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七上·长春期末)下列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是( )
A.秦朝修筑万里长城 B.西汉北击匈奴进攻
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D.东汉甘英出使大秦
2.(2021七上·龙华期末)小青家乡有葡萄、石榴和核桃等特产,这些物种最先由西域传入中原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3.(2021七上·永吉期末)下列不是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有( )
A.葡萄 B.石榴 C.核桃 D.漆器
4.(2021七上·朝阳期末)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是(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班勇
5.(2021七上·朝阳期末) 2018年3月以“一带一路”为题材的话剧《行者无疆》播出,它选自西汉张寨首辟“凿空之旅”、“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历史。话剧中可能出现的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文帝 D.汉景帝
6.(2021七上·高州期末)下图是1953年在新疆出土的一枚铜印,印面阴刻篆文“汉归义羌长”五字,“归义”是汉中央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与此文物能够形成互证的史事是( )
A.设置西域都护 B.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C.文成公主入藏 D.设置安西都护府
7.(2021七上·高州期末)从西域传入的面粉食用方法,东汉时已普及,文献中的汤饼,即今日的面条。大麦、小麦与黍稷稻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食品。引发这一饮食文化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是( )
A.南北政权对立 B.少数民族内迁
C.政治清明稳定 D.丝绸之路开通
8.(2021七上·朝阳期末)有人说:“两千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一千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五百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关系最密切的人物是( )
A.主父偃 B.商鞅 C.张骞 D.董仲舒
9.(2021七上·澄海期末)在汉代,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新疆以及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下列属于中国古代政府加强对今天新疆地区管理的举措有( )
A.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B.汉武帝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
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D.实行盐铁专卖
10.(2021七上·铁西期末)东汉明帝曾派谁出使西域( )
A.张骞 B.班超 C.班勇 D.甘英
11.(2021七上·长春期末)“张骞原是一名郎官,他志在为国分忧,勇敢地出来应募,在去往西域的路上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10余年,在威胁利诱面前,‘持汉节不失’,坚持完成使命”,材料反映张骞具有的高尚品格有( )
①威武不屈 ②报效祖国 ③坚持不懈 ④勇于纠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2021七上·德惠期末)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至天山廊道的路网"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应该是( )
A.丝绸之路是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
B.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
C.丝绸之路开通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丝绸之路见证了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
13.(2021七上·江油期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成语出现在东汉时期,它与下面哪项史实相关?( )
A.张骞出使西域被匈奴扣留十年
B.班超出使西域时在鄯善斩杀匈奴使者
C.中国或西方的商人往来沙漠雪山经商
D.卫青、霍去病孤军深入匈奴领地与之作战
14.(2021七上·铁西期末)东汉明帝时曾经派谁出使西域( )
A.张骞 B.班超 C.班勇 D.甘英
15.(2021七上·通榆期末)公元前60年,今新疆开始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
A.牧野之战 B.秦朝建立
C.西汉建立 D.西域都护设置
16.(2021七上·东源期末)张骞第一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言,是没有完成,如从其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所起的作用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成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预定任务”是(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17.(2021七上·东源期末)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作为贸易的大通道起起落落:当中原王朝强盛时,设州立郡,驻军屯田,保证了商路的通畅:当王朝衰弱时,重关密税,盗匪横行,阻碍了丝路贸易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 )
A.丝绸之路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B.中原王朝的管理影响丝路的发展
C.驻军屯田才能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D.盗匪横行是丝路中断的主要原因
18.(2021七上·东源期末)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非清朝时才新纳入版图的疆土。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班超出使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辟
19.(2021七上·孝感月考)“不是张骞出使西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改变了国家的统一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C.促进了物种的交流 D.改变了古代的经济结构
20.(2021七上·连云期末)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了____,管理今新疆地区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伊犁将军 D.西域都护
二、综合题
21.(2021七上·铁西期末)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请。
(1)西周是被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所灭?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民族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请写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张骞出使西域最终起到了什么作用?
(3)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何时大规模内迁?
