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3 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6 16:2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设计依据】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二、课程标准分解
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
【学生情况】
本节内容是对初中地理和必修1有关大气部分内容的深化。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等基础知识,知道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能够依据材料说出某地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特征;本节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天气现象和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必修1讲述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等知识,学生对大气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了一定的认知;本节内容是在此基础上加深理解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影响下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特征。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世界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景观照片,判断形成景观差异的自然地理因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2.通过阅读文献资料,了解在漫长的时间进程中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形成人地协调观。
3.运用景观照片、视频资料,理解植被景观的形态、内在结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与气候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形成人地协调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
【教学过程描述】
课堂导入
(同学们好,我是来自天津市海河中学的郝悦老师,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 第三节第一课时 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本节的第二课时 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本节课程标准为: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课程标准分解: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探究导入】我们先来看一幅世界地图,绿色代表有植被分布,例如森林、草原等,黄色代表沙漠,如果由你任意选择,你最想去哪里?世界如此美丽,我想到处去看看!
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极为丰富的自然地理景观。本节课老师将带着大家领略世界自然美景,探寻其形成与气候的关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师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身体验过的美丽风光,有地处祖国大西北的最美丹霞,有婉约含蓄的西湖美景;有青青大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惬意,还有阳光、沙滩、椰树的海南风情;更有俯瞰神奇的牛轭湖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貌。这些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成都离不开当地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亦是当地气候的最直观反映。
讲授新课
【概念梳理】
自然地理景观都包括有哪些要素呢?自然地理景观就是一个地方所呈现的自然风景或景色,包括植物和动物、地表形态、土壤类型、河湖特征等方面。
自然地理景观是在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气候在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成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气候影响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态和内在结构、差异、分布规律和变化。
我们首先学习【气候影响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态和内在结构】
我们说,气候在自然地理景观形成中的作用,主要通过自然地理景观来反映,而植被又是自然地理景观最直观的表现。气候首先会影响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态和内在结构,尤其是植物。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植物的形态——根这一组图片。例如支柱根能起到支撑作用,须根能帮助植物找到更多的水分,呼吸根分担呼吸的任务,板根在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还要向高大的树干输送养料。动植物为了适应当地气候特征会逐渐形成相应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结构。而影响植物的气候要素主要有光照时间、光照强度、温度、水分和大气成分等。
这张照片老师拍摄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如图所示,黄葛树,高大落叶乔木,生命力极强,可以遮荫,树干上的气生根在湿热环境中可下垂入土生根,形成独木成林的雄壮景观。
【气候影响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态和内在结构】
我们再来观察一组对比案例:骆驼刺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株高仅30——80厘米,而根系则深达10米以上,发达的根系能够更好地帮助自身吸收更多的水分。而地处湿润地区的榕树,随着树冠越来越大,就必须有很多根来支撑。同时巨大的树冠需要更多的养料,即使地底的根很庞大也会影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特别是运输速度。这样无数的气生根就形成了无数的营养通道,能及时地把地底的营养输送给树冠。可见,气候会影响到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态和内在结构。
【气候影响自然地理景观的差异】
下面,请同学们对比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和自然带分布示意图,通过读图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地理景观。全球各地的气候复杂多样,不同气候区内的水热状况不同,形成的景观也就不同。每一种气候类型都有相应的植被类型。所以说,气候会影响自然地理景观的差异。
【案例】
现在让我们开启世界之旅,走出国门去发现更多更美的自然地理景观。第一站来到世界著名的亚马孙热带雨林。这里全年高温多雨,水热条件充足,植被高大而茂密,随处可见板根和滴水的叶片。
第二站我们来到北极苔原,它和热带雨林形成鲜明对比。极地地区气候全年寒冷干燥,水热条件差,便形成了冰原或苔原景观,没有植被或者植被稀疏,高大的乔木更不可能生长。
请同学们欣赏短片——北极苔原
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太原的壮美,它好像在张开双臂迎接我们。
如果将欧洲作为我们的旅行第三站,那么同学们还能体验到两种最浪漫的自然风景。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例如英国,这里全年温暖湿润,形成了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的景观特色;而极富诗意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湿润,适合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生长,例如橄榄等。
请欣赏短片——美丽地中海
碧海蓝天是否也让你心驰神往?
世界如此美丽,不同的景观受不同的气候条件影响,与我们天津气候差异明显的地区,景观差异也明显,对大家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如果有机会,大家都要去看看!
【案例】
下一站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回到中国,欣赏名山——黄山。一幅经典的黄山四季照片送给大家。黄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变化较为明显,这也使得同一地区的自然地理景观在不同时间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让我们停住脚步,感受黄山四季变化,坐看树木春夏展叶开花,秋冬落叶。
请欣赏短片——黄山四季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不同季节,我们能看到黄山不同的美,同学们有没有兴趣想亲自体验一下黄山四季的美景?
