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第3节 学生实验:探究 — 物质的密度
第二课时
一、教学课题:《2.3、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第二课时)
二、课时设置: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探究的基础上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会查密度表,知道水、冰和酒精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善于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敢于大胆提出问题,乐于主动探究日常现象中的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五、教学难点:
利用密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探究了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铝三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得出了实验结论,最终我们得出了怎样的实验结论(提问学生)
学生回答: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性质。所以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通常是一个常量,它反映了这种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给这个常量命了个名叫密度。
(二)、进行新课:
1、密度:
(1)定义:
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来表示.
(2)物理意义:
密度是表示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的物理量
(3)定义式:
物理学中常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定义新的物理量,这种方法称为比值定义法,引入密度的概念时用到了比值定义法。
说明: ①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不变的,它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不能理解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②适用于所有物质的密度计算,计算时应注意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应针对同一个物体,这种物质组成物体的质量与这种物质组成物体的体积的比值是这种物质的密度
(4)单位:
国际单位:Kg/ m3 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常用单位:g/ cm3 读作“克每立方厘米”
换算关系: 1 g/ cm3=1×10 3 Kg/ m3
2、密度的应用:
(1) 密度表:
(以后需要知道物质的密度,可以直接表)从课本中给出的密度表(表2-4、表2-5和表2-6)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表头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②分别找出表中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密度最大和最小的物质?
③观察纯水的密度和冰的密度,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①从表头中可得出,物质的密度与温度,压强有关。在表2-4和表2-5中物质的密度大部分写成了n×10 3 Kg/ m3 后面的数量级相同,这是为了便于我们来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的大小,那这是不是科学计数法?
科学计数法: a×10 n (1≤a<10,n为整数且|n|≥3)
③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当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密度也会变化
练习:密度值的物理意义
ρ水=1.0× 103 Kg/ m3的物理意义是:1 m3的水的质量是1.0× 103 Kg
ρ冰=0.9× 103 Kg/ m3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ρ酒精=0.8× 103 Kg/ m3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密度的应用:
a.鉴别物质
密度的应用 b.计算物体的质量
c.计算物体的体积
例题讲解:体育锻炼用的实心“铅球”,质量为4Kg、体积为0.57dm3。通过计算说明:这个“铅球”是纯铅做的吗?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配套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2.3、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
1、密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来表示.
(2)物理意义:密度是表示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的物理量
(3)定义式:
(4)单位: Kg/ m3 g/ cm3
2、密度的应用:
(1)密度表
(2)密度的应用:
a.鉴别物质
密度的应用 b.计算物体的质量
c.计算物体的体积
八、教学反思:
2 / 2第二章 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第3节 学生实验:探究 — 物质的密度
第一课时
一、教学课题:《2.3、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第一课时)
二、课时设置: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
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平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特性之一——密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探究实验,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敢于大胆提出问题,乐于主动探究日常现象中的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五、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概念建立的意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测量了一个铜块和一个铝块的质量和体积,通过测量我们发现这两个都是边长为2.50cm的正方体,说明它们的体积相同,但是它们的质量一样吗?
将课前准备好的半烧杯水和半烧杯酒精放到已调平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发现天平平衡说明了水和酒精的质量相同,那大家观察它们的体积一样吗?
通过上面的实验现象,我们发现,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铝块,它们体积却一般不相同;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它们质量一般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有怎样的关系?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二)、进行新课:
1、问题与猜想:
提出问题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体积却一般不相同,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一般不同。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这就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提出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猜想用比值法去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
可能与物体本身的质量的大小有关
可能与物体本身的体积的大小有关
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可能与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关
2、制订计划:
要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的关系,可以分别测出几组体积不同的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分析其中的规律;要探究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可以分别测出几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再分别计算出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分析其中的规律
测量固体、液体的质量需要什么器材 测量规则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又需要什么器材
(1)选择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铝三种物质作为探究对象
(2)选用天平、量筒、刻度尺、滴管、烧杯等作为探究工具
(3)分别测出三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
(4)计算出每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上节课我们已经分别测量了由铜组成的三种物体和由铝组成的三种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这些数据这节课我们直接拿来用,这节课我们主要来测量水的质量和体积,如何测量液体的质量与体积呢?
