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2级高一新生入学素质测试语文试题卷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24分)
1.默写
(1)箫鼓追随春社近, 。(陆游《游山西村》)
(2)山不在高, 。(刘禹锡《陋室铭》)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鸟儿争春来描绘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 。”
(4)王维的《使至塞上》中“ , ”两句,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5)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 ”一句凸显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 如磅礴,用“ ”一句表现出百姓对太守的爱戴。
(6)制作“立德修身”主题班会宣传海报,同学们要摘引两句与主题相关的古诗文,你建议选用《诫子书》中的“ , ”。
【答案】(1)衣冠简朴古风存
(2)有仙则名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6)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1)根据语境可得出 衣冠简朴古风存
(2)根据语境可得出 有仙则名
(3)根据语境 用鸟儿争春来描绘早春景象 可得出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4)根据语境 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可得出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5)根据语境 一句凸显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 如磅礴 可得出 千骑卷平冈 ; 根据语境表现出百姓对太守的爱戴可得出为报倾城随太守
(6)根据语境 同学们要摘引两句与主题相关的古诗文,你建议选用《诫子书》中 可得出 静以修身 ; 俭以养德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野外漫步,仰望迷离的天空,闻着花草的清香,倾听流水缓缓歌唱。暖风拂拂,迎面吹来,有“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的感觉。忽然,心中泛起难堪的怀恋之情。刚想捕捉,xuán即消泯。我的灵魂不能不仰慕那遥远的天国,自然界的春天宛若慈母,人同自然融合一体。投身在自然的怀抱里,便会产生一种近乎撒娇的悲哀。春天的悲哀,不是有什么伤心事,是在永恒面前的撒娇。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融( )合一体 xuán( )即消泯
(2) 文中引号里的句子如果换用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应该是 。
(3) “消泯”的意思是 。
(4)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否定句,可增删个别词语,不能改变句子意思。
投身在自然的怀抱里,便会产生一种近乎撒娇的悲哀。
(5)这段文字运用 、 修辞手法,描景绘情,写出了独特心理感受。
【答案】(1)róng;旋
(2)耳目一新
(3)消失、消灭
(4)投身在自然的怀抱里,不能不产生一种近乎撒娇的悲哀。
(5)拟人;比喻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语言得体;选用、变换句式;多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1)融(rónɡ)合: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注意应为后鼻音。
旋即:马上;立刻。
(2)“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出自曾巩《醒心亭记》。该句意思是: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根据“耳”“目”“新”等关键词和句子的意思可概括为:耳目一新。
(3)理解“消泯”意思,可以尝试拆字法。“消”意为消失、消灭,“泯”意为泯灭。故“消泯”可解释为:消灭;泯灭。
(4)双重否定就是否定两次,即表示肯定的意思。原句中“便会产生”表示肯定,故可在此部分增加两个否定词,变成双重否定之意,如“便不会不产生”。因此,变换后的句子为:投身在自然的怀抱里,便不会不产生一种近乎撒娇的悲哀。
(5)“仰望迷离的天空,闻着花草的清香,倾听流水缓缓歌唱”使用了排比手法。该句在句式上,“仰望”“闻着”“倾听”均为动词,而其后的“迷离的天空”“花草的清香”“流水缓缓歌唱”则是动作的对象。在内容上,这三句话都表示了“我”对于春天美景的欣赏。
“自然界的春天宛若慈母”运用了比喻修辞,将“自然界的春天”比作“慈母”,其中“宛若”是比喻词,“自然界的春天”是本体,“慈母”是喻体。
【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要善于归纳,分类整理,加强记忆。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要注重如下几点。首先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思考;接着是对近义词辨析,进行同中求异的比较,找出差别来。辨析的具体角度主要是从词语的色彩、使用范围和适用对象等三大方面去考虑。
(4)本题考查考生的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然后具体分析原句的构成,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变换成短句即可。
(5)本题主要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方法考纲中共考查9种,即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一般说,比喻、夸张、比拟、借代是语言类的修辞方法;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的修辞方法;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方法。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要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及特征;其次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3.综合实践运用
某班利用暑假到图书馆阅读实践,下面是图书馆平面图,结合平面图回答问题。
(1) 要求你阅读一本英语文学作品,在哪里最可能找到这样的书籍。如果想阅读近期的《读者》,应该在哪里阅读。
(2)新书区在哪里?请解释放在这里的原因。
(3)小夏同学翻阅介绍古代建筑的书籍时,看到甲、乙、丙、丁四副对联,如果依据对联的内容与处所的功能对应,甲、乙、丙、丁四联依序对应的处所应该是( )
甲、六礼未成转眼洞房花烛 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
乙、饱德饫和真福食 肴仁馔义即养生
丙、洗砚鱼吞墨 烹茶鹤避烟
丁、琴瑟春常在 芝兰德自馨
A.寝室/书房/厨房/戏台 B.寝室/厨房/书房/戏台
C.戏台/厨房/书房/寝室 D.戏台/书房/厨房/寝室
【答案】(1)在其他语言区;杂志架
(2)在近入口处。 读者一进入图书馆就可以看到新书区。/新书区与其他书籍分开,读者容易找到。/新书放在显眼处,不要在书架里寻找。/前往小说区途中,你会经过新书区。
(3)C
【知识点】图文转换;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1)第一空英语文学作品是非中文书籍,由于没有专门的英语文学区,在“在其他语言区”最可能找到这样的书籍。
第二空《读者》属于杂志,图书馆东北角就有杂志架,所以可以填:杂志架或者图书馆东北角。当然找不到也可以到问询处询问。
(2)从图片可以看出入口处不远就是新书区,所以可以答:在近入口处。
一般新书需要向人们展示,让人们知道,放在近入口处读者一进入图书馆就可以看到新书区。
单独设置新书区,读者容易找到。
近入口处是非常显眼位置,新书单独放在此处,读者就不需要在书架里寻找。
新书区在从入口到小说区途中,如果要去小说区,会经过新书区,增加新书与读者接触的机会。
(3)甲,“六礼未成转眼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未成六礼即可在转眼之间结婚,不读五经即可在霎时考中科举,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在舞台上演戏时才有,因此此副对联应贴在戏台上。
乙,“饱德饫和真福食,肴仁饿义即养生”中“饱”“饿”“福食”“肴”等字眼都提示我们这与饮食有关,所以此副对联应贴在厨房。
丙,“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中“洗砚”“墨”“烹茶”等字眼则提示我们此处同读书写字有关,因此此对联应贴在书房。
丁,“琴瑟春常在,芝兰德自馨”中的“琴瑟”代指夫妻,因此此对联应贴在寝室。
故答案为:C
