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单元测试卷课件(共6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单元测试卷课件(共6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6 15:5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把关题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单元培优把关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的意义,误以为它就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近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荷塘月色》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是诗,花和光以外也还有诗”“山水田野里固然有诗……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
材料三:
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的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但是他“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妻子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刘泰隆认为朱自清先生笔下描绘的荷塘月色画面具有立体感和渗透感,
充满了诗情画意。
B.“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运用较少,《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
巧妙、奇特、新颖。
C.“通财之谊”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材料中指各个官能的
领域不分界限。
D.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
的妙处还未能领会。
“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以偏概全,李渔与纪昀作为古代批评家,他们未能领会运用“通感”手法的妙处,但他们并不能代表全部的古人,古代作家运用“通感”手法而境界全出的例子比比皆是,说明有些古人对“通感”的运用之妙早已心领神会。
解 析
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
儿的。
C.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A项,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的观点;B项,运用了拟人;C项,运用了拟人和比喻;D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
解 析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因为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
月色中的“诗”。
B.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
伦理的角度。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
确实做到了。
D.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质疑“月夜蝉声”一说,朱自清最后确
认自己无误。
“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的说法无中生有,读者未必没有亲自体察,只是可能由于地域差别等,体察的结果与朱自清不同。
解 析
答案:
①从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描写技巧)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诗意、意境。②从作者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细腻。③从语言方面,赏析《荷塘月色》自然新颖的语言。④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方面,赏析《荷塘月色》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每点1分)
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①能充分证明作者观点。朱自清本人的观点在材料中起着论据的作用,能有力支撑作者的观点。②体现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和发掘大自然里的“诗”的自觉追求。③体现艺术家语言艺术实践与其写作理论相统一。④使读者的解读更贴近作者本意,揭示心理的和艺术的奥秘。(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6分,意对即可)
5.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简
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有改动)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A.文章开篇谈到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引出对雨中游览西溪
的记叙,同时也直接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是倾向于曲折、博大和朦胧的。
B.作者在前半部分写雨中游西溪,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
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C.文章的后半部分写了晴日游览西溪的经历,是老友老龙夫妇来约而促成的,
只是这次因为时间较晚,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
D.秋雪庵的老僧无相是一位富有雅趣的僧人,他央求郁达夫等人的墨宝,可
见他是一位懂得诗书、富于文学情趣的雅僧。
A项“同时也直接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是倾向于曲折、博大和朦胧的”不正确。从原文“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可知,这是作者朋友的观点,并不能表现作者的审美情趣。
解 析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
