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贤》课件(共20张PPT)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尚贤》课件(共20张PPT)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6 16:5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尚 贤
墨 子
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分别辅佐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避国难,他们逃出齐国分别到了鲁国和莒国,后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伺机而动的两公子俱连夜回国。鲁国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公子小白,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倒地装死,兼程赶回齐国,成为国君,是为齐桓公。而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后来,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公子纠为齐君兄弟,齐君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老师管仲是齐君的仇人,请把管仲送到齐国,剁成肉泥。鲁人害怕遵照执行,齐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君子,君上成了国君,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奚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齐国大治。
但是在古代,像齐桓公这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并不多,而且,统治者常拥有世袭特权,他们常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提拔或罢免官员,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即使是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所以墨子的“尚贤”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疏通文意,提出质疑
释义并翻译
事:让……做官(任用)
尚贤事能:
众贤:
使贤众,使动用法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奈何:
怎么办
富之贵之:
使……富有(形容词使动用法) 贵:使……高贵(形容词使动用法
理清思路
1、“王公大人本失其所欲” 的原因是什么
不能尚贤任能

2、墨子指出王公大人的要务是什么
众贤
3、众贤之术在哪里呢
“富之贵之 敬之誉之。”(即尚贤事能)换言之,“尚贤事能”可以使“国之良士”“得而众也”
4、古代圣明的君主是怎么做的?
列德而尚贤
有能则举之
举公义,辟私怨
思考:尚贤的具体内涵
尚贤的具体内涵
反对任人唯亲。
不分贵贱、不论亲疏,唯才是举,任人唯贤。
让底层百姓有机会参政。
11
反对任人唯亲
不分贵贱、不论亲疏,唯才是举,任人唯贤
让底层百姓有机会参政
墨子的文章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可以说我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夫尚贤者 ,政之本也。”
如何展开论证的?
1段):“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从反面论证)
2段)承上启下
3段)“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尚贤事能)可使贤士“得而众”(从正面论证)
4段):进一步举先王之例阐述尚贤事能的社会意义。
5段):以古代圣王为例,阐述尚贤事能的原则 方法。
6段):尚贤,政之本也。
(1-4):为什么要尚贤事能,阐述 了“为什么”的问题。
(5):如何尚贤事能,阐述了
“怎么办”的问题。
(6):结论:尚贤,政之本也。
《尚贤》结构图
16
王公得所恶,失所欲
不尚贤
尚贤
富贵
俸禄
爵位
现 象
原 因
结 论
方 法
意义
富贵者行义
亲者行义
近者行义
远者行义
萌人等行义
原则
不分贵贱——重能
无论好恶——尚贤
结论:尚贤,政之本也。
尧举舜
禹举益
汤举伊尹
文王举闳夭、泰颠
墨子的文章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可以说我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我们回顾一下《兼爱》一文中的写作内容和思路:先提出问题,说天下之害,再解决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说“兼相爱”之利,不“兼相爱”之祸,最后解决问题。“兼相爱”可以做到,“上以为政,士以为行”。其实,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九个字上面做文章。
拓展延伸
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 ,并建议“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试谈谈墨子这一主张在我们当今有何借鉴意义。
兼爱: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打个比方说,墨家认为大家都是地球上的人,应该互相爱护;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而儒家认为我是中国人,我更爱中国人;我是雷州人,我更爱中国人中的雷州人。
非攻: 反对现行战争。(儒家支持贤能君王发动战争,支持“仁义”的大国兼并小国,主张“贤”人消灭“不肖”之人)
19
节葬: 反对厚葬,反对为了死人而折磨活人。(儒家特别鄙视这个主张,认为墨家鄙视祖先,是野蛮人)

节用: 反对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繁文缛节。(儒家认为物质的使用与尊贵是成正比例的。)

非命: 认为命运是由我们自己掌握的。——我富有,为什么呢?我有天命。你穷,为什么呢?因为你命当如此。(儒家不管你怎么做都不会改变的,你只能等待被命改变)
非儒:反对儒家的亲疏尊卑之别,儒家根据死者与当事者的亲近程度划分了服丧守孝的期限。兄弟死了,要求你服丧一年;你兄弟的妻子死了,你可以根本不用理她。

2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