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沁园春 · 长沙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沁园春 · 长沙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6 17:2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沁园春 · 长沙
设计说明
《沁园春 · 长沙》这首词作为高一新生高中语文学习的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高一正值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本词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要引领学生体会词中的壮丽景色和抒发的革命豪情。对本词感情的理解,要适当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但切忌变成政治的诠释,而应把对词人情感的理解放在对本词丰富意象的感知上,对精练语言的品味上。本教案拟通过独特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朗读、讨论中体会词人心中激荡的诗情。此外,要做好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本词的写作背景,反复诵读,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词人塑造的形象。
3.学习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气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本词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中的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课前准备
搜集音画视频,制作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创作背景,梳理生字词,赏析毛泽东诗词豪迈、高远的意境,分析作品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感受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课堂导入
导入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境界不同,诗歌的意境自然也就不同。“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屈原心中的秋天,有着特立独行者追求的高洁、神圣;“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是曹丕笔下的秋天,有着建安风骨的肃杀、苍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眼中的秋天,浸透了诗人一生的沉郁、悲壮……那么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 · 长沙》。(板书:沁园春 · 长沙)
导入二:
(播放PPT课件“美景”图片)
美分很多种,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恬静的美,十里荷花是一种富庶的美,长河落日是一种苍凉的美,一蓑烟雨是一种旷达的美……那么浪遏飞舟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 · 长沙》,去感受一种“崇高美”。(板书:沁园春 · 长沙)
课堂学习
一、检查预习。(PPT课件出示)
1.给下列加红色字注音。
湘(xiāng)江 漫(màn)江 岁月稠(chóu)
方遒(qiú) 浪遏(è)飞舟 碣(jié)石
偈(jì)子 中(zhōng)流砥柱 万人空(kōng)巷
首当(dāng)其冲 安步当(dàng)车 诤(zhèng)言 铮(zhēng)铮铁骨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jú(橘)子zhōu(洲) 百gě(舸) 怅liáo kuò(寥)(廓)
zhōu(啁)啾 未雨chóu móu(绸)(缪) xié(携)来百侣
zhēng róng(峥)(嵘) 为虎作chāng(伥) 南kē(柯)一梦
3.文学常识填空。
(1)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五四”以后的诗歌统称为现代诗歌,“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典诗歌,包括诗、词、曲。毛泽东的这首词是用古典诗歌的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2)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起初称为“曲子”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乐府(如《东坡乐府》)、诗余(如《草堂诗余》)等。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曲调名称,叫“词牌”,它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的联系。有的词在它的下面另立标题或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词到了宋代发展到顶峰。根据风格特点,词有豪放和婉约之分;按照字数,词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之分。
4.了解作者及背景。(课件出示)
(1)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湖南湘潭韶山冲人,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主要作品有《沁园春 · 雪》、《卜算子 · 咏梅》等。
(2)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中国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当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作。
二、指导学生研读诗歌。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二生分别读上、下片,师生听读纠错。
3.全班齐读。
4.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请简单加以概括。
提示:上片重在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彩的秋景;下片重在抒情,借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革命豪情。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首先要正确诵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对诗歌有初步的感知,这是进一步理解、鉴赏诗歌的前提。
(二)再读诗歌,鉴赏评价。
1.研读上片,思考:
(1)深秋时节,词人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提示:“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
(2)词中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你能各用一个或两个具有表现力的词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吗?
提示:选取了山、林、江、舸、鹰、鱼六种具体意象,最后用“万类”来总结概括。
万山(红遍):红之广阔
层林(尽染):红得深透
漫江(碧透):江水溢满,清澈至极
百舸(争流):大船争发,充满生机
鹰击(长空):矫健有力
鱼翔(浅底):轻快自由
万类(竞自由):昂扬奋进
(3)词人笔下的秋景有什么特点?词人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词人笔下的秋景气魄极大,短短几句话,写出了山、林、江、舸、鹰、鱼乃至世间万物的情态。有远景如万山、层林,有近景如长江、百舸;有静景如山、林,亦有动景如争流的船只、翱翔的雄鹰、轻快的游鱼。写景状物大气磅礴,展示了秋景的绚丽多彩,生机盎然。这么壮丽的秋景正是为下文词人要抒发的豪情做铺垫的,这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于是下文中词人不由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问,既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也自然过渡到下片。
2.研读下片,思考:
(1)词的下片,主要通过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同学少年”的群体形象。请根据相关词句,概括“同学少年”的形象特点。
提示:词的下片,词人用“忆”字领起,转入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重点为我们塑造了“同学少年”的群体形象。 “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青春年少、才华横溢;“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有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对国家、社会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有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最后三句,借回忆当年游泳的情景,表现“同学少年”激流勇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和壮志豪情,同时巧妙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应该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词人通过对“同学少年”群像的塑造,表明包括词人在内的青年革命者,不但要主宰国家命运而且能够主宰国家命运,他们有雄心,有才华,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这也是词人对当时中国的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回答,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胆略和气概。
这样,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之情,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最后三句的大意及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①最后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②作用:以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任。
3.总结归纳。
(1)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试分析。(幻灯片出示)
提示: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词的上片通过对山、林、江、舸、鹰、鱼等意象的塑造,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绚烂缤纷的“湘江秋景”图,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描绘了当年词人与同学们一起奋斗的峥嵘岁月,并用问句含蓄地回答了正是这些有才华、有气魄的热血青年才能主宰时代的命运。上片重在写景,但处处景中寓情;下片主要以叙事抒情为主,叙事中含情,使我们从“同学少年”慷慨激昂的革命热情中看到革命前辈的身影,体会到词人的豪迈气概。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词人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品味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学生先举例分析,之后幻灯片出示)
这首词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试举例分析。
提示:如“独立”两字既写出了词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又彰显了词人在秋风中傲然挺立的革命家形象。“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的碧绿清澈,“百”字写出船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平静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大船竞发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把鸟不扇动翅膀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三)美读诗歌,朗诵全词。
1.欣赏音画视频,欣赏壮美的秋景,体会豪迈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词。(单读、齐读、比赛读等,形式不拘一格,力争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全词激荡人心的激情。)
(四)深入探究,拓展提升。
毛泽东笔下的秋天与古代文人笔下的秋天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出示幻灯片,进行比较阅读。
幻灯片: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提示:前两首写秋的悲凉、肃杀,蕴含的情感是悲愁的;后两首写秋的辽远、静谧,蕴含的情感是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之情。而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是壮丽的,充满了生机,其中蕴含着一种古代文人所没有的战斗豪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怎样的胸怀,才能写出怎样的意境。毛泽东与古代士大夫不同,有着领袖的眼界,所以他笔下的秋天是绚丽壮美的。
课堂小结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年轻时代的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眼中有大好河山,心中普怀家国天下。同学们,少年心事当拿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答案是:我辈主沉浮。
布置作业
1.“少年心事当拿云”,同学们,读了《沁园春 · 长沙》,你有什么体会呢?请写下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