心意”,这段描写与后文雨中游西溪的描写形成对比,引出了后文感受
到的野趣。
B.文章引用《鄘风·桑中》中的诗句,是由船上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
在表现摇船少女的风姿、竹西歌吹的闲情。
C.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运用了与雨中游西溪相同的笔法,描写了晴日游
西溪的经历。
D.作者在文章收笔处,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二者的相似之处
在于洞箫声的幽咽和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C项,作者前后运用的笔法不同,雨中游西溪主要写景,晴日游西溪主要写人记事。
解 析
答案: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写了作者游西溪的经过,从路上所闻开始,依次写到车里所见、船中所感,最后写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立体地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写作线索,记叙了作者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第一次为前两星期的雨天游览,第二次为前天星期假日的午后晴日游览,无时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每点2分)
8.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4分)
答案:
①作者笔下的“西溪的晴雨”,有着静莲庵堂的清茶涤荡、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西溪的回环秀美等景致,这些都为全文营造了朦胧素淡的诗意;②作者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文人雅士,午后斜阳里流连于弹指楼上,观景、挥毫、饮酒、晚烟中的洞箫,凡此种种,无不透露出闲情诗意,增添了文章的文学底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③如此写来,文人的雅兴与自然的野趣便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每点2分)
9.本文题为“西溪的晴雨”,但在人物叙写上运用了不少生动的笔墨,对此你
如何理解?(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征和四年夏六月丁巳,(汉武帝)以大鸿胪田千秋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数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尝有也。然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先是,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奏言:“轮台东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可遣屯田卒,置校尉三人分获,益种五谷。张掖、酒泉遣骑假司马为斥候,募民壮建敢徙者诣田所,益垦溉田,稍筑列亭,连城而西,以威西国,辅乌孙。”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 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虽胜降其王以辽远乏食道死者尚数千人况益西乎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丐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还,故兴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与谋,参以蓍龟,不吉不行。乃者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乃至郡、属国都尉等,皆以‘虏自缚其马,不祥甚哉’。或以为‘欲以见强,夫不足者视人有余’。公车、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破,时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将,于鬴山必克。卦,诸将,贰师最吉’。故朕亲发贰师下鬴山,诏之必毋深入。今计谋、卦兆皆反缪。重合侯得虏候者乃言‘缚马者,匈奴诅军事也’。匈奴常言‘汉极大,然不耐饥渴,失一狼,走千羊’。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又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朕不忍闻!大鸿胪等又议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赏以报忿,此五伯所弗为也。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岂得行其计乎! 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由是不复出军,而封田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虽胜/降/其王以辽远乏食道/死者尚数千人/况益西乎/
B.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虽胜/降其王/以辽远乏食/道死者尚数千人/况益西乎/
C.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虽胜/降/其王以辽远乏食/道死者尚数千人/况益西乎/
D.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虽胜/降其王/以辽远乏食道死/者尚数千人/况益西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屯田:汉代以来历代政府利用地方驻军或招募农民开荒种地,以取得
军饷。
B.骑假司马:官名。汉官名凡加“假”,表示副贰。骑假司马即骑司马
的副贰。
C.蓍龟:“蓍”指蓍草,“龟”指龟甲,古人用它们占卜凶吉,因此用
“蓍龟”指占卜。
D.亭隧:又叫“亭燧”,指古代修筑在边境上的亭子,以供来往客商休
息之用。
“以供来往客商休息之用”错误,应为:亭隧,指古代修筑在边境上的亭子,遇敌情则举烽火为信号。
解 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A.大鸿胪田千秋,因为人敦厚、富有智慧,被汉武帝任命为丞相,封为富民
侯。他居位自称,成绩超过他前后的几位丞相。
B.搜粟都尉桑弘羊等人上奏汉武帝,建议在轮台东施行屯田政策,慢慢修筑
列亭,用来威震西域诸国,但是汉武帝没有采纳。
C.贰师将军带兵攻打匈奴,战败,汉武帝为此痛心不已;汉武帝封田千秋为
富民侯,向百姓表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决心。