【点评】(1)(2)属于考查图文转换类型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看图,仔细观察,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读懂图示的意思。答题时注意把这些转化为语言,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即可。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将图表中所蕴涵的内在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表述时多用一些观点型或结论型的句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二、阅读(38分)
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当艺术家启动艺术宗教情怀的“善”意时,最为普遍、最为集中、最为强烈地表现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即:其内心犹如神明照耀一般狂热虔诫地追求着真、善、美的存在。他们为此而追求的“善”意所驱像是圣教徒,为此而献身可以似苦行僧。古往今来,艺术家在这方面留下了____的轶事佳话:“ 莎氏笔下的英雄,每个都是个小型的基督。”福楼拜的寓所临河之窗那不熄的夜明灯,被____的夜航者当了航标灯;果戈理临终前将改了很久的《死魂灵》第二稿____,不愿意将自己不满意之作示之后人;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七易其稿;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闻一多的“戴着镣铐跳舞”……为达到艺术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有的艺术家甚至到了自虐的地步,有的甚至于有了自伤的结果。卡夫卡有一题为《饥饿艺术家》的小说,写一艺术家心想把艺术提高到“绝顶”,甘愿以生命来殉其信念和事业——不找到适合他胃口的食物,即他所满意的艺术方法他宁愿饿死。巴尔扎克有曾被马克思称之为“小小的杰作”的小说,叫《玄妙的杰作》,小说中的一位画家怀着狂热的信念,探索一种传达出人物的生命运动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他终于找到了创造出无比的杰作的方法。但仍不甘心,一心想把它推到极端,花去十年心血,结果它毁灭了本来成功的艺术,最后也毁灭了自己。当然我们也不必完全认为这些只是作者的“夫子之道”,但他却包含了艺术家自己多少甘苦的体验。而正是由于有这种体验,托马斯·曼才在一篇以席勒创作时陷入困境和眩惑为内容而写的——《沉重的时刻》,将他写得那么深刻动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使艺术家的生命力焕发,精神之火烧旺,即便是在人生悲哀的时刻,也会带来温暖和慰藉。对很多艺术家来说,“艺术原是天国中的一种召唤”,并不是我们用是一句什么唯心主义的“心灵表现说”“艺术至上”“艺术个人主义”“唯美主义”的简单幼稚的唯物判断就能否定其虔诚如宗教一般的艺术审美逻辑的。
4.从下面的几个成语里选取填空,依次进入文中横线的成语是?
屡见不鲜 数不胜数 司空见惯 习以为常 付之一炬 藏之名山
5.这个文段的论点是 。使用的论证方法有 、 、 。
6.文章在论证观点时,连续使用了福楼拜、果戈理、托尔斯泰、贾岛、闻一多的材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4.数不胜数;习以为常;付之一炬
5.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狂热虔诫地追求着真、善、美的存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引证法(因果分析论证、比喻说理)
6.使用了铺排论据的方式,增强了文章说理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成语的使用;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运用能力,注意分析文句。先要掌握成语的含义,然后读文句分析文句的含义并结合文句的内容判断答案。
(2)本题考查的分析文本的论点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通过注意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阅读文本找出相关的文段,通过分析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来判断论点,再根据文段中的重点文句判断其论证手法。
(3)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论据的作用的能力。要注意议论文语言的特点。从议论文的语言入手,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再根据论据的语言特点来判断其作用。
4.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能力。
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数不胜数:形容数量多得难以计算。
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
习以为常:常常如此成了习惯,就当作应该的事情了。
付之一炬:一把火烧掉。
藏之名山:意思是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
第①空,语境指轶事佳话留下的很多,故选“数不胜数”。
第②空,语境指福楼拜的寓所临河之窗那不熄的夜明灯,“夜航者”已经习惯把它当作航标灯,故选“习以为常”。
第③空,语境有“不愿意将自己不满意之作示之后人”的提示,应是果戈理把自己的作品焚毁,故选“付之一炬”。
故答案为: 数不胜数;习以为常;付之一炬
5.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的相关论证。
语段的第一句是观点句,由“当艺术家启动艺术宗教情怀的‘善’意时,最为普遍、最为集中、最为强烈地表现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即:其内心犹如神明照耀一般狂热虔诚地追求着真、善、美的存在”可知,本文段的中心论点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狂热虔诚地追求着真、善、美的存在。“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七易其稿……”运用例证法,论证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都是追求“善”的圣教徒,并为此而献身。
“‘艺术原是天国中的一种召唤’”运用引证法,论证艺术的重要性。
“对真善美的追求,使艺术家的生命力焕发,精神之火烧旺,即便是在人生悲哀的时刻,也会带来温暖和慰藉”运用道理论证,论证真善美的追求的作用。
故答案为:第1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狂热虔诫地追求着真、善、美的存在。
第2空、道理论证
第3空、举例论证
第4空、引证法(因果分析论证、比喻说理)
6.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论据的作用。
文章连续使用福楼拜、果戈理、托尔斯泰、贾岛、闻一多的材料“福楼拜的寓所临河之窗那不熄的夜明灯……果戈理临终前将改了很久的《死魂灵》第二稿……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七易其稿;贾岛的……闻一多的‘戴着镣铐跳舞’”,使用铺排的方式,论证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在“善”的追求方面,留下的轶事佳话,增强了文章说理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阅读
亲爱的小孩(节选)
柏祥伟
寒假开学以后,小荞去县城的一所私立学校去读书了。
微公益协会的孙会长开车来接小乔去县城的那天,全村人到街上去送小乔,村里的婶子大娘给小乔套了新棉被,买了新书包,还给小荞的背包里塞满了花生、核桃、苹园。小荞提着这些东西,觉得心里也沉甸甸的。
孙会长对村里人说:你们放心吧,小荞去的这所学校条件很好,吃穿住行都有专门的老师照顾,小荞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
张书记和李文书把小荞送到车上,叮嘱小荞:你是咱村里第一个去县城读书的孩子,你要给咱村里人争脸啊。
小荞点点头,弯腰对村里人鞠了一躬。
孙会长带着小荞去县城的路上,小荞说:孙叔叔,谢谢您。
孙会长说:你不用谢我,你来上学这件事,很多好心人都帮忙了。
小荞说:还有哪些好心人呢?您能告诉我吗?我想记下他们的名字。
孙会长犹豫了下说:那些好心人不让我告诉你。其实很多人,做好事都是不留名的。
小荞听着,老大会儿没再吱声。过了片刻,小荞说:谢谢孙叔叔,我明白了。
孙会长说:你只要记住,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一颗爱别人的心。
小荞没再吱声,车子缓缓进入了县城,大街上的人和车多起来,小荞默默地朝窗外看着,在那一瞬间,小荞想到了死去的父亲奶奶,还有远在青岛的妈妈。小荞又想起了死去的瓜秧,瓜秧也来过县城啊,并且他来过不止一次呢。只是瓜秧每次都是带着病痛的折磨来县城看病,而如今,小荞是充满着幸福和向往来县城读书。在以后的日子里,小荞将在县城生活,她会像县城里的孩子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憧憬美好的明天。
忽然听到一阵喇叭响,小荞回过神来,朝车窗外看,窗外的街面上,背着书包的学生和提着包袱的家长前后朝前走。小荞举目朝前看,一座高大的门前,悬挂着一条长长的红布幅,上面写着:欢迎同学们入学。
孙会长扭头对小荞说:小荞,到新学校了,咱们下车吧。
小荞犹豫着说:孙叔叔,您还去学校吗?
