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2-2023学年上学期九年级科学分类题型训练: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选择题(4)【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2022-2023学年上学期九年级科学分类题型训练: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选择题(4)【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27 14:0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现有10gCuO和ZnO的混合物,下列实验方案不能确定CuO质量分数的是( )
A. 将混合物与足量H2充分反应,冷却后测出剩余固体质量
B. 将混合物与足量CO充分反应,反应后的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测出NaOH溶液质量的增加值
C. 将混合物完全溶于稀硫酸,加入足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测出剩余固体质量
D. 将混合物完全溶于稀硫酸,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干燥,测出剩余固体质量
2.根据下图转化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F溶液中滴加硝酸银会产生白色沉淀
B. D溶液中一定只有一种阳离子
C. CuO不可以通过一步反应变成C
D. 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33g
3.科学兴趣小组对金属R的活动性探究时发现:将R放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同时生成正二价的盐;将R放入ZnSO4溶液中无任何变化。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R+MgCl2=RCl2+Mg B. R+2AgCl=RCl2+2Ag
C. R+2HCl=RCl2+H2↑ D. A+RSO4=AlSO4+R
4.下列物质中属于人类维持生命和健康的基本营养物质的是( )
①维生素 ②蛋白质 ③糖类④油脂 ⑤无机盐 ⑥水
A. 只有①②③
B. 只有②③⑤
C. 只有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⑥
5.三甲基一氯硅烷[(CH3)3SiCl]是一种生产有机硅化合物的原料,遇火能燃烧甚至会发生爆炸,与水接触可产生盐酸。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保存三甲基一氯硅烷时应密封防水
B. 三甲基一氯硅烷由碳、氢、硅、氯四个原子构成
C. 三甲基一氯硅烷元素质量比C:H:Si:Cl=72:18:56:71
D. 三甲基一氯硅烷充分燃烧的产物之一是二氧化碳
6.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只用观察和组内物质的溶液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的是( )
①NaCl、BaCl2、CuSO4、NaOH、NH4NO3
②Ba(NO3)2、NaCl、Na2SO4、H2SO4、HCl
③NaOH、FeCl3、MgSO4、BaCl2、KCl
④AgNO3、HCl、K2CO3、NaCl、BaCl2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④
7.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一定量铜粉,无气泡冒出;用导管向稀硫酸中通入空气并加热,铜粉逐渐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测得溶液质量与实验时间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b段说明Cu不能转换出硫酸中的氢
B. 从b点到c点,溶液的pH逐渐增大
C. 从c点到d点,溶液中的溶质只可能有一种
D. bc段发生的反应为2Cu+2H2SO4+O2=Δ2CuSO4+2H2O
8.小金为比较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后把两试管中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如图),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含有金属离子可能的组成有( )
①Mg2+ ②Mg2+和Fe2+ ③Mg2+和Cu2+ ④Mg2+、Fe2+和Cu2+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要将待提纯的物质中杂质(括号内为杂质)除去,下表中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10.向下表的甲物质中逐渐加入相应的乙物质至过量,反应过程中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关系,能用右图曲线表示的是( )
A. ①④ B. ③⑤ C. ②⑤ D. ③④
11.在杠杆的两端挂着质量和体积都相同的铝球和铁球,这时杠杆平衡;将两球分别浸泡在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都相同的稀硫酸中(如图所示),直至两个烧杯中均没有气泡产生为止,两球的外形变化不大且无孔洞出现。下列推测中正确的是( )
①反应结束后,烧杯甲中的溶液质量大; ②反应结束后,烧杯乙中的溶液质量大;
③拿掉烧杯后,要使杠杆重新平衡,支点应向A 端移动;
④拿掉烧杯后,要使杠杆重新平衡,支点应向B 端移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2.往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缓慢连续加入质量为m的锌粉,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c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和Cu2+
B. bc段(不含两端点)析出的金属是Fe
C. ab段(不含两端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Ag+、Cu2+和Fe2+
D. 若bc段和cd段中析出固体质量相等,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分别为m1和m2,则m1>m2
13.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放置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过量的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下图中与实验事实不符的是( )
