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了解《世说新语》。
2.感受古代少年的智慧和品质。
3.初步养成文言文的学习习惯。
4.初步建立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意识。
《世说新语》二则
咏
雪
我国第一部志人笔记小说,专门记载汉末至晋宋间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趣事。它按类别将1130则魏晋逸闻分属于“政事”、“任诞”、“雅量”、“容止”等三十六门之下,记述了魏晋名士的“非常之言”、“非常之行”和“非常之道”,尽情演绎了令人艳羡的“魏晋风度”。
鲁迅曾经称赞此书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并称其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古代名人“八卦集”
《世说新语》
王平子年十四五,见王夷甫妻郭氏贪欲,令婢路上儋粪①。平子谏之,并言不可。郭大怒,谓平子曰: “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②。”急捉衣裾,将与杖③。平子饶力,争得脱,逾窗而走④。
【注释】①王平子:王澄,字平子,是王夷甫的弟弟。儋:同“担”,肩挑。②夫人:指婆婆。小郎:称丈夫的弟弟为小郎,即小叔子。新妇:妇女的自称。③裾(jū):衣服的大襟,也指衣服的前后部分。④饶力:多力。
【译文】王平子十四五岁时,看见王夷甫的妻子郭氏很贪心,竟叫婢女到路上捡粪。平子劝阻她,并且说明这样不行。郭氏大怒,对平子说:“以前婆婆临终的时候,把你托付给我,并没有把我托付给你。”说完就一把抓住平子的衣服,要拿棍子打他。平子力气大,挣扎开,才得以脱身,跳窗而逃了。
才
《世说新语》中直接以“才”字来品评人物的有85则之多,说明了魏晋士人非常重才、爱才。
才:
1、治才:政治才能
2、文才:文学才能
3、辩才:辩论才能
4、艺才:艺术才能
任务一、读准句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我的发现:
一、句间断句:
(1)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如:曰、云、言、道等表示说话的词。
(2)人名出现的地方可考虑断句。人名经常出现在句首,引领后面的人事活动。
(3)根据动词断句。动词在句中充当谓语,有时组成动宾短语。
(4)根据判断词或判断句来断句。如:即、乃、也、则等。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1)利用句子成分断句。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中心词和修饰语之间。
二、句中停顿: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我的发现:
(2)完整的词义,不能分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读准句读
俄而
儿女
欣然
未若
拟
因
任务二 读通词句
不久,一会儿
古今异义词
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子女。
高兴的样子
相比
不如
趁、乘
我的发现:
1.掌握积累:
通假用法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常用字词
2.常用方法:
利用注释
联系语境
今为古用
借助工具
任务二 读通词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 )讲论文义( )。俄而( )雪骤( ),公欣( )然( )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 )可拟( )。”兄女曰:“未若( )柳絮因( )风起。”公大笑乐。即( )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章的义理
不久,一会儿
急
喜悦
…的样子
像什么
大体
相比
不如,不及
趁、乘
就是
《咏雪》
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召集在一起,跟他们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兴致勃勃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地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白雪纷纷何所似?
