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一、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下图表示大西洋沿不同纬度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世界表层海水最主要的热量来源( )
A.潮汐能 B.地球内能 C.太阳辐射能 D.波浪能
2.据图可知( ).
A.①为海水表层温度分布 B.②为海水表层盐度分布
C.③为海水表层密度分布 D.以上三项都不正确
3.海水的密度( )
A.在赤道处最低
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C.同纬度的两地密度一定相等
D.在南半球中低纬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潮汐能的开发方式是建造潮汐坝,涨潮时将海水储存在坝内,落潮时放出海水,用高、低潮位之间的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潮流能的开发利用,是在潮流流速大的地方建造涡轮机,海流带动涡轮机旋转发电。下图示意潮汐发电原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关于潮汐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 B.为不可再生资源
C.受天气影响大 D.发电日变化明显
5.与风能相比,潮汐能的突出优势是( )
A.更清洁 B.更稳定 C.选址更灵活 D.维护成本更低
6.我国大力发展潮汐能对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意义在于( )
A.减少对常规能源的依赖 B.有效缓解环境污染问题
C.彻底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D.避免国际能源市场的冲击
下图是太平洋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三个观测站按照纬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8.深度超过1千米后,海水温度变化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太阳活动影响小 B.受地热能影响大
C.受太阳辐射影响小 D.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9.有关水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促使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B.影响全球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C.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
D.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浙江温岭江厦潮汐电站可利用潮位差进行双向发电。2022年5月,它成为我国首座综合利用潮汐能和太阳能发电的潮光互补电站。下左图为该电站景观照片,下右图为当地某日潮高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潮汐能主要来自( )
A.太阳辐射 B.地球内部 C.风力作用 D.日月引力
11.在天气稳定情况下,当日下列时段理论发电量最大的是( )
A.2-4时 B.4-6时 C.14-16时 D.16-18时
下图为“某海域划分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甲乙丙丁海域分别对应( )
①内水②领海③毗连区④专属经济区⑤公海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3.沿海国在乙海域享有的权益是( )
A.享有主权
B.防止和惩处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
C.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D.享有勘探、开发包括海床、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
读“渤海海域等盐度线”,完成下面小题。
14.造成A、B两个海区盐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蒸发量 B.降水量 C.河流径流量 D.洋流
15.A海区盐度最低的月份为(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二、综合题(2小题,共40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海水盐度是海水基本性质之一,大洋表层海水盐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为夏季长江入海口及其附近海域表层平均盐度分布图。
(1)描述夏季长江入海口及附近海域表层盐度的分布特点。(6分)
(2)分析该季节,长江入海口及附近海域表层盐度分布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
(3)推测与夏季相比,冬季长江入海口及附近海域表层盐度的分布差异。(6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格陵兰海和挪威海位于北大西洋高纬度区域,是北冰洋与大西洋的主要物质和能量交换通道,气候变暖加速格陵兰冰盖融化,加大对大西洋的淡水注入。特殊的冷暖流交汇,造成该海域海洋营养盐的变化,营养盐的含量与海洋生物的活动联系密切。在莫恩海脊处,大西洋水和北冰洋水相遇形成明显的温度、盐度锋面。下图示意挪威海和格陵兰海地理位置及该海域洋流分布。