(4)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写出两点即可)
22.(2020七上·澄海期末)学习历史要注重史料实证,让我们追寻历史足迹,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任务一(史料追寻历史史实)
任务二 (材料研读历史史实)
任务三 (归纳总结历史规律)
(1)根据下面“史料1”示例,结合史料3、4内容,完成有关推论。
史料1发现:一些粗糙石器,炭屑和烧骨
推论:元谋人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史料3
发现: 推论:
史料4
发现: 推论:
(2)根据下面“丝绸之路上交往的物品”示意图,概括丝绸之路上贸易交往的特点,并简述丝绸之路的作用。
(3)阅读下边方框内史料,说明当时南方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4)概括古代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23.(2020七上·金昌期末)看图说话:请仔细观察以下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画。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1)图1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在外交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2)图2所示的这条古代著名的东西方交通要道叫“ ”这条路线的起点是 ,终点是 。
(3)现在的新疆是图二商路上的重要地区之一,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西汉政府实施了什么措施?
24.(2019七上·洛阳期末)根据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西汉时两次出使西域,开辟通往西域道路的使臣是
(2)东汉时经营西域30多年,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的使臣是
(3)西汉时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是
(4)写出下列年份在洛阳建都的朝代:
25年:
220年:
266年:
494年:
25.根据提示写出相关的历史信息。
(1)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2)为稳固政治形势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
(3)西汉政府设置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
【点评】本题考查西域都护的设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史实是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2.【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汉朝与西域交往从此日益频繁,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西域的葡萄、石榴和核桃等特产传入中原。 AB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以汉通西域的影响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等植物,乐器和歌舞,开始传入中原,内地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排除ABC,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4.【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随着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之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逐渐形成“丝绸之路”。A符合题意;
BCD项不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与“丝绸之路”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对丝绸之路开通贡献最大的人是张骞即可作答。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考查的重点知识,需要熟练掌握张骞通西域的基本史实,熟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作用。
5.【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凿空之旅”、“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丝绸之路,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B符合题意;
ACD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与“丝绸之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张骞通西域时期的皇帝是汉武帝即可作答。本题更多的是考查细节,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细节问题。
6.【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1953年在新疆出土的一枚铜印,印面阴刻篆文“汉归义羌长”5字,“归义”是汉中央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与此件文物能够形成互证的史事是设置西域都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故A符合题意;
B与材料无关,CD发生在唐朝,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域都护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公元前60年,汉朝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管理,设立西域都护府。
7.【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从西域传入……汤饼,即今日的面条”“大麦、小麦……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食品”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饮食、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故D项正确;
南北政权对立、少数民族内迁、政治清明稳定与“从西域传入的面粉食用方法,东汉时已普及”不符,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的开辟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重点掌握丝绸之路的影响。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8.【答案】C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的运往西域各国和欧洲。张骞对丝绸之路的开通贡献最大。C符合题意;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的谋臣,向汉武帝提出了“推恩令"的主张,与题意无关,排除A;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与题意无关,排除B;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与题意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与“丝绸之路”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从而明确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张骞通西域之间的联系,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9.【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始。C符合题意;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涉及北方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A;
“汉武帝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表述错误,康熙帝平定了准噶尔叛乱,排除B;
“实行盐铁专卖”与题意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西域的管辖。难度适中,掌握中国古代历朝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西域成为中央政府的一部分。
10.【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张骞,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故选项B符合题意;
C.班勇,不符合题意;
D.甘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牢记即可。
11.【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以反映出张骞具有的高尚品格有威武不屈、报效祖国、坚持不懈。不能反映 ④勇于纠错 ,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中都有 ④勇于纠错 ,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材料反映张骞具有的高尚品格有威武不屈、报效祖国、坚持不懈。
12.【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它促进了中国与西亚和西欧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故 B 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丝绸之路的影响,因主要的贸易商品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故称丝绸之路。
