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训练题
选择题
1.在中国长达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止于( )
A.1860年 B.1894年 C.1898年 D.1905年
2.科举制的废除是在( )
A.清朝末期 B.民国初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时期
3.如图是北京大学的校徽。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据右图可知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4.报刊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之一。下列报刊在近代中国出现最早存在时间最长的是( )
A.《新青年》 B.《时务报》 C.《每周评论》 D.《申报》
5.《申报》是我国近代最重要的中文报纸。以下内容不可能在1905年的《申报》上看到的是( )
A.科举制度废除 B.中国同盟会成立
C.商务印书馆创办 D.京张铁路设计成功
6.1898年,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一所新式学堂“广育人才,讲求实务”。这所新式学堂是( )
A.万木草堂 B.京师大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北洋西学堂
7.右面为“科举考生看榜图”。这样的场景最终消失于( )
A.隋朝
B.唐朝
C.清末
D.中华民国
8.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 )
A.《申报》 B.《中外纪闻》
C.《民报》 D.《新青年》
知识点二 文学艺术的成就
9.下列说法能体现文学巨匠鲁迅、美术大师徐悲鸿、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的作品的共同点的是 ( )
A.弘扬时代精神,批评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B.参加过新文化运动,其作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C.科举制废除后中华文化的复兴
D.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10.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11.文艺作品往往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体现了时代精神。下列作品中哪些是反映抗战精神的作品( )
①《愚公移山》
②《义勇军进行曲》
③《黄河大合唱》
④《狂人日记》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体现的共同时代主题是( )
A.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B.批判封建礼教 C.宣传抗日救亡 D.追求民主科学
13.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为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日士气,如果谱写一首歌曲,你认为以下最适合的歌词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C.若要盼得呦,红军来
D.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14.《部分抗战歌曲创作时间表》
创作时间 抗战歌曲代表
1931年-1935年 《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1937年 《松花江上》
1937年-1945年 《黄河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
据上表,这些抗战歌曲的创作旨在( )
A.宣扬民族英雄的事迹 B.激发民族抗战的意志
C.宣传中共的抗目方针 D.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
15.“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下列文艺作品中,体现了抗日救亡运动时期中国人民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精神的是( )
A.小说《狂人日记》 B.中国画《虾》 C.音乐《黄河大合唱》 D.京剧《定军山》
16、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1908年北京故事》,剧本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明显的历史错误有几处( )
①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 ②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 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 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 ⑤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
A.两处 B.三处
C.四处 D.五处
17.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一首歌曲振奋了民族精神,它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这首歌曲是( )
A.《大刀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
C.《游击队之歌》 D.《义勇军进行曲》
18.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下列文化名人与其作品的对应中,不正确的是( )
A.鲁迅--《狂人日记》 B.茅盾--《子夜》 C.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D.齐白石--《愚公移山》
19.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某地举行了“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比赛。比赛开始前同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该歌曲的词作者是( )
A.田汉 B.欧阳予倩 C.贺绿汀 D.齐白石
20.1905年5月,依然被称为“老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衫,开始了首届西式运动会。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 )
A.是中国近代首所新式学校
B.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
C.创办于科举制度废除之后
D.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学制
21.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鲁迅--《狂人日记》 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C.茅盾--《愚公移山》 D.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22.我国著名作家丁玲是湖南临灃人,她的代表作是( )
A.《青春之歌》 B.《边城》 C.《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D.《山乡巨变》
二、非选择题
2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文学巨匠鲁迅的代表作。
(2)列举中国近代两位著名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吋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前进!
——1935年《风云儿女》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歌词
材料二:和蒋先生(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口述历史》
材料三:在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力地遢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
——历史教材必修《政治文明历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作者是谁?《义勇军进行曲》发表后,为促成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抵抗日本侵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哪项主张?
(2)为了实现材料二蒋介石“安内”转向“攘外”,张学良等采取了什么行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结果如何?这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3)请列举材料三中的“两个战场”各发生的一次著名战役的名称。并从材料三中总结出保证抗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25、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为我们描绘出历史发展的轨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的价值观……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一些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同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身份”的界限也开始趋于模糊。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的过程,而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正是这一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
根据材料一,简要列举晚清社会生活习俗、思想观念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举例说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出版和教育领域出现哪些新鲜事物。它们对中国近代化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
1-5DABDC 6-10BCAAB 11-15ACDBC 16-20BDDAB 21-22CA
23、(1)《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2)①田汉:《义勇军进行曲》。
②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
③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举出两位即可)
24、(1)田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吋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正面战场:徐州会战、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敌后战场: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力遏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其它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
25、(1)现象: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商业的发展影响到商人的社会地位及社会交往;民主平等的观念引起社会习俗的变化。
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西方先进思想传入中国;中国近代社会的不断进步。
(2)新鲜事物:
新闻出版:《申报》、商务印书馆等。教育:科举制的废除、新式学堂的设立。
作用:近代传媒出版业利用舆论的力量传播新式思想,唤醒了民众,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适应和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废科举、设立新式学堂,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扩大了视野,改变了观念,适应和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