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七上·德惠期末)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佛教认为人只要熄灭各种欲望,才能得到解脱,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困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广泛传播。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
A.道教兴起的背景 B.佛教广泛传播的影响
C.人民苦难的根源 D.宗教产生传播的原因
【答案】D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 根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他以治病来传道对贫苦民众有很大的吸引力,道教传播很快。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传播,所以材料反映的是宗教产生传播的原因, D 项正确;道教兴起的背景与“佛教认为人只要熄灭各种欲望,才能得到解脱”等内容不符,排除 A 项;
佛教广泛传播的影响与“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内容不符,排除 B 项;
材料没有涉及人民苦难的根源,排除 C 项。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道教的相关史实。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2.(2021七上·永吉期末)手术使用的“麻沸散”的发明者是( )
A.黄帝 B.张仲景 C.华佗 D.扁鹊
【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华佗,东汉著名医学家,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华佗重视疾病的预防,创造了“五禽戏”,用以锻炼身体,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等。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医学发展的相关史实。
3.(2021七上·朝阳期末)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发生了H7N9禽流感的感染,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古代“医圣”的医学著作是( )
A.《本草纲目》 B.《千金方》
C.《唐本草》 D.《伤寒杂病论》
【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他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阑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还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后世尊称他为“医圣”。D符合题意;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排除A;
《千金方》是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排除B;
《唐本草》由唐朝官方主持编订,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D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张仲景的知识。难度较低,抓住关键词“医圣”,掌握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4.(2021七上·长春期末)下列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是( )
A.秦朝修筑万里长城 B.西汉北击匈奴进攻
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D.东汉甘英出使大秦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
【点评】本题考查西域都护的设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史实是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5.(2021七上·长春期末)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很多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学家。以下属于“医圣”张仲景的成就是( )
A.开创中医“望、闻、问、切”诊断方法
B.编写《本草纲目》,首创“麻沸散”
C.发展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D.总结了药物学成就,丰富了医药学宝库
【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为后世医学家奉为经典。排除ABD,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圣”,识记张仲景的成就。
6.(2021七上·龙华期末)小青家乡有葡萄、石榴和核桃等特产,这些物种最先由西域传入中原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汉朝与西域交往从此日益频繁,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西域的葡萄、石榴和核桃等特产传入中原。 AB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以汉通西域的影响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7.(2021七上·高州期末)近几年来在我国一些地方发生了H7N9禽流感感染事件。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我们可以参考生活于东汉时期,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医学家所著的( )
A.《道德经》 B.《论语》
C.《史记》 D.《伤寒杂病论》
【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撰写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重点论述了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辨别治疗的方法。为后世医学家奉为经典,张仲景本人也被人称为“医圣”,故D符合题意;
ABC与题干“医圣”不符,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仲景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在西汉病理基学和治疗学的础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从辨症、立法、拟方、用药等各个环节,建立了一整套的医疗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中医理论走向成熟。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8.(2021七上·澄海期末)《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
①商汤灭夏 ②齐桓公称霸 ③商鞅变法 ④官渡之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由司马迁撰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①商汤灭夏 ②齐桓公称霸 ③商鞅变法在《史记》中都有记载;④官渡之战在《史记》中未记载。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史记》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即可作答。
9.(2021七上·永吉期末)下列不是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有( )
A.葡萄 B.石榴 C.核桃 D.漆器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等植物,乐器和歌舞,开始传入中原,内地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排除ABC,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10.(2021七上·朝阳期末)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是(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班勇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随着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之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逐渐形成“丝绸之路”。A符合题意;
BCD项不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与“丝绸之路”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对丝绸之路开通贡献最大的人是张骞即可作答。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考查的重点知识,需要熟练掌握张骞通西域的基本史实,熟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作用。
11.(2021七上·朝阳期末) 2018年3月以“一带一路”为题材的话剧《行者无疆》播出,它选自西汉张寨首辟“凿空之旅”、“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历史。话剧中可能出现的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文帝 D.汉景帝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凿空之旅”、“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丝绸之路,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B符合题意;
ACD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与“丝绸之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张骞通西域时期的皇帝是汉武帝即可作答。本题更多的是考查细节,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细节问题。