【气候影响自然地理景观的分布规律】
前面的旅行同学们感觉如何?能否体会到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态和内在结构以及差异的影响?我们想看到的最美风景往往就在其气候类型分布的典型地区。其实自然地理景观的分布规律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相一致。这一站,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去非洲。我们先来观察左侧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发现非洲大陆的气候类型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其自然地理景观也有此特征,如右图非洲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所示,从赤道向南北两侧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沙漠、流动沙丘只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才会出现。
【案例】
这一次我们要去坦桑尼亚的赛伦盖蒂国家公园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看一看。这里地处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每年随着干、湿季节的变化,东非高原上数以百万计的野生食草动物就会组成一支壮观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在两大保护区之间来回迁徙。每年5月中下旬,雨带向北移动,塞伦盖蒂地区进入旱季,北侧的马赛马拉会延迟进入旱季,食草动物便追随降水迁徙到马赛马拉;10月前后,塞伦盖蒂重返雨季,食草动物便回迁到塞伦盖蒂。
我们来看一段短片,共同感受一下这一壮观盛景。
【课堂练习】欣赏完短片,请同学们思考一道题。
图1是2013年食草野生动物迁徙路线。据此回答。
当①地有充足的水源和青草时,当地正受( )
A.西风带控制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信风带控制 D.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解析】
根据图中纬度判断,①地位于南半球,该处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其形成原因是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当①地有充足的水源和青草时,说明此时是湿季,当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故此题选D。
【气候影响自然地理景观的变化】
同学们稍作调整,老师还有两幅颇为震撼的图片分享给大家,左图为分崩离析的冰川,右图为将要消失的沙漠绿洲。这说明气候的变化会引起自然地理景观的变化。例如,随着近百年来全球气候的变暖,作为重要生态因子的植被也会对这种气候变化产生相应的反馈作用,并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使自然地理景观发生改变。
请同学们观看一则新闻报道。
看完这则新闻报道,我们既为二人感到庆幸,又为这一现象的产生感到惋惜!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该现象的生成?
相信大家心里会有答案,我们将此题留在下一课时来为大家解答。
接下来,再请同学们看一张照片,猜一猜老师的拍照地点在哪里?
其实这张照片拍摄于塞罕坝,跟刚开始给大家看的青青草原照片拍摄于同一地点。草原不光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惬意,也有它极为脆弱的一面。这都说明,自然地理景观需要漫长的演化才能形成,一旦自然地理景观遭到破坏,仅靠自然恢复,也需要同样漫长的时间。所以,保护自然地理景观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神圣职责。
【探究活动——中国野象分布的变迁】
同学们,我们的全球旅行即将告一段落,最后一站,请同学们回溯历史,分析一下中国野象分布的变迁。通过探究,我们需要了解气候变化对动物们活动区域分布的影响。
请大家结合左图不同历史时期野象在中国东部的分布北界示意图和右图中国气温变化曲线图,来分析中国野象分布的变迁。这种变迁与气候变化有何种联系?
读图可知:
时间 象群北界
商周时期 北方的气候温暖潮湿,黄河流域有大量野象存在
春秋时期 北界移到了秦岭、淮河以南
唐代 象群栖息地的北界已移至长江以南
宋代 北界已移至南岭以南,并有由东向西逐步转移的趋势
现代 仅限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等地
通过读图整理,我们发现我国野象分布地区不断南移,这说明北方地区气候已不再适合野象生存,不再温暖湿润,体现了图示历史时期我国气候由温暖变冷的过程。
【课堂小结】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影响 表现
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态和内在结构 光照时间、光照强度、温度、水分和大气成分等影响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态和内在结构,尤其是植物
自然地理景观的差异 气候不同,水热状况不同,形成的景观也就不同。每一种气候类型都有相应的植被类型
自然地理景观的分布规律 自然地理景观的分布规律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一致
自然地理景观的变化 气候的变化会引起自然地理景观的变化
【课堂练习】
下图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草原巨人纺锤树、热带雨林板根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热条件不同 B.土壤性质不同
C.海陆位置差异 D.水分条件差异
纺锤树粗大树干的主要作用( )
A.储水 B.防风
C.给养 D.隔热
解析:三种不同状态的根系主要就是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纺锤树粗大的树干是为了多多储水以适应草原干季的恶劣条件,热带雨林的板根是高大乔木的一种特殊适应,这是一种十分强而有力的根系,可以很好地避免由于树冠宽大,身体上部沉重而导致的头重脚轻站不稳的问题,有效地增强并支持了地上部分,也可以抵抗大风暴雨的袭击,更有保持水分的作用。骆驼刺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株高仅30——80厘米,而根系则深达10米以上,发达的根系能够更好地帮助自身吸收更多的水分。故第1题正答为D,第2题正答为A。
【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79第3题,根据图文资料,说出各自然带风化壳厚度的分布有何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提示:从气候、地形、构造等要素入手。
【结束语】
通过本节学习,同学们应初步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景观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树立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观!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