A. B.
C. D.
14.向含有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有气体生成,则滤出的固体一定为( )
A. Ag、Cu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B. Cu、Fe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C. Ag、Fe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D. Ag、Cu、Fe三种单质的混合物
15.FeCl3溶液常用于蚀刻印刷电路,反应原理为aFeCl3+bCu===cCuCl2+dX。向含溶质32.5g的FeCl3溶液中慢慢加入一定量的Cu粉,反应过程中FeCl3、CuCl2的质量随Cu粉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X为FeCl2 B. 化学计量数c=1
C. 完全反应后,生成X的质量为25.4g
D. 化学方程式中a和b的比为1∶2
16.烟气脱硫工艺不仅能消除SO2,还能将其转化为石膏,其主要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步骤①通过喷淋水能脱去烟气中的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H2O===H2SO3
B. 步骤②中加入CaCO3的目的是将H2SO3转化为CaSO3
C. 步骤③反应前后只有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 步骤④属于化学变化
17.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下列制备有关物质所设计的方案中,正确的是( )
18.我国第四套人民币的硬币中涉及到Fe、Cu、Al和Ni(镍),已知镍能够发生如下反应:Ni+H2SO4=H2↑+NiSO4;Fe+NiCl2=Ni+FeCl2。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镍的化合价在与稀硫酸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
B. 铁与氯化镍反应,铁元素从化合态转化成游离态
C. 上述反应可推理出金属镍一定能与氯化镁溶液反应
D. 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为Al>Fe>Ni>Cu
19.向含有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有气体生成,则滤出的固体一定为( )
A. Ag、Cu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B. Cu、Fe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C. Ag、Fe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D. Ag、Cu、Fe三种单质的混合物
20.某气体无色无味,可能是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或两种,通过甲装置后使红棕色的氧化铁粉末变黑。为检验气体的成分,小金从图乙中选择装置和对应药品,并按一定次序连接在甲装置的后面,其中装置和药品选择及装置连接次序最好的是( )
A. ①②③⑤
B. ①③②⑤
C. ①④②⑤
D. ③①②⑤
21.下列关于金属材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生铁、不锈钢、18K金都属于合金
B. 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因而可用于制作成导线
C. 铝表面易生成致密氧化铝薄膜,因而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
D. 表面锈蚀的铁制品可以丢入“分类垃圾”桶中的“其他垃圾”桶内
22.在①Cu、Mg、C、Hg ②CO2、CuO、P2O5、H2O ③HCl、H2SO4、HNO3、Na2SO4三组物质中,各有一种物质在分类上与组内其它物质不同,这三种物质分别是( )
A. Cu、P2O5、H2SO4
B. Hg、CO2、HCl
C. C、CuO、Na2SO4
D. Mg、H2O、HNO3
23.如图所示 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转化关系,“—” 表示相互能反应(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未标出)。其中A是紫红色金属,B常温下是气体,C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E一定是二氧化碳
B. B可能为氢气或一氧化碳
C. 该过程中没有涉及到复分解反应
D. D转化为A的反应可以为置换反应
24.小辉将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M的粉末放入AgNO3与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发现,溶液呈现无色,溶液底部有少量固体粉末; 过滤后在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适量稀盐酸,滤渣中有无色气体产生, 滤液中无沉淀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滤液中一定没有银离子
B. 滤渣中一定含有金属单质M
C. 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铜
D. 加入的金属M可能是单质铁
25.在防疫期间84消毒液(主要的有效成分是NaClO)被大量使用。专家特别提醒,它不能和洁厕灵(主要的有效成分是HCl)混合使用,否则会产生有毒气体,其反应原理为2HCl+NaClO=NaCl+H2O+X↑。由此能做出的正确判断是( )
A. 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B. NaClO是一种氧化物
C. NaClO在该反应中做还原剂
D. 有毒气体X为氯气
26.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分别与等质量的锌粉和镁粉反应,下列情况无法用所给图像表示的是( )
A. x轴表示加入金属质量
B. x轴表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
C. x轴表示反应时间,Zn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 x轴表示反应时间,Mg和Zn都有剩余
27.在杠杆两端分别挂着质量和体积都相同的铁球和铝球,这时杠杆平衡。将两球分别浸泡在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硫酸中(如图),直至两个烧杯中均没有气泡产生为止。两球的外形变化不大且无孔洞出现。下列推测中,正确的是( )
A. 铁球、铝球一定都是实心的
B. 拿掉烧杯后,杠杆仍然平衡(金属球上附着的液体忽略不计,下同)
C. 拿掉烧杯后,要想使杠杆平衡,支点应向A移动
D. 拿掉烧杯后,要想使杠杆平衡,支点应向B移动
28.工业上用如下反应制取金属钡:2Al+4BaO=高温3Ba↑+Ba (AlO2)2。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l在反应中起氧化剂作用
B. 反应物BaO属于氧化物
C. 反应过程中,铝原子失去电子
D.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29.下列转化能一步完成的是( )
①Ba(OH)2→NaOH ②Cu→Cu(OH)2 ③HCl→HNO3 ④Fe→FeCl2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0.将一定质量的铁粉加入含AgNO3和Zn(NO3)2两种溶质的溶液中,反应结束后过滤,分别向滤液和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均无明显现象,下列对滤渣和滤液的说明中,不正确的是( )
A. 滤渣的成分只有银
B. 滤液中的溶质是 Zn(NO3)2、Fe(NO3)2
C. 滤渣的成分可能是银、锌的混合物
D. 所得滤液的质量小于反应前原溶液的质量
31.区别下列常见的物质,其中方法不正确的是( )
32.右图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装置中试管口需略向下倾斜,主要是为了利于通入氢气
B. 在给试管内药品加热前,需先通氢气排尽试管内的空气
C. 待药品完全反应后,需同时撤去酒精灯和通氢气的导管