孙会长说:当然啊,你是一位特殊的学生,学校里的校长还等着见你呢。
小荞有些吃惊,迟疑着问孙会长:我是特殊的学生?
孙会长说:你还记得小豆荚吗?
小荞点点头:记得啊,小豆荚和我一起去北京参加过冬令营呢。
孙会长点点头:你和小豆荚一样,是学校免除了一切费用的学生。
小荞说:我在这里上学,不用花钱吗?
孙会长点点头:在这里上学,你的吃住学费全免了,你只管好好学习就行啦。还有呢,我们给你找了个爱心妈妈,这是咱们协会新开展的一个爱心活动,让每个没有妈妈的孩子都能有一个新妈妈。
小荞想起了在北京的那一夜,她趴在闫阿姨怀里喊妈妈的情景。
小荞说:闫阿姨已经是我的妈妈了。
孙会长说:很多人都愿意当你的妈妈。以后,每个周末爱心妈妈都来陪你,带你出去玩,给你妈妈的温暖,教给你怎么长大。
小荞点点头,她不知道该再说什么,好像说什么都不合适,又好像什么都不用说了。
小荞跟着孙会长默默地下了车,走到学校门口的时候,小荞悄悄摸了摸贴身衣兜,拽住孙会长的衣角,仰脸对孙会长说:叔权,其实我带着很多钱,三百多块钱呢。
孙会长低头看小荞:谁给你的这么多钱呢?
小荞说:是我夏天提知了龟赚的钱,本来想给我奶奶买洗衣机呢,后来你们这些好心人给我家送了一台洗衣机。
孙会长哦了一声。小荞继续说:在这里上学,吃住不花钱,我想把这三百块钱给您吧。
孙会长笑起来:你的钱给我做什么呢?
小荞说:叔叔,我想把这些钱,送给比我更需要的孩子。
孙会长蹲下身,面对着小养,笑眯眯地说:小荞,你长大了。
小荞很认真地说:我也想像你们一样,做个好心人。
孙会长怔怔地看着小荞,小荞看到他眼里闪着亮晶晶的泪花。片刻之后,孙会长扭头指着学校门口的台阶,对小荞说:你看见了吗?所有的台阶都是向上的。咱们一起走上去吧。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2年第6期
7.结合上下文,品味句子中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荞点点头,弯腰对村里人鞠了一躬。
8.文中的孙会长对于小荞的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9.联系上下文,理解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所有的台阶都是向上的。咱们一起走上去吧。
10.小说用人物对话来组织文章,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1.读了文中小荞的生活经历,你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和启示?
【答案】7.这句话是对人物行动的描写,通过“点点头”表现了小荞听丛村书记与文书的话, 要给好好读书为村里人争光的心理,而“弯”“鞠躬”则表达了小荞从内心深处对于村里人的感激的心情。把心理通过具体的行动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8.①在生活中给予关爱,比如上学的费用全免,为她联系爱心妈妈。②在精神是给予关照与引领,比如他告诉小荞她来上学好多人都帮忙,但是却不告诉小荞这些人的名字,告诉小荞许多人都是做了好事不留名的,都有一颗爱别人的心。
9.表面是说楼梯的台阶,小荞与孙会长一起走向向上台阶上楼,其实这里是指人生有许多台阶,无论是怎么困难,都要永远向前向上走去。这里语意双关,含意丰富。
10.人物对话便于表现人物性格与心理。人物对话集中了事件与场景,使情节集中。人物对话凸现主题,众人的关爱、小荞的感激,孩子健康成长的主题通过对话表现出来。人物对话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读来真实亲切。
11.①小荞经历了生活的苦难,不痛苦不绝望,还能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这值得我们学习。②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有许多爱心人在关爱着弱势群体,这样的社会环境让我们觉得温暖与欣慰。
【知识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作用的能力。答此类题,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思考。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结构方面,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或标题,是否为下文某部分内容做铺垫,是否与某部分内容形成对比等关系。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叙述技巧的能力。解答该类题一般可以从叙述人称、叙述顺序、叙述视角、叙述技法、语言特点等角度切入,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具体特征。
(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先亮出观点,然后对观点进行分析,再从文章中找出论据来论证观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7.加点词“点点头”和“鞠了一躬”都是小荞的动作描写。先看“点点头”的含义,前文“张书记和李文书把小荞送到车上,叮嘱小荞:你是咱村里第一个去县城读书的孩子,你要给咱村里人争脸啊”,“点点头”表示小荞认可张书记和李文书的话,决心要好好读书为村里人争光;
再看“鞠了一躬”,前文写“全村人到街上去送小荞。村里的婶子大娘们给小荞套了新棉被,买了新书包,还给小荞的背包里塞满了花生、核桃、苹果”,村里人对小荞关爱有加,“鞠躬”表达了小荞从内心深处对于村里人的感激的心情
8.孙会长送小荞去县城上学,告诉她“你和小豆荚一样,是学校免除了一切费用的学生”“在这里上学,你的吃住学费全免了,你只管好好学习就行啦。还有呢,我们给你找了个爱心妈妈,这是咱们协会新开展的一个爱心活动,让每个没有妈妈的孩子,都能有个妈妈”,可见孙会长在生活中给予关爱,比如上学的费用全免,为她联系爱心妈妈。孙会长还告诉小荞“你不用谢我,你来上学这件事,很多好心人都帮忙了”,当小荞追问好心人的名字时,他说“孙会长犹豫了一下说:那些好心人不让我告诉你。其实很多人,做好事都是不留名的”“孙会长说,你只要记住,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一颗爱别人的心”。可见孙会长在精神给予关照与引领,比如他告诉小荞她来上学好多人都帮忙,但是却不告诉小荞这些人的名字,告诉小荞许多人都是做了好事不留名的,都有一颗爱别人的心。
9.先看浅层含义,“所有的台阶都是向上的”,这是孙会长指着学校门口的台阶,对小荞说的话。意思是说楼梯的台阶都是向上的;“咱们一起走上去吧”,表层意思是孙会长会陪着小荞一起走向向上的台阶上楼;再看深层含义,“台阶”也隐喻“人生的台阶”;“都是向上的”指的是跨过人生的台阶可能会遇到困难,会劳累,但无论多么困难,都要永远向前向上走去。
10.人物对话便于表现人物性格与心理。如“孙会长带着小荞去县城的路上,小荞说:孙叔叔,谢谢您。孙会长说:你不用谢我,你来上学这件事,很多好心人都帮忙了。小荞说:还有哪些好心人呢?您能告诉我吗?我想记下他们的名字。孙会长犹豫了一下说:那些好心人不让我告诉你。其实很多人,做好事都是不留名的”,小荞想要对帮助她的人表达感谢,体现了她的知恩图报;而孙会长的话则表现了他意在从精神上引导小荞的心理。人物对话集中了事件与场景,使情节集中。如通过孙会长与小荞的对话,交代了很多好心人帮助小荞来县城上学,学校为小荞免除一切费用,协会为小荞找了爱心妈妈等。这样写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人物对话凸现主题,如开头写村里人给小荞准备了衣物食物等,“张书记和李文书把小荞送到车上,叮嘱小荞:你是咱村里第一个去县城读书的孩子,你要给咱村里人争脸啊”,孙会长告诉小荞“你来上学这件事,很多好心人都帮忙了”“我们给你找了个爱心妈妈,这是咱们协会新开展的一个爱心活动,让每个没有妈妈的孩子,都能有个妈妈”,通过对话写出了众人的关爱;“孙叔叔,谢谢您”“还有哪些好心人呢?您能告诉我吗?我想记下他们的名字”,写出了小荞的感激。孩子健康成长的主题通过对话表现出来。
人物对话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读来真实亲切。如“孙会长扭头对小荞说:小荞,到新学校了,咱们下车吧。小荞犹豫着说:孙叔叔,您还去学校吗?孙会长说:当然啊,你是一位特殊的学生,学校里的校长还等着见你呢”。
