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单元测试(含答案)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小芳陪着妈妈在湖边散步,看到水中的鱼儿在“白云”里自由地游动,实际上她看到的“鱼”是由光的 形成的,“白云”是由光的 形成的(选填“反射”或“折射”)。
2.一只烧杯中装有半杯水,放在水平木板AB上,一束光线竖直向下照在水面上,现在B端下方垫一个小木块C,使木板倾斜5°,则此时水面上的反射角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此时保持入射点不变,使入射光线顺时针转过10°,则此时的反射角为 °。
3.小海在家中做“研究光的传播”实验,在玻璃缸中盛上清水,沿缸壁轻轻注入浓糖水,从侧壁水平照射激光,看到缸内光的路线如图所示,这属于光的 (选填“反射”、“折射”或“色散”)现象;此过程中光的传播速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搅拌缸中的水后,现察到光的路线呈直线,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 。
4.小红站在大厅衣冠镜前2.5m的地方,她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向垂直于镜子走近了2m,这时镜中的像离小红 m;由于大厅内光线较暗,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 (选填“衣领”或“平面镜”)。
5.如图,不透明容器底部A处有一光源,没倒水时在侧壁B处形成一个亮的光斑.当向容器中加水至EF处时,亮斑在B点的 ,当水面到达CD时,人眼在空气中,通过水面看到的亮斑在B点的 .(均选填“上方”、“下方”或“原处”)
6.光在 中传播最快,每秒传播 m。从地球向月球发出激光信号,经2.56s后收到返回信号,则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是 m。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7.一盏探照灯的灯光从A处射向水池,如图所示,在没有水的池底C处形成一个光斑。在逐步注水的过程中,B处的人看到池底的光斑会( )
A.不移动 B.向下移动
C.向左上方移动 D.向右上方移动
8.有一台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通过光束射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电光屏上来显示液面的高度,然后通过装置调节液面的高度。如图所示的光路图,电光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的高度(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9.如图所示,小娟随家长到某餐厅吃饭,站在餐厅门口2s后,电动玻璃门自动向两侧平移打开,小娟在左右两侧玻璃门中成像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B.在两侧玻璃门中成的像越来越小,直至不成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不同,两个像的距离等于两侧玻璃门之间的间距
10.下列关于光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
A.雨后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
B.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月食、日食是因为光的折射
C.我们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的缘故
D.在河岸边看到“鱼在云中游”的奇景,“鱼”和“云”分别是折射和反射形成的
11.如图为光在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传播的示意图,其中实线分别表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O是反射光线 B.OC是折射光线
C.入射角是40° D.空气在MM′的右侧
12.构建思维导图是整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小金复习光学知识时构建的思维导图,图中Ⅰ处可补充的现象是( ).
A.镜子中的“自己” B.湖水有青山的倒影
C.阳光下绿树的影子 D.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
13.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城市中的光污染是由于光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C.当人面镜时,镜中人会变得越来越大
D.我们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深度要浅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14.青岛市举办的“健康青岛——环栈桥健步走”活动中。小程和小雨并肩通过栈桥,前一半路程以3 m/s的速度慢跑,后一半路程以2 m/s的速度快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栈桥时小程和小雨之间相对静止
B.他们在海面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他们看到水中的鱼儿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D.他们通过栈桥的平均速度是2.5 m/s
15.在湖边游玩的人看到湖水中的鱼,下列光路图能描述这一现象的是( )
A. B.
C. D.
16.如图所示,检查视力时,将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视力表的像。则视力表中开口向下的“m”字在镜中的开口方向和距被测者的距离分别为( )
A.ш;2.8m B.ш;4.7m C.m;2.8m D.m;4.7m
17.如图是小明某冬日正午在五洲湖拍摄的“残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残荷的倒影是变浅了的虚像
B.残荷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太阳西落时残荷的倒影向东移动
D.相机中所成的是残荷倒立缩小的虚像
18.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实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板必须与纸面垂直 B.蜡烛靠近玻璃板时像变大
C.光屏可以承接到蜡烛的像 D.为了减小误差做多次实验
三、作图题(每题3分,共12分)
19.一条光线照射到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这条光线经水面折射后的光线如图所示。请在下图中画出它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0.一圆形蓄水池装满水,水面与地面相平,在池的中心正上方B处悬挂着一盏灯,一人站在岸边,设A处为人眼,作出灯发出的光经水面反射后进入人眼的反射光线。(保留辅助线)
21.光从空气射向厚平板玻璃时,会发生两次折射,在图中画出发生两次折射的大致方向。
22.如图所示,一束光AO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请在图中画出:
①过O点的法线;
②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20分)
23.小明在做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时,入射光从介质A射向介质B,得到如下表格;
入射角i 0° 10° 20° 30° 40° 41.8° 50°
折射角r 0° 15.2° 30.9° 48.6° 81° 90°
反射能量 5% 7% 26% 43% 84% 100% 100%
(1)光的折射现象一般都会伴随着反射现象的发生,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当入射角i=42°时,光线 (选填“能”或“不能”)从介质B中传播出来;
(3)当入射角i≥ °时,折射光消失,反射光会变得更亮,即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图像中的图线 (选填“a”或“b”)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两角关系;
(4)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特点可知,如果光从空气射向玻璃, (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原因是 。
24.小明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利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将平面镜水平放置,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A、B两部分组成,可以绕接缝ON翻折。
(1)选择的白色纸板表面应尽可能 (光滑/粗糙),且在实验过程中光束要 纸板照射,这样做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2)当A、B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在B上可看到反射光线,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得出实验结论。你认为这样得出的结论 (合理/不合理),原因是 。
(3)接着,在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小明应 (操作方法),观察到纸板F面上 (能/不能)呈现反射光束。
25.芜湖大剧院立意于开启的贝壳,以贝孕育珍珠来寓意芜湖城市依江发展的勃勃生机和璀璨前景。小王同学发现大剧院的玻璃门(如图甲所示)可简单地验证平面镜成像的某些规律。
(1)如图乙所示,进行验证实验。小王在玻璃门内放置标记物时,将标记物放在地砖拼接处,是为了便于 。然后小王走到玻璃门外。为了让自己所成的像落在标记物上,他应向 (填字母)方向移动。
(2)实验中,采用玻璃门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小王却能在观察到自己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 的位置问题。
(3)如果想让成像更清晰,玻璃门内的亮度要比玻璃门外 ,玻璃门的厚度越 越好。
(4)通过上述实验,能验证平面镜成像规律中哪一条? 。
答案
1.折射;反射
2.不变;10
3.折射;变大;同种均匀介质
4.1;衣领
5.下方;上方
6.真空;3×108;3.84×108
7.D8.B9.C10.B 11.B 12.C13.A14.A15.C16.D 17.B18.A
19.解:如图所示:
20.解:如图所示:
21.解:如图所示:
22.
23.(1)减小 (2)不能 (3)41.8;a
(4)不能;要发生全反射,入射角要小于折射角,若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则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24.(1)粗糙;紧贴;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不合理;实验中通过一组数据得到结论不具有普遍代表性,需要测量多组数据,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3)将纸板B绕接缝ON向前或向后翻折;不能
25.(1)测量长度,比较像和物到玻璃门的距离;C
(2)标记物;像
(3)暗;薄
(4)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