D. 该实验装置也可直接用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33.已知一铜、锌合金粉末,加入到AgNO3溶液中,如果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物质的种类为a,滤液中溶质的种类为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若a+b=3,则滤液中可能不含AgNO3
②若a+b=4,则滤纸上一定有Ag和Cu,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和Cu(NO3)2
③若溶液呈蓝色,则a=1
④若向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a+b=4
A. ①④ B. ① C. ④ D. ①②③
34.如图所示,将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放入甲、乙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室温,金属均无剩余(U型管内为水,初始液面相平,反应过程中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试管中溶液均为无色 B. U型管中液面仍相平
C. U型管中液面左升右降 D. 两试管中所得溶液的质量相等
35.向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铝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
B. 若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液中一定没有硝酸铜
C. 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则滤液中只含有硝酸铝和硝酸锌
D. 若反应前加入的锌粉质量和反应后滤渣的质量相等,则滤渣中一定不含锌粉和铝粉
36.以下实验方案设计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O2:通过灼热的铜网
B. 检验Na2CO3中是否混有NaCl:先加足量稀硝酸,再加入AgNO3溶液,观察现象
C. 鉴别NaOH固体和NH4NO3固体:加水溶解,观测现象
D. 除去CaO中混有的少量CaCO3:加入足量水,过滤
37.图中字母代表含硫元素的物质,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物质a在纯氧中燃烧可以生成物质b
B. 物质h一定不溶于水
C. 物质d可能是H2S溶于水形成的酸
D. 物质d、e和f中一定都含有氢元素
38.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Al和Fe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关于该滤渣和滤液有下列四种说法:
①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②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沉淀产生。
③滤渣中一定含有Ag,可能有Fe。
④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一定不含AgNO3,可能含有Al(NO3)3。
以上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
A. 0个 B. l个 C. 2个 D. 3个
39.常温下,乙既能与甲反应又能与丙反应的是( )
40.图示为铁的冶炼和铁制品循环利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冶炼铁的主要原理是高温下利用还原剂把铁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
B. 生铁是由铁和碳等元素形成的合金,在物质分类中属于化合物
C. 铁制品废弃后易与周围环境中的水、空气等物质作用而锈蚀
D. 废旧金属铁循环利用可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1.“价-类”二维图可以表示元素化合价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下图中的a、b、c、d、e代表常见的含碳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和氧气反应生成c B. c和水反应生成d
C. e可能难溶于水 D. 由a得到e至少要经过三步反应
42.“绿色化学”能实现零排放(即反应物中的原子利用率达到100%)。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不同的比例可以合成不同的有机化工原料,根据零排放的要求,CO和H2合成的有机物中,不可能有的是( )
A. 甲醇(CH6O) B. 乙醇(C2H6O) C. 甲醛(CH2O) D. 乙酸(C2H4O2)
43.学习了物质分类与转化规律后,某同学绘制了部分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相邻两类物质的反应,其中不能用于制取ZnCl2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4.兴趣小组按如图流程进行实验(每步均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将烧杯内物质进行过滤,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实验可判断出铁、铜、锌的活动性顺序
B. 两支试管混合后,固体总质量一定增加
C. 滤渣中一定有Cu,一定没有Fe和Zn
D. 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FeCl2、ZnCl2和CuCl2
4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三大合成材料是指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B. 聚乙烯塑料袋可用加热法封口
C. 燃烧法可辨别毛衣的成分是羊毛还是化纤
D. 棉花和涤纶都是天然纤维
46.对物质进行分类是我们研究物质的便捷途径,现有以下物质:①塑料保鲜膜;②纯碱;③硝酸钾;④铝制易拉罐;⑤高铁的铁轨;⑥我国自主生产的圆珠笔头的圆珠;⑦PET制的矿泉水瓶;⑧磷酸二铵;⑨烧碱。对上述物质分类不正确的是( )
A. 属于复合肥的有③⑧ B. 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有①⑦
C. 属于金属材料的有④⑤⑥ D. 属于碱的有②⑨
47.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是杂质),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48.下列有关物质鉴别方案中,正确的是( )
A. K2CO3、NaCl、NaOH三种溶液,只用酸碱指示剂即可鉴别
B. MgCl2、NaOH、HCl、K2SO4四种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即可鉴别
C. (NH4)2CO3、Ca(OH)2、BaCl2、HCl四种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即可鉴别
D. Fe2O3、CuO、C、Fe只用一种试剂无法鉴别
49.下列各组转化中,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组合是( )
A. 只有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50.实验室有一瓶标签脱落的固体试剂,小金同学分别取少量的该固体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判断,该固体最可能是( )
A. 金属单质 B. 金属氧化物 C. 碱 D. 盐
参考答案
1.C 2.A 3.C 4.D 5.B 6.A 7.C 8.C 9.C 10.B
11.C 12.C 13.B 14.D 15.D 16.C 17.B 18.D 19.D 20.B
21.D 22.C 23.D 24.D 25.D 26.B 27.D 28.A 29.A 30.C
31.B 32.B 33.C 34.C 35.C 36.D 37.B 38.B 39.C 40.B
41.D 42.B 43.C 44.D 45.D 46.D 47.D 48.C 49.D 50.B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选择训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