11.本题可以从小荞和好心人两个角度分析。小荞是个孤儿,但她在村里人和很多好心人的帮助下努力生活,还到县城学习,“小荞是充满着幸福和向往来县城读书。在以后的日子里,小荞将在县城生活,她会像县城里的孩子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憧憬美好的明天”,她虽然经历了苦难,但是对未来依然充满美好的期待,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文章中有很多好心人,如小荞村子里的人,“全村人到街上去送小荞。村里的婶子大娘们给小荞套了新棉被,买了新书包,还给小荞的背包里塞满了花生、核桃、苹果”“张书记和李文书把小荞送到车上,叮嘱小荞:你是咱村里第一个去县城读书的孩子,你要给咱村里人争脸啊”,很多人帮助小荞到县城上学,除了孙会长外还有其他人,“孙会长说:你不用谢我,你来上学这件事,很多好心人都帮忙了”,还有人当小荞的爱心妈妈,“我们给你找了个爱心妈妈,这是咱们协会新开展的一个爱心活动,让每个没有妈妈的孩子,都能有个妈妈”“很多人都愿意当你的妈妈。以后,每个周末爱心妈妈都来陪你,带你出去玩,给你妈妈的温暖,教给你怎么长大”;学校免去了小荞的费用,“你和小豆荚一样,是学校免除了一切费用的学生”“在这里上学,你的吃住学费全免了,你只管好好学习就行啦”。由此可见,这个社会很美好,有许多爱心人在关爱着弱势群体,这样的社会环境让我们觉得温暖与欣慰。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2.下列加点的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达官显贵 B.洛阳纸贵 C.物以稀为贵 D.春雨贵如油
13.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C.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
D.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
14.根据两则《论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材料二: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 ”。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 ”。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12.A
13.B
14.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合理推断,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文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12.“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是“地位优越”。句意: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A.达官显贵:职位高而声势显赫的官吏。贵,地位优越。
B.洛阳纸贵:比喻作品有价值,广为流传。贵,价格高。
C.物以稀为贵:东西由于稀少而显得珍贵。贵,珍贵。
D.春雨贵如油:比喻非常珍贵。北方因春季降雨量少,而此时为小麦拔节孕穗时期,故春雨如油一般珍贵。贵,珍贵。
故答案为:A
1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句意: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饭”,名词作动词,吃;“疏食”,粗粮;“饮水”,喝冷水;“曲肱”,弯着胳膊;“乐”,乐趣;“其”,这样的生活。
故答案为:B
14.第一空:根据材料一“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平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的意思“天地间值得追求的最为珍贵最值得爱的,是和富贵不道,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分析,原因是“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即: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第二空:根据材料二“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范仲淹的主张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①其失。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②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节选自《新唐书 王勃传》)
[注]①擿:挑,挑出。②阙:帝王所居之处,朝廷。
1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数献颂阙下 ②及寤,援笔成篇
16.王勃有奇才,文中有哪些体现?
【答案】15.多次;等到
16.王勃六岁时便善于写文章,九岁时得到颜师古所注的《汉书》来阅读可见他有奇才:王勃写文章能一气呵成,可见其有奇才。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干要求,然后再逐一翻译各个加点字在每句中的意思,此题要求解释所列出的词语的意思,解释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切不可望文生义,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最后在看清要求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并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翻译: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就善于文辞,九岁有机会读到颜师古所注《汉书》,写了《指瑕》来指出注里的错误。年龄不到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职位,多次到宫前进献颂文。王勃写文章,开始并不用精心构思,先磨好几升墨,然后尽兴饮酒,拉开被子蒙头大睡,等到醒来后,提笔一挥而成篇,不用改动一个字,当时人说王勃是打腹稿。
15.①数:多次。句意:多次到宫前进献颂文。②及:等到。句意:等到醒来后,提笔一挥而成篇。
16.结合“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可知,王勃六岁时便善于写文章,九岁时得到颜师古所注的《汉书》来阅读,还能指出其中的错误,可见他有奇才;结合“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可知,王勃写文章能一气呵成,可见其有奇才。
三、写作(35+3分)
17.刚刚经历过中考,你对初中生活有着真切的感受;现在如愿进入了高中,对高中生活又有着设想与规划。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特长,回顾自己的初中生活或规划自己的高中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要少于6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写作内容为回忆初中生活或者设想、规划高中生活。
回忆初中生活时,要注意结合立意选择合适的写作素材。如想要表现初中生活的美好,可以选择学习生活中的几个片段,表现友谊的珍贵,师生情的美好,班级的团结等,结构上可以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使层次更加清晰。写法上还要注意描写手法的运用和细节的捕捉,扣住主题呈现画面。
