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声音的特性
◇核心素养目标◇
1.物理观念: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为什么用力鼓掌比轻轻拍掌发出的声音大
二、教学步骤
探究点1 音调
[小组讨论]老师用手机分别播放一段杨培安的《我相信》和罗大佑的《童年》。两首歌曲的声音有何不同
[归纳提升]声音的高低不同,高音尖细;低音沉闷。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思考]如何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分析](1)分组实验:①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的快慢及声音的特点。②用快慢不同的硬纸片拨动梳子,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2)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归纳提升](1)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频率,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符号为Hz。
(2)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思考]人的听觉范围是多少 低于20 Hz和高于20000 Hz的声波我们能听见吗
[分析]人的听觉范围大约是20 Hz到20000 Hz。我们听不见低于20 Hz和高于20000 Hz的声音。
次声波:发声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
超声波:发声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
探究点2 响度
[思考]如何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分析]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更强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强弱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提升]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跟发声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思考]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示]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
探究点3 音色
[小组讨论](1)播放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歌曲,让学生指出是哪种乐器演奏的该歌曲。
(2)让后排的几个学生说同样的一句话,前排学生不回头说出说话学生的姓名。
如何区分哪种乐器和判断哪位同学
[提示]通过音色区分哪种乐器和判断哪位同学。
[归纳提升]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特色叫音色;音色与物体振动的波形有关。
三、板书设计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1.音调
(1)定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2)影响因素:频率。
(3)超声波:高于20000 Hz的声。
次声波:低于20 Hz的声。
2.响度
(1)定义: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影响因素: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
3.音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教学反思◇
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熟悉。因此,在教学中,最好以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组织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