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同步测控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例题与讲解:第三单元 第五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同步测控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例题与讲解:第三单元 第五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10-24 21:31:31

文档简介

第1节 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海尔蒙特的实验
柳苗2.3 kg→76.8 kg
干土90 kg→89.943 kg
海尔蒙特认为:柳树苗生长所需的物质,并不是由土壤直接转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
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具有局限性,没有考虑阳光、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实验条件
实验处理
结果
密闭
的玻
璃罩
一只小鼠+燃烧的蜡烛
小鼠死亡,蜡烛熄灭
一盆植物+燃烧的蜡烛
植物活着,蜡烛继续燃烧
一盆植物+一只小鼠
二者都正常生活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会污染空气,使小鼠窒息而死;绿色植物能够净化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3)英格豪斯的实验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实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他发现光照下的植物能释放某种气体,日落后完全停止,这说明光的重要性。后来,科学家证实这种气体是氧气。
1782年,瑞士牧师瑟讷比埃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的同时,还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4)萨克斯的实验
1864年,萨克斯采用碘蒸气熏蒸检测淀粉的方法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绿色叶片消耗营养碘蒸气处理―→呈深蓝色
对照:绿色叶片消耗营养碘蒸气处理―→无颜色变化
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动物的保护色(2) 而树蛙则随着它所栖息的不同树种而具有不同的体色。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和白熊,毛是纯白色的,与冰天雪地的环境色彩协调一致,这有利于它们捕猎动物。【例1】 请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
①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②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了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③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证明了水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 ④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明了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③②④①    D.③①②④
解析:
A
×
海尔蒙特的实验发生在17世纪上半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发生在1771年,英格豪斯的实验发生在1779年,萨克斯的实验发生在1864年。所以,先后顺序是③②④①
B
×
C

D
×
答案:C
2.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1)暗处理
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2~3 d,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2)对照实验
选择1~2片生长健壮的叶片,用不透光纸从上、下两面遮盖住叶片的一部分,移到光下,使部分叶片见光,部分叶片遮光,形成对照实验。
(3)脱色
脱色是使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摘取一片部分遮光的叶片,除去不透光纸,放在装有酒精的小烧杯里,把小烧杯放进盛有水的大烧杯中,用酒精灯隔水加热,使叶片内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为黄白色。
(4)滴加碘液
将叶片取出清水漂洗后,放到培养皿内,向叶片上滴加碘液。片刻后,再用清水洗去碘液,发现叶片遮光部分没有颜色变化,仍然是黄白色,未遮光部分变蓝。
(5)结论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辨误区 叶绿素的特性 叶绿素不溶于水,可溶于酒精。而酒精易燃,应隔水加热,防止发生危险。
【例2】 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中,将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 d的目的是(  )
A.消耗掉叶片内原有的淀粉 B.停止光合作用
C.使淀粉运到叶肉细胞中 D.储备养料
解析:
A

为了让天竺葵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转运和消耗,应把实验用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 d。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B
×
C
×
D
×
答案:A
3.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1)观察金鱼藻在光下的实验,可以看到:金鱼藻在阳光下会冒出气泡。收集产生的气体,将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进试管内,木条迅速燃烧起来。
(2)氧气能够助燃。上述实验现象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例3】 如图所示的两个金鱼缸中,一缸放的是真水草,另一缸放的是塑料制作的仿真水草,请你观察辨认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
A.甲缸是真水草,乙缸是假水草 B.甲缸是假水草,乙缸是真水草
C.甲、乙缸都是假水草 D.甲、乙缸都是真水草
解析:
A
×
甲缸里是假水草,因为在阳光下,缸中没有出现气泡,证明水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乙缸里是真水草,因为在阳光下缸中出现了气泡,证明水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B

C
×
D
×
答案:B
4.叶绿素与光合作用
(1)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利用银边天竺葵或彩叶草作实验材料。因为它们的叶片中有一部分不含叶绿素(银边天竺葵的边缘,彩叶草叶片中央及靠近叶柄的部分都不含叶绿体)。按照“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加碘液后,遮光的部分和不含叶绿素的部分都不变蓝。这样,一次就证明了光合作用既需要光又需要叶绿素。
(2)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
选取两个同样的花盆,在每个花盆里种下相同数目的小麦,一盆放在黑暗处,一盆放在光下,其他培养条件都相同。过段时间,看看长出的叶子是什么颜色的。
结果发现在暗处的小麦苗是黄色的,而在阳光下的小麦苗是绿色的。这说明,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例4】 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应选用(  )
A.全绿色的叶片 B.有白斑或白条纹的叶片
C.不含叶绿体的叶片 D.用酒精除去叶绿素后的叶片
解析:
A
×
全绿色的叶片中都含有叶绿体,不能形成对照实验
B