规划高中生活时不能写成台账的样子,而应该结合初中生活,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个客观评价,对自己的学习、思想的成长有全新的认识,并设想在高中生活中如何去克服缺点,快速成长成优秀高中生。比如可以写自己在初中时不叫腼腆,参加活动不够积极,设想到了高中一定要多参加活动,锻炼自己,广交朋友;还可以写初中时自己学习不够努力,为此和父母师长都发生过冲突,到了高中自己要如何规划学习,改掉毛病,争取好成绩等。
总之,无论写哪个内容,选材和描写都是关键,记叙文要想有真情实感,离不开真实细节的描写。
立意:
1.再见了,我的初中。
2.高中,梦想的开始。
3.努力拼搏,成就自己。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2级高一新生入学素质测试语文试题卷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24分)
1.默写
(1)箫鼓追随春社近, 。(陆游《游山西村》)
(2)山不在高, 。(刘禹锡《陋室铭》)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鸟儿争春来描绘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 。”
(4)王维的《使至塞上》中“ , ”两句,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5)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 ”一句凸显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 如磅礴,用“ ”一句表现出百姓对太守的爱戴。
(6)制作“立德修身”主题班会宣传海报,同学们要摘引两句与主题相关的古诗文,你建议选用《诫子书》中的“ ,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野外漫步,仰望迷离的天空,闻着花草的清香,倾听流水缓缓歌唱。暖风拂拂,迎面吹来,有“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的感觉。忽然,心中泛起难堪的怀恋之情。刚想捕捉,xuán即消泯。我的灵魂不能不仰慕那遥远的天国,自然界的春天宛若慈母,人同自然融合一体。投身在自然的怀抱里,便会产生一种近乎撒娇的悲哀。春天的悲哀,不是有什么伤心事,是在永恒面前的撒娇。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融( )合一体 xuán( )即消泯
(2) 文中引号里的句子如果换用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应该是 。
(3) “消泯”的意思是 。
(4)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否定句,可增删个别词语,不能改变句子意思。
投身在自然的怀抱里,便会产生一种近乎撒娇的悲哀。
(5)这段文字运用 、 修辞手法,描景绘情,写出了独特心理感受。
3.综合实践运用
某班利用暑假到图书馆阅读实践,下面是图书馆平面图,结合平面图回答问题。
(1) 要求你阅读一本英语文学作品,在哪里最可能找到这样的书籍。如果想阅读近期的《读者》,应该在哪里阅读。
(2)新书区在哪里?请解释放在这里的原因。
(3)小夏同学翻阅介绍古代建筑的书籍时,看到甲、乙、丙、丁四副对联,如果依据对联的内容与处所的功能对应,甲、乙、丙、丁四联依序对应的处所应该是( )
甲、六礼未成转眼洞房花烛 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
乙、饱德饫和真福食 肴仁馔义即养生
丙、洗砚鱼吞墨 烹茶鹤避烟
丁、琴瑟春常在 芝兰德自馨
A.寝室/书房/厨房/戏台 B.寝室/厨房/书房/戏台
C.戏台/厨房/书房/寝室 D.戏台/书房/厨房/寝室
二、阅读(38分)
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当艺术家启动艺术宗教情怀的“善”意时,最为普遍、最为集中、最为强烈地表现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即:其内心犹如神明照耀一般狂热虔诫地追求着真、善、美的存在。他们为此而追求的“善”意所驱像是圣教徒,为此而献身可以似苦行僧。古往今来,艺术家在这方面留下了____的轶事佳话:“ 莎氏笔下的英雄,每个都是个小型的基督。”福楼拜的寓所临河之窗那不熄的夜明灯,被____的夜航者当了航标灯;果戈理临终前将改了很久的《死魂灵》第二稿____,不愿意将自己不满意之作示之后人;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七易其稿;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闻一多的“戴着镣铐跳舞”……为达到艺术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有的艺术家甚至到了自虐的地步,有的甚至于有了自伤的结果。卡夫卡有一题为《饥饿艺术家》的小说,写一艺术家心想把艺术提高到“绝顶”,甘愿以生命来殉其信念和事业——不找到适合他胃口的食物,即他所满意的艺术方法他宁愿饿死。巴尔扎克有曾被马克思称之为“小小的杰作”的小说,叫《玄妙的杰作》,小说中的一位画家怀着狂热的信念,探索一种传达出人物的生命运动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他终于找到了创造出无比的杰作的方法。但仍不甘心,一心想把它推到极端,花去十年心血,结果它毁灭了本来成功的艺术,最后也毁灭了自己。当然我们也不必完全认为这些只是作者的“夫子之道”,但他却包含了艺术家自己多少甘苦的体验。而正是由于有这种体验,托马斯·曼才在一篇以席勒创作时陷入困境和眩惑为内容而写的——《沉重的时刻》,将他写得那么深刻动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使艺术家的生命力焕发,精神之火烧旺,即便是在人生悲哀的时刻,也会带来温暖和慰藉。对很多艺术家来说,“艺术原是天国中的一种召唤”,并不是我们用是一句什么唯心主义的“心灵表现说”“艺术至上”“艺术个人主义”“唯美主义”的简单幼稚的唯物判断就能否定其虔诚如宗教一般的艺术审美逻辑的。
4.从下面的几个成语里选取填空,依次进入文中横线的成语是?
屡见不鲜 数不胜数 司空见惯 习以为常 付之一炬 藏之名山
5.这个文段的论点是 。使用的论证方法有 、 、 。
6.文章在论证观点时,连续使用了福楼拜、果戈理、托尔斯泰、贾岛、闻一多的材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阅读
亲爱的小孩(节选)
柏祥伟
寒假开学以后,小荞去县城的一所私立学校去读书了。
微公益协会的孙会长开车来接小乔去县城的那天,全村人到街上去送小乔,村里的婶子大娘给小乔套了新棉被,买了新书包,还给小荞的背包里塞满了花生、核桃、苹园。小荞提着这些东西,觉得心里也沉甸甸的。
孙会长对村里人说:你们放心吧,小荞去的这所学校条件很好,吃穿住行都有专门的老师照顾,小荞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
张书记和李文书把小荞送到车上,叮嘱小荞:你是咱村里第一个去县城读书的孩子,你要给咱村里人争脸啊。
小荞点点头,弯腰对村里人鞠了一躬。
孙会长带着小荞去县城的路上,小荞说:孙叔叔,谢谢您。
孙会长说:你不用谢我,你来上学这件事,很多好心人都帮忙了。
小荞说:还有哪些好心人呢?您能告诉我吗?我想记下他们的名字。
孙会长犹豫了下说:那些好心人不让我告诉你。其实很多人,做好事都是不留名的。
小荞听着,老大会儿没再吱声。过了片刻,小荞说:谢谢孙叔叔,我明白了。
孙会长说:你只要记住,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一颗爱别人的心。
小荞没再吱声,车子缓缓进入了县城,大街上的人和车多起来,小荞默默地朝窗外看着,在那一瞬间,小荞想到了死去的父亲奶奶,还有远在青岛的妈妈。小荞又想起了死去的瓜秧,瓜秧也来过县城啊,并且他来过不止一次呢。只是瓜秧每次都是带着病痛的折磨来县城看病,而如今,小荞是充满着幸福和向往来县城读书。在以后的日子里,小荞将在县城生活,她会像县城里的孩子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憧憬美好的明天。
忽然听到一阵喇叭响,小荞回过神来,朝车窗外看,窗外的街面上,背着书包的学生和提着包袱的家长前后朝前走。小荞举目朝前看,一座高大的门前,悬挂着一条长长的红布幅,上面写着:欢迎同学们入学。
孙会长扭头对小荞说:小荞,到新学校了,咱们下车吧。
小荞犹豫着说:孙叔叔,您还去学校吗?