13.【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 张骞出使西域被匈奴扣留十年,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出使西域时,在鄯善斩杀匈奴使者说出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的话,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中国或西方的商人往来沙漠雪山经商 ,不符合题意;
D. 卫青、霍去病孤军深入匈奴领地与之作战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只能准确记忆。
14.【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张骞,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故选项B符合题意;
C.班勇,不符合题意;
D.甘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15.【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牧野之战,不符合题意;
B.秦朝建立,不符合题意;
C.西汉建立,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6.【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即寻求军事联盟。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汉通西域,知道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预定任务”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即寻求军事联盟。
17.【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当中原王朝强盛时,设州立郡,驻军屯田,保证了商路的通畅:当王朝衰弱时,重关密税,盗匪横行,阻碍了丝路贸易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中原王朝的管理影响丝路的发展。选项B正确;
A 丝绸之路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材料没有涉及:
C 驻军屯田才能保障丝绸之路通,表述不全面,不符合材料主旨;
D 盗匪横行是丝路中断的主要原因,表述不全面,不符合材料主旨。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8.【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B 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了西域都护的设置,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19.【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改变了国家的统一,不符合题意;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 ”,可以看出, 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促进了物种的交流,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改变了古代的经济结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0.【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御史大夫,不符合题意;
B.刺史,不符合题意;
C.伊犁将军,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护, 管理今新疆地区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1.【答案】(1)犬戎;影响: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作用: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东汉、魏、晋时期。
(4)黄河流域的统一;各民族的长期接触与交往;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两点即可。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夏、商、西周的更替;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周是被我国古代犬戎所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张骞出使西域 , 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东汉、魏晋时期大规模内迁;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有黄河流域的统一;各民族的长期接触与交往;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
故答案为:(1) 犬戎;影响: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作用: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 东汉、魏、晋时期。
(4) 黄河流域的统一;各民族的长期接触与交往;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两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理解识记,就可以顺利回答。
22.【答案】(1)史料3:发现:粟和蔬菜籽粒、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彩陶。推论:半坡人种植粟、蔬菜等;饲养家畜,制作彩陶。史料4:发现:稻谷和大面积木建筑遗迹、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骨骸。推论: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建造房屋、使用骨耜、饲养家畜.
(2)特点:汉朝传入西域的大都是技术类,西域传入汉朝的多以物品为主;说明了当时中原地区比西域技术上的先进等。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社会安定,战乱较少;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政府的政策(或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水利工程的修建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1)史料3:依据课本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居民已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史料4:依据课本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2)根据材料二图片内容可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漆器、开渠等传人西域,西域的良好马、香料等传入中国,由此可知丝绸之路上贸易交往是双向交流的,汉朝传入西域的大都是技术类,西域传入汉朝的多以物品为主;说明了当时中原地区比西域技术上的先进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晋后期南方经济发展,经济中心南移,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社会安定,战乱较少;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政府的政策(或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水利工程的修建等。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的远古人类、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和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相关知识,明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有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者的重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水利工程的兴建等。
23.【答案】(1)历史事件:张骞出使西域作用: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2)丝绸之路;长安;欧洲(或大秦)
(3)措施:设置西域都护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观察图一,这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图片,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作用: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2)根据图片二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图二中的几个重要地点“长安”“玉门关”“葱岭”“安息”等可知,这是丝绸之路的图示,图二东西方商路是指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的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被称为丝绸之路。故A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B欧洲是丝绸之路的终点。
(3)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及西域都护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以及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贡献的人物—张骞。
24.【答案】(1)张骞
(2)班超
(3)西域都护
(4)东汉;魏国(曹魏);西晋4;北魏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派班超管理西域,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刘秀建立汉朝,史称“东汉”,定都洛阳;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66年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建立西晋;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故答案为:(1)张骞
