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基础过关训练2.3《峨日朵雪峰之侧》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基础过关训练2.3《峨日朵雪峰之侧》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6 18:4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过关训练4 *峨日朵雪峰之侧
[基础演练]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跃入(yuè) 闷葫芦(mèn) 各奔东西(bēn)
B.棕色(cōng) 黑魆魆(xū) 喁喁私语(yú)
C.渗出(shèn) 随大溜(liù) 诘屈聱牙(jí)
D.揳入(xiē) 挠痒痒(láo) 抛头露面(l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铆钉 诀然 别出心裁 浮想联翩
B.石砾 安详 歪门邪道 不加思索
C.嚣鸣 锈蚀 萍水相逢 唇枪舌剑
D.罅隙 快慰 祸起萧墙 鞭辟入理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诗人首先创造的是一组由诗人的命运自传和心灵经历开始,而逐渐推向整个西部时空,显现高原精神生命的长诗(或组诗)。
B.昌耀的诗总有一股旁人难以企及的壮硕的艺术精神,似乎不屑于浅斟低唱的一己情愫,而是要将土地的全部丰富性展示出来。
C.美感的流动性,更多的是作用于诗人和读者内心,而与表现对象自身的运动关系并不是很大。
D.人生是追求伟大好,还是追求平凡好?是逃离苦难好,还是拥抱苦难好?人们常常对此争论不休。
4.下列是关于诗歌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而“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如唐朝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于是,“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
C.《红烛》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
[能力提升]
一、课内细读
阅读《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完成5~6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非常凝练,“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
B.仿佛是一切艰辛的一种报偿,“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那太阳彷徨许久,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诗人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精练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显示了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力。
C.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读者的心理上引发一种紧张。
D.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诗句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日落和滑坡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6.赏析“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答: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7~8题。
城 市
昌 耀
颤动的城市。/颤动着的/是它同时闪亮的百万张向阳的玻璃窗叶。/是它同时熄灭的百万张背阴的玻璃窗叶。/从群楼巍耸的街谷,/依次地叠印出了/黎明与黄昏的颤动。/就这么颤动。/而且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
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
未曾有过教堂十字架或喇嘛寺金顶的新的城市,/不知道什么叫精神的创伤。/不知道什么叫旧的烙印。/不知道什么叫复活。/新的城市是昂奋的。/昂奋中,它的被机械摩擦得呻唤的体积在颤动。/它的云层和电磁波在颤动。/它的日渐扩大的垃圾停放场在颤动。/——从未有过这许多令人发愁的排泄物了。/但是,新的文明和新的财富在颤动。/就这么颤动。/颤动着的还有回转的木马。/——在圆形广场,/在广场的同一个平面二度空间,/儿童的回转木马/与正午的车流以同一的转速在颤动。/就这么颤动。/牧羊人的角笛愈来愈远去了。/而新的城市站在值得骄傲的纬度/用钢筋和混凝土确定自己的位置。/每晚,它的风暴般颤动在空际的光之丛林/是抒情的,/比羊角号更动人,更热烈,/也更有永久的魅力!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用比喻和夸张手法,表现了城市是勤劳的人们的伟大创造。
B.诗人写“牧羊人的角笛”表现城市远离了自然。
C.“钢筋和混凝土”的用意是突出城市的现代化特征。
D.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中国的改革开放,讴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的伟大创造。
8.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答:                                    
                                    
三、语言表达与运用
[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    )。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 ① ,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雪衣藻 ② ,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
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 ③ ,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
B.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
C.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D.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1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答:                                    
                                    
基础过关训练4
1.解析:A项,各奔bèn东西;B项,棕zōng色;D项,挠náo痒痒。
答案:C
2.解析:A项,决然;B项,不假思索;D项,鞭辟入里。
答案:C
3.解析:B项,成分残缺,在“似乎”前加“他”。
答案:B
4.解析:“‘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常用来比喻离恨或连绵不断的愁绪。
答案:A
5.解析:“强烈的视觉效果”应为“强烈的视听合一效果”。
答案:C
6.答案:“小心地探出前额”的举动说明海拔之高。“薄壁那边”上演的是雪峰日落的一幕,“彷徨”一词生动地概括出了夕阳欲落未落之貌。“决然”表现出西沉之势的不可违逆,冷热交接之时,迫近冰峰的红日显现出跃赴绝境的决然的姿态。诗人用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描绘出一幅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写那太阳彷徨久之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精练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意象的密度显示了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力。
7.解析:A项,“夸张”应该是“拟人”。
答案:A
8.答案:诗眼:颤动。原因: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颤动”着的城市,“颤动”着的玻璃窗叶,“颤动”着的黎明与黄昏,“颤动”着的云层和电磁波……诗人说“颤动”着的“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镶着玻璃幕墙的城市群楼),“颤动”着的不只是一种外在的景象,更是人心中的“欲念”。
9.解析:材料从南极雪变色现象说起,介绍了变色的原因,最后指出这种现象的警示意义。从括号前后内容来看,括号内的句子应为对前面雪变色现象的分析,并能引出雪衣藻这一后文叙述对象,A、B两项的叙述对象是“雪变色”,C、D两项的叙述对象是“雪衣藻”,因此排除C、D两项。再比较A、B两项,根据后文可知,“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的大量繁殖”,而不是“微型藻类”,由此确定答案为A。
答案:A
10.解析:①处,“ ① ,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与“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形成转折关系,从“一旦阳光足够温暖”反向推理可以得出此处答案“在寒冷的冬季”。②处,由“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可推知答案“生长期呈绿色”。③处是“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的结果,再联系后句“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以推出此处答案“加快融雪速度”。
答案:①在寒冷的冬季 ②生长期呈绿色 ③加快融雪速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