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7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7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6 16:4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把关题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7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秀丽神奇的中国山水画哺育了唐诗、【甲】宋词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震古烁今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乙】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遗风余韵;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丙】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莫不令人心旷神怡。“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丁】还有什么能令人如此刻骨铭心呢?
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畅游好山好水,犹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语言文字运用
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A.【甲】 B.【乙】 C.【丙】 D.【丁】
逗号应放在后引号的外面,或将逗号改为句号。引文不完整或者将引文作为自己话语的一部分,紧跟的点号应放在后引号的外面。
解 析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A.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喜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B.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酷爱,“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C.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D.我特别酷爱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原句语病有二:“酷爱”的意思为“非常爱好”,“特别酷爱”语义重复;主语为“我”,前后应保持一致。
解 析
3.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画波浪线句子一致的一项是( )
B
A.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B.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
C.她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
D.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画波浪线的句子和B项句子为比喻。A项为拟人,C项未运用修辞手法,D项是排比。
解 析
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
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D
A.“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是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
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
情调苍凉悲壮。
C.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有不少优秀之作,如《短
歌行》《观沧海》。
D.《归园田居》(其一)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我国诗歌
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本题考查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D项,“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错误,“山水田园”应该是“田园”。“山水”诗的开创者是谢灵运。
解 析
5.下列对《短歌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运用借代和用典的手法,进一步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运用借代”错误,无借代手法。自己要像“山”“海”那样接纳贤才,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解 析
6.下列对诗句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D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两句诗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杜康”代指酒,表明只有酒可以排解自己的忧愁。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期盼之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D.“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错误,两句诗直接用白描的表现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狗和鸡,并非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解 析
7.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A.开头两句中的“俗”指社会风尚,就读书人来说,也就是读书做官的那一套。“丘山”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
B.本诗描绘了诗人由官场回归农村之后的田园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欢快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C.诗人在诗中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对尘世的生活有清醒的认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D.“久在樊笼里”一句中的“樊笼”就是“误落尘网中”一句中所说的“尘网”,既指当时复杂的社会关系,也指当时复杂的人际关系。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C.“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错误。这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诗人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归园田”“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解 析
杂 诗
曹 植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涂,东路【注】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注】东路:指曹植从洛阳回自己封地鄄城(在今山东省)的路。
古代诗歌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杂 诗
曹 植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涂,东路【注】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注】东路:指曹植从洛阳回自己封地鄄城(在今山东省)的路。
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三、四句自问自答,强调诗人心中的远游是要远征东吴,为国杀敌。
B.诗人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暗示理想受阻的现实。
C.“惜哉无方舟”一句语义双关,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愿闲居封地、甘心替国分忧的情感。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B项分析不正确。诗人尚未远游,“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只是诗人的想象。
解 析
答案:①诗人虽济河无舟,征伐无路,但仍壮志不衰,想远游“赴国忧”,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②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③设问、反问以及动词“骋”“赴”等的使用,使诗句明朗自然,干练有力,语言有刚健之美。
杂 诗
曹 植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涂,东路【注】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注】东路:指曹植从洛阳回自己封地鄄城(在今山东省)的路。
9.曹植的诗歌具有“刚健之美”,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风格的能力。从诗歌塑造的形象来看,这是一个充满豪情、慷慨激昂的形象。“吴国为我仇”语意慷慨,感情激昂,与其说是叙事,不如说是掷地有声的战斗誓言,它赋予了这次“远游”极不平凡的意义,使诗歌一开始就涂上了豪迈悲壮的色彩。“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以欲渡江河而无船比喻自己空怀壮志却不被任用、报效无门。诗人在诗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呼喊:“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这一志向在他的其他诗文中多有流露,然而在此诗中多了几分凄怆与苍凉。
解 析
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
蒿里行【注】
曹 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蒿里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10.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蒿里行》和《短歌行》都是汉乐府旧题,前者是叙事性强的“汉末实录”,后者则是抒情性强的言志诗歌。
B.诗歌前十句叙写关东之“义士”从聚合到离散,再到为私利自相残杀直至暴露称帝野心的全过程。
C.诗歌最后两句写战乱使幸存的人百不余一,自己一想到就为之断肠。诗人直抒胸臆,全诗情感至此达到高潮。
D.全诗语言简洁明了,叙事直陈其事,抒情直接明白,无一丝造作之意,风格质朴,豪放飘逸。
蒿里行【注】
曹 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蒿里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项,“豪放飘逸”应为“沉郁悲壮”。这首诗不仅对战乱表达了极大的悲愤,也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元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
解 析
蒿里行【注】
曹 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蒿里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答案:①对诸侯矛盾重重、自相残杀、争霸天下的憎愤之情;②对汉室王朝遭遇如此战乱的担忧之情;③对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的同情。
11.曹操的诗歌以“抒忧写愤”著称,试分析《蒿里行》中抒写了怎样的忧愤之情。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诗的前四句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安定。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次讨伐的有关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诗人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是悲愤、失望的,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诗人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虮子、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着这荒凉、凄惨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极大的悲愤和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的同情,并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解 析
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
杂诗十二首(其五)
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①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②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注】①骞翮:展翅高飞。②壑舟:出自《庄子·大宗师》,此处喻指生命。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开篇回忆少壮时代,即便没有遇上快乐的事情,心里也自然地充满了欣悦。
B.诗的三、四句描绘诗人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
C.第五至八句写随时光流逝,壮志减退,满心忧虑,与起笔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D.全篇诗意层层翻转,由过去写到眼前,再由眼前写到过去,抒发感慨,逐步深入。
杂诗十二首(其五)
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①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②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注】①骞翮:展翅高飞。②壑舟:出自《庄子·大宗师》,此处喻指生命。
D项“再由眼前写到过去”错误。全诗明显分为三个层次,1—4句为第一个层次,回忆过去;5—10句为第二个层次,由回忆过渡到眼前,由“昔我”渐到“今我”;1l—16句为第三个层次,由前面的回忆与现状引出对未来对生命的感慨。
解 析
答案:这种生命的忧患意识在诗歌中主要体现为少年快乐与当下岁月流逝,联想古人珍惜光阴进而引发韶光易逝的悲凉感慨;少年志在四海与当下前途迷茫,引发壮志未酬的忧虑;身体日渐衰微,一天不如一天,引发对命运无常的忧虑。
13.陶渊明这首诗的主题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诗歌中
是怎样具体表现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杂诗十二首(其五)
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①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②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注】①骞翮:展翅高飞。②壑舟:出自《庄子·大宗师》,此处喻指生命。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一、二句回忆了少年的快乐,五、六句感叹时间的流逝,最后两句写出古人珍惜光阴,综合起来看,诗人是在忧虑光阴易逝;“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写出了年少时胸怀壮志,志在四方,而“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写出了如今前途迷茫,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忧虑自己年华逝去却壮志未酬;“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感叹自己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抒发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忧虑。
解 析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