有白斑或白条纹的叶片能形成有无叶绿体的对照实验,可以验证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C
×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所以不含叶绿体(叶绿素)的叶片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
×
答案:B
5.叶片的结构
(1)叶片的结构
一片完整的叶是由叶柄和叶片组成的。叶柄的作用是把叶连接在茎上。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
(2)保卫细胞
表皮上半月形的、成对存在的细胞就是保卫细胞。一对保卫细胞之间的孔隙就是气孔。
气孔是植物水分散失和气体交换的门户。
【例5】 关于叶片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叶片由表皮、叶脉、气孔组成 B.叶片由叶柄、叶脉组成
C.叶片的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 D.叶片的细胞排列都很整齐
解析:
A
×
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气孔位于表皮上
B
×
C

叶片的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
D
×
叶片叶肉的海绵组织中细胞排列不规则
答案:C
6.光合作用
(1)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就叫做光合作用。
(2)表达式
(3)光合作用的实质
光合作用的物质转变是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能量转化是把光能转化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其实质是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例6】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特点的是(  )
A.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 B.利用光提供的能量
C.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D.合成淀粉等有机物
解析:
A

绿色植物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是由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的,不是光合作用
B
×
光合作用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C
×
D
×
答案:A
7.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增加单位面积土地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如果种得太稀,会浪费土地资源,同时光能也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而如果种得太密,由于植株枝叶相互遮挡,植物下部的叶片得不到充足的阳光,光合作用较弱,植物也不能正常地生长。
(2)温室和大棚中增加产量的方法
在温室和大棚内种植蔬菜和瓜果等植物时,可以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提高温度,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加产量。
【例7】 温室栽培农作物时,有经验的人们通过改变一些环境条件来提高农作物产量。下列适合温室改变的条件是(  )
①光照强度 ②温度 ③二氧化碳含量 ④氮气含量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A
×
增加光照强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增加后也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适当提高温度,也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
B
×
C
×
D

