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明确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能够结合课文及历史典籍对诸葛亮作出恰当的评价
4.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锐利深刻的战略眼光。
学习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第一课时(总第 36 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二、解题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对”:回答,应对。 三、预习检测 1.作者作品简介 文章出处:本文节选自《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 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属历史散文。《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2.时代背景简介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3.读课文,弄准字音。 陇亩(lǒng) 倾颓(tuí) 猖蹶(chāng 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胄(zh u) 殆(dài) 沔(miǎn) 诣(yì) 四、课文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意生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五、学生自读课文 ,参照提示和注释粗通文意。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六、学生展示交流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 陇亩: 好: 每: 时: 莫之许: 友善: 信然: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 器: 谓 曰: 与俱来: 就见: 屈致: 枉驾: 顾:
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 遂 诣 凡 乃见 因 屏 汉室 倾颓 窃命 孤 度德量力 信用 猖獗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 不可胜数 众寡 非临 ,抑亦 谋 挟 争锋 国险而民附 援 利 尽 此用武之国 殆 资 因 暗弱
殷 存恤 胄 信义 著 箪食壶浆 诚如是
5、翻译下列的句子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操遂能克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第二课时(总第 37 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一复习导入
二、熟读课文,解决问题。
初步理清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三、逐段深研。 第一段:简介诸葛亮的身份以及他远大的抱负。 1.为什么交待这个?——与《陈涉世家》联系: ①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待身份,符合传记的写法。 ②为下文作铺垫。 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1.徐庶为什么说诸葛亮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3)通过徐庶的话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段:写刘备三顾茅庐问策。 1.“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 隆中的对策才是要点,这样安排详略得当。 (1.小说 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从很多细节上进行文学加工,如写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2.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以衬托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3.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的个性,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 第四段:写隆中对策。 一论曹操: 军事优势——拥百万之众 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 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 地位巩固——已历三世 地理优势——国险 政治优势——民附,贤能为之用 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益: (荆州) 地理优势——用武之国 交通便利(易攻难守) 政治形势 ——其主不能守(既不会用兵,又不会用人) 结论——可争,但作为根据地不保险。 (益州)地势险要——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政治形势——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结论——可图,作为根据地。 第五段:侧写羽、飞,体现对其器重与信任。 四、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2题。
第三课时(总第 38 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深入探讨。 1. 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明确:蓝图:“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 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 对诸葛亮的这番话,刘备是什么态度?从这番话看,应怎样评价诸葛亮? 明确:刘备是持肯定、赞同的观点。诸葛亮是个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 3. 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明确: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4、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明确:刘 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5、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三、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运用。 正面:诸葛亮隐居及答问过程 体现:不凡抱负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侧面:徐庶的推荐、关与张的不悦、刘备的回答 体现: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四、拓展练兵。 1.通假字:①欲伸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②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2、词类活用: ①名作动: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名词作动词。 壶,用壶盛。 信义著于四海:信,讲信用。 ②名作状。: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 西和诸戎:西,向西。 3、一词多义: ①信: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②因:因屏人曰——于是 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因此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 罔不因势象形——就着,根据 ③遂: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 然操遂能克绍——终于、最终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竟然
④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 诚如是——如果
⑤已: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 已历三世——已经 ⑥谓:谓为信然——认为 谓先主曰——对 说 ⑦然: 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然而,但是 ⑧用: 遂用猖蹶——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此用武之国 ——运用
4、句 式: ⑴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用武之国。
⑵省略句:君与俱来。 ⑶倒装句: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
⑷被动句:贤能为之用。 5、古今异义 顾 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照顾。 凡 古义,总共。凡三往。 今义,平常的。 孤 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立。 殆 古义,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危险。(百战不殆) 日 古义,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太阳或日子
四、出自本文的成语。 度德量力 箪食壶浆 挟天子而令诸侯 五、用法迁移。 将下列字组成语并要求用法一样: ①躬:亲自。(事必躬亲:不管什么事情都一定要亲自去做。) ②身:身临其境、身体力行、身先士卒、身经百战 ③度:审时度势、以己度人
六、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蜀 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这首诗题为《蜀相》,指的是蜀国丞相(诸葛亮 )。 2.“锦官城”指的是 ,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诗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也曾提到“锦官城”。 3.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诗题不作《题成都武侯祠》而作《蜀相》,是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 B.就内容来说,诗的前一层写武侯祠,先指出它的所在,用了设问的方式;后描述祠中景象,但不是客观描述,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后一层是主旨所在,先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全诗以“长使英雄泪满襟”作结,含无限深意。 C.这首诗主要是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它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刘备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
六、视野扩展
收集有关诸葛亮名句、对联、故事、成语或歇后语。 1、诗词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2、对联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题河南南阳卧龙岗宁远楼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题成都武侯祠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 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 3、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5、与诸葛亮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木牛流马》、《八卦衣与鹅毛扇》 6、和诸葛亮有关的歇后语:“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课后反思:
《隆中对》导学案
备课人:李艳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学习重点:
第一课时
一、资料链接: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
1、听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通假字的音、形、义。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 ”意思是 )
自董卓已来已,(已,通“ ”)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 陇亩 好 每 时
莫之许 友善 信然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 器 谓……曰 与俱来
就见 屈致 枉驾 顾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由是 遂 诣 凡 乃见
因 屏 汉室 倾颓 窃命 孤 度德量力 信 用 猖獗 已 计 安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 不可胜数 众寡 非临…,抑亦
谋 挟令 诸侯 争锋 国险而民附 援 囹 利 尽 此用武之国 殆 资 险塞天府之土 因 暗弱 殷 存恤 胃 信义 著 总揽 岩阻 戎 夷越 修政理 身 箪食壶浆 诚如是 日
(三)合作学习
1、一词多义:
谓 谓为信然( ) 谓先主日( )
已 然志犹未已( ) 自董卓已来( ) 已历三世( )
信 谓为信然( ) 信义著于四海( )欲信大义于天下( )
然 谓为信然( ) 然志犹未已( )
用 遂用猖獗( ) 贤能为之用( ) 此用武之国( )
2、词性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 壶: )
3、句式 (翻译出来)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三.探究赏析:
1.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2 、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
孙权:
刘表:
刘璋:
张鲁:
曹:不可争
明察天下形势,提出策略 孙:
刘表、刘璋、张鲁(荆益二州):
3、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4、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
5、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请再找出文中正面和侧面描写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1、凡三往,乃见。即是 的故事。
2、对对联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 。
第三十八回
( )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对文中涉及的人物进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