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露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忪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滴纯洁的甘露
很少有人注意我,我不抱怨 那------又有什么要紧 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会升华成一朵 美丽的洁白的云十三岁的际遇题解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作者简介 田晓菲
著名女作家,笔名宇文秋水,1971年生。13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89年毕业。1991年获得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 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田晓菲素有“才女”“神童”之称,五岁即会作诗。出版作品有《爱之歌》(诗集,1988),《生活的单行道》(散文集1993),《秋水堂论金瓶梅》(2003),《尘几录:陶潜与手抄本文化》(英文,2005)、《留白:写在秋水堂论金瓶梅之后》 等。
北京大学历史 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北大的传统精神。
勤奋、严谨、 求实、创新是北大的学风。 北大校园亭子校舍湖 光 塔 影初读课文:
(1)给粗体字注音
jū xì bèng qiónglóng?? diàn
白驹过隙 迸溅 穹隆?????沉淀
Zhòu yè? zǎn cháng yáng bìng
骤然?????????呜咽?? 积攒 徜 徉 摒弃
?xī ?xù?? xié qiáng?? ?tián???
犀利???????? 絮语??????撷取 樯橹?????安恬???
chóu chàng
惆 怅(2)解词
莫名 :无法用语言表达。
白驹过隙: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
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犀利:(武器、语言等)锋利,锐利。
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凝固而又沉重。???????????????????????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撷取:摘下,取下。???????????????????????????? 安恬:安详恬静。?恬:安静。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谈笑风生: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兴趣。再读课文
以空白行为提示,概括三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我进入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 想
第二部分:我在北大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仔细阅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一组反义词来表达已经在北大生活了两年的“我”对北大复杂的情感。
2.这一部分按什么顺序来写?从哪可以看出?
3.找出这四个阶段作者看到北大时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并用四个最能体现作者心路历程的词语概括
7岁 _____北大________________()
10岁 _____北大________________()
13岁 _____北大________________()
16岁 _____北大________________()
初识北大 惊奇喜悦感动 梦想
初经北大 固执的扭头 自信
进入北大 没想到这么快 际遇
感悟北大 不胜凉意,茫然若失 回顾第一部分:写“我”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7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 10岁: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 13岁:到北大读书。16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梦想自信际遇回顾 每一阶段的生活片断都紧紧扣住“我”与“北大”的“尘缘”,
引出对13岁际遇的叙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北大,两年里积
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就是为了引出
下文对13岁际遇的集中的叙写。 4.这一部分最后几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背诵
这部分虽然以叙述为主,但也可以看到作者的才情,请大家找出来进行背诵。当堂检测一、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
惆怅 安恬 撷取 摒弃 积攒 樯橹
二、解释下列词语
1、白驹过隙
2、茫然若失
3、津津有味
1、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几层。
2、 “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这一句话怎么理解呢?
3、作者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试把这些精彩的语句和语段找出来。 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的学习生活。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6-9):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影响。第二层(10-11):写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第三层(12):总结来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难以用“得
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
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怎么理解: “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
感到自豪”这句话?两句相辅相成。
上句是作者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
下句则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的业绩的雄心壮志。 参观北大图书馆时,这句誓言
“骤然显得苍白无力”,作者“心头涌
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没有自信,
觉得渺小 两年学习后,作者变得“沉静、
愉悦、安详”,并在第三部分中重
提誓言。自信北大为她
“展示了一
个动人的
新世界”;
因浸透了
汗水、泪
水与欢笑
而格外充
实。个人誓言“苍白无力”,心中感到“近乎绝望”
开始“进行探寻”,逐渐变得“沉静、愉悦、安详”
“真理之光”
为学生打开
神奇之窗,
展示新世界
四个“开
始”,三个
“渴望”
“专注而入迷”
“高声争论”“绅士风度”
“谈笑风生”“敏感”“纯洁”
“犀利”“机智”
“生机勃勃”“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严谨治学”“诚恳做人”“一条生命饱
满的河流……
向那充满希
望的未来流淌。”
“因浸透了
汗水、泪
水与欢笑
而格外充
实”
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作者说“我是不系之舟”,这个“不系之舟”在文章里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抒发了依恋北大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
因为北大不仅仅是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
一部分的“我”。不系之舟,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
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十三岁的际遇”使作者有缘“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她始终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向往着大海的波涛,寻求新的开拓和发展。与入学初“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誓言相呼应。
4.思考并回答课后题二。
“风景”: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这里比喻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河”比喻北大前进的轨迹。
“船客”比喻学生
“舵手”和“船工”比喻杰出的导师和广大的教师
“不系之舟”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彼岸的精神。
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换,北大这块知识的园地里始终有对知识不懈的追求,渴望到达理想彼岸的学子和帮助学子实现理想的辛勤工作的老师。
联想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 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