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习题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习题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6 22:1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目录
01
能力提升
02
难题突破
03
史料研读
能力提升
1. 某历史学家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 )
A. 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 要求扩大在中国的资本输出
C. 要求扩大中国市场
D. 希望在中国获得利益均沾权利
C
2. (2021淄博)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增开营口、烟台、镇江、南京、九江、汉口、淡水、台南、汕头、琼州十处通商口岸。由此,外国侵略势力得以( )
A. 打开中国门户
B. 渗透到南部沿海广大区域
C. 开始染指台湾
D. 波及东部沿海并深入内地
D
3.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分别签署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其中指出:“‘洋药’(指鸦片)准许进口贸易,每百斤纳进口税银30两。”这表明中国( )
A. 事实上承认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B. 已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C. 政府官员与外国势力公开勾结
D. 承认片面最惠国待遇
A
4. “当我们走进行宫的时候,火声劈劈啪啪,很使人震惊。殷红的光焰映在放火的军人们的面庞上,使他们看起来仿佛恶魔一样。虽是毁坏他们所不能恢复的东西,却洋洋自得,觉得很是光荣。”材料描述的是( )
A. 英国军队攻陷镇江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日本军队攻占旅顺 D. 八国联军进占北京
B
5. 戴鸿慈在《出使九国日记》中写道:“观(伦敦)博物院……陈设者率以国分室。中国室内,则有内廷玉玺两方存焉。吾国宫内宝物流出外间者不少,此其一也。若叩其所从来,固亦凡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一纪念物也。”材料中宝物的来源是( )
A. 合法通商贸易所得
B. 友好访问获赠的国礼
C. 清政府战败赔偿所得
D. 第二次鸦片战争劫掠所得
D
6. 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使题6图建筑如今成为断壁残垣的根本原因是( )
A. 清朝政治制度腐朽
B.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清朝武器装备落后
D. 清朝自然经济落后
A
7. “黑龙江、松花江左岸,由额尔古纳河至松花江海口,作为俄罗斯所属之地;右岸顺江流至乌苏里河,作为中国所属之地;由乌苏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连两国交界明定之间地方,作为两国共管之地。”上述材料是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的主要内容。这一条约是( )
A. 中俄《瑷珲条约》 B. 中俄《北京条约》
C. 中英《南京条约》 D. 中美《望厦条约》
A
8. 题8图是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年代尺,其中沙俄割占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阶段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B
9. 到1860年,这个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羞辱了。欧美海权国家一步一步地从广州向北推进至上海再至北京,而陆上国家俄罗斯则从西伯利亚—满洲边界向南推进到北京。这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 )
A. 促进了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B. 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
C. 进一步加剧了中华民族危机
D. 将农民起义推到了历史的高峰
C
10.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目前流失在海外的中国文物大概有164万余件,分散在全世界200余家博物馆。题10图反映了1860—1940年中国文物流失概况。②处文物流失高潮时期的社会特点是(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 清政府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难题突破
11.题11图是郭廷以所著《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其中,空白处的标题应是( )
A. 英国的炮舰政策
B. 清的外援与曾军的奋战
C. 西方国家的携手
D. 太平军的末路
C
【解析】1840年英国对中国实行了炮舰政策,排除A选项;1864年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选项;1856年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合侵略中国,C选项符合题意;题干强调西方对中国的冲击而非中国内部的局势变化,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12.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西方外交制度的挑战,中国先是拼命抗拒,继而是不情愿的被迫接受与适应,中外关系的旧有秩序改变。下列各项中,能较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C. 劫取巨额的赔款 D. 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A
【解析】依据题干“第二次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一规定一方面有利于西方列强对清政府内政外交的控制,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国外交向近代化转型,A选项符合题意;抢劫并烧毁圆明园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暴行,并没有对中国近代外交产生重大的影响,排除B选项;劫取巨额的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与外交转型无关,排除C选项;增开十处通商口岸进一步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有利于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是与外交转型无关,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
13. 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清朝谈判代表桂良等人对此事耿耿于怀。但1877年后,清廷已经在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地设立了领事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解除 B. 洋务运动已成为共识
C. 天朝上国观念已被摒弃 D. 清廷已接受国际惯例
D
14. 蒋廷黻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谈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时说:“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这两项条约的签订“亦可以为福”表现在( )
A. 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
B. 客观上使中国融入世界发展进程
C. 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D. 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
15.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朝官僚体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 )
A. 彻底否定了原有的各级官僚体系
B. 是清朝受殖民主义冲击的结果
C. 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D. 制约了清朝中央机构的近代化
B
【解析】题干中的“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都是和外国交往密切相关的,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结构的变化,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题干体现的机构是半殖民地化的表现,不是半封建化的表现,排除C选项;虽然这些机构的出现是殖民主义冲击的结果,但是也推动了中国的政治的近代化,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史料研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湖北)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1858年与英、法的天津谈判中,咸丰帝和其朝臣最不能容忍的是“公使驻京”这一内容。咸丰帝甚至打算以全免进口关税换取公使不驻北京。而当时西方国家互派大使常驻对方首都,已经是外交惯例。为此,清朝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抗争,致使战争不断升级,最终付出惨痛代价。
——摘编自任世江《初中历史课程“点—线”解析》
材料三 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面对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材料一中,汉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是在哪一次战争期间?(1分)与第一批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相比,汉口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2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侧重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第二次鸦片战争。地处长江中游。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在外交上存在什么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为“公使驻京”这一问题全力抗争,最终付出了什么代价?(3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缺少近代外交意识。圆明园被劫掠并烧毁;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国丧失更多主权。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从中获得哪些感悟?(3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要重视科技发展,提升军事实力;要积极开展外交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