12.(2021七上·朝阳期末)蔡伦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之一,是因为他( )
A.写成《伤寒杂病论》 B.创立了道教
C.写成《史记》 D.改进造纸术
【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为原料,制成“蔡侯纸”,不仅降低了造纸成本,而且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D符合题意;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代表作,排除A;
道教的创始人有两位,分别是张陵和张角,排除B;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是的知识。难度较低,抓住关键词“蔡伦”,掌握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知识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基础知识的考查,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是解答的基础。
13.(2021七上·长春期末)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这部书记述的历史时期是( )
A.黄帝到汉武帝 B.商朝到西汉
C.战国到汉武帝 D.商朝到东汉
【答案】A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干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史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掌握史记相关基础知识。
14.(2021七上·高州期末)下图是1953年在新疆出土的一枚铜印,印面阴刻篆文“汉归义羌长”五字,“归义”是汉中央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与此文物能够形成互证的史事是( )
A.设置西域都护 B.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C.文成公主入藏 D.设置安西都护府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1953年在新疆出土的一枚铜印,印面阴刻篆文“汉归义羌长”5字,“归义”是汉中央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与此件文物能够形成互证的史事是设置西域都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故A符合题意;
B与材料无关,CD发生在唐朝,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域都护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公元前60年,汉朝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管理,设立西域都护府。
15.(2021七上·高州期末)从西域传入的面粉食用方法,东汉时已普及,文献中的汤饼,即今日的面条。大麦、小麦与黍稷稻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食品。引发这一饮食文化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是( )
A.南北政权对立 B.少数民族内迁
C.政治清明稳定 D.丝绸之路开通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从西域传入……汤饼,即今日的面条”“大麦、小麦……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食品”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饮食、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故D项正确;
南北政权对立、少数民族内迁、政治清明稳定与“从西域传入的面粉食用方法,东汉时已普及”不符,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的开辟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重点掌握丝绸之路的影响。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16.(2021七上·高州期末)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是“儒学为主干,佛、道辅之”。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分别是( )
A.西汉、东汉 B.商朝、西周 C.春秋、战国 D.秦朝、西汉
【答案】A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佛教是当今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是张陵,东汉时在民间兴起。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佛教提倡转世轮回,宣扬人的今生只要忍受苦难,来世就能得到幸福。故而封建统治者利用佛教来麻痹人民,钳制人民的思想,迫使人民甘心受奴役,服从封建统治。
17.(2021七上·朝阳期末)有人说:“两千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一千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五百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关系最密切的人物是( )
A.主父偃 B.商鞅 C.张骞 D.董仲舒
【答案】C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的运往西域各国和欧洲。张骞对丝绸之路的开通贡献最大。C符合题意;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的谋臣,向汉武帝提出了“推恩令"的主张,与题意无关,排除A;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与题意无关,排除B;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与题意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与“丝绸之路”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从而明确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张骞通西域之间的联系,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8.(2021七上·澄海期末)在汉代,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新疆以及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下列属于中国古代政府加强对今天新疆地区管理的举措有( )
A.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B.汉武帝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
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D.实行盐铁专卖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始。C符合题意;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涉及北方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A;
“汉武帝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表述错误,康熙帝平定了准噶尔叛乱,排除B;
“实行盐铁专卖”与题意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西域的管辖。难度适中,掌握中国古代历朝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西域成为中央政府的一部分。
19.(2021七上·澄海期末)辨析史料可以接近历史真相。研读以下资料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
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
《后汉书·蔡伦传》载:(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敞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题18表
A.造纸术诞生于西汉 B.纸是两汉时期唯一的书写用品
C.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
【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纸;东汉时期的蔡伦纸得到广泛应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促进文化的传播。从两则材料可知,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D符合题意;
造纸术诞生于西汉,说法片面,A不符合题意;
纸是两汉时期唯一的书写用品,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并未发明,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朝造纸术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明确汉朝时期我国造纸术有了很大发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二、材料分析题
20.(2021七上·临江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材料二:他钻研医学,收集了许多民间验方,结合自己的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材料三:他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还亲自到民间采访史迹,收集了大量资料,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编写成了《史记》。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请写出他在天文学方面成就一例。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除该人物外,请再写出汉代的医学家一位。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史记》的体例是什么?