答案:D
8.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1)实验原理
利用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的特点,形成有无二氧化碳的对照实验。
(2)方法步骤
①将带叶枝条插入盛有清水的小烧杯中,放在暗处2~3 d,然后将小烧杯放入盛有清水或25%氢氧化钠溶液培养皿中,再用玻璃罩罩住。瓶口涂抹凡士林,防止气体出入。
②将两个装置同时移到光下照射2 h。然后,揭开玻璃罩,从两个枝条上各摘取一片叶,分别用碘液检验甲、乙装置里的叶片是不是都有淀粉产生。
(3)实验结果
甲装置中的叶片不变蓝,乙装置中的叶片变蓝。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例8】 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光合作用需要某种原料的实验装置和方法。请你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 d,按图示装置安装好后,光照2~3 h。取下叶片A和B,去掉叶片中的叶绿素,然后用碘液分别检验。
(1)该实验设计探究的问题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________作原料。
(2)实验中,A组对B组起________作用。
(3)25%的氢氧化钠溶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4)用碘液分别检验后,不能变蓝的叶片是
________,说明它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从而使一组有二氧化碳,另一组则没有二氧化碳,变量为是否具有二氧化碳。
答案:(1)二氧化碳 (2)对照 (3)吸收二氧化碳 (4)A
9.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
(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装片
①把新鲜的叶片(如菠菜、青菜、槐或大叶黄杨)平放在小木板上。
②用手捏紧并排的两片刀片,迅速切割叶片。
③刀片的夹缝中存有切下的薄片。要多切几次,把切下的薄片放入盛有水的培养皿里。
④用毛笔蘸出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
(2)观察叶片的结构
①用显微镜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②在显微镜下分清叶的表皮、叶肉和叶脉。
(3)观察叶片的下表皮
①用镊子撕下一小块叶片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
②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表皮细胞与气孔模式图
【例9】 根据“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时,用刀片切下的叶的薄片要放入______中,然后,用______选取其中______(填“最厚”或“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
(2)如上图所示,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种植物叶片的结构。图中属于保护组织的结构有[ ]______和[ ]______;其中靠近______表皮细胞的颜色较深。
(3)要观察叶片上的气孔,一般应用______撕下一小块叶片的______表皮,制成临时装片。
解析:将两个刀片放在一起,能把叶片切得更薄,有利于观察;一般情况下,叶片下表皮的气孔比叶片上表皮的气孔多,所以观察气孔时,要选取叶片的下表皮。叶片结构中的表皮具有保护作用,靠近上表皮部分叶片颜色较深,含叶绿体较多。
答案:(1)清水 毛笔 最薄 (2)① 上表皮 ⑤ 下表皮 叶肉 上 (3)镊子 下
10.研究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生活的影响
(1)实验目的
植物在哪种颜色的光照射下光合作用效率最高?
(2)实验步骤
①取植株上长有2~3片叶片的豌豆幼苗16盆,尽量保证每盆叶片数目一致,植株长势和高度基本相同。
②每两盆罩上一种颜色的玻璃纸,共红、橙、黄、绿、蓝、紫6种颜色;取两盆放在自然光下;取两盆用不透光的纸盒罩住。(注意:罩子的范围足够植株生长)
③16个花盆全部放在向阳的地方,每天浇水。
④一个月后,去掉罩子,仔细观察,比较九种光照条件下幼苗的生长情况。
(3)实验结果
在自然光中的幼苗,生长得最好;其次是蓝色、红色罩下的幼苗;绿色罩下的幼苗生长得最差,几乎和纸盒罩下的幼苗一样,又黄又弱。
(4)实验结论
红光和蓝光是植物最需要的光,它们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最有利。
【例10】 一位科学家把一棵绿色植物放在不同颜色的光下照射,然后他再测量该植物对每种光的吸收值。
光色
红光
橙光
黄光
绿光
蓝光
紫光
吸收相对值
55
10
2
1
85
40
表中列出的光对这棵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说,最重要的3种光是(  )
A.黄光、红光、蓝光 B.橙光、红光、蓝光
C.红光、蓝光、紫光   D.橙光、黄光、绿光
解析:
A
×
植物对光的吸收值越大,说明植物利用这种光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越高。从表中可以看出,植物吸收值最大的三种光是蓝光、红光和紫光。因此,表中列出的光对这棵植物来说,最重要的3种光是红光、蓝光和紫光
B
×
C

D
×
答案:C
11.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
(1)光照强度
夜晚将放置金鱼藻的试管,分别放置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可以看到,植物离光源越近,产生的气泡数越多。
因为气泡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形成的,气泡越多,说明植物光合作用越强。即: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光合作用也就越强。但光照增强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不再增强。
(2)二氧化碳的浓度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其浓度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大而加快,但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再增加其浓度,光合作用速率也不再增加,甚至减弱。
(3)温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但达到最适温度后,再升高温度,光合作用速率反而下降。因为环境温度过高,会使植物体内的水分供应不足,大量气孔关闭,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农业生产上(如大棚蔬菜种植)通常通过增加昼夜温差,即白天适当增加温度,以增强光合作用强度,晚上适当降低温度,以降低呼吸消耗,增加有机物的积累量。
【例11-1】 对温室大棚里的农作物,采取适当措施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产量,以下措施不能起到这种作用的是(  )
A.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 B.降低光照强度 C.合理密植 D.延长光照时间
解析:
A
×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A项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B

降低光照强度,不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C
×
合理密植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增加产量
D
×
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延长光照时间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答案:B
【例11-2】 在黑暗环境中,将金鱼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将试管先后放在离白炽灯如下距离处,在相同时间内试管内产生气泡数量最多的是(  )
A.10 cm    B.20 cm C.30 cm D.40 cm
解析:
A

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植物光合作用越强,产生的氧气越多
B
×
C
×
D
×
答案:A
第2节 呼吸作用
1.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和概念
(1)原料
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有机物和氧。
(2)产物
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3)场所及条件
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在所有的活细胞中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无论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4)概念
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5)表达式
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例1】 下列有关植物呼吸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所有活的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B.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C.呼吸作用只在暗处(无光状态)进行 D.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解析:
A
×
植物呼吸作用利用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可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呼吸作用发生在所有活细胞中,有光无光均可进行
B
×
C