(1)分析莫恩海脊的成因。(6分)
(2)指出北冰洋出流和大西洋人流两股洋流的海水性质。(6分)
(3)说出该海域海洋生物活动频率最高物地点,并说明理由。(6分)
(4)分析气候变暖对该海域洋流产生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C 2.B 3.D
【解析】1.太阳辐射能是表层海水温度的最主要来源,C正确。潮汐能、波浪能是海水的能量的表现形式,故AD错误;地球内能对世界表层海水影响不大,故B错误;故选C。
2.读图,温度变化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③为海水表层温度分布,故C错误;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是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低纬地区递减,所以②为海水表层盐度分布;则①为海水表层密度分布,故B正确,AD错误。故选B。
3.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①为海水表层密度分布。读图可知,海水的密度在10°N处附近最低,在两极地区最高,故AB错误;整体上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在南半球中低纬度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故D正确;南北半球纬度相等的两地密度不一定相等,故C错误;故选D。
海水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它取决于温度、盐度和压力(或深度)。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而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海水密度就小。
4.D 5.B 6.A
【解析】4.潮汐能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天体引潮力(天体间的引力作用),为可再生能源,受天气影响小,潮汐在一日内有周期性涨落,日变化大,故潮汐能发电日变化明显。D正确,ABC错,故选D。
5.潮汐的发生具有周期性,与风能相比,不受天气影响,全年总发电稳定,是潮汐能的突出优势,B正确。潮汐能与风能都属于清洁能源,对环境污染较小,A错;潮汐发电装置需要布局在地质条件适宜、潮汐能丰富且易开发的浅海、海湾或河口区,选址不灵活,C错;潮汐发电装置长期浸泡在海水中,易被侵蚀,维护成本高,D错。故选B。
6.潮汐能属于新型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潮汐能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减少对常规能源的依赖,保障我国能源安全,A正确;缓解环境污染不是维护能源安全的主要意义,B错;无法彻底改变能源消费结构,C错;只能提升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的能力,无法避免,D错。故选A。
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它的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两次海水涨落。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合称潮汐。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现象最为明显,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
7.B 8.C 9.C
【解析】7.根据海水表层水温可以判断纬度的高低,由图可知,①地表层水温20℃,②地表层水温25℃,③地表层水温15℃,根据海水水温由赤道(低纬)向两极(高纬)递减可知,纬度由高到低排列为③①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水表层受到太阳辐射升温明显,超过一千米深度后,随深度增加,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减小,水温变化较小,C符合题意;1千米以下海水温度变化较小,与太阳活动、地热能、人类活动影响小无关,排除A、B、D。故选C。
9.水循环过程中水在地表各圈层中运动,从而促使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水循环促使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从而影响全球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等环节影响明显,但对海洋蒸发、海洋降水和水汽输送等环节影响很小,并不能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水循环过程中水在地表各圈层中运动,从而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为海水运动、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提供动力。
10.D 11.C
【解析】10.本题主要考查潮汐的基础概念。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故潮汐能的能量来自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D正确,排ABC。答案选择D。