(4)以上人物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祖冲之,《大明历》。
(2)张仲景;华佗。
(3)司马迁;纪传体通史。
(4)启示:开拓进取;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 (1)根据"他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圆周率"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应该是祖冲之,他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是编订了《大明历》。
(2)根据" 《伤寒杂病论》 “可知他"是指张仲景;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医学家还有华佗。
(3)根据“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史记》”等信息可知他是司马迁;结合所学内容可知, 《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通史。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开拓进取;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等。
故答案为:
(1) 祖冲之,《大明历》。
(2) 张仲景;华佗。
(3) 司马迁;纪传体通史。
(4) 启示:开拓进取;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点评】 本题以张仲景、祖冲之、司马迁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1.(2021七上·长春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顶洞人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材料二: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有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材料三: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瓷器等物品,以及开朵、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到中原。
材料四:北魏孝文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材料五: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思想感情日益沟通,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反映出山顶洞人的交往处于什么状态?
(2)依据材料二指出,诸侯争霸出现的原因,写出这一时期的霸主两位。争霸及民族斗争给各民族交往带来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道路”指的是什么?这条道路对于人类的交往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简要勾画出这条道路。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说明?对于民族交往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5)依据材料五概括,各民族在哪些方面进行交流?举出魏晋以来,内迁各民族与当地汉人交流的史实一例。
【答案】(1)平等、自由、互惠互利的状态。
(2)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任意两位霸主: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丝绸之路。极大的促进作用。线路略。
(4)推行汉化,加强与汉族的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
(5)经济、文化、思想感情:内迁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为从事农业生产。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春秋争霸;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山顶洞人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可知。材料反映出山顶洞人的交往处于平等、自由、互惠互利的状态。
(2)依据材料“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有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可知,诸侯争霸出现的原因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在争霸过程中,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做过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争霸过程中,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根据材料“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瓷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到中原。”可知,材料中的“道路”指的是丝绸之路。根据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古罗马帝国),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依据材料“北魏孝文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孝文帝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推行汉化,加强与汉族的交往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依据材料“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思想感情日益沟通,民族之间的隔闳与偏见逐渐减少。”概括可知,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思想感情方面进行交流。魏晋以来,内迁各民族与当地汉人交流的史实表现在内迁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为从事农业生产。
故答案为:
(1)平等、自由、互惠互利的状态。
(2)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齐桓公、晋文公等;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丝绸之路;极大的促进作用;路线:从长安一河西走廊-一西域(今新疆地区)西亚一一欧洲的大秦(古罗马帝国)。
(4)推行汉化,加强与汉族的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
(5)经济、文化、思想感情;内迁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为从事农业生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山顶洞人的生活状态、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以及影响、丝绸之路以及路线、孝文帝改革以及作用、内迁各民族与当地汉人交流的史实等知识。
22.(2021七上·铁西期末)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西周是被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所灭?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民族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请写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张骞出使西域最终起到了什么作用?
(3)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何时大规模内迁?
(4)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1)犬戎族;影响: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作用: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东汉、魏、晋时期。
(4)黄河流域的统一;各民族的长期接触与交往;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春秋争霸;张骞的历史贡献;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既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又使得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原与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东汉、魏、晋时期 , 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 ,促进了民族融合;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有: 黄河流域的统一;各民族的长期接触与交往;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
故答案为:(1) 犬戎族;影响: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作用: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 东汉、魏、晋时期。
(4) 黄河流域的统一;各民族的长期接触与交往;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
【点评】本题的前三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最后一题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23.(2021七上·龙华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他们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请回答:
(1)秦朝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一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为此,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筑的伟大建筑工程是什么?
(2)“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哪一商贸路线的开通有关?起了什么作用?