D
×
答案:C
2.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1)呼吸作用的实质
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将有机物分解,把有机物中贮存的能量释放出来。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生活所需的能量。
(2)呼吸作用的意义
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转化为热量散失,一部分能量供植物体生命活动需要。植物体对无机盐的吸收、细胞的分裂、植物体的生长发育等都需要能量。任何时候植物细胞都在不停地呼吸,呼吸一旦停止就意味着死亡。
【例2】 呼吸作用的实质是(  )
A.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B.分解有机物,贮存能量
C.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D.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解析:
A
×
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用于植物体的生命活动,因此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B
×
C
×
D

答案:D
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为自己所用之外,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这些生物体内,有机物分解也是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也就是说,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例3】 动物和植物在下列生理活动方面相似的是(  )
A.都能在制造有机物时释放出氧气 B.都能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
C.都能通过光合作用促进水的吸收 D.都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解析:
A
×
动物体内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
B
×
C
×
光合作用和水的吸收没有直接关系
D

动物和植物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D
4.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1)松土和排涝
板结的土壤,空气不流通,会妨碍根的呼吸,所以要及时松土。农田被水淹以后,必须及时排涝,也是为了不影响植物根的呼吸作用。
(2)粮食、水果、蔬菜的贮存
粮食晒干贮存,水果、蔬菜的贮存用保鲜膜或贮存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都是为了抑制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例4】 农田淹水以后必须及时排涝,是为了让植物的根得到足够的(  )
A.能量   B.氧气 C.二氧化碳 D.阳光
解析:
A
×
植物的根在土壤中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农田被水淹后,土壤中缺少氧气会影响根的正常呼吸,必须及时排涝,增加土壤中的氧气,使根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B

C
×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
D
×
阳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
答案:B
5.利用萌发的种子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
(1)植物呼吸消耗氧
实验过程:甲瓶装萌发的种子,乙瓶装煮熟的种子,放在温暖的地方,12 h后将燃烧的蜡烛分别放入甲、乙瓶内。
实验现象及结论:蜡烛在甲瓶内熄灭,在乙瓶内继续燃烧。说明甲瓶内缺少氧气,可见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2)植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
种子萌发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3)植物呼吸时产生了热量
实验过程:用两个暖水瓶装种子,甲瓶中装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煮熟的种子。各插一支温度计,观察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甲瓶内的温度高于乙瓶。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分解有机物产生了热量。
【例5】 下图为验证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示意图:甲、乙两个玻璃瓶中分别装有等量的萌发种子和煮熟后冷却至室温的种子,加盖并在温暖的地方放置一夜后,将燃烧的蜡烛放入甲、乙两瓶中,观察燃烧情况。分析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甲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吸收氧气
B.两个瓶中的蜡烛都不熄灭
C.乙瓶蜡烛立即熄灭
D.两个瓶中的蜡烛都熄灭
解析:
A

种子萌发过程中要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种子萌发所需。乙瓶内的种子煮熟后,不能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乙瓶内的氧气不会减少,而甲瓶内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因此,蜡烛放入甲瓶会立即熄灭
B
×
C
×
D
×
答案:A
6.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甲、乙两地出产同一种甜瓜,甲地的甜瓜比乙地的含糖量高。经调查,在甜瓜生长季节,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而温度条件差别较大,详见下表:
平均温度/℃
甲地
乙地
白天
33
33
夜晚
12
22
同种甜瓜,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相同,所以,两地甜瓜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甲地的甜瓜含糖量比乙地的高,说明甲地的甜瓜消耗有机物的量比乙地的少。因为在生物体内只有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所以甲地甜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因为甲地的夜间温度比乙地的低,说明环境温度对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
【例6】 在白天光照充足、温度较高,而夜晚温度较低的地区,水、肥充足的情况下,粮食作物粒粒饱满,果树和瓜类果实较甜的原因是(  )
A.白天光合作用旺盛,晚上呼吸作用强烈 B.白天光合作用旺盛,晚上呼吸作用微弱
C.白天光合作用较弱,晚上呼吸作用强烈 D.白天光合作用较弱,晚上呼吸作用微弱
解析:
A
×
白天光照充足,温度较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旺盛,制造的有机物多。而该地区夜间温度较低,呼吸作用较弱,消耗的有机物少。这样,大量的有机物就贮存在植物体内,因此粮食产量高,瓜果甜
B