11.由材料和图可知,该电站电量来自于太阳能和潮汐能,天气稳定的情况下,越接近正午,光照越强,太阳能越充足;由材料可知,电站为双向发电,在涨潮时需先关闭闸门等待潮水上涨,出现潮位与库区水位差后才能发电,同理,落潮时需先保持水位,等潮位下降,出现水位差才能发电。故潮汐发电较大时段由图可知为2-4时,6-10时,14-18时,20-22时。综合太阳能发电时段峰值,结合选项,可知一日中理论发电电量最大应在14-16时,故答案选择C。
潮光互补智能电站是利用太阳能光伏与月球引力产生的潮汐能综合开发利用的新型电站,通过控制潮汐发电的时段和功率,有效平抑光伏发电的波动。
12.D 13.A
【解析】12.内水是指国家领陆范围以内的河流、湖泊及领海基线向陆一侧的内海、海湾、海港和海峡内的水域,甲是内水;领海是沿海国陆地及其内海以外邻接的12海里的海域,乙为领海;毗连区是毗连领海,宽度为从领海基线向外海量起不超过24海里的区域,丙为毗连区;专属经济区是从领海基线向外海量起不超过200海里的区域,丁为专属经济区;公海在国际法上指各国内水、领海、群岛水域和专属经济区以外不受任何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的海洋部分,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由上题可知,乙海域为领海,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此享有主权,A正确;在毗连区享有防止和惩处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B错误;在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C错误;大陆架内享有勘探、开发包括海床、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D错误。故选A。
内水、领海属于国家领土,国家对此享有主权;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不属于主权管辖范围,国家对此享有资源开发的主权权利和管制权。
14.C 15.C
【解析】14.读图可知,A海区为渤海,B海区为黄海。渤海有黄河、辽河等注入,河水注入量大,稀释作用强,盐度较低,C正确;A、B两个海区紧邻,降水量与蒸发量差异较小,排除A、B;相对于河流径流量,洋流对相邻海区海水盐度影响较小,排除D。故选C。
15.A海区为渤海,被华北和东北地区环抱,7、8月份华北和东北地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稀释作用强,盐度低。C正确。故选C。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有蒸发量和降水量、地表径流、结冰融冰、洋流等。解答第一小题是应注意题干要求选择“主导因素”。
16.(1)以长江入海口和钱塘江入海口为中心,由近海向外海,表层海水盐度递增;与南北海域相比,形成一个低盐度海区。
(2)夏季,正值长江和钱塘江汛期,大量径流汇入海洋,使该海域盐度降低;距河流入海口越近,接纳的径流越多,盐度越低,反之越高。
(3)长江入海口及附近海域低盐度的范围缩小;长江入海口及附近海域盐度增大。
【分析】本题以夏季长江入海口及其附近海域表层平均盐度分布图为材料;涉及河流入海口海域表层盐度的分布特点、长江入海口及附近海域表层盐度分布特点的主要原因、冬季长江入海口及附近海域表层盐度的分布差异等知识;考查学生对海洋的性质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
(1)
从东西与南北两个方向描述夏季长江入海口及附近海域表层盐度的分布特点。以长江入海口和钱塘江入海口为中心,由近海向外海,表层海水盐度递增;与南北海域相比,夏季长江入海口盐度较低。
(2)
抓住长江和钱塘江的汛期这一关键因素,分析夏季长江入海口及附近海域表层盐度分布特点的主要原因。夏季,正值长江和钱塘江汛期,有河流汇入海洋,河流水稀释海水作用强,使该海域盐度降低;距河流入海口越近,接纳的河流径流越多,盐度越低,反之越高。
(3)
从冬季长江和钱塘江进入枯水期这一因素入手,推测与夏季相比,冬季长江入海口及附近海域表层盐度的分布差异。冬季河流水量少,长江入海口及附近海域低盐度的范围缩小;河流水稀释海水作用弱,长江入海口及附近海域盐度增大。
17.(1)位于板块生长边界,海底地壳发生张裂,岩浆喷出后冷却形成海脊。
(2)北冰洋出流为寒流,海水温度低,盐度低;大西洋入流为暖流,海水温度高,盐度高。
(3)地点:莫恩海脊。理由:有寒暖流交汇,形成盐度锋面,海水营养盐类物质丰富,海洋生物饵料丰富;有寒暖流交汇,形成水障,有利于海洋生物聚集。
(4)格陵兰岛冰川融化加剧,海平面上升,北冰洋出流势力增强;汇入该海域的淡水量增大,降低大西洋入流海水盐度;北冰洋出流势力增强,会减弱大西洋入流的势力和流速。
【分析】本题以格陵兰海和挪威海的相关材料为背景,以挪威海和格陵兰海地理位置及该海域洋流分布图为载体,考查特殊的地形地貌的成因,洋流性质的判断,洋流带来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洋流的影响等,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的中心,热地幔物质沿脊轴不断上升形成新洋壳,故中脊顶部的热流值高,火山活动频繁,所以莫恩海脊位于板块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后,海脊下的岩浆喷出后冷却形成海脊。
(2)
据图可知,北冰洋出流是由高纬度地区流向低纬度地区,为寒流,海水温度低,蒸发量小,盐度低;大西洋入流为更低纬度流向更高纬度地区,为暖流,海水温度高,蒸发量大,盐度高。
(3)
寒暖流交汇,搅动海水,深层海水上泛,使海水里的海水富含营养,饵料丰富,从而吸引大量的富有生物在此聚集,寒暖流交汇,会形成水障,有利于海洋生物聚集。所以该海域海洋生物活动频率最高物地点就是冷暖流相遇的地区,也就是莫恩海脊。
(4)
该地区纬度高,位于北极圈内,冰川广布,气候变暖会使冰川消融加剧,使得汇入海洋的淡水量增加,降低大西洋入流海水盐度;海平面上升,大量的温度低的冰川融水,会使北冰洋出流势力增强,减弱大西洋入流势力和流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