D.汉武帝认为当务之急是严禁对百姓擅自增加赋税,全力务农,发展生产,
恢复养马免除徭役赋税的法令,补充战马的空缺。
“因为人敦厚、富有智慧,被汉武帝任命为丞相,封为富民侯”理解有误,依据原文“特以一言寤意,数月取宰相,封侯”可知,田千秋只因一句话使汉武帝如梦初醒,就在数月之间取得宰相的职位,被封为富民侯,故对其被任命丞相和封侯的原因理解有误。
解 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
(2)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岂得行其计乎!
答案:前不久曾有职官上奏,请求增加百姓赋税每人三十钱(用来)补助边防费用,
这是加重老弱孤独者的困苦。
答案:况且匈奴得到汉朝投降的人常常挟住他们的两腋全身搜查,对他们所知道的事
情详细盘问,那种报仇的想法怎么能实施呢!
答案:
①听信了军候弘的话。②汉朝使者长期被扣留在匈奴,汉武帝想借出兵维护汉使的威信。③占卜的卦辞说匈奴必败,机不可失。
14.汉武帝自述出兵匈奴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
例文:
【参考译文】
征和四年(前89),夏季六月丁巳(二十五日),(汉武帝)任命大鸿胪田千秋为丞相,封其为富民侯。田千秋没有其他的才干、专业知识,也没有什么功绩资历、特殊贡献,只因一句话使汉武帝如梦初醒,就在数月之间取得宰相的职位,被封为侯,这是世上不曾有的事。然而田千秋为人敦厚,有智慧,身居相位称其职守,成绩超过他的前后几位丞相。先前,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上奏说:“轮台东面有可灌溉的农田五千顷以上,可以派屯田兵去垦荒种植,设置校尉三人分别进行管理,多种植五谷。由张掖、酒泉二郡派骑假司马担任斥候,招募身体强壮敢于迁到边塞的人去田所,多垦荒灌溉田地,逐渐修筑亭燧,一直连起来向西延伸,用来威震西域诸国,辅助乌孙。”汉武帝便颁布诏书,陈述以往的所作所为,自己后悔不已,说:“前不久曾有职官上奏,请求增加百姓赋税每人三十钱(用来)补助边防费用,这是加重老弱孤独者的困苦。现在又请求派士兵到轮台屯田。轮台在车师国西面一千余里,以前开陵侯攻打车师时,虽然取得胜利,国王被降服,因路
途远,缺乏粮食,死在路上的有数千人,更何况现在更往西呢?过去是朕的一时糊涂,由于听信军候弘的上书说匈奴困住马的四蹄扔到城下,扬言:‘中原人,我给你们马匹。’再加上汉朝的使者长久被扣留在匈奴不肯放回,因此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兵征讨,想以此维护汉使的威信。古时候与卿大夫共谋大事,一般要参照占卜的结果,如果不吉利就不行动。所以我便把军候弘关于匈奴缚马的书信,交给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官等有文辞修养的官员,包括各郡、属国的都尉等传阅,(他们)都认为‘匈奴捆住他们的马匹,是很不吉祥的’。有的人认为‘匈奴想向我们展示他们的强盛,实际上是他们的力量不足却要显示有余’。那些公车、方士、太史官、星象家、望气家和求神占卜的官员,都认为‘吉利,匈奴一定被击败,时机不能再得’。又说‘派军北伐,到了鬴山匈奴必然被攻克。卦辞显示,诸将中贰师最吉利’。所以朕亲自派贰师率军前往鬴山,命令他不必深入。如今(事实与)计谋、卦兆都截然相反。重合侯马通俘获的匈奴侦察兵竟然说‘捆住马的四蹄,是匈奴人对汉军军事的诅咒’。匈奴常说‘汉朝极为广大,然而士卒不能忍耐饥渴,为追赶一只狼,而损失了千只羊’。以前李广利战败,将士们或战死,或被俘,
或四处逃散,朕心中常常悲痛。现在又请求到边远的轮台屯田,想要修建亭燧,一定是扰劳天下的百姓,不是用来优待天下的百姓的,朕不忍心听这些!大鸿胪等人又建议想招募囚徒护送匈奴使者返回,这明明是以封侯为赏赐引诱他们去刺杀匈奴单于,以发泄我们心中的怨愤,这是连春秋五霸都不肯做的事。况且匈奴得到汉朝投降的人常常挟住他们的两腋全身搜查,对他们所知道的事情详细盘问,那种报仇的想法怎么能实施呢!当务之急是严禁对百姓实行暴政,禁止擅自增加赋税,全力务农,发展生产,恢复养马免除徭役赋税的法令,补充战马的空缺,不使国家军备缺乏罢了。郡、国、二千石的官员各自上报本地畜养战马补充边塞的实施计划,与呈送户籍和财政簿册的人员一起到京奏对。”从此,汉朝不再对外用兵,并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此表示,从今以后使百姓休息,希望能增加财富,养育百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幽州夜饮【注】
张 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据《新唐书·张说传》,开元初,张说因与姚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徙岳州,后又任幽州都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首联选取“凉风”“寒林”等意象,描绘出诗人在幽州任上与人夜饮的凄
凉荒寒之景。
B.颔联进入“夜饮”,以“能忘”这一问句表达了诗人无法排解的郁勃之气
和迟暮之感。
C.颈联中慷慨的“剑舞”与高亢的“笳音”形成类比,表达出诗人跌宕起伏
的内心情绪。
D.本诗语言刚健质朴,虽有写景之语,但无华丽之辞,这与本诗的边塞情调
极为相称。
慷慨的“剑舞”与高亢的(实际上是悲凉的)“笳音”不是类比,是对比。
解 析
16.清王尧衢在《唐诗合解笺注》中评价本诗尾联“此以感恩作反结”,你是否赞
同这种说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案示例1:
我赞同这种说法。①“此以感恩作反结”是指尾联以对皇帝的感恩作结,实际上表达的是与此相反的意义。②尾联表面上可理解为如果不作边城将领,怎知皇恩浩荡,表达了自己身为边将的光荣及对皇帝恩遇的感恩戴德。③结合全诗边塞之地、迟暮之年、风雨之夜的苦境可知,尾联其实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边境的不满,对朝廷的愤懑和自身的苦痛。(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答案示例2:
我不赞同这种说法。①首联虽有边塞苦寒,颔联也有迟暮之悲,但在胡笳悲凉之音中,颈联以慷慨剑舞抒发雄浑之气,正是迟暮之年也不忘建功立业之心。②全诗前两联写边塞荒寒与人生迟暮,正是激发诗人积极作为,及时建功立业的原因,也是尾联体会边城责任,感激皇恩浩荡的情感基础。③首联、颔联与颈联、尾联欲扬先抑(感情上形成鲜明对比),以刚健雄浑之语作结,体现了边塞诗的显著特点。(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表现了生命的渺小。
(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 ”一句写群山雪后之态,接着又用“ ”一句写积雪的光彩,一句绘形,一句着色,形象生动。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一句,是感叹时无英雄;“ ”一句,描写了佛狸祠社日的热闹场面。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英雄无觅