C
×
D
×
该地区光照充足,温度较高,光合作用较强。因此,C、D选项都不合题意
答案:B
第3节 吸收作用
1.水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1)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水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植物细胞内含有大量的水分,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膨胀状态,使植物体硬挺、舒展,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
(3)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和运输。
(4)水分参与植物体内的代谢活动。植物体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保证了植物体内新陈代谢能够正常进行。
【例1】 菜农卖菜时,会不时地往青菜上洒水,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
A.可增加青菜的重量  B.使青菜干净、新鲜
C.有利于青菜的贮存 D.防止青菜萎蔫
解析:
A
×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所以菜农卖菜时,往青菜上洒水,主要是为了防止青菜萎蔫
B
×
C
×
D

答案:D
2.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1)根吸水的主要部位
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面积,提高了根吸水的效率,增加了单位时间的吸水量。
(2)根毛细胞的特点
根毛细胞细胞壁极薄,细胞质少,液泡大,这样的特点有利于根毛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谈重点 移栽植物时的注意事项 成熟区的根毛是根吸水的主要结构,因此在移栽植物时,应尽量减少对幼根和根毛的损伤,防止因根吸水能力减弱,导致植物体内水分不足出现萎蔫。
【例2】 准备移栽的辣椒秧,根部总是带一个土坨,目的是(  )
A.保护根毛    B.支持幼嫩的茎 C.防止水分蒸发  D.防止萎蔫
解析:
A

因为植物主要是通过根部的根毛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如果根毛受损,植物就会因缺水造成萎蔫进而导致死亡,所以移栽植物时总带着土坨,以免损伤根毛,保证移栽后植物仍能正常生长
B
×
C
×
D
×
答案:A
3.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1)土壤溶液
土壤颗粒之间有土壤溶液,土壤溶液是含有各种可溶性物质的水溶液。
(2)根毛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总是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于是,土壤溶液里的水分就通过根毛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渗入到液泡里。
辨误区 根毛细胞也能失水 若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时,根毛细胞就会失水。一次施肥过多,容易造成“烧苗”,就是这个道理。
【例3】 根毛细胞能够吸水的根本原因是(  )
A.根毛细胞数量多,吸收面积大 B.根毛细胞与土壤溶液相接触
C.根毛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 D.根毛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
解析:
A
×
根毛数目多,吸收面积大是根毛细胞适于吸收水的特点
B
×
C

根毛细胞细胞壁极薄,细胞质少,液泡大,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是根毛细胞能吸收水分的根本原因
D
×
答案:C
4.植物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
(1)观察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
用甲、乙两个试管(甲管盛有肥沃的土壤浸出液,乙管盛有蒸馏水),各培养一棵大小相同的健壮幼苗。两周后,观察到用肥沃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生长健壮,颜色鲜绿;用蒸馏水培养的幼苗,生长瘦弱,颜色发黄。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2)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各种无机盐能维持植物正常的生理活动,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氮、磷、钾三种无机盐。如果缺少某种无机盐,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还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无机盐种类
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缺乏时的表现
含氮无机盐
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严重时叶脉呈淡棕色
含磷无机盐
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的成熟提早
植株特别矮小,叶片呈暗绿色,并出现紫色
含钾无机盐
使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和运输
茎秆软弱,容易倒伏,叶片边缘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渐焦枯
【例4】 将大小相同的油菜分别栽到A、B、C、D四个盆中,其他条件都相同,适量地施哪种肥料油菜长得最茂盛?(  )
A.磷肥   B.氮肥 C.钾肥   D.以上三种都可以
解析:
A
×
各种无机盐对植物体的作用不同,所以施用不同的无机盐植物的生长状况不同。氮肥能促进枝叶茂盛,磷肥能促进花和果实提早成熟,钾肥能促进淀粉的形成,使植物茎秆健壮。所以要使油菜长得茂盛应施氮肥
B

C
×
D
×
答案:B
5.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
根据植物生活需要的无机盐种类、数量和比例配制营养液,用营养液来栽培植物,这就是无土栽培。
无土栽培可以更合理地满足不同植物以及同一种植物不同生长期对各种无机盐的需要,从而使植物长得更好。
无土栽培中营养液成分易于控制。而且可以随时调节,在光照、温度适宜而没有土壤的地方,如沙漠、海滩、荒岛,只要有一定量的淡水供应,便可进行。大都市的近郊和家庭也可用无土栽培法种植蔬菜、花卉。
【例5】 下列关于无土栽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把植物直接栽培在人、畜的粪尿中
B.直接将植物栽培在水中的栽培方式
C.不需要给植物施无机盐的栽培模式
D.把植物栽培在按植物需要无机盐的种类、数量和比例配制的营养液中
解析:
A
×
无土栽培是根据植物生活需要的无机盐种类、数量和比例配制营养液,用营养液来栽培植物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把植物栽培在水中或其他环境中
B
×
C
×
D

