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五四运动 课件(25张PPT 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五四运动 课件(25张PPT 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6 19:3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山东被日本“偷走”是怎么回事?
这次会议对中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13课 五四运动
学习目标:
1.了解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时间、地点、口号、主力等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少年要弘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人教部编版 历史 八年级上册
自学检测
1.什么事情引起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导火索)?
2.五四运动的时间、地点、主力和口号是?
3.哪些事件使得五四运动进一步扩大?五四运动的中心和主力在6月3日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4.五四运动实现的直接目标有哪些?
5.五四运动的性质、历史意义(历史作用)和地位分别是什么?
14万华工被派遣至一战前线
1917年8月14日对德宣战
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
陆征祥
顾维钧
①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②废除“二十一条”
③收回青岛主权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腐败
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民族危机严重
山东问题的由来
1897年:德国划为势力范围;
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与德国为对战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山东。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承 认日接管德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1919年:日在巴黎和会提出要接管德在山东的权益。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14万华工被派遣至一战前线
1917年8月14日对德宣战
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
陆征祥
顾维钧
拒绝
①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②废除“二十一条”
③收回青岛主权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结果: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邵飘萍
《京报》社长邵飘萍报告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决议,中国外交失败的经过和原因。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各校学生代表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
北大一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下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体学生更加激愤。第二天五四运动爆发了。
谢绍敏(23)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导火索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二、五四运动的背景
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口号 结果
第一阶段 (爆发)
1919.5.4
北京
青年学生
示威游行
学生罢课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五四运动的爆发
天安门集会
东郊民巷请愿
火烧赵家楼
1.五四运动的爆发
二、五四运动的过程
二、五四运动的过程
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口号 结果
第一阶段 (爆发)
1919.5.4
北京
青年学生
示威游行
学生罢课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五四运动的爆发
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
1919年5月5日,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学生被
镇压逮捕
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陈独秀
李大钊
领导者: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
二、五四运动的过程
日本
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
胁迫北洋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
中国
进一步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日怒潮
二、五四运动的过程
2.五四运动的扩大
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
上海商人罢市游行
上海工人
上海商人罢市标语:罢市请命 挽救学生
不除国贼誓不开市 为良心救国牺牲私利
工人罢工
(1)中心变化:北京→上海
学生罢课
(2)主力变化:学生→工人
二、五四运动的过程
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商人罢市
3.五四运动的结果
Yi①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
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二、五四运动的过程
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形式 口号 结果
第一阶段 (爆发)
第二阶段 (扩大)
1919.5.4
北京
青年学生
示威游行
学生罢课
学生被
镇压逮捕
1919.6.3
上海
工人阶级
学生罢课
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
直接目标得到实现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五四运动的结果
①从地点看:北京→上海→全国
②从人员看:青年学生→工人商人→社会各界
③从斗争形式看: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二、五四运动的过程
材料1: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啊!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三、五四运动的评价
上面这段话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怎样的性质?
反帝
反封建
爱 国
广大群众参与
1.性质:①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材料2:“五四运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维护民族的生存与独立,这实际上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有重大改革及革命的目的。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1.性质:②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材料3:1938年,陈独秀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五四运动”过去吗》,……据他理解,“五四”时期民众要求的是民主和民族独立,可以列举如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卖国贼。反对旧礼教的束缚,提倡思想解放、妇女解放以扫除封建的残余。提倡科学,破除迷信,建设工业。反对古典文,提倡语体文,以为普及教育和文化的工具。提倡民权,反对官僚政治。——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1.性质:③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三、五四运动的评价
材料4:1919~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
2.作用: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的革命指导思想
材料5: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 ……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2.作用:②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相结合。
新的革命力量
三、五四运动的评价
材料6:
张国焘
毛泽东
周恩来
2.作用: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新的领导阶级
3.地位: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五四运动的评价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
时间范围
指导思想
领导阶级
革命方向
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结合P62页页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注释,尝试比较: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反帝)反侵略反封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0年——1919年
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
不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1919年——1949年
三、五四运动的评价
材料7:因此,五四运动成为近代中国由不断丧失国家独立与主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向下沉沦趋向而向着实现完全的国家独立、民族自由、人民民主、国家富强的上升趋向的转折点。
——王朝光《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1912-1923)(第6卷)》P251
3.地位: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三、五四运动的评价
课堂小练
1.《重返五四现场》中记载:“噩耗传来,有如当头一棒,天旋地转,青年学生尤为愤慨,以至演成1919年5月4日的北京示威运动。”文中所说的“噩耗”指(  )
A.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C.列强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2.“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为此,五四运动提出的口号是(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A

课堂小练
4.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五四运动的“里程碑意义”是(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进程
B.成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
C.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D.开创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局面
3.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高喊: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上述口号体现出的五四精神主要是(  )
A.爱国 B.进步 C.民主 D.科学
B

A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40日)
五四精神
课堂小结
巴黎和会
1919
外争主权
二十一条
曹汝霖
陈独秀
工人
商人
工人阶级
上海
直接目标
反帝反封建
社会革命
旧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
爱国
中国工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