(3)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哪些民族开始迁入中原地区?这一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总体上是怎样的?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5)请你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答案】(1)匈奴;万里长城。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3)匈奴、鲜卑、羯族、氐族和羌族等。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4)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崇尚汉族礼法等。
(5)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 (1)根据题目中“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可知,当时北方边境战争不断主要指的是对匈奴的战争,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秦始派蒙恬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而不是“东起临洮、西到辽东”的长城。
(2)张骞出使西域,在民族交流史上开辟了新纪元,被誉为“凿空“的行动.西域诸国从此出现在中原人的视野中,东西方的商人们纷纷沿着张骞探出的道路往来贸易,成就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3)依据课本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族、氏族和羌族等民族开始迁入中原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的方向是由北向南、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人口迁往江南;根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是为了躲避北方的战,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使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4)据所学知,北魏孝文帝在位时进行了改革,其主要措施有,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鼓励鲜
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5)属于开放性题目,认识到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匈奴;万里长城。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3) 匈奴、鲜卑、羯族、氐族和羌族等。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4) 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崇尚汉族礼法等。
(5) 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点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材料,注意准确识记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有关内容。
24.(2021七上·高州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化成就
材料二: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和《汉书·张骞传》
汉朝准备消灭匈奴,想要派出使者到大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大月氏的人。张骞应召,出使月氏。 ——据《汉书·张骞传》整理
材料三:见下图
材料四:见下图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仿照示例,分别说明图2、图3、图4的文化成果的价值。
示例:图1,青铜器利簋,腹内铭文见证了武王伐纣的历史
(2)阅读材料二,材料二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3)阅读材料三,请判断哪一幅是战国时期形势图?说明你的理由。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主要表现为那些趋势?
【答案】(1)图2,甲骨文,印证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图3,《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图4,造纸术,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2)汉朝张骞出使西域。
(3)图3,因为战国主要有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只有图3具有这七个国家。(或答“三家分晋”;或答三个战役:“长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4)图1是少数民族内迁。图 2 是中原汉族南迁(北人南迁)。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战国七雄;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甲骨文;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观察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图2,甲骨文,印证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图3,《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图4,造纸术,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2)观察图片“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和材料二“汉朝准备消灭匈奴,想要派出使者到大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大月氏的人。张骞应召,出使月氏”可知,其中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
(3)观察材料三图片并结合所学知,图3是战国时期形势图。因为战国主要有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只有图3具有这七个国家。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图1是少数民族内迁,图2是中原汉族南迁(北人南迁)的趋势。
故答案为:(1)图2,甲骨文,印证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图3,《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图4,造纸术,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2)汉朝张骞出使西域。
(3)图3,因为战国主要有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只有图3具有这七个国家。(或答“三家分晋”;或答三个战役:“长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4)图1是少数民族内迁。图 2 是中原汉族南迁(北人南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史记》、造纸术、张骞出使西域、战国七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主要趋势。识记相关基础知识,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1 / 1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七上·德惠期末)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佛教认为人只要熄灭各种欲望,才能得到解脱,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困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广泛传播。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
A.道教兴起的背景 B.佛教广泛传播的影响
C.人民苦难的根源 D.宗教产生传播的原因
2.(2021七上·永吉期末)手术使用的“麻沸散”的发明者是( )
A.黄帝 B.张仲景 C.华佗 D.扁鹊
3.(2021七上·朝阳期末)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发生了H7N9禽流感的感染,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古代“医圣”的医学著作是( )
A.《本草纲目》 B.《千金方》
C.《唐本草》 D.《伤寒杂病论》
4.(2021七上·长春期末)下列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是( )
A.秦朝修筑万里长城 B.西汉北击匈奴进攻
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D.东汉甘英出使大秦
5.(2021七上·长春期末)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很多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学家。以下属于“医圣”张仲景的成就是( )
A.开创中医“望、闻、问、切”诊断方法
B.编写《本草纲目》,首创“麻沸散”
C.发展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D.总结了药物学成就,丰富了医药学宝库
6.(2021七上·龙华期末)小青家乡有葡萄、石榴和核桃等特产,这些物种最先由西域传入中原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7.(2021七上·高州期末)近几年来在我国一些地方发生了H7N9禽流感感染事件。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我们可以参考生活于东汉时期,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医学家所著的( )
A.《道德经》 B.《论语》
C.《史记》 D.《伤寒杂病论》
8.(2021七上·澄海期末)《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
①商汤灭夏 ②齐桓公称霸 ③商鞅变法 ④官渡之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9.(2021七上·永吉期末)下列不是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有( )
A.葡萄 B.石榴 C.核桃 D.漆器
10.(2021七上·朝阳期末)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是(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班勇
11.(2021七上·朝阳期末) 2018年3月以“一带一路”为题材的话剧《行者无疆》播出,它选自西汉张寨首辟“凿空之旅”、“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历史。话剧中可能出现的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文帝 D.汉景帝
12.(2021七上·朝阳期末)蔡伦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之一,是因为他( )
A.写成《伤寒杂病论》 B.创立了道教
C.写成《史记》 D.改进造纸术
13.(2021七上·长春期末)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这部书记述的历史时期是( )
A.黄帝到汉武帝 B.商朝到西汉
C.战国到汉武帝 D.商朝到东汉
