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燃烧与灭火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3-10-24 16:2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学案(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燃烧的方法和灭火方法
2、了解促进燃烧的方法
3、初步掌握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二、重点: 燃烧的的条件和灭火方法 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
三、自主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学生活动一: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方法可以灭火?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灭火?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体同学间展示。
学生活动二:把同学们想到的灭火方法按照主要目的进行分类,并填入下表
灭 火 的 方 法 采取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
降低温度
隔绝氧气
移走可燃物
学生活动三:反思:根据灭火的原理都是阻止燃烧反应的发生,你认为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活动四:交流共享:回想一下前面学过的物质跟O2反应的现象,结合上面的内容,你认为什么是燃烧呢?
学生活动五:尝试练习:
1、使物质燃烧应具备的条件( )
A、只要有充分的氧气 B、只要是可燃物质
C、只要是可燃物达到了一定的温度
D、可燃物达到了一定的温度,并有充足的氧气
2、用水可以熄灭着火的木材,这是因为( )
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
B、水的密度比木材大 C、水蒸发吸热,提高了木材的着火点
D、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低到木材的着火点以下,且水蒸气还使木材与空气隔绝
3、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中,不恰当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时,用湿抹布扑盖
C、电器因短路着火时,用水浇灭
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室的火灾
学习任务(二)探究促进燃烧的方法
学生活动六:我们遇到过这样一些现象:(1)铁丝在空气中加热不能燃烧,但是在纯氧中加热能剧烈燃烧:(2)一张纸被揉成一团时燃烧不旺,而打开时燃烧很旺;(3)湿稻草不宜燃烧,且冒烟,干稻草却燃烧很旺。通过对以上现象分析,分别说明影响上述物质燃烧的因素各是什么?
乙炔燃烧,当氧气量充足时,发生 燃烧,生成物是 ;当氧气的量不足时,发生 燃烧,生成物是 。通常促进可燃物完全燃烧有两种途径 和
学生活动七:尝试练习:下列现象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促进可燃物完全燃烧的?
1、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状( )
2、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汽缸( )
3、用煤炭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锅炉中鼓入空气( )
4、家庭用的燃煤通常要加工成蜂窝煤( )
5、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不会发生燃烧;如果在纯氧中加热铁丝,它就会火星四射,剧烈燃烧。( )
四、课堂反思:
1、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① ②
.③
2、灭火的方法有① ② ③
3、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① ②
五、达标练习
1.2008年6月中旬,奥运火炬在重庆境内进行传递,以表达重庆市民迎奥运的热烈心情。火炬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
有可燃物有足够的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用铝合金作外壳
A、B、C、D、
2.住宅或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使大火隔绝空气中的氧气
C.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着火点以下 D.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气体
3.要将桌上燃着的酒精扑灭,宜采取的措施是( )
A.用水泼灭 B.投入冰块冷却降温 C.用扇子扇灭 D.用湿抹布或沙子盖灭
4. 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其原因是( )
A.供给的氧气减少 B.供给的氧气增加
C.使蜡烛着火点降低 D.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
5.下列因素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无关的是( )
A.可燃物本身是不是易燃 B.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C.周围氧气的浓度 D.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6.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
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B.开灯,仔细检查泄漏源
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 D.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6、下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
(1)根据各实验得到相应的燃烧条件有: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7.在古代,人类就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如下图所示。钻木头之所以能取火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 ,从而使木头燃烧起来。
8、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⑴从温度、着火点和与空气接触三个方面比较:
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相同
的是 ;不同的是 。
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相同的是
不同的是 。
⑵实验时可观察到哪些现象?

⑶试总结出物质燃烧的条件
⑷如果用导气管对着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试说明原因 。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爆炸是如何发生的,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易燃物和易爆物
2.根据“燃烧和爆炸”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 探究爆炸产生的原因,掌握一些安全知识
难点: 爆炸产生原因的微观解释
三、自主学习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发现有煤气泄漏,小明立即点燃了一支蜡烛准备帮妈妈方作煤气管道周围试一试哪一个地方漏气,他这种做法对吗?你能说出哪些理由。
2.思考:汽车轮胎爆炸与炮弹爆炸有什么本质区别?
(二)、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探究爆炸发生的原因
学生活动一1: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氢气的燃烧与爆炸
思考:为什么刚开始氢气在导管的尖嘴出能够安静的燃烧,而片刻后瓶内的氢气就发生爆炸呢?
学生活动2:交流总结:试从微观的角度对以上现象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请同学们写出自己的分析。
学生活动3:在解释,近两年来媒体经常有报道;山西有许多地方的小煤矿经常发生爆炸,造成大量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已知瓦斯起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是一种可燃气体,试分析造成爆炸的可能原因。
学生活动4:小结;由上述的事例和分析你能总结出爆炸是如何发生的?请写出来。
学习任务二:探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相关知识 
学生活动5:自主学习课本P122-123,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示知道爆炸极限的含义: 。
学生活动6:练习: (1)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以下物品:①蔗糖②酒精③烟花鞭炮汽油、煤油,不准带上车船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图标,装运红磷的箱子应贴的是( )
A B C D
四、反思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达标练习
1、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轮胎爆炸 B火药爆炸 C钢铁生锈 D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2、迷信的人把荒野中出现的忽明忽暗的亮光称为“天火”,这种现象实际上是( )。
A.爆炸 B.自燃 C.缓慢氧化 D.燃烧
3、为保证旅客的人身安全,铁路部门明文规定,严禁旅客携带易燃物、易爆物、危险品、腐蚀性物品进站上车。下列物质中,可准许旅客带上车的是( )
A.汽油 B.油漆 C.食醋 D.鞭炮
4、用水可以熄灭着火的木柴,这是因为( )
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 B.水的密度比木材大
C.水蒸发吸热,提高了木材的着火点
D.大量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且水蒸气又使可燃物隔绝空气
5、日常活中的:①酒精、②味精、③液化石油气、④食盐、⑤面粉、⑥食油,其
中属于易燃、易爆物的是( )。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
6、下列说法: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急速的燃烧一定会
发生爆炸;③自燃是缓慢氧化所引起的;④燃烧、自燃、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
热量产生;⑤缓慢氧化所产生的热量都有害无益。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7、遇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混合物是( )。
A.氢气和空气 B.甲烷和空气 C.散布有面粉尘的空气 D.二氧化碳和空气
8、下列情况中,会引起大气污染的是( )
①燃烧氢气 ②燃烧烟煤 ③工业废气的排放 ④植物光合作用 ⑤燃放鞭炮 ⑥飞机、汽车尾气的排放 A.①②③⑤ B.①③⑤⑥ 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
9、关于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化学反应 B.都是氧化反应
C.都是放热反应 D.都是化合反应
10、在油库、面粉厂和车站等场所张贴了一些安全图标,下列图标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① ② ③ ④
① ② ③ ④
11.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
A..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B 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并闭气源阀门
C 开灯,仔细检查泄漏源
D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12、把木材、煤、酒精等可燃物放在空气或氧气中,这些物质并不燃烧,其原因是 ;堆放易燃物和易爆物时,不能堆放得过高、过密,其原因 ;存放易燃物、易爆物的仓库,要做到人走 ,并进行经常性的 ,以防止发生 .或 。
13.下列(1)—(4)的变化中,属于燃烧的是________,属于爆炸的是________,属于缓慢氧化的是________,属于因缓慢氧化而引起自燃的是________。(填序号)
(1)面粉厂的车间遇明火
(2)食物的腐败
(3)把灼热的铝箔伸入氧气瓶中
(4)夏季,把白磷露置于空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