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组合与组合数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3.1.3 组合与组合数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B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9-26 13:5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3.1.3 组合与组合数
教科书 书名:数学 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组合与组合数的概念,会利用排列数推导组合数的公式; (2)会利用组合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组合问题. (3)经历“发现、猜想、归纳、证明”的学习过程,探究组合数的性质,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组合数的概念、组合数的公式及性质. 教学难点:组合数性质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3min I. 复习回顾 、 情境导入 【情境与问题】 (1)小张要在3所大学中选择2所,分别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小张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方式? (2)小张要在3所大学中选择2所,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小张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方式? 你能否用适当的符号列举两问的选择方式; 两问的结果是否一样?你能否从“列举”的结果或运用“排列”的知识,说明理由. 你能否找到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并用数学式表示? ④你能类比排列的知识,从问题(2)中提炼出数学本质吗? 解:(1)设3所学校分别为A,B,C. 问题1的所有情况: 问题2的所有情况: (A,B),(B,A), (A,B), (A,C),(C,A), (A,C), (B,C),(C,B). (B,C). (2)显然两个问题结果并不一样. 从列举的结果来看: 在问题(1)中(A,B)与(B,A)代表了两种不同选择方式,一个是第一志愿为A,第二志愿为B;另一个是第一志愿为B,第二志愿为A.而在问题(2)中这两种情况是完全相同的,只记为一种方法. 从“排列”的角度来看: 问题(1)不仅要选出两所学校,还要制定一所作为第一志愿,另一所作为第二志愿. 相当于“从3个不同对象中任取2个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属于排列问题,排列数为. 问题(2)只需选出两所学校,而无需排序,所以不是排列问题. (3)相对于问题(2),问题(1)可以看作分成两步完成: 第一步,从3所学校中任取2所学校,即完成问题(2)的事情,设有种方法; 第二步,将选出的2所学校全排列,排列数为; 由问题(1)的答案为,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可知:. 即:. (4)事实上,问题(2)也是计数问题中的一种重要模型,你能类比排列的知识,从问题(2)中提炼数学本质吗? 从3所大学中选择2所,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方式? ↓ 从3个不同对象中任取出2个对象,不考虑顺序并成一组,有多少种不同的组法? 这类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组合问题,我们再将它一般化,归纳出组合的定义.
20min Ⅱ. 探究新知 【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1. 组合 一般地,从n个不同对象中取出m(m≤n)个对象并成一组,称为从n个不同对象中取出m个对象的一个组合. 组合的两个特征: (1)研究的n个对象和取出的m个对象,都是互不相同的; (2)取出后“并成一组”,即与对象的顺序无关. {A,B},{A,C},{B,C} → 一个组合看成一个集合 对比: 排列组合定义一般地,从n个不同对象中,任取m(m≤n)个对象,按照一定顺序排成一列,称为从n个不同对象中取出m个对象的一个排列.一般地,从n个不同对象中取出m(m≤n)个对象并成一组,称为从n个不同对象中取出m个对象的一个组合.相同点从n个不同对象中,任取m(m≤n)个对象不同点与对象的顺序有关与对象的顺序无关
“先选后排” “只选不排” 2. 组合数 从n个不同对象中取出m个对象的所有组合的个数,称为从n个不同对象中取出m个对象的组合数,用符号表示. 从n个不同对象中取出m个做排列,可以按 “先选后排”,分为两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先从n个不同对象取出m个,有种选法; 第二步,将选出的m个对象做全排列,有种排法. 由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则,所以. 组合数公式: (1) (2)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特殊的组合数: 当m=0时, ;(注意) 当m=1时,; 当m=n时,. 思考:3个组合数的实际含义. 我们也可以从具体问题中理解这3个组合数的含义 在使用组合数时,需注意一下几点: (1)符号既表示一个结果,又表示一种运算. (2)组合数公式有“连乘”和“阶乘”两种主要形式. (连乘) (阶乘) 通常,当进行具体计算或组合数中m较小时,使用连乘形式比较方便,如:. 当组合数中含有未知量,需要进行恒等变形时,通常用阶乘的形式,简化列式过程. 再或者,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软件或者科学计算器来计算组合数.同学们可以查阅选修第二册P21,了解相关方法. 例1. 平面内有 5 个点,其中任意三点不共线,且任意两点所连成的线段中,任意两条线段的长度不相等. (1)这些点共可以连成多少条不同的线段? (2)以这些点为端点,共可以作出多少个不同的非零向量? (3)以这些点为顶点,共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 解:问题(1):因为任意三点不共线,由两点可确定一条线段,且与两个端点的顺序无关,所以问题等价于“从5个不同对象中任取2个并成一组”,是“组合”问题,共条线段. 