夜晚,观察星星可辨别方向。从北斗星找到北极星,就找到了正北方。从南十字星座也可以方便地找到正南方。5、花草树木辨方向,由于我们国家在北半球,所以太阳相对来说偏南一点。看身边的树木,树冠茂密(接受阳光多)的一边是南方,相对来说比较稀疏的就是北边。6、还可以用手表来辨别方向。
4.C 5.D 6.C
【分析】4.野外实习不包括调查访问和问卷调查,调查访问、问卷调查与野外实习都是调查方法,ABD错误,C正确,故选C。
5.河流分布状况是客观存在,对其观察不分季节,A错误;内蒙古草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草类茂盛,冬季草类枯黄,所以不适合在冬季到内蒙古草原进行草类生长状况调查,B错误;天山的植被分布状况,也是在夏季才会生长茂盛,冬季气温低,山上很多植物都会枯萎或被冰雪覆盖。不适合冬季调查,C错误;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降雪较多,因此适合冬季对东北小兴安岭的积雪分布状况调查。D正确。故选D。
6.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形、气候(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强度)、植被、人类活动,故降水量分布图和地形图是调查之前必需收集的,C正确;气温与水土流失关系不大,A错误;交通线路分布和工业分布与水土流失形成没有关系,BD错误。故选C。
目前我国的自然地理教学基本上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课堂教学,二是室内实验实习,三是野外实习。其中前两个环节主要在校内进行,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经过抽象概括了的自然地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第三个环节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走出校门,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实地验证课堂上所学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和独立工作能力,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的基本技能。
7.A 8.C
【分析】7.根据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即可计算出河流的实际宽度是60米。A正确,故选A。
8.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地图绘制时保留河流、水井、泉等,主要是为了表现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C正确;表现的内容,不是为了表现地图的用途,A错误;比例尺是地图当中不可缺少的元素,B错误;突出主题,一般只绘某一要素,不会全部保留各种要素,D错误。故选C。
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比例尺。一般来讲,大比例尺地图,内容详细,几何精度高,可用于图上测量。小比例尺地图,内容概括性强,不宜于进行图上测量。
9.A 10.B
【分析】9.对于某些涉及面广、涉及量大的社会现象,可采用问卷调查法来获取资料和信息,如人口状况、交通状况、旅游动机等,A正确。调查访问法是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了解社会情况或探讨社会问题的调查方法,不适宜人口旅游动机的调查,B错。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属于实地考察,是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方法,CD错。故选A。
10.沿江进行路线考察才可获得从入海口到源头的详细地理资料,B正确。典型地段考察只能对一些重要的点进行深入研究,不能得到从入海口到源头的详细地理资料,D错。获得长江从入海口到源头的自然地理概况,应主要借助实地考察,而不是调查访问或者问卷调查,AC错。故选B。
调查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调查访问以及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包括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是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方法。
11.A 12.C 13.C
【分析】11.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方法是实地考察,A正确。调查访问法是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了解社会情况或探讨社会问题的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是指运用统一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对于某些涉及面广、涉及量大的社会现象,可采用问卷调查法来获取资料和信息,两者均不是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方法,BC错。路线考察只是实地考察方法的一种,表述不全,D错。故选A。
1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对于某些涉及面广、涉及量大的社会现象,可采用问卷调查法来获取资料和信息,如人口状况、交通状况、旅游动机等,C正确。实地考察(典型地段考察也属于实地考察的范畴)是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方法,AB错。调查访问法是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了解社会情况或探讨社会问题的调查方法,不适宜人口状况的调查,D错。故选C。
13.调查访问的对象既包括个人、群体,也包括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A错;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访问,主要是为了获得有关资料,B错。调查访问应准备好联系公文及相关证件,访问前要拟定调查提纲,避免盲目性,C正确,D错。故选C。
调查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调查访问以及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包括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是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方法。
14.C 15.A