一片神鸦社鼓(每空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清朝曾在此设立“木兰围场”,供皇家狩猎。“塞罕”是蒙古语,意为“美丽”。塞罕坝自古就是一处美丽的绿色高岭,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改变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严重。 虽 ,但历史遗迹比比皆是。三代塞罕坝人,五十多年,始终如一地坚持奋斗,今天的塞罕坝变成了草的家园,变成了花的世界,变成了林的海洋……今天的塞罕坝成为人们心中的 ,草原 ,花儿竞相绽放,“千里松林”再现,空气清新,骏马奔腾, ……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清朝曾在此设立“木兰围场”,供皇家狩猎。“塞罕”是蒙古语,意为“美丽”。塞罕坝自古就是一处美丽的绿色高岭,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改变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严重。虽 ,但历史遗迹比比皆是。三代塞罕坝人,五十多年,始终如一地坚持奋斗,今天的塞罕坝变成了草的家园,变成了花的世界,变成了林的海洋……今天的塞罕坝成为人们心中的 ,草原 ,花儿竞相绽放,“千里松林”再现,空气清新,骏马奔腾,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物是人非 极乐世界 一望无垠 熙熙攘攘
B.时过境迁 世外桃源 一望无垠 游人如织
C.物是人非 世外桃源 一览无余 熙熙攘攘
D.时过境迁 极乐世界 一览无余 游人如织
B
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物是人非:景物依旧,而人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了。多用来表示对故人的怀念或对世事变化的慨叹。根据语境,选用“时过境迁”。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极乐世界:佛教幻想的世界。根据语境,选用“世外桃源”。一望无垠:辽远广阔,看不到边际。一览无余:一眼就全在眼里了。形容事物简单或平淡无味。根据语境,选用“一望无垠”。游人如织:形容游人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密密麻麻。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根据语境,选用“游人如织”。
解 析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变成了人迹罕至的
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B.由于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变成了人迹罕
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严重。
C.由于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变成了人迹罕
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D.由于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改变了人迹罕
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C
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改变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严重。
A项,成分残缺,在“乱砍滥伐”前面添加“由于”;B项,语序不当,将“破坏严重”改为“严重破坏”;D项,搭配不当,将“改变”改为“变成”。
解 析
答案:
①“变成了草的家园,变成了花的世界,变成了林的海洋”,三个分句句式整齐一致,构成排比。(2分)②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气势。(2分)③突出了塞罕坝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对塞罕坝人奋斗与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6分)
三代塞罕坝人,五十多年,始终如一地坚持奋斗,今天的塞罕坝变成了草的家园,变成了花的世界,变成了林的海洋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阅读下面文字,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这是古城里的一条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雕梁画栋,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美轮美奂。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块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副对联在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 ),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A.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
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
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D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按照逻辑顺序来排列,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概括”应该在“含义”之前,“回味无穷”是整体上的表达效果总结,要排在最后。运用排除法,可知选D项。
解 析
答案:
①“敝校”改为“母校”。②“打算于”改为“定于”。
③“那时”改为“届时”。④“拜贺”改为“参加庆典”。
⑤“惠顾”改为“出席”。(每处1分)
22.下面是某同学帮学校草拟的校庆邀请函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邀请函
亲爱的校友:
悠悠八秩风雨,漫漫征程如歌。丹桂飘香时节,我校即将迎来80周年华诞。值此喜迎校庆之际,我们谨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敝校建设与发展的广大校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我们打算于2022年5月20日在学校艺术报告厅举行建校80周年庆典,无论您身在何方,身处何位,是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正奔波在逐梦的路上,我们都欢迎您那时回母校拜贺!约上三五好友,漫溯时光,少年依旧!如果您能够惠顾,请于5月15日前回函告知,以便学校做好接待准备。
顺颂秋祺!