问题(2):因为以任意一点为始点、另一点为终点,均可作出一个非零向量,而且连成的所有线段中,任意两条线段长度都不相等,所以得到的向量互不相同.问题(2)可转化为“从5个不同对象中任取2个,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需注意到:对调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对应的向量不同,故要考虑顺序.所以这是“排列”问题,共个非零向量. 问题(3):因为以任意三个不共线的点作为顶点,都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且与三个顶点的顺序无关,所以问题等同于“从5个不同对象中任取3个并成一组”,是 “组合”问题,共个三角形. 思考:由问题(1)和问题(3),有,这里是否具有一定规律?我们在后面练习中继续观察. 例2. 计算:(1); (2). 解: (1); (2). 通过例1和例2,我们发现了三组相等组合数,,和,这三组组合数的共同特征是:两个组合数的下标相同,且两个上标之和等于下标.由此我们猜测:. 证明: , 因此,. 我们也可以利用组合数的含义来解释这个等式: :表示为从n个不同对象中取出m个对象的所有组合的个数. 当确定了取出哪些m个对象时,那么剩余的n–m个对象也就确定下来了. 所以取m个对象的每一个组合,与选出剩余n–m个对象的每一个组合是一一对应的.所以从n个不同对象中取出m个对象的组合数,与从n个不同对象中取出n–m个对象的组合数是相等的. 组合数的性质1: (1)反映了组合数的对称性; (2)当时,将计算转化为计算会更简便. 例3. 一个口袋里有7个不同的白球和1个红球,从中取出5个球: (1)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如果必须取红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3)如果不取红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解:问题(1)只是取出球,所以不用考虑取出球的先后顺序,所以等同于“从8个不同对象中任取5个并成一组”,是组合问题. 其方法有种. 问题(2):如果必须取红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因为红球只有1个,所以取出的红球已经确定下来,只需再从剩余的7个白球中取出4个白球即可,有种方法. 问题(3): 法1. 不取红球,即取出的5个球均为白球,问题转化为“从7个不同白球中取出5个白球”,仍是组合问题,所以不同的取法为:. 法2. 间接法: “不取红球”,出现“不”这样的否定词语,很容易联想到“间接法”.即从“任意取出5个球”中,去掉“必须取红球”即可.结合前2问的结论可以得到: 种. 从问题(3)的直接法和间接法中,我们又发现一个有趣的结论: 即: . 思考:这个等量关系是偶然还是必然? 我们可以从实际问题中思考这个问题,这个等式是从一个具体问题中,通过两个不同途径直接法和间接法计算得到的等量关系.所以我们猜测它应具备普遍性.同学们可以自己尝试将这个问题一般化,试试能否提炼出数学本质,归纳出结论? 我们将刚才的问题和研究过程一般化 一个口袋里有7个不同白球和1个红球,从中取出5个球.情况一:取出球中必有红球; 情况二:取出的球中没有红球. 问题一般化: 假设有n+1个不同对象,甲是其中一个,从这n+1个对象中取出m+1个的组合共有多少个? 法1. 从个对象中取出m+1个的组合数为. 法2. 利用例3的问题(2)和问题(3),把这个问题分成两类情况: 第一类,如果不取出甲,则问题等价于“从n个不同对象取出m+1个的组合”,共有种方法. 第二类,如果必须取出甲,则问题等价于“从剩余n个不同对象再取出m个的组合”,共有种方法. 根据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共有种方法. 因此可得,组合数的性质2:. (选讲)注意到设问中,假定是“从n+1个不同对象中,取出m+1个的对象”. 为何不设为“从n个不同对象中,取出m个的对象”这样看上去更简洁的问题呢? 从推导的结论来看,后者的推论为,这里则要求.所以,从组合数的定义角度来看,前者更具备普适性.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数式”的角度分析,在中,等式左边两个组合数,下标相同,上标相差1. 在例2(1)“”中,这两个组合数也具备相同规律,小标相同,上标相差1.那么右式的结果是否也能表示为一个组合数呢?对比两个等式,你能否观察出什么规律?请各位同学课后尝试研究,并证明你的结论. 这里我们给出这个问题的结论:. 这个等式我们把它作为组合数的性质2,在关于一些组合数的计算或化简变形中经常应用. 如:计算: 我们可以分别计算两个组合数,再相加 法1: 此外,我们注意到两个组合数的下标形同,上标相差1,可以利用性质2变形成1个组合数,体现了“合二为一”的作用. 法2: 我们再来看一道例题: 计算: 除了分别计算每个组合数外,我们可以发现前2个组合数具备组合数性质2等式左边的特征,可将其“合二为一”,之后不难发现可以继续利用性质2化简,直至得到. 通过灵活运用组合数的性质,可以达到化简算式,简化计算的效果.
2min III. 小结 【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仍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概念,通过对比排列问题,概括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得到组合的定义.并利用排列数公式推导出组合数的公式. 2.组合与组合数的概念; 特征: (1) “取出的对象互不相同”,即不重复抽取; (2) “取出的对象并成一组” ,即无序性. 3.组合数的公式和性质 公式: 性质:(1); (2). 主要用于化简算式,和简化计算. 4.体会组合数性质的推导过程. 我们经历了“发现、猜想、归纳、证明”的学习过程,探究出组合数的性质,感受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体会了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提升了抽象概括能力,
Ⅳ.作业 【作业】 B版 教材22页 A组 1,3;B组 3(选做). A组 1. 北京队、上海队、天津队、广东队四个足球队举行友谊比赛,每两个队要比赛一场 (1)求一共有多少场比赛?并列出所有可能的情况; (2)最终产生冠、亚军各一个队,一共有多少种情况?并列出所有可能的冠亚军情况. 3. 计算: (1); (2); (3); (4). B组 3.(选做)利用组合数公式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