孙会长说:当然啊,你是一位特殊的学生,学校里的校长还等着见你呢。
小荞有些吃惊,迟疑着问孙会长:我是特殊的学生?
孙会长说:你还记得小豆荚吗?
小荞点点头:记得啊,小豆荚和我一起去北京参加过冬令营呢。
孙会长点点头:你和小豆荚一样,是学校免除了一切费用的学生。
小荞说:我在这里上学,不用花钱吗?
孙会长点点头:在这里上学,你的吃住学费全免了,你只管好好学习就行啦。还有呢,我们给你找了个爱心妈妈,这是咱们协会新开展的一个爱心活动,让每个没有妈妈的孩子都能有一个新妈妈。
小荞想起了在北京的那一夜,她趴在闫阿姨怀里喊妈妈的情景。
小荞说:闫阿姨已经是我的妈妈了。
孙会长说:很多人都愿意当你的妈妈。以后,每个周末爱心妈妈都来陪你,带你出去玩,给你妈妈的温暖,教给你怎么长大。
小荞点点头,她不知道该再说什么,好像说什么都不合适,又好像什么都不用说了。
小荞跟着孙会长默默地下了车,走到学校门口的时候,小荞悄悄摸了摸贴身衣兜,拽住孙会长的衣角,仰脸对孙会长说:叔权,其实我带着很多钱,三百多块钱呢。
孙会长低头看小荞:谁给你的这么多钱呢?
小荞说:是我夏天提知了龟赚的钱,本来想给我奶奶买洗衣机呢,后来你们这些好心人给我家送了一台洗衣机。
孙会长哦了一声。小荞继续说:在这里上学,吃住不花钱,我想把这三百块钱给您吧。
孙会长笑起来:你的钱给我做什么呢?
小荞说:叔叔,我想把这些钱,送给比我更需要的孩子。
孙会长蹲下身,面对着小养,笑眯眯地说:小荞,你长大了。
小荞很认真地说:我也想像你们一样,做个好心人。
孙会长怔怔地看着小荞,小荞看到他眼里闪着亮晶晶的泪花。片刻之后,孙会长扭头指着学校门口的台阶,对小荞说:你看见了吗?所有的台阶都是向上的。咱们一起走上去吧。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2年第6期
7.结合上下文,品味句子中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荞点点头,弯腰对村里人鞠了一躬。
8.文中的孙会长对于小荞的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9.联系上下文,理解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所有的台阶都是向上的。咱们一起走上去吧。
10.小说用人物对话来组织文章,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1.读了文中小荞的生活经历,你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和启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2.下列加点的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达官显贵 B.洛阳纸贵 C.物以稀为贵 D.春雨贵如油
13.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C.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
D.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
14.根据两则《论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材料二: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 ”。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 ”。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①其失。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②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节选自《新唐书 王勃传》)
[注]①擿:挑,挑出。②阙:帝王所居之处,朝廷。
1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数献颂阙下 ②及寤,援笔成篇
16.王勃有奇才,文中有哪些体现?
三、写作(35+3分)
17.刚刚经历过中考,你对初中生活有着真切的感受;现在如愿进入了高中,对高中生活又有着设想与规划。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特长,回顾自己的初中生活或规划自己的高中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要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衣冠简朴古风存
(2)有仙则名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6)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1)根据语境可得出 衣冠简朴古风存
(2)根据语境可得出 有仙则名
(3)根据语境 用鸟儿争春来描绘早春景象 可得出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4)根据语境 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可得出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5)根据语境 一句凸显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 如磅礴 可得出 千骑卷平冈 ; 根据语境表现出百姓对太守的爱戴可得出为报倾城随太守
(6)根据语境 同学们要摘引两句与主题相关的古诗文,你建议选用《诫子书》中 可得出 静以修身 ; 俭以养德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2.【答案】(1)róng;旋
(2)耳目一新
(3)消失、消灭
(4)投身在自然的怀抱里,不能不产生一种近乎撒娇的悲哀。
(5)拟人;比喻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语言得体;选用、变换句式;多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1)融(rónɡ)合: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注意应为后鼻音。
旋即:马上;立刻。
(2)“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出自曾巩《醒心亭记》。该句意思是: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根据“耳”“目”“新”等关键词和句子的意思可概括为:耳目一新。
(3)理解“消泯”意思,可以尝试拆字法。“消”意为消失、消灭,“泯”意为泯灭。故“消泯”可解释为:消灭;泯灭。
(4)双重否定就是否定两次,即表示肯定的意思。原句中“便会产生”表示肯定,故可在此部分增加两个否定词,变成双重否定之意,如“便不会不产生”。因此,变换后的句子为:投身在自然的怀抱里,便不会不产生一种近乎撒娇的悲哀。
(5)“仰望迷离的天空,闻着花草的清香,倾听流水缓缓歌唱”使用了排比手法。该句在句式上,“仰望”“闻着”“倾听”均为动词,而其后的“迷离的天空”“花草的清香”“流水缓缓歌唱”则是动作的对象。在内容上,这三句话都表示了“我”对于春天美景的欣赏。
“自然界的春天宛若慈母”运用了比喻修辞,将“自然界的春天”比作“慈母”,其中“宛若”是比喻词,“自然界的春天”是本体,“慈母”是喻体。
【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要善于归纳,分类整理,加强记忆。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要注重如下几点。首先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思考;接着是对近义词辨析,进行同中求异的比较,找出差别来。辨析的具体角度主要是从词语的色彩、使用范围和适用对象等三大方面去考虑。
(4)本题考查考生的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然后具体分析原句的构成,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变换成短句即可。
(5)本题主要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方法考纲中共考查9种,即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一般说,比喻、夸张、比拟、借代是语言类的修辞方法;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的修辞方法;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方法。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要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及特征;其次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3.【答案】(1)在其他语言区;杂志架
(2)在近入口处。 读者一进入图书馆就可以看到新书区。/新书区与其他书籍分开,读者容易找到。/新书放在显眼处,不要在书架里寻找。/前往小说区途中,你会经过新书区。
(3)C
【知识点】图文转换;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1)第一空英语文学作品是非中文书籍,由于没有专门的英语文学区,在“在其他语言区”最可能找到这样的书籍。