14.(2021七上·高州期末)下图是1953年在新疆出土的一枚铜印,印面阴刻篆文“汉归义羌长”五字,“归义”是汉中央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与此文物能够形成互证的史事是( )
A.设置西域都护 B.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C.文成公主入藏 D.设置安西都护府
15.(2021七上·高州期末)从西域传入的面粉食用方法,东汉时已普及,文献中的汤饼,即今日的面条。大麦、小麦与黍稷稻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食品。引发这一饮食文化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是( )
A.南北政权对立 B.少数民族内迁
C.政治清明稳定 D.丝绸之路开通
16.(2021七上·高州期末)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是“儒学为主干,佛、道辅之”。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分别是( )
A.西汉、东汉 B.商朝、西周 C.春秋、战国 D.秦朝、西汉
17.(2021七上·朝阳期末)有人说:“两千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一千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五百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关系最密切的人物是( )
A.主父偃 B.商鞅 C.张骞 D.董仲舒
18.(2021七上·澄海期末)在汉代,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新疆以及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下列属于中国古代政府加强对今天新疆地区管理的举措有( )
A.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B.汉武帝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
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D.实行盐铁专卖
19.(2021七上·澄海期末)辨析史料可以接近历史真相。研读以下资料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
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
《后汉书·蔡伦传》载:(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敞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题18表
A.造纸术诞生于西汉 B.纸是两汉时期唯一的书写用品
C.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
二、材料分析题
20.(2021七上·临江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材料二:他钻研医学,收集了许多民间验方,结合自己的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材料三:他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还亲自到民间采访史迹,收集了大量资料,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编写成了《史记》。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请写出他在天文学方面成就一例。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除该人物外,请再写出汉代的医学家一位。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史记》的体例是什么?
(4)以上人物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1.(2021七上·长春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顶洞人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材料二: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有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材料三: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瓷器等物品,以及开朵、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到中原。
材料四:北魏孝文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材料五: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思想感情日益沟通,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反映出山顶洞人的交往处于什么状态?
(2)依据材料二指出,诸侯争霸出现的原因,写出这一时期的霸主两位。争霸及民族斗争给各民族交往带来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道路”指的是什么?这条道路对于人类的交往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简要勾画出这条道路。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说明?对于民族交往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5)依据材料五概括,各民族在哪些方面进行交流?举出魏晋以来,内迁各民族与当地汉人交流的史实一例。
22.(2021七上·铁西期末)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西周是被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所灭?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民族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请写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张骞出使西域最终起到了什么作用?
(3)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何时大规模内迁?
(4)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写出两点即可)
23.(2021七上·龙华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他们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请回答:
(1)秦朝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一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为此,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筑的伟大建筑工程是什么?
(2)“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哪一商贸路线的开通有关?起了什么作用?
(3)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哪些民族开始迁入中原地区?这一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总体上是怎样的?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5)请你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24.(2021七上·高州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化成就
材料二: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和《汉书·张骞传》
汉朝准备消灭匈奴,想要派出使者到大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大月氏的人。张骞应召,出使月氏。 ——据《汉书·张骞传》整理
材料三:见下图
材料四:见下图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仿照示例,分别说明图2、图3、图4的文化成果的价值。
示例:图1,青铜器利簋,腹内铭文见证了武王伐纣的历史
(2)阅读材料二,材料二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3)阅读材料三,请判断哪一幅是战国时期形势图?说明你的理由。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主要表现为那些趋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 根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他以治病来传道对贫苦民众有很大的吸引力,道教传播很快。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传播,所以材料反映的是宗教产生传播的原因, D 项正确;道教兴起的背景与“佛教认为人只要熄灭各种欲望,才能得到解脱”等内容不符,排除 A 项;
佛教广泛传播的影响与“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内容不符,排除 B 项;
材料没有涉及人民苦难的根源,排除 C 项。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道教的相关史实。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2.【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华佗,东汉著名医学家,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华佗重视疾病的预防,创造了“五禽戏”,用以锻炼身体,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等。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医学发展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他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阑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还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后世尊称他为“医圣”。D符合题意;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排除A;
《千金方》是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排除B;
《唐本草》由唐朝官方主持编订,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D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张仲景的知识。难度较低,抓住关键词“医圣”,掌握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4.【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
【点评】本题考查西域都护的设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史实是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5.【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为后世医学家奉为经典。排除ABD,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圣”,识记张仲景的成就。