第一种方法在测量过程中,少部分的水会粘在烧杯的内壁上,导致倒入量筒中的水偏少,使得测出水的体积偏小;第二种方法在测量过程中,少部分的水会粘在量筒的内壁上,导致倒入烧杯中的水偏少,使得测出水的质量偏小;同学们,想想办法,有没有能避免水附着在容器壁带来的误差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第三种方法
3、收据数据:
根据实验器材,分小组按第三种方法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写在表中:
数 据 质量m/g 体积V/cm3 比值(m/V )
数 值 单 位
铜 1
2
3
铝 1
2
3
水 1 m1-m2 20
2 m1-m3 30
3 m1-m4 40
4、分析与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
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
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得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1)同一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量
(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七、板书设计:
2.3、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
提出问题与猜想
制订计划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收集证据
分析与结论
实验结论:同一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量;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八、教学反思:
2 / 2(共32张PPT)
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第二章
物体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2.3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
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铜块的质量却比铝块的质量大。
m铜=130.0g
m铝=43.0g
质量相同的水和酒精,水的体积却比酒精的体积小。
体积相同的水,质量也相同。
500ml
一般情况下: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为什么它们的体积不相同呢?
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为什么它们的质量却又不相同呢?
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为什么它们的质量相同呢?
1 问题与猜想
提出问题:
1 问题与猜想
猜想与假设:
可能与物体本身的质量的大小有关
可能与物体本身的体积的大小有关
可能与物质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
1、选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铝三种物质作为探究对象。
2 制订计划
设计如下探究方案:
2、选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作为探究工具。
3、分别测量三种物质的体积和质量。
4、求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
如何测量银币与乒乓球直径
平移法
化内为外。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长度借助直尺、三角板等进行测量。
平移法
将杯中装一定量的水,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总
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m空
将杯中的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V
测量水的质量与体积
第一种方法
将量筒装一定量的水,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用天平测空烧杯质量m空
将量筒中的水全部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总
测量水的质量与体积
第二种方法
100
20
40
60
80
ml
V
m1
m2
测量水的质量与体积
第三种方法
在杯中装一定量的水,用天平测出水和杯总质量m1
将一部分水倒入量筒中读出倒入水的体积V
用天平测量剩余水和杯的总质量m2
3 进行实验 收集数据
物质 质量m/g 体积V/cm3 比值(质量/体积)
数值 单位
水 1 m1-m2 10
2 m1-m3 20
3 m1-m4 30
铜 1
2
3
铝 1
2
3
4 分析与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
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
4 分析与结论
84
4 分析与结论
83
4 分析与结论
83
4 分析与结论
83
4 分析与结论
86
4 分析与结论
86
4 分析与结论
86
1、同一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通常是一个常量。
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4 分析与结论
一、密度( )
1、定义:
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来表示。
ρ
2、定义式:
3、单位:
国际单位:kg/ m3 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常用单位:g/ cm3 读作“克每立方厘米”
1 g/cm3=1.0 × 103 kg/m3
单位换算
4、物理意义:
表示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的物理量。
ρ水=1.0× 103 kg/ m3的物理意义是:
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0× 103 kg
ρ冰 = 0.9× 103 kg/ m3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ρ酒精=0.8× 103 kg/ m3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例
练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不变的。它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注意
(2) 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物体密度的计算,计算时应注意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应针对同一个物体。
二、密度的应用
1、领悟密度表
阅读课本中给出的密度表,表2-4、表2-5和表2-6,思考下列问题:
(1)从表头信息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分别找出表中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密度最大和最小的物质?
(3)观察纯水的密度和冰的密度,能说明什么问题?
2、计算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体育锻炼用的实心“铅球”,质量为4kg、体积为0.57dm3。通过计算说明:这个“铅球”是纯铅做的吗?( ρ铅=11.3× 103 kg/ m3 )
例题
密度的应用
a.鉴别物质: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