答案:D
6.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实验原理
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2)材料用具
新鲜的马铃薯条、清水、20%食盐水、小菜板和菜刀、天平、500 mL量筒、3个烧杯。
(3)方法步骤
①将马铃薯条切成大小相等、重量相同的3条,分别放入3个编号为A、B、C烧杯中。
②量取等量的食盐水和清水(溶液量没及薯条)分别倒入A、B两个烧杯中,C烧杯不作处理。
③约20分钟后,观察实验材料的变化,并填写下列表格:
【例6】 某同学在探究“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时做了以下实验,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根据下图的办法,取2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相同的洞,在A萝卜洞内装上浓盐水,在B萝卜洞内装上清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萝卜洞内水位的变化并注意用手摸萝卜的感觉。
(1)A萝卜洞内的水变______(填“多”或“少”),B萝卜变________(填“软”或“硬”)。
编号
重量
硬度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A
B
C
(4)实验结论
不作处理的马铃薯条重量几乎不变;放到清水中的马铃薯条膨胀、硬度变大、重量增加,说明在清水中植物细胞吸水;放到浓盐水中的薯条皱缩、硬度变小、重量减轻,说明在浓盐水中植物细胞失水。因此,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取决于细胞液浓度与周围溶液浓度的大小。,  (2)这个实验说明细胞的吸水或失水主要取决于周围水溶液浓度和细胞液浓度的________,当周围水溶液浓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反之,细胞就吸水。
解析:(1)A萝卜洞内放的是盐水,盐水的浓度大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因此萝卜细胞失水,萝卜体内的水流到盐水里;B萝卜洞内放的是清水,清水的浓度小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萝卜细胞吸水,B萝卜变硬。(2)植物细胞吸水还是失水取决于细胞液浓度与周围环境溶液的浓度差。
答案:(1)多 硬
(2)浓度差 大于
7.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浇灌
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作物的长势、形态和颜色来决定是否需要灌水。
①当作物缺水时,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表现为生长缓慢;
②水分不足时,幼茎和叶易发生萎蔫;
③由于缺水时细胞生长缓慢,叶绿素含量相对增加,使叶色更绿。
【例7】 下列情况中不需要给植物浇水的是(  )
A.叶片呈现出浓绿色 B.玉米的叶卷而垂
C.棉花植株萎蔫 D.棉花的幼嫩茎叶呈现出鲜绿色
解析:
A
×
植物缺水时,叶片呈现浓绿色,植株萎蔫,植株生长缓慢。所以A、B和C三种情况都需要浇水
B
×
C
×
D

答案:D
第4节 蒸腾作用
1.蒸腾作用
(1)蒸腾作用的概念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2)蒸腾作用的部位
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进行,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进行一定的蒸腾作用。
【例1】 蒸腾作用发生的部位主要是(  )
A.根、茎、叶    B.叶 C.所有器官    D.花、果实、种子
解析:
A
×
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在植物的叶片进行,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少量进行蒸腾作用
B

C
×
D
×
答案:B
2.蒸腾作用对于植物自身的重要意义
(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水分散失过程中,可带走一些热量,降低植物体的温度。因此即使在炎热的夏天,植物体也不会因为气温太高而受到灼伤。
(2)促进对水的吸收和运输
叶片细胞散失水分后,就要从植物体其他部位吸收水分。这样,就促使根从土壤里不断地吸收水分,并将水分从根运输到叶里。
(3)促进无机盐的运输
无机盐是溶解在水中的,在水分运输的同时,也将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而促进了无机盐的运输。
【例2】 下列有关植物体蒸腾作用意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促进无机盐的吸收  B.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C.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D.促进水分的吸收
解析:
A