第二空《读者》属于杂志,图书馆东北角就有杂志架,所以可以填:杂志架或者图书馆东北角。当然找不到也可以到问询处询问。
(2)从图片可以看出入口处不远就是新书区,所以可以答:在近入口处。
一般新书需要向人们展示,让人们知道,放在近入口处读者一进入图书馆就可以看到新书区。
单独设置新书区,读者容易找到。
近入口处是非常显眼位置,新书单独放在此处,读者就不需要在书架里寻找。
新书区在从入口到小说区途中,如果要去小说区,会经过新书区,增加新书与读者接触的机会。
(3)甲,“六礼未成转眼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未成六礼即可在转眼之间结婚,不读五经即可在霎时考中科举,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在舞台上演戏时才有,因此此副对联应贴在戏台上。
乙,“饱德饫和真福食,肴仁饿义即养生”中“饱”“饿”“福食”“肴”等字眼都提示我们这与饮食有关,所以此副对联应贴在厨房。
丙,“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中“洗砚”“墨”“烹茶”等字眼则提示我们此处同读书写字有关,因此此对联应贴在书房。
丁,“琴瑟春常在,芝兰德自馨”中的“琴瑟”代指夫妻,因此此对联应贴在寝室。
故答案为:C
【点评】(1)(2)属于考查图文转换类型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看图,仔细观察,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读懂图示的意思。答题时注意把这些转化为语言,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即可。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将图表中所蕴涵的内在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表述时多用一些观点型或结论型的句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答案】4.数不胜数;习以为常;付之一炬
5.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狂热虔诫地追求着真、善、美的存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引证法(因果分析论证、比喻说理)
6.使用了铺排论据的方式,增强了文章说理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成语的使用;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运用能力,注意分析文句。先要掌握成语的含义,然后读文句分析文句的含义并结合文句的内容判断答案。
(2)本题考查的分析文本的论点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通过注意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阅读文本找出相关的文段,通过分析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来判断论点,再根据文段中的重点文句判断其论证手法。
(3)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论据的作用的能力。要注意议论文语言的特点。从议论文的语言入手,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再根据论据的语言特点来判断其作用。
4.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能力。
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数不胜数:形容数量多得难以计算。
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
习以为常:常常如此成了习惯,就当作应该的事情了。
付之一炬:一把火烧掉。
藏之名山:意思是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
第①空,语境指轶事佳话留下的很多,故选“数不胜数”。
第②空,语境指福楼拜的寓所临河之窗那不熄的夜明灯,“夜航者”已经习惯把它当作航标灯,故选“习以为常”。
第③空,语境有“不愿意将自己不满意之作示之后人”的提示,应是果戈理把自己的作品焚毁,故选“付之一炬”。
故答案为: 数不胜数;习以为常;付之一炬
5.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的相关论证。
语段的第一句是观点句,由“当艺术家启动艺术宗教情怀的‘善’意时,最为普遍、最为集中、最为强烈地表现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即:其内心犹如神明照耀一般狂热虔诚地追求着真、善、美的存在”可知,本文段的中心论点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狂热虔诚地追求着真、善、美的存在。“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七易其稿……”运用例证法,论证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都是追求“善”的圣教徒,并为此而献身。
“‘艺术原是天国中的一种召唤’”运用引证法,论证艺术的重要性。
“对真善美的追求,使艺术家的生命力焕发,精神之火烧旺,即便是在人生悲哀的时刻,也会带来温暖和慰藉”运用道理论证,论证真善美的追求的作用。
故答案为:第1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狂热虔诫地追求着真、善、美的存在。
第2空、道理论证
第3空、举例论证
第4空、引证法(因果分析论证、比喻说理)
6.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论据的作用。
文章连续使用福楼拜、果戈理、托尔斯泰、贾岛、闻一多的材料“福楼拜的寓所临河之窗那不熄的夜明灯……果戈理临终前将改了很久的《死魂灵》第二稿……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七易其稿;贾岛的……闻一多的‘戴着镣铐跳舞’”,使用铺排的方式,论证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在“善”的追求方面,留下的轶事佳话,增强了文章说理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答案】7.这句话是对人物行动的描写,通过“点点头”表现了小荞听丛村书记与文书的话, 要给好好读书为村里人争光的心理,而“弯”“鞠躬”则表达了小荞从内心深处对于村里人的感激的心情。把心理通过具体的行动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8.①在生活中给予关爱,比如上学的费用全免,为她联系爱心妈妈。②在精神是给予关照与引领,比如他告诉小荞她来上学好多人都帮忙,但是却不告诉小荞这些人的名字,告诉小荞许多人都是做了好事不留名的,都有一颗爱别人的心。
9.表面是说楼梯的台阶,小荞与孙会长一起走向向上台阶上楼,其实这里是指人生有许多台阶,无论是怎么困难,都要永远向前向上走去。这里语意双关,含意丰富。
10.人物对话便于表现人物性格与心理。人物对话集中了事件与场景,使情节集中。人物对话凸现主题,众人的关爱、小荞的感激,孩子健康成长的主题通过对话表现出来。人物对话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读来真实亲切。
11.①小荞经历了生活的苦难,不痛苦不绝望,还能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这值得我们学习。②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有许多爱心人在关爱着弱势群体,这样的社会环境让我们觉得温暖与欣慰。
【知识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作用的能力。答此类题,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思考。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结构方面,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或标题,是否为下文某部分内容做铺垫,是否与某部分内容形成对比等关系。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叙述技巧的能力。解答该类题一般可以从叙述人称、叙述顺序、叙述视角、叙述技法、语言特点等角度切入,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具体特征。
(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先亮出观点,然后对观点进行分析,再从文章中找出论据来论证观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7.加点词“点点头”和“鞠了一躬”都是小荞的动作描写。先看“点点头”的含义,前文“张书记和李文书把小荞送到车上,叮嘱小荞:你是咱村里第一个去县城读书的孩子,你要给咱村里人争脸啊”,“点点头”表示小荞认可张书记和李文书的话,决心要好好读书为村里人争光;
