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7 18:3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默写订正
错一个,红笔订正五遍
临:到达,登上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杨花:柳絮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合欢树》
创境明美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初中语文匠 出品】
1、识记本课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事件。(考点)
2、圈画课文中人物的细节描写,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重点、考点)
目标导美 第一课时
字词检测
tān huàn shì xiǔ qiáo cuì
瘫 痪 侍弄 整宿 憔 悴
仿膳 豌豆 诀别 烂 漫
翻来覆去 絮 絮 叨 叨 捶 打
shàn wān jué màn
fù xù xù dāo dāo chuí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给这位作家的授奖词是这样说的:
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作者名片
作者名片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属于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史铁生,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1969年去延安插队,1972年病发高烧,导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他在北京一个街道工厂当了七年工人,在这期间开始写作。后来因急性肾损伤并发展到尿毒症,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在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他的第六个年头,年仅四十九岁的母亲因肝病早逝了。
走进秋天
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
(要求:1、字音准确,不丢字,不错字,不添字。2、声音洪亮,把握速度与节奏。3、全身心投入,有充沛的感情。)
自主寻美
概括内容一定要抓住叙事类文章六要素,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要素写全:人物+事件+结果
明确: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回忆母亲在世时两次邀请自己去北海看花但都没能实现,等到母亲去世后,他才和妹妹去看花,并且也理解了母亲对自己的爱。
本文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再读文本,把握内容
围绕母亲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学法指导一:
(1)注意人物、背景(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
——说清楚事——何人+(何时)+(何地)+做了何事+结果如何
(2)找准段落、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逐次概括
(3)使用“我……,母亲……”的格式
(4)最后运用简洁的语言整理概括
围绕母亲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1.母亲在“我”发脾气时百般抚慰 “我”。
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3.母亲央求“我”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听读文本,把握内容
——说清楚事——何人+(何时)+(何地)+做了何事+结果如何
合作研美
二、研读文本,探究形象
双腿瘫痪后的史铁生是怎样的的?尝试用“这是一个 的儿子”句式来发言,请大家找出文中对儿子的细节描写,先朗读再结合句子的关键词具体分析。
1.文中的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怎样?体现在哪里?
脾气暴怒无常。表现为:
①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动作)
②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动作)
③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1岁
双腿瘫痪
回到北京
18岁
下乡插队
16岁
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26岁
母亲去世
28岁发表第一篇小说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30岁写作本文《秋天的怀念》
40岁创作《我与地坛》
被誉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47岁
被确诊为尿毒症
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
59岁
突发脑溢血去世
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
走进作者
“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6岁
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8岁
下乡插队
21岁
双腿瘫痪
回到北京
26岁
母亲去世
40岁创作《我与地坛》
被誉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28岁发表第一篇小说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30岁写作本文《秋天的怀念》
47岁
被确诊为尿毒症
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
59岁
突发脑溢血去世
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
实践展美
走进母亲
默读课文,边读边拿起笔,圈出或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
赏析型批注指南:
1.请同学们看到第 段第 行“ ”。
2.这句话运用了 描写方法,
3.生动形象地(生动传神地)写出了……,
4.表现出……。
学法指导二:
赏析方法:主要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探寻。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1.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叠词,
2.躲、听、进、看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母亲对我的关注,“悄悄地”“偷偷地”等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细腻体贴,“红红的”是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为我的事劳心伤神。
3.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爱。
赏析型批注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品味“扑”“抓”“忍”)
动作 语言 神态描写
母爱是坚强
示例2: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母爱是呵护
母亲挡住的不仅仅是窗外的树叶,更是挡住了儿子烦躁的情绪和对生活的绝望
示例3:
母爱是细心,是宽容
示例4: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聚焦“笑”,“敏感” 透过这几个字,你看出了什么?)
现代文答题格式:
人物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1)动作描写答题格式:
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从“”“”“”动词,写出了___物的情态(活泼,温柔,害羞等)和____人对_____事/物的情感(喜怒哀乐)。
(2)神态描写答题格式:
运用了神态描写的方法,从“”“”“”等人的神态描写,写出了____人遇到_____事后的情态。
(3)心理描写答题格式:
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通过对___人在____情况下的心理描写,写出了____人 的心理。
从全文的叙述描写来看,你认为作者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法指导:
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却又无比慈爱,宽容,细心,善良,乐观,坚强,睿智,无私的母亲。
小结:这篇文章含蓄深沉,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了儿子的暴怒无常、绝望、沮丧,写出了母亲的耐心、坚忍和坚强,通过细节描写,即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来进行描摹刻画,就能把人写的真实可感,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学习关注人物描写的方法。
思考探究第二题(注意答题格式、用语规范准确)
提升达美
1、深入理解“好好儿活“的意味(重点)
2、感受母爱的伟大,对生活态度有积极的思考。(难点)
目标导美 第二课时
创境明美
母亲所做的所有的事都是源于对儿子的爱,这是一种深沉的爱,理解的爱,包容的爱,不舍的爱,忘己的爱,坚强的爱。
这样深沉的爱,“我”感受到了吗?
明确:两次看菊花态度的慢慢转变——注意力停留在自己身上——七年后的懂得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起要好好儿活……
悔恨
悲痛
怀念
自主寻美
那么“我俩懂得了该怎么活才是“好好儿活”呢?
(要求提示:再读文章中对菊花的描写)
黄色的菊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淡雅
高洁
热烈而深沉
作者多次在文中也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 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是在告诉读者“我” 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文中何处可见?)
3.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环境描写作用:
(1)交代了……背景
(2)渲染了……气氛
(3)烘托了人物……心情
(4)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5)反映了人物性格或品质
(6)深化了文章……主题
明确: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是在告诉读者我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的个性与美丽)
就是让“我”可以活得淡雅,可以活得高洁,还可以活得热烈而深沉。活出自我,活出尊严,活出我的个性。借景抒情,景即是请。
多年之后,史铁生在他的《病隙碎笔》中写道: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的时候,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将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史铁生《病隙碎笔》
”好好儿活“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对儿子满怀的牵挂和揪心以及最纯粹的爱与期望:珍爱生命,勇敢地活下去。再次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首尾呼应,主旨——母爱
文中母亲为了让儿子好好儿活做了哪些努力?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好好儿活”寄予着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
当 “我”在命运的重创中痛苦绝望甚至要轻生时,母亲没有给“我”讲什么人生道理,她也来不及想什么道理,只是近乎本能地急切说出:“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她是在恳求着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
母亲离世后,“我”和妹妹领悟到母亲临终前没有说完的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母亲临终前,还没有看到儿子蹚出自己的人生之路,没有看到女儿的成年,她那没有说完的话,是满怀的牵挂和揪心,也是对儿女未来生活的期望——期望儿女们无论遭受了怎样的打击,都要珍爱生命,勇敢地活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小组讨论,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1)表层意义: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2)深层含义:秋天隐喻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亲的伟大和坚忍,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如果说,怀念指向母亲,那么秋天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标题的含义)
合作研美
走进我们
实践展美
又是秋天,
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
白色的花高洁,
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泼泼洒洒,
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1. 写作练习: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母亲说呢?以“母亲,我想对你说”写一段话给你的母亲
2. 拓展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合欢树》。
提升达美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却仍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并在临终前还挂念儿女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以及对母亲的愧疚、悔恨之意。
主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