(2) 班超
(3) 西域都护
(4)1、东汉 2、魏国(曹魏) 3、西晋 4、北魏
【点评】本题考查两汉对西域的管辖、在洛阳建都的朝代。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对相关知识能够归纳总结,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25.【答案】(1)化石(考古资料)。
(2)分封制。
(3)西域都护。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可知,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化石(考古资料)。在远古居民居住的岩洞里,科学家们所获的大量化石和石器,为古人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极高的研究资料,因而有助于我们较为清楚地了解远古居民的劳动和生活。
(2)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故答案为:(1)化石(考古资料)。(2)分封制。(3)西域都护。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化石的历史价值及学生对分封制、西域都护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
1 / 1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七上·长春期末)下列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是( )
A.秦朝修筑万里长城 B.西汉北击匈奴进攻
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D.东汉甘英出使大秦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
【点评】本题考查西域都护的设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史实是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2.(2021七上·龙华期末)小青家乡有葡萄、石榴和核桃等特产,这些物种最先由西域传入中原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汉朝与西域交往从此日益频繁,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西域的葡萄、石榴和核桃等特产传入中原。 AB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以汉通西域的影响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3.(2021七上·永吉期末)下列不是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有( )
A.葡萄 B.石榴 C.核桃 D.漆器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等植物,乐器和歌舞,开始传入中原,内地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排除ABC,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4.(2021七上·朝阳期末)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是(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班勇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随着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之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逐渐形成“丝绸之路”。A符合题意;
BCD项不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与“丝绸之路”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对丝绸之路开通贡献最大的人是张骞即可作答。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考查的重点知识,需要熟练掌握张骞通西域的基本史实,熟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作用。
5.(2021七上·朝阳期末) 2018年3月以“一带一路”为题材的话剧《行者无疆》播出,它选自西汉张寨首辟“凿空之旅”、“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历史。话剧中可能出现的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文帝 D.汉景帝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凿空之旅”、“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丝绸之路,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B符合题意;
ACD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与“丝绸之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张骞通西域时期的皇帝是汉武帝即可作答。本题更多的是考查细节,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细节问题。
6.(2021七上·高州期末)下图是1953年在新疆出土的一枚铜印,印面阴刻篆文“汉归义羌长”五字,“归义”是汉中央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与此文物能够形成互证的史事是( )
A.设置西域都护 B.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C.文成公主入藏 D.设置安西都护府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1953年在新疆出土的一枚铜印,印面阴刻篆文“汉归义羌长”5字,“归义”是汉中央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与此件文物能够形成互证的史事是设置西域都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故A符合题意;
B与材料无关,CD发生在唐朝,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域都护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公元前60年,汉朝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管理,设立西域都护府。
7.(2021七上·高州期末)从西域传入的面粉食用方法,东汉时已普及,文献中的汤饼,即今日的面条。大麦、小麦与黍稷稻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食品。引发这一饮食文化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是( )
A.南北政权对立 B.少数民族内迁
C.政治清明稳定 D.丝绸之路开通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从西域传入……汤饼,即今日的面条”“大麦、小麦……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食品”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饮食、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故D项正确;
南北政权对立、少数民族内迁、政治清明稳定与“从西域传入的面粉食用方法,东汉时已普及”不符,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的开辟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重点掌握丝绸之路的影响。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8.(2021七上·朝阳期末)有人说:“两千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一千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五百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关系最密切的人物是( )
A.主父偃 B.商鞅 C.张骞 D.董仲舒
【答案】C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的运往西域各国和欧洲。张骞对丝绸之路的开通贡献最大。C符合题意;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的谋臣,向汉武帝提出了“推恩令"的主张,与题意无关,排除A;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与题意无关,排除B;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与题意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与“丝绸之路”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从而明确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张骞通西域之间的联系,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9.(2021七上·澄海期末)在汉代,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新疆以及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下列属于中国古代政府加强对今天新疆地区管理的举措有( )
A.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B.汉武帝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
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D.实行盐铁专卖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始。C符合题意;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涉及北方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A;