6.【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汉朝与西域交往从此日益频繁,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西域的葡萄、石榴和核桃等特产传入中原。 AB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以汉通西域的影响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7.【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撰写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重点论述了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辨别治疗的方法。为后世医学家奉为经典,张仲景本人也被人称为“医圣”,故D符合题意;
ABC与题干“医圣”不符,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仲景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在西汉病理基学和治疗学的础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从辨症、立法、拟方、用药等各个环节,建立了一整套的医疗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中医理论走向成熟。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8.【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由司马迁撰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①商汤灭夏 ②齐桓公称霸 ③商鞅变法在《史记》中都有记载;④官渡之战在《史记》中未记载。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史记》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即可作答。
9.【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等植物,乐器和歌舞,开始传入中原,内地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排除ABC,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10.【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随着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之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逐渐形成“丝绸之路”。A符合题意;
BCD项不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与“丝绸之路”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对丝绸之路开通贡献最大的人是张骞即可作答。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考查的重点知识,需要熟练掌握张骞通西域的基本史实,熟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作用。
11.【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凿空之旅”、“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丝绸之路,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B符合题意;
ACD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与“丝绸之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张骞通西域时期的皇帝是汉武帝即可作答。本题更多的是考查细节,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细节问题。
12.【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为原料,制成“蔡侯纸”,不仅降低了造纸成本,而且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D符合题意;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代表作,排除A;
道教的创始人有两位,分别是张陵和张角,排除B;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是的知识。难度较低,抓住关键词“蔡伦”,掌握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知识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基础知识的考查,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是解答的基础。
13.【答案】A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干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史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掌握史记相关基础知识。
14.【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1953年在新疆出土的一枚铜印,印面阴刻篆文“汉归义羌长”5字,“归义”是汉中央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与此件文物能够形成互证的史事是设置西域都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故A符合题意;
B与材料无关,CD发生在唐朝,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域都护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公元前60年,汉朝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管理,设立西域都护府。
15.【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从西域传入……汤饼,即今日的面条”“大麦、小麦……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食品”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饮食、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故D项正确;
南北政权对立、少数民族内迁、政治清明稳定与“从西域传入的面粉食用方法,东汉时已普及”不符,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的开辟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重点掌握丝绸之路的影响。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16.【答案】A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佛教是当今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是张陵,东汉时在民间兴起。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佛教提倡转世轮回,宣扬人的今生只要忍受苦难,来世就能得到幸福。故而封建统治者利用佛教来麻痹人民,钳制人民的思想,迫使人民甘心受奴役,服从封建统治。
17.【答案】C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的运往西域各国和欧洲。张骞对丝绸之路的开通贡献最大。C符合题意;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的谋臣,向汉武帝提出了“推恩令"的主张,与题意无关,排除A;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与题意无关,排除B;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与题意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与“丝绸之路”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从而明确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张骞通西域之间的联系,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8.【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始。C符合题意;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涉及北方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A;
“汉武帝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表述错误,康熙帝平定了准噶尔叛乱,排除B;
“实行盐铁专卖”与题意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西域的管辖。难度适中,掌握中国古代历朝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西域成为中央政府的一部分。
19.【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纸;东汉时期的蔡伦纸得到广泛应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促进文化的传播。从两则材料可知,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D符合题意;
造纸术诞生于西汉,说法片面,A不符合题意;
纸是两汉时期唯一的书写用品,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并未发明,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朝造纸术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明确汉朝时期我国造纸术有了很大发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20.【答案】(1)祖冲之,《大明历》。
(2)张仲景;华佗。
(3)司马迁;纪传体通史。
(4)启示:开拓进取;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 (1)根据"他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圆周率"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应该是祖冲之,他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是编订了《大明历》。
(2)根据" 《伤寒杂病论》 “可知他"是指张仲景;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医学家还有华佗。
(3)根据“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史记》”等信息可知他是司马迁;结合所学内容可知, 《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通史。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开拓进取;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等。
故答案为:
(1) 祖冲之,《大明历》。
(2) 张仲景;华佗。
(3) 司马迁;纪传体通史。
(4) 启示:开拓进取;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点评】 本题以张仲景、祖冲之、司马迁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1.【答案】(1)平等、自由、互惠互利的状态。
(2)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任意两位霸主: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丝绸之路。极大的促进作用。线路略。