蒸腾作用能够带动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和向上运输及对无机盐的运输,还能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被强烈的阳光灼伤。无机盐的吸收需要消耗能量,和蒸腾作用无关,蒸腾作用只能促进无机盐的运输
B
×
C
×
D
×
答案:A
3.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
(1)实验过程
从一株阔叶植物上,剪下大体相同的两个枝条。把其中一枝上的叶片全部剪掉,另一枝剪除下部的叶片。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加入等量清水,将两枝条分别插入两个试管中,管内水面上滴少量的植物油(防止试管内水分的蒸发)。然后,用透明塑料袋分别套在两个枝条上,扎紧塑料袋口,使其不透气。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植物的蒸腾作用强)。数小时后,观察实验现象。
(2)实验现象
有叶片的塑料袋壁上出现水珠,没有叶片的塑料袋壁上没有水珠。
(3)实验结论
植物体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到体外,在塑料袋壁上凝结成水珠。,  【例3】 如图,将天平已平衡的实验装置放于阳光下照射3 h后,发现天平明显向右倾斜,产生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蒸腾作用    B.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  D.分解作用
解析:
A

石蜡封住液面,其质量改变应考虑植物的生理活动对其的影响,天平明显向右倾斜,说明左侧质量减小。因此,考虑植物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对其的影响,其中在阳光下最主要的原因应是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使烧杯中的水减少导致天平向右侧倾斜
B
×
C
×
D
×
答案:A
4.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1)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2)实验假设
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数目多或少。
(3)材料用具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清水、镊子、柳叶、玉簪叶。
【例4】 某中学七年级两个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下列探究:叶片背面和正面的气孔数目一样多吗?
(4)方法步骤
①分别取柳叶和玉簪叶的上、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②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在相同放大倍数下,统计视野内气孔的数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5)实验结论
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多;不同环境中的同一植物,气孔的数目不同,阳光充足处较多,阴湿处较少。大多数植物叶的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多。,  小鹏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50 ℃左右热水的烧杯中,立即观察并比较叶片背面和正面气泡数目的多少(气孔是叶片与外界气体交换的 “窗口”,根据气泡数目多少可以判断气孔数目多少)。
(1)如果气泡数目背面与正面的相等,说明叶片背面与正面的气孔数目______。
(2)如果气泡数目背面比正面的多,说明叶片背面比正面的气孔数目______。
解析: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的“窗口”,所以从气孔冒出气泡数的多少就可以判断叶片正面和背面的气孔数目多少。
答案:(1)相同 (2)多
辨误区 植物叶片气孔的多少 对于陆生植物来说,叶的上表皮接受阳光直射,温度比下表皮高,下表皮的气孔数目多有利于保证与外界环境气体交换的同时,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但水生植物如睡莲,其叶片上表皮的气孔多于下表皮。
5.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1)光照强度
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蒸腾作用越强;光照强度越弱,蒸腾作用越弱。
(2)环境温度
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蒸腾作用越强,反之则弱。
(3)空气湿度
空气湿度越大,蒸腾作用越弱;空气湿度越小,蒸腾作用越强。
(4)空气流动状况
空气流动速度越快,蒸腾作用越强;空气流动速度越慢,蒸腾作用越弱。
【例5】 当大气湿度高时,发育中的果实内常缺钙,因为此时(  )
A.蒸腾作用强,影响钙的吸收 B.蒸腾作用弱,影响钙的吸收
C.蒸腾作用弱,影响钙的运输 D.蒸腾作用强,影响钙的运输
解析:
A
×
空气湿度会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湿度越大,蒸腾作用越弱。蒸腾作用是植物体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动力,蒸腾作用减弱,植物运输无机盐的能力降低
B
×
C

D
×
答案:C
第5节 运输作用
1.植物茎的结构
(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向内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木质部中有导管,树皮的内侧部分是韧皮部,其中有筛管。
形成层由几层细胞构成,中间的一层细胞能够不断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和韧皮部细胞,由于向内产生的木质部细胞比向外产生的韧皮部细胞多得多,所以木质部比韧皮部厚得多。由于形成层的存在,多年生的木本植物茎能够逐年长粗。
(2)草本植物茎的结构
草本植物茎内没有形成层,所以草本植物的茎不能逐年加粗。
【例1】 把生长健壮的树木枝条剥去一圈树皮后,过一段时间,伤口上方的树皮会形成瘤状物,这说明(  )
A.有机物是通过导管向下运输的 B.有机物是通过筛管由上向下运输的
C.有机物是由筛管向上运输的 D.水分、无机盐是由导管向上输送的
解析:
A
×
树皮的韧皮部中有筛管。筛管的功能是运输有机物,如果剥掉一圈树皮,则筛管就会被割断,从而使有机物向下运输时就积存在伤口的上方,促使伤口上方的细胞分裂生长加快,从而逐渐膨大,形成了枝瘤
B