再看“鞠了一躬”,前文写“全村人到街上去送小荞。村里的婶子大娘们给小荞套了新棉被,买了新书包,还给小荞的背包里塞满了花生、核桃、苹果”,村里人对小荞关爱有加,“鞠躬”表达了小荞从内心深处对于村里人的感激的心情
8.孙会长送小荞去县城上学,告诉她“你和小豆荚一样,是学校免除了一切费用的学生”“在这里上学,你的吃住学费全免了,你只管好好学习就行啦。还有呢,我们给你找了个爱心妈妈,这是咱们协会新开展的一个爱心活动,让每个没有妈妈的孩子,都能有个妈妈”,可见孙会长在生活中给予关爱,比如上学的费用全免,为她联系爱心妈妈。孙会长还告诉小荞“你不用谢我,你来上学这件事,很多好心人都帮忙了”,当小荞追问好心人的名字时,他说“孙会长犹豫了一下说:那些好心人不让我告诉你。其实很多人,做好事都是不留名的”“孙会长说,你只要记住,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一颗爱别人的心”。可见孙会长在精神给予关照与引领,比如他告诉小荞她来上学好多人都帮忙,但是却不告诉小荞这些人的名字,告诉小荞许多人都是做了好事不留名的,都有一颗爱别人的心。
9.先看浅层含义,“所有的台阶都是向上的”,这是孙会长指着学校门口的台阶,对小荞说的话。意思是说楼梯的台阶都是向上的;“咱们一起走上去吧”,表层意思是孙会长会陪着小荞一起走向向上的台阶上楼;再看深层含义,“台阶”也隐喻“人生的台阶”;“都是向上的”指的是跨过人生的台阶可能会遇到困难,会劳累,但无论多么困难,都要永远向前向上走去。
10.人物对话便于表现人物性格与心理。如“孙会长带着小荞去县城的路上,小荞说:孙叔叔,谢谢您。孙会长说:你不用谢我,你来上学这件事,很多好心人都帮忙了。小荞说:还有哪些好心人呢?您能告诉我吗?我想记下他们的名字。孙会长犹豫了一下说:那些好心人不让我告诉你。其实很多人,做好事都是不留名的”,小荞想要对帮助她的人表达感谢,体现了她的知恩图报;而孙会长的话则表现了他意在从精神上引导小荞的心理。人物对话集中了事件与场景,使情节集中。如通过孙会长与小荞的对话,交代了很多好心人帮助小荞来县城上学,学校为小荞免除一切费用,协会为小荞找了爱心妈妈等。这样写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人物对话凸现主题,如开头写村里人给小荞准备了衣物食物等,“张书记和李文书把小荞送到车上,叮嘱小荞:你是咱村里第一个去县城读书的孩子,你要给咱村里人争脸啊”,孙会长告诉小荞“你来上学这件事,很多好心人都帮忙了”“我们给你找了个爱心妈妈,这是咱们协会新开展的一个爱心活动,让每个没有妈妈的孩子,都能有个妈妈”,通过对话写出了众人的关爱;“孙叔叔,谢谢您”“还有哪些好心人呢?您能告诉我吗?我想记下他们的名字”,写出了小荞的感激。孩子健康成长的主题通过对话表现出来。
人物对话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读来真实亲切。如“孙会长扭头对小荞说:小荞,到新学校了,咱们下车吧。小荞犹豫着说:孙叔叔,您还去学校吗?孙会长说:当然啊,你是一位特殊的学生,学校里的校长还等着见你呢”。
11.本题可以从小荞和好心人两个角度分析。小荞是个孤儿,但她在村里人和很多好心人的帮助下努力生活,还到县城学习,“小荞是充满着幸福和向往来县城读书。在以后的日子里,小荞将在县城生活,她会像县城里的孩子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憧憬美好的明天”,她虽然经历了苦难,但是对未来依然充满美好的期待,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文章中有很多好心人,如小荞村子里的人,“全村人到街上去送小荞。村里的婶子大娘们给小荞套了新棉被,买了新书包,还给小荞的背包里塞满了花生、核桃、苹果”“张书记和李文书把小荞送到车上,叮嘱小荞:你是咱村里第一个去县城读书的孩子,你要给咱村里人争脸啊”,很多人帮助小荞到县城上学,除了孙会长外还有其他人,“孙会长说:你不用谢我,你来上学这件事,很多好心人都帮忙了”,还有人当小荞的爱心妈妈,“我们给你找了个爱心妈妈,这是咱们协会新开展的一个爱心活动,让每个没有妈妈的孩子,都能有个妈妈”“很多人都愿意当你的妈妈。以后,每个周末爱心妈妈都来陪你,带你出去玩,给你妈妈的温暖,教给你怎么长大”;学校免去了小荞的费用,“你和小豆荚一样,是学校免除了一切费用的学生”“在这里上学,你的吃住学费全免了,你只管好好学习就行啦”。由此可见,这个社会很美好,有许多爱心人在关爱着弱势群体,这样的社会环境让我们觉得温暖与欣慰。
【答案】12.A
13.B
14.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合理推断,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文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12.“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是“地位优越”。句意: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A.达官显贵:职位高而声势显赫的官吏。贵,地位优越。
B.洛阳纸贵:比喻作品有价值,广为流传。贵,价格高。
C.物以稀为贵:东西由于稀少而显得珍贵。贵,珍贵。
D.春雨贵如油:比喻非常珍贵。北方因春季降雨量少,而此时为小麦拔节孕穗时期,故春雨如油一般珍贵。贵,珍贵。
故答案为:A
1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句意: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饭”,名词作动词,吃;“疏食”,粗粮;“饮水”,喝冷水;“曲肱”,弯着胳膊;“乐”,乐趣;“其”,这样的生活。
故答案为:B
14.第一空:根据材料一“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平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的意思“天地间值得追求的最为珍贵最值得爱的,是和富贵不道,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分析,原因是“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即: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第二空:根据材料二“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范仲淹的主张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15.多次;等到
16.王勃六岁时便善于写文章,九岁时得到颜师古所注的《汉书》来阅读可见他有奇才:王勃写文章能一气呵成,可见其有奇才。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干要求,然后再逐一翻译各个加点字在每句中的意思,此题要求解释所列出的词语的意思,解释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切不可望文生义,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最后在看清要求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并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翻译: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就善于文辞,九岁有机会读到颜师古所注《汉书》,写了《指瑕》来指出注里的错误。年龄不到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职位,多次到宫前进献颂文。王勃写文章,开始并不用精心构思,先磨好几升墨,然后尽兴饮酒,拉开被子蒙头大睡,等到醒来后,提笔一挥而成篇,不用改动一个字,当时人说王勃是打腹稿。
15.①数:多次。句意:多次到宫前进献颂文。②及:等到。句意:等到醒来后,提笔一挥而成篇。
16.结合“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可知,王勃六岁时便善于写文章,九岁时得到颜师古所注的《汉书》来阅读,还能指出其中的错误,可见他有奇才;结合“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可知,王勃写文章能一气呵成,可见其有奇才。
17.【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写作内容为回忆初中生活或者设想、规划高中生活。
回忆初中生活时,要注意结合立意选择合适的写作素材。如想要表现初中生活的美好,可以选择学习生活中的几个片段,表现友谊的珍贵,师生情的美好,班级的团结等,结构上可以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使层次更加清晰。写法上还要注意描写手法的运用和细节的捕捉,扣住主题呈现画面。
规划高中生活时不能写成台账的样子,而应该结合初中生活,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个客观评价,对自己的学习、思想的成长有全新的认识,并设想在高中生活中如何去克服缺点,快速成长成优秀高中生。比如可以写自己在初中时不叫腼腆,参加活动不够积极,设想到了高中一定要多参加活动,锻炼自己,广交朋友;还可以写初中时自己学习不够努力,为此和父母师长都发生过冲突,到了高中自己要如何规划学习,改掉毛病,争取好成绩等。
总之,无论写哪个内容,选材和描写都是关键,记叙文要想有真情实感,离不开真实细节的描写。
立意:
1.再见了,我的初中。
2.高中,梦想的开始。
3.努力拼搏,成就自己。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