“汉武帝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表述错误,康熙帝平定了准噶尔叛乱,排除B;
“实行盐铁专卖”与题意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西域的管辖。难度适中,掌握中国古代历朝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西域成为中央政府的一部分。
10.(2021七上·铁西期末)东汉明帝曾派谁出使西域( )
A.张骞 B.班超 C.班勇 D.甘英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张骞,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故选项B符合题意;
C.班勇,不符合题意;
D.甘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牢记即可。
11.(2021七上·长春期末)“张骞原是一名郎官,他志在为国分忧,勇敢地出来应募,在去往西域的路上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10余年,在威胁利诱面前,‘持汉节不失’,坚持完成使命”,材料反映张骞具有的高尚品格有( )
①威武不屈 ②报效祖国 ③坚持不懈 ④勇于纠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以反映出张骞具有的高尚品格有威武不屈、报效祖国、坚持不懈。不能反映 ④勇于纠错 ,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中都有 ④勇于纠错 ,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材料反映张骞具有的高尚品格有威武不屈、报效祖国、坚持不懈。
12.(2021七上·德惠期末)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至天山廊道的路网"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应该是( )
A.丝绸之路是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
B.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
C.丝绸之路开通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丝绸之路见证了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它促进了中国与西亚和西欧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故 B 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丝绸之路的影响,因主要的贸易商品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故称丝绸之路。
13.(2021七上·江油期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成语出现在东汉时期,它与下面哪项史实相关?( )
A.张骞出使西域被匈奴扣留十年
B.班超出使西域时在鄯善斩杀匈奴使者
C.中国或西方的商人往来沙漠雪山经商
D.卫青、霍去病孤军深入匈奴领地与之作战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 张骞出使西域被匈奴扣留十年,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出使西域时,在鄯善斩杀匈奴使者说出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的话,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中国或西方的商人往来沙漠雪山经商 ,不符合题意;
D. 卫青、霍去病孤军深入匈奴领地与之作战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只能准确记忆。
14.(2021七上·铁西期末)东汉明帝时曾经派谁出使西域( )
A.张骞 B.班超 C.班勇 D.甘英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张骞,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故选项B符合题意;
C.班勇,不符合题意;
D.甘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15.(2021七上·通榆期末)公元前60年,今新疆开始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
A.牧野之战 B.秦朝建立
C.西汉建立 D.西域都护设置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牧野之战,不符合题意;
B.秦朝建立,不符合题意;
C.西汉建立,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6.(2021七上·东源期末)张骞第一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言,是没有完成,如从其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所起的作用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成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预定任务”是(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即寻求军事联盟。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汉通西域,知道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预定任务”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即寻求军事联盟。
17.(2021七上·东源期末)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作为贸易的大通道起起落落:当中原王朝强盛时,设州立郡,驻军屯田,保证了商路的通畅:当王朝衰弱时,重关密税,盗匪横行,阻碍了丝路贸易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 )
A.丝绸之路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B.中原王朝的管理影响丝路的发展
C.驻军屯田才能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D.盗匪横行是丝路中断的主要原因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当中原王朝强盛时,设州立郡,驻军屯田,保证了商路的通畅:当王朝衰弱时,重关密税,盗匪横行,阻碍了丝路贸易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中原王朝的管理影响丝路的发展。选项B正确;
A 丝绸之路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材料没有涉及:
C 驻军屯田才能保障丝绸之路通,表述不全面,不符合材料主旨;
D 盗匪横行是丝路中断的主要原因,表述不全面,不符合材料主旨。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8.(2021七上·东源期末)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非清朝时才新纳入版图的疆土。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班超出使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辟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B 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了西域都护的设置,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19.(2021七上·孝感月考)“不是张骞出使西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改变了国家的统一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C.促进了物种的交流 D.改变了古代的经济结构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改变了国家的统一,不符合题意;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 ”,可以看出, 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促进了物种的交流,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改变了古代的经济结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0.(2021七上·连云期末)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了____,管理今新疆地区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伊犁将军 D.西域都护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御史大夫,不符合题意;
B.刺史,不符合题意;
C.伊犁将军,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护, 管理今新疆地区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二、综合题
21.(2021七上·铁西期末)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请。
(1)西周是被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所灭?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民族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请写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张骞出使西域最终起到了什么作用?
(3)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何时大规模内迁?
