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7 08:4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第9课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核心概念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司 转运使 崇文抑武 王安石变法 澶渊之盟 绍兴和议
关键问题
1.两宋时期进行了哪些政治、军事调整?
2.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政治、军事调整?
3.这些调整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社会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防弊:加强中央集权
一、防弊: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的建立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五代建立者简历 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建立时间 公元960年
建立者 赵匡胤
都城 东京(汴京)
(今河南开封)
意义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思考:既然已结束分裂局面,应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
一、防弊: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统治-背景
《雪夜访普图》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赵匡胤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
何弊?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武将专权
何解?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一、防弊: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统治-措施
1、方镇太重—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
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行政
设转运司管地方财政
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地方精兵编入禁军
定期更驻
财政
军政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四监司
—监控各州
文官担任
牵制知州
收 权
分 权
中央集权加强
一、防弊:加强中央集权
2、君弱臣强—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加强君主专制】
二府三司
三衙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加强统治-措施
一、防弊:加强中央集权
思考: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
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
加强统治-措施
一、防弊:加强中央集权
3、武将专权—崇文抑武
加强统治-措施
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 时期 登科 人数 宰相 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两宋 45640 135 111
杯酒释兵权
文官掌枢密
更戍法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宋真宗
统兵权与
调兵权分离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1)崇文:倡行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
(2)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一、防弊: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统治-特点、影响
思考:宋朝政治有何特点?
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②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③崇文抑武,加强监督
特点: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范祖禹《范太史集》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散。
—《朱子语类》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叶适
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消极: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
②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③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统治危机。
结合材料,分析以上举措带来怎样的影响?
笔记时间
1.背景:①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②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③统治者需要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2.措施
3.影响:
(1)积极: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消极: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②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③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统治危机。
主要表现 特点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收权) 派文官担任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权) 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②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③崇文抑武,加强监督。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钱)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军师,定期更换驻地(兵) 分散各级机构权力,互相制约 (分权) 中央:①分割相权: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 地方:①四监司监控各州;②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崇文抑武 ①罢免宿将兵权,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人和士人地位

新弊:边防财政危机
二、新弊:边防财政危机
边疆危机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①北宋与辽的对峙:
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澶渊之盟,1005年 )。
【澶渊之盟】
内容:①维持已有边界,②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③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影响:通过这项协议,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②北宋与西夏的对峙:
北宋与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庆历和议,1044年)。
【庆历和议】
内容:①西夏保持帝号,同时
向北宋称臣,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影响:保持了宋夏的和平和边疆的稳定。
二、新弊:边防财政危机
财政危机
冗兵
冗官
冗费
思考:军事积弱,国家积贫,冗官、冗兵、冗费,怎么办?

解弊:王安石变法
三、解弊:王安石变法
背景
①“三冗二积”现象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②“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的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条陈十事】
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
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
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
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
均公田(官员等级职田)
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
修武备(整治军事战备)
减徭役(减轻人民负担)
推恩信(落实惠政信义)
重命令(重视朝廷号令)



思考1:“庆历新政”重点整顿的问题是什么?
思考2:“庆历新政”的结果如何?
整顿官僚机构
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三、解弊:王安石变法
内容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措施 本意 结果
【青苗法】地方官府每年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收成后加利息20%。
【均输法】在完成上供物资任务之余,根据“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贩运买卖物资。
【市易法】在东京等大城市设立“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待机出售。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年息20%。 【保甲法】 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农闲时军训,平时负责夜间轮差巡逻,维持治安。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财政收入
“徙贵就贱”:灾荒歉收物价高涨的地区折征钱币,用钱币到丰收的地区贱价购买上供物资。
“用近易远”:如果有多个地区同时丰收物贱,就到距离较近、交通便利的地区购买。
强制贷款
政府经商获利,增加财政收入
与民争利
稳定社会秩序;
提升军事实力。
强兵效果不佳;
加重民众负担。
三、解弊:王安石变法
影响
1.成效:
2.不足:
①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
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宋神宗去世,太皇太后高氏主政,废新法
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恢复新法
哲宗去世,太后向氏主政,旧党复起
向太后卒,徽宗亲政,重用蔡京,又行新法

循弊:南宋的偏安
1127年,北宋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史称“靖康之变”。5月,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 改年号为建炎,是为宋高宗。 后来高宗又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明人临摹南宋人画反映康王赵构受命为大元帅并梦见钦宗授予龙袍的图卷
宋高宗 赵构
四、循弊:南宋的偏安
南宋的建立
1、南宋抗金
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但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2、宋金和议
绍兴和议:划界;南宋对金称臣;“岁贡”。
3、南北对峙
此后,又发生几次宋金战争,有战有和,继续维持南北对峙局面
四、循弊:南宋的偏安
南宋的偏安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
绍兴和议
(北宋——辽)
(北宋——西夏)
(南宋——金)
钱物 “岁币” 银10万两,绢20万匹 “岁赐” 银7万两,绢15万匹 ,茶叶3万斤 “岁贡”
银25万两,绢25万匹
关系 “兄弟” “君臣” “臣君”→“侄叔”
四、循弊:南宋的偏安
南宋的偏安
观点一:
不可取:屈辱求和、财政受损。
观点二:
有可取之处:受损有限;社会安定;榷场贸易;民族交融;生产发展。
思考:“以钱财换和平”的方式是否可取?为什么?
有一种想当然的看法,以为宋代给辽、夏、金岁币,使得它变穷,不得不拼命搜刮,全面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政权的垮台。事实上,岁币数量很有限,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它可以在彼此的贸易中得到补偿,以宋对金的茶叶贸易为例,金方每年要掏出30万两银子(一作70万两),仅此一项就比绍兴和议中宋方付的岁币25万两还要多。
——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四、循弊:南宋的偏安
南宋的偏安
本课小结
五代之弊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主专制
崇文抑武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富国之法
强兵之法
取士之法
南宋偏安
对辽
、西夏
三冗两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