【分析】14.实地考察主要是对地表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测量、分析,不是简单的调查访问,也不是只是通过阅报纸书刊进行论证,AB错。实地考察包括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两种,C正确。典型地段考察是对某些重要的点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不单只是了解地理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D错。故选C。
15.调查访问的对象一般包括个人、群体、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调查对象不同,所获得的信息也有区别。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可以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访问,主要是为了获得有关资料及图片,①②正确,③④错。故选A。
实地考察是调查区域自然环境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对地表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测量、分析,为区域发展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实地考察方式一般包括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两种。前者是沿某一条选定的线路观察,主要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后者则是对一些重要的点做深人的调查研究。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正确认识某一地区的地理现象。
16.(1)识别各类农作物,计算其种植面积,并根据作物生长情况估计产量;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分析其长势,及时进行灌溉、施肥和收割等,当农作物受灾时,可以及时预报。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通过多次或逐月逐年对同一地区遥感影像图叠加可以反映出地物长时间变化特点,如城市的扩张、海岸侵蚀变化、湖泊的消长等。
(3)给救灾指挥部及时提供大量地面宏观灾情遥感图像,为指挥部科学评估灾情,采取有效救灾、防灾、抢险措施做出贡献。
(4)不同地物,同一地物不同性状,其反射波谱特征不同。森林遭受病虫害时,其本身发出的辐射量会大大减少,反射波谱也就与正常森林有显著差别,因此可以根据特定卫星图像上某些波段的反射率的变化来判断森林是否发生病虫害。
【分析】本题以遥感的应用为背景,涉及遥感技术在农业、灾害监测、救灾等方面的应用。考查对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
(1)
遥感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及时地提供作物的生态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它是精确获得田间数据的重要来源,主要应用于作物的长势监测、灾害监测、精准管理。作物种植面积监测:不同作物在遥感影像上呈现不同的颜色、纹理、形状等特征信息,利用信息提取的方法,可以将作物种植区域提取出来,从而得到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区域;作物长势监测:通常的农作物长势监测指对作物的苗情、生长状况及其变化的宏观监测,即对作物生长状况及趋势的监测;作物产量估算:遥感估产是基于作物特有的波谱反射特征,利用遥感手段对作物产量进行监测预报的一种技术;土壤墒情监测:土壤墒情也就是土壤含水量,土壤在不同含水量下的光谱特征不同;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灾害监测:遥感是灾害应急监测和评估工作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可以对如旱灾、洪涝等重大农业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
(2)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通过多次或逐月逐年对同一地区遥感影像图进行叠加可以反映出地表事物长时间变化特点。如海岸侵蚀的变化、三角洲的演变、冰川的移动、湖泊面积的变化、城市规模的变化,都可以通过遥感影像的叠加进行分析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3)
材料二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给指挥部及时提供大量的灾情遥感图像,为指挥部提供灾情受灾程度,为科学救灾提供依据,为及时抢险救灾做出贡献;材料三,通过遥感可以了解火灾的面积、发展变化,为火灾损失的评估、后期的修复采取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
(4)
遥感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不同地物,同一地物不同性状,其反射波谱特征不同,火灾时森林发出的电磁波和没有火灾发出的电磁波不同,从而根据电磁波来进行判别。森林遭受病虫害时,其本身发出的辐射量会大大减少,反射波谱也就与正常森林有显著差别,因此可以根据特定卫星图像上某些波段反射率的变化来判断森林是否发生病虫害。
17.(1)生物化石
(2)该区岩层等文字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
(3) ①沉积 古生
(4) 海洋 陆地 抬升
【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地区考查活动为背景,考查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
注意材料信息,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故考察名称为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
考察工具只要合理即可。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需要该区域的岩层资料信息,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地质环境复杂,需要携带指南针;作为地质考察,还需要携带地质锤、笔、纸等必需品。
(3)
区域岩层多含有化石,岩层是外力沉积形成,属于沉积岩。区域最老的化石为三叶虫化石,三叶虫生活在早古生代,所以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古生代。
(4)
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该地区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海洋环境,后来恐龙繁盛时期为陆地环境,该地地理环境经历了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变,且三叶虫化石等出露,表明区域地壳经历了抬升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