(4)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1)犬戎;影响: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作用: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东汉、魏、晋时期。
(4)黄河流域的统一;各民族的长期接触与交往;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两点即可。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夏、商、西周的更替;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周是被我国古代犬戎所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张骞出使西域 , 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东汉、魏晋时期大规模内迁;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有黄河流域的统一;各民族的长期接触与交往;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
故答案为:(1) 犬戎;影响: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作用: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 东汉、魏、晋时期。
(4) 黄河流域的统一;各民族的长期接触与交往;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两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理解识记,就可以顺利回答。
22.(2020七上·澄海期末)学习历史要注重史料实证,让我们追寻历史足迹,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任务一(史料追寻历史史实)
任务二 (材料研读历史史实)
任务三 (归纳总结历史规律)
(1)根据下面“史料1”示例,结合史料3、4内容,完成有关推论。
史料1发现:一些粗糙石器,炭屑和烧骨
推论:元谋人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史料3
发现: 推论:
史料4
发现: 推论:
(2)根据下面“丝绸之路上交往的物品”示意图,概括丝绸之路上贸易交往的特点,并简述丝绸之路的作用。
(3)阅读下边方框内史料,说明当时南方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4)概括古代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案】(1)史料3:发现:粟和蔬菜籽粒、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彩陶。推论:半坡人种植粟、蔬菜等;饲养家畜,制作彩陶。史料4:发现:稻谷和大面积木建筑遗迹、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骨骸。推论: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建造房屋、使用骨耜、饲养家畜.
(2)特点:汉朝传入西域的大都是技术类,西域传入汉朝的多以物品为主;说明了当时中原地区比西域技术上的先进等。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社会安定,战乱较少;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政府的政策(或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水利工程的修建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1)史料3:依据课本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居民已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史料4:依据课本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2)根据材料二图片内容可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漆器、开渠等传人西域,西域的良好马、香料等传入中国,由此可知丝绸之路上贸易交往是双向交流的,汉朝传入西域的大都是技术类,西域传入汉朝的多以物品为主;说明了当时中原地区比西域技术上的先进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晋后期南方经济发展,经济中心南移,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社会安定,战乱较少;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政府的政策(或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水利工程的修建等。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的远古人类、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和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相关知识,明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有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者的重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水利工程的兴建等。
23.(2020七上·金昌期末)看图说话:请仔细观察以下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画。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1)图1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在外交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2)图2所示的这条古代著名的东西方交通要道叫“ ”这条路线的起点是 ,终点是 。
(3)现在的新疆是图二商路上的重要地区之一,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西汉政府实施了什么措施?
【答案】(1)历史事件:张骞出使西域作用: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2)丝绸之路;长安;欧洲(或大秦)
(3)措施:设置西域都护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观察图一,这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图片,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作用: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2)根据图片二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图二中的几个重要地点“长安”“玉门关”“葱岭”“安息”等可知,这是丝绸之路的图示,图二东西方商路是指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的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被称为丝绸之路。故A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B欧洲是丝绸之路的终点。
(3)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及西域都护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以及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贡献的人物—张骞。
24.(2019七上·洛阳期末)根据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西汉时两次出使西域,开辟通往西域道路的使臣是
(2)东汉时经营西域30多年,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的使臣是
(3)西汉时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是
(4)写出下列年份在洛阳建都的朝代:
25年:
220年:
266年:
494年:
【答案】(1)张骞
(2)班超
(3)西域都护
(4)东汉;魏国(曹魏);西晋4;北魏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派班超管理西域,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刘秀建立汉朝,史称“东汉”,定都洛阳;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66年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建立西晋;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故答案为:(1)张骞
(2) 班超
(3) 西域都护
(4)1、东汉 2、魏国(曹魏) 3、西晋 4、北魏
【点评】本题考查两汉对西域的管辖、在洛阳建都的朝代。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对相关知识能够归纳总结,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25.根据提示写出相关的历史信息。
(1)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2)为稳固政治形势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
(3)西汉政府设置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答案】(1)化石(考古资料)。
(2)分封制。
(3)西域都护。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可知,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化石(考古资料)。在远古居民居住的岩洞里,科学家们所获的大量化石和石器,为古人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极高的研究资料,因而有助于我们较为清楚地了解远古居民的劳动和生活。
(2)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故答案为:(1)化石(考古资料)。(2)分封制。(3)西域都护。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化石的历史价值及学生对分封制、西域都护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