(4)推行汉化,加强与汉族的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
(5)经济、文化、思想感情:内迁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为从事农业生产。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春秋争霸;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山顶洞人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可知。材料反映出山顶洞人的交往处于平等、自由、互惠互利的状态。
(2)依据材料“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有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可知,诸侯争霸出现的原因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在争霸过程中,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做过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争霸过程中,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根据材料“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瓷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到中原。”可知,材料中的“道路”指的是丝绸之路。根据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古罗马帝国),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依据材料“北魏孝文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孝文帝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推行汉化,加强与汉族的交往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依据材料“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思想感情日益沟通,民族之间的隔闳与偏见逐渐减少。”概括可知,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思想感情方面进行交流。魏晋以来,内迁各民族与当地汉人交流的史实表现在内迁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为从事农业生产。
故答案为:
(1)平等、自由、互惠互利的状态。
(2)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齐桓公、晋文公等;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丝绸之路;极大的促进作用;路线:从长安一河西走廊-一西域(今新疆地区)西亚一一欧洲的大秦(古罗马帝国)。
(4)推行汉化,加强与汉族的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
(5)经济、文化、思想感情;内迁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为从事农业生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山顶洞人的生活状态、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以及影响、丝绸之路以及路线、孝文帝改革以及作用、内迁各民族与当地汉人交流的史实等知识。
22.【答案】(1)犬戎族;影响: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作用: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东汉、魏、晋时期。
(4)黄河流域的统一;各民族的长期接触与交往;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春秋争霸;张骞的历史贡献;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既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又使得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原与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东汉、魏、晋时期 , 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 ,促进了民族融合;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有: 黄河流域的统一;各民族的长期接触与交往;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
故答案为:(1) 犬戎族;影响: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作用: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 东汉、魏、晋时期。
(4) 黄河流域的统一;各民族的长期接触与交往;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
【点评】本题的前三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最后一题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23.【答案】(1)匈奴;万里长城。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3)匈奴、鲜卑、羯族、氐族和羌族等。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4)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崇尚汉族礼法等。
(5)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 (1)根据题目中“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可知,当时北方边境战争不断主要指的是对匈奴的战争,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秦始派蒙恬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而不是“东起临洮、西到辽东”的长城。
(2)张骞出使西域,在民族交流史上开辟了新纪元,被誉为“凿空“的行动.西域诸国从此出现在中原人的视野中,东西方的商人们纷纷沿着张骞探出的道路往来贸易,成就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3)依据课本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族、氏族和羌族等民族开始迁入中原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的方向是由北向南、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人口迁往江南;根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是为了躲避北方的战,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使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4)据所学知,北魏孝文帝在位时进行了改革,其主要措施有,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鼓励鲜
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5)属于开放性题目,认识到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匈奴;万里长城。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3) 匈奴、鲜卑、羯族、氐族和羌族等。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4) 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崇尚汉族礼法等。
(5) 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点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材料,注意准确识记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有关内容。
24.【答案】(1)图2,甲骨文,印证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图3,《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图4,造纸术,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2)汉朝张骞出使西域。
(3)图3,因为战国主要有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只有图3具有这七个国家。(或答“三家分晋”;或答三个战役:“长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4)图1是少数民族内迁。图 2 是中原汉族南迁(北人南迁)。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战国七雄;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甲骨文;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观察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图2,甲骨文,印证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图3,《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图4,造纸术,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2)观察图片“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和材料二“汉朝准备消灭匈奴,想要派出使者到大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大月氏的人。张骞应召,出使月氏”可知,其中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
(3)观察材料三图片并结合所学知,图3是战国时期形势图。因为战国主要有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只有图3具有这七个国家。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图1是少数民族内迁,图2是中原汉族南迁(北人南迁)的趋势。
故答案为:(1)图2,甲骨文,印证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图3,《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图4,造纸术,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2)汉朝张骞出使西域。
(3)图3,因为战国主要有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只有图3具有这七个国家。(或答“三家分晋”;或答三个战役:“长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4)图1是少数民族内迁。图 2 是中原汉族南迁(北人南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史记》、造纸术、张骞出使西域、战国七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主要趋势。识记相关基础知识,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