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件(16张PPT 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件(16张PPT 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7 06:4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年级:七年级
主讲:
学科:历史
学校:
新课导入:观展“历”史
(1)文物来自于哪一地区?
(2)试着找出代表这一地区的文明元素。
Q1:结合特展宣传,说一说:
新课导入:观展“历”史
Q1:结合视频,观察图示,说一说:
(1)文物来自于哪一地区?
(2)试着找出代表这一地区的文明元素。
(3) 在此次展览中,我们可能看到最早的青铜器吗?(提示:教材P16、P18、P21-22等)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
一、国之重器——青铜器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
西周
▲ 甘肃东乡林家出土的青铜刀
距今约5000年
距今约4000年
【考古成就与发展线索】


▲ 甘肃齐家文化出土
的铜镜
一、国之重器——青铜器
【时间】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丰富
Q2:结合教材,填一填:
代表器皿 特点
作用功能 饮食、祭祀、军事、?
制作方法 ? 【商】四羊方尊
【商】司母戊鼎
【西周】利簋
四羊方尊、司(后)母戊鼎、
利簋、三星堆青铜面具

一、国之重器——青铜器
Q3:结合视频,想一想:司母戊鼎重达832.84kg(≈一辆小汽车),它是如何制作出来的?猜测它的用途。
一、国之重器——青铜器
Q3:司母戊鼎的用途。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金文(殷商青铜器铭文)
一、国之重器——青铜器
“听,来自国宝的声音”
(西周)利簋
“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吏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一、国之重器——青铜器
“听,来自国宝的对话”
(西周)毛公鼎
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说),在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一、国之重器——青铜器
【时间】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丰富
导学案答案参考:
代表器皿 特点
作用功能 饮食、祭祀、军事、礼器 (1)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2)制作工艺高超
(3)青铜制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制作方法 “泥范铸造法” 四羊方尊、司(后)母戊鼎、
利簋、三星堆青铜面具
二、刻骨铭心——甲骨文
【释义】甲骨文是刻写在 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发现】1899年,清朝人 首次发现甲骨文
【出土】河南安阳 、秦、鲁等地。
【数量】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
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
Q4: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最早的文字吗?
结合教材P27-28和导学案,说一说:
郭沫若(字鼎堂)
王国维
(号观堂)
二、刻骨铭心——甲骨文
Q4:结合教材,说一说:
(1)以下甲骨文的释义。(2)总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Q5:结合材料,自主探究,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二、刻骨铭心——甲骨文
材料 结论
甲骨文记录了商周时期农业、天文、战争、祭祀等许多方面的事情 甲骨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商周的社会情况
有学者用甲骨文纠正了《史记》中商王朝世系的相关记载 更正历史文献中的错误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开启了我国“信史”时代
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4种造字法,拥有4500个单字,形成了可供日常书写与阅读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是汉字形成的基础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朝开始。
现代中国人使用的汉字,与甲骨文差异确实很大。可是追根溯源,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竟然有一条环环紧扣的链条、千古贯通的血脉、万世一系的传承。甲骨文的书写美感追求,通过文化基因,一直传递到现代汉字中。
——《中国书法五千年》解说词
三、千古一脉——民族魂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
 西周时期,晋、吴青铜器均呈现出继承宗周文化并融合本地文化之特点。春秋时期,晋、吴交融,在今山西太原、忻州等晋国故地发现了许多吴国青铜器,也见证了两周时期中华大地上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三、千古一脉——民族魂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共同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吴、晋两国,同源同宗,虽远而交,是华夏多元文明的底蕴和内涵之所在,更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碰撞的历史见证。
三、千古一脉——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