C
×
D
×
答案:B
2.导管和筛管
(1)导管
木质部里的导管,是由许多管状的导管分子上下连通形成的。导管分子均是死细胞,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横隔已经完全消失,形成中空的管道。茎中的导管与根、叶等器官中的导管相贯通。
(2)筛管
韧皮部里的筛管,是长形的活细胞,两个筛管分子之间的横壁形成筛板,上面有筛孔。茎里的筛管与根、叶里的筛管是相连通的。筛管能把植物叶制造的有机物运输到植物体的各结构中。
【例2】 下列关于导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导管是中空的管道   B.导管只存在于植物的根和茎中
C.导管由许多管状的细胞组成 D.导管分子均是死细胞
解析:
A
×
每根导管都是由许多管状的导管分子连接而成,导管分子均是死细胞,它们之间的端壁上有穿孔,形成中空的管道。根、茎和叶内都有导管,它们彼此连接和贯通
B

C
×
D
×
答案:B
3.水分的运输途径
(1)水分是通过导管运输的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是通过导管完成的。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通过根、茎、叶的导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无机盐也随着水分的运输而运输。
(2)水分的运输途径
土壤中溶解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是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自下向上运输的。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是根→茎→叶、花、果实等。
谈重点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水分在植物体内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由植物体的下端向上端运输。
【例3】 根将土壤中的水分吸收到植物体内的顺序是(  )
①土壤溶液 ②导管 ③根毛细胞 ④根表皮以内的层层细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解析:
A
×
植物所需要的水是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的。进入植物体的途径是根毛细胞→根表皮以内的层层细胞→导管,再由导管向上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B
×
C
×
D

答案:D
4.有机物的运输途径
(1)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运输的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是通过筛管完成的。植物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叶、茎、根的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2)有机物的运输途径
叶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叶、茎、根中的筛管自上向下运输的。有机物进入植物体根的途径是叶→茎→根。
记忆口诀:成熟区根毛多,利吸水效率高。
木质部有导管,向上输无机物。
韧皮部有筛管,向下导有机物。
【例4】 甘薯和马铃薯中的淀粉是(  )
A.在土壤中甘薯和马铃薯制造来的 B.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物质积累而来的
C.由叶制造再由茎运输而来的 D.由根吸收制造而来的
解析:
A
×
甘薯和马铃薯中的淀粉是由植物的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再通过植物叶、茎、根部韧皮部中相连的筛管运输到地下部分,逐渐积累而来的
B
×
C

D
×
答案:C
5.观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观察枝瘤
(1)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实验步骤:将带叶的杨树枝条甲剥掉树皮,乙不作处理,分别放在盛有稀释红墨水的锥形瓶中。将锥形瓶放在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 h。
实验现象:两瓶中植物的叶脉都变红了,液面均下降。
实验结论: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在茎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的。
(2)观察枝瘤
①现象: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下方没有变化。
②原因:环割树皮,破坏了韧皮部的筛管,使得有机物的输导被阻断。因此有机物堆积在切口上方,使得切口上方处的细胞生长旺盛,形成瘤状。
【例5】 把一段带叶的茎下端插入装有稀释红墨水的瓶子里,放在温暖的阳光下,待到叶脉微红时,用肉眼观察茎的横切面,染红的结构是(  )
A.韧皮部   B.筛管 C.形成层  D.木质部
解析:
A
×
韧皮部中有筛管,筛管只能运输有机物,不能运输水分。因此,韧皮部中的筛管与红墨水的运输没有关系
B
×
C
×
木质部中有导管,而水是通过茎内的导管向上运输的,所以在实验中被染红的部位应是木质部
D

答案:D
6.导管和筛管的区别
位置
实质
运输成分
输导方向
导管
木质部
由死细胞构成,两个导管之间的端壁上有穿孔,形成中空的管道
水分和无机盐
自下向上
筛管
韧皮部
由活细胞构成,两个筛管之间的横壁上形成筛板,筛板上有筛孔
有机物
自上向下
【例6】 俗话说:“树怕剥皮,不怕空心。”这其中的直接原因是(  )
A.导管被大量切断了,无法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B.筛管被大量切断了,无法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C.导管被大量切断了,无法运输有机物
D.筛管被大量切断了,无法运输有机物
解析:
A
×
树皮的内侧是韧皮部,其中有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如果树皮被大面积破坏,会导致筛管被大量切断,根部细胞不能得到有机物而导致死亡
B
×
C
×
D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