任务三 读懂文意
1.体会“比喻”
结合语境体会两个比喻各自的妙处。
撒盐空中差可拟。
文中的“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只见雪粒片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谢朗“撒盐空中差可拟”句对寒雪的描摹,可无疑把握了一特殊雪相,准确而真实。“撒盐空中”——盐的颜色白如雪,雪急坠的下落之态都跟雪接近。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有意识地忽略了雪的真实状态,作了更多美的艺术升华, 运用想象这一虚构手段, 以柳絮喻雪,既写出雪花空灵飘逸的唯美形态,又让人好似感觉到了春天的温暖, 进而让人一时间忘却了寒气逼人的冬日之苦,同时也拉近了柳絮与内心情感之间的距离。
咏絮之才
比喻·比较
“盐”:寻常的意象——形似,
“柳絮”:灵动、富有生命力的美的意象——神似。
谢太傅之所以“大笑”,是因为当时的情景委实有趣。
1.谢朗第一个回答“差可拟”,出言谨慎,可见他表达周密,语气得体,小小年纪便有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
2.没想到妹妹才气逼人,毫不客气,言语间并不顾及兄长的情面,她完全可以说成“恰似柳絮因风起”,可她偏偏要说“未若”,顺带评判一下兄长,单纯直率,一派天真。此时,谢安瞥一眼谢朗隐现的窘迫之态,再看看侄女一副“裙钗不让须眉”的神气劲,忍俊不禁,不由得哈哈大笑。
2.探究“公笑”
结合情境探究“公大笑”的原因。
“大笑”之余,又“乐”在何处呢
看小儿“斗嘴”,斗的是一份才情、一种智慧,小辈伶牙俐齿,聪颖机敏,实乃长辈一大快事,此一乐也;想到谢氏家族,孺子可教,一个比一个聪敏,谢家后继有人,此二乐也;大家庭温馨美好,其乐融融,长辈言传身教,教育得法,效果显著,颇为自得,此三乐也。
3.探究“公乐”
结合情境探究“公乐”的内涵。
4.探究作者态度
联系文尾补叙,探究作者对两个比喻的态度。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文末的补叙介绍了谢道韫的身份,正是作者本人对谢道韫才情的肯定,可见作者更加推崇谢道韫的比喻。
为什么谢太傅这样重视家庭教养呢?
了解魏晋风度
魏晋南北朝:乱世时代
东汉末年,兵祸连连,天灾异象频传,民不聊生。随后三国鼎立,尔后西晋统一天下,并出现短暂的盛世。
可是八王之乱爆发后,外族乘机起兵,造成割据混战,晋室南移,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北方直到北魏统一中国,实行均田制,把人民安置在荒废的土地上,才初步恢复了生产。
南方朝代不断更迭,从东晋建国,共经历东晋、宋、齐、梁、陈五朝,偏安江东,但税捐与徭役繁杂,人民仍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是一个社会动荡,生命权益毫无保障的乱世。
魏晋南北朝的政局动荡不安,对传统的官学教育产生极大的冲击,士族基于危机意识,无不戮力于家庭教育上,传授子弟立身处世的智慧,以避免灾祸。
缺乏完备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便成为儿童与少年社会化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场所,并寻求安身立命的法则。
因此,在《世说新语》中,长辈时常利用谈论义理的机会,让子侄晚辈等聆听参与,并适度引导正确观念和鼓励发表意见。
魏晋风度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要辨析两个比喻的高下,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审美取向。魏晋时代讲究名士风度,这就要求注意举止、姿势的旷达、潇洒,强调七情六欲都不能在神情态度上流露出来。不管内心活动如何,要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这才不失名士风流。
【甲】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海上游玩】。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一齐惊恐失色】,便唱【:通“倡”,提议】使还。太傅神情方【正在,正】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因为】公貌闲意说【通"悦",愉快】,犹【仍然】去【前进】不止。既【一会儿】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慢慢】云:"如此【如果像这样】,将无归!"众人即【立即】承响【响应】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新语·雅量》
【乙】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完毕】,默然无言,徐【慢慢地】向局【下棋】。客问淮上利害【情况】,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神色、举动】,不异【没有两样】于常。
——《世说新语·雅量》
补充:公元383 年,前秦王苻【fú】坚大发兵分道南侵,企图灭晋,军队屯驻淮水、淝水间。当时晋朝以谢安录尚书事,征讨大部督,谢安派他弟弟谢石、侄子谢玄率军在淝水坚拒苻坚军,苻坚大败,这就是淝水之战。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使晋室得以存续。
谢太傅很有雅量【宽宏的气量】。【甲】文,我们可以看出他面对风浪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乙】文,他得知晚辈大胜的消息,依然从容淡定。他既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风度,也有举重若轻的的名士风采。
《咏雪》中谢安的形象是一个儒雅、慈爱、关注晚辈教育的长者。 甲、乙两文中的谢安面临风暴仍神情自若,得知晚辈大胜的消息仍从容淡定。他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之风以及举重若轻的名士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