××中学
2022年5月10日
四 写作(60分)
23.[云南玉溪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习近平
材料二:多年前,有人问金庸先生:人生该如何度过?他答曰: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材料三:记者采访《小偷家族》中老奶奶的扮演者:“对于年轻人,你有什么样的人生建议?”她回答说:“请不要问我这么难的问题。如果我是年轻人,老年人说什么我都是不会听的。”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青年,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正值青春的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为主题,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一封致当代青年的公开信。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一中习近平强调青年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以及要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的养成。围绕这则材料的内容,可从青年如何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角度写作,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广大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还可从青年的价值取向对社会、国家的作用角度立意,如青年是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广大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
材料二是金庸先生的一句话:大闹一场,悄然离去。“大闹一场”指人在活着的时候要轰轰烈烈,有所作为。别等大好青春流逝,才感叹少壮不努力。所以,趁着年轻,多折腾,多给自己些选择,等到老了,回顾一生,也不会后悔。人生短短数十年,不折腾怎么甘心?“悄然离去”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抱怨、不后悔,只感谢自己曾经的努力和付出。可从要活得有价值,活得轰轰烈烈,不辜负自己的青春,要勇于拼搏、勇于创造等角度写作。
材料三是一位演员的话,“请不要问我这么难的问题。如果我是年轻人,老年人说什么我都是不会听的”,突出了青年人的特点,任性、狂放、大胆;有主见,还不懂得听取别人的意见,自尊心很强,以为自己什么都懂,而事实上自己的思想是有欠缺的。
可从如何塑造青年的正确价值观角度写作,如要尊重客观,顺应潮流,与时俱进;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态度,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观。本题明确要求写成公开信,因此要符合公开信的格式。
范文:
致正值青春的我们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梁任公先生在那篇振聋发聩的《少年中国说》中写道:“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青年人若乳虎雏鹰,既要有搏击四海的斗志,也要有不畏风雨的勇气,纵然风刀霜剑严相逼,也要逆流而上,搏一个岁月无憾、青春无悔。
今天的老者是多年前的青年人,而今天正值青春的我们也会垂垂老去。我们何其幸运,生长在一个没有战争、没有饥饿的和平年代,物质的富足让我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今天繁荣的中国,沉淀着无数前辈们鲜活的青春,而祖国更加昌盛的未来,正等着我们用青春去铸就。
正值青春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唯有锦绣之思想,方能成锦绣之人生,乃至锦绣之江山。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只有为思想插上正义的翅膀,才能鹏程万里,不畏迷途。传说岳母曾在岳飞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正值青春的岳飞从此抛头颅、洒热血,只为抗金救国。而奸臣秦桧只为苟且偷安,虽有才华,却最终成为人人唾弃的“缪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何尝不是青年时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然?
正值青春的我们,要激流勇进,用果敢与毅力去践行先哲传下的真理,既要承往圣之绝学,也要对讹误勇敢质疑,唯有躬行,方能开万世之太平。
梦想不是乌托邦的太阳,没有人可以一直活在象牙塔里。徐霞客少年时便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并为此付出了一生的时光。他用双脚丈量大地,亲眼见证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奇景,也用事实证明了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否定了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禹贡》中“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之说。实践出真知,当青春走出书本,才跨进真正的人生。
正值青春的我们,要不畏风雨、愈挫愈勇,在一颗种子里看到蓊郁丛林,在一滴水里看到江河湖海。
生命的罅隙,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若不曾历经黑暗,如何知黎明曙光的温暖。著名作家莫言不仅历经童年的苦难,那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巨著《丰乳肥臀》也一度遭到种种诋毁,但这并不影响他在逐梦路上继续前行,经过不断努力,他终于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所有不曾打倒我们的磨难,都将让我们更加强大,只要心向远方,惊涛骇浪又有何惧?
青春是一座永不荒芜的城,这里铭刻着我们的命运与希望。我们在这里铸就此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着最初的梦想勇敢出发,用一生的时光去走一走在万卷书上读过的万里路,不畏艰险,风雨兼程。当须发皆白时忆起这座城,我们还可以说一句:青春无悔。
明代思想家洪应明有言:“人之有生也,如太仓之粒米,如灼目之电光,如悬崖之朽木,如逝海之洪波。”人生苦短,韶光易逝,愿我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勇敢前行,以虔诚之纸笔,书写自己最浓墨重彩的青春。
×××
×年×月×日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