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辽夏宋金的统治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第10课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核心概念
南北面官 猛安谋克 行省制度 四等人制
关键问题
1.辽夏金元诸政权如何建立与发展?
2.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壹
政权更替
多政权并立
一起走近辽、西夏与金的故事
一、政权更迭
朝代卡片——辽 创 建 者
民族
时间
都城
耶律阿保机
朝代卡片——西夏 创 建 者
民族
时间
都城
元昊
朝代卡片——金 创 建 者
民族
时间
都城
学习任务:阅读教材,完善以下朝代名片
完颜阿骨打
契丹族
公元916年-1125年
上京(今巴林左旗)
党项族
公元1038-1227年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女真族
公元1115年-1234年
会宁府(今哈尔滨)
1206年
统一蒙古
1218年
灭西辽
1227年
灭西夏
1234年
灭金朝
收复吐蕃
兼并云南
远征亚欧
铁木真(1162—1227)
1279年
灭南宋
贰
制度建设
二、制度建设
辽
大辽尽忠平乱功臣赠中书令谥贞愍耶律公墓志铭记
兴兵合议图(古画摹本)
思考:以下材料体现了辽国政治有怎样的特点?
融入/模仿华夏民族政治制度
二、制度建设
辽
材料一: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 卷17《契丹官仪》
思考:辽国采取怎样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何种特点?
材料二:(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
政治制度:南北面官制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以契丹为主导
二、制度建设
辽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
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
猎虎
四时捺钵: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
因俗而治基础上,保留了本民族特色
思考:同样体现了因俗而治,保留本民族特色的还有哪些王朝?
二、制度建设
西夏
一套制度,两套称谓
西夏诸帝十分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书。……开设科举;用汉文铸造钱币;仿造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
——《历史与社会 八上》
西夏:学习汉文化,保持民族特色
二、制度建设
金
金世宗大批任用汉人、契丹人和渤海人……创女真进士科,以科举取士,鼓励女真人学习汉文化。以廉平戒谕百官,严惩贪污。注意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金世宗 完颜雍
①迁都燕京;
②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③金世宗“大定之治”。
二、制度建设
金
材料一:金之初年……行兵则称猛安,谋克,以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
——《金史》卷44志第25《兵志》
材料二:(金世宗)又谓宰臣曰:“猛安谋克人户,……与汉人错居,每四五十户结为保聚,农作时令相助济,此亦劝相之道也。”
——《金史》卷46志第27《食货一》
思考:猛安谋克制有何特点?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特点:兵民合一,形成了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组织。
作用:从军事上来看,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猛安谋克与地域性的村寨结合起来,发展为地方政权的雏形,由地缘政权代替了血缘的氏族组织。
如何看待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交融?
女真人入居中原既久,多习汉语,衣汉服,效仿汉族生活,享乐习惯,本民族原有的尚武精神逐渐沦丧,走向积弱。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契丹、党项、女真等每年从汉地引进不少米面、瓜果、茶叶等食品,其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迁居中原的女真族,饮食习俗与汉族已经没有什么差异。中原地区则从北方民族地区引进大量的羊。各民族与汉族交错杂居,通婚现象愈益普遍,并得到官方的认可。汉语成为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工具,尽管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仿效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但在日常生活中,汉字的使用更为普遍。
——关树东:《一部描述民族历史风俗的佳作 读<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女真人入居中原既久,多习汉语,衣汉服,效仿汉族生活,享乐习惯,本民族原有制尚武精神逐渐沦丧,走向积弱。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汉化使游牧民族失去尚武精神
契丹、党项、女真等每年从汉地引进不少米面、瓜果、茶叶等食品,其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迁居中原的女真族,饮食习俗与汉族已经没有什么差异。中原地区则从北方民族地区引进大量的羊。各民族与汉族交错杂居,通婚现象愈益普遍,并得到官方的认可。汉语成为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工具,尽管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仿效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但在日常生活中,汉字的使用更为普遍。
——关树东:《一部描述民族历史风俗的佳作 读<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互相交融
二、制度建设
二、制度建设
元
思考:面对如此广袤的国土,应如何加强统治?
(1)修筑驿道,设立驿站、急递铺。
北庭
二、制度建设
元
★行省制度
中书省
行中书省
(中央宰相机构)
派官员驻地方
①形成:
②辖区:
10+2
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地方常设最高行政机构)
行省 “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摘编自宋濂《元史》
民财军大权集中
地方权力大而不独
思考:行省制有何特点?
二、制度建设
元
山川形便
犬牙交错
行省划分依据:一改以往以山川形便为依据的行政区划,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使各省无山川险阻可依,便于中央进行政治控权和军事镇压。
二、制度建设
元
思考:行省制的作用与影响?【背诵】
(1)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当时)
(2)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当时)
(3)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当时)
(4)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对后世)
二、制度建设
元
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统治的利益
差别对待:在科举、任职、刑律……
名称 民族
蒙古人 蒙古族
色目人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族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思考:元代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目的何在?
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掌印办事之长官),汉人充总管,回回充同知,永为定制。罢诸路女真、契丹、汉人为达鲁花赤者,回回、畏兀仍旧。
——《元史.世祖纪三》
规律:
越汉化的民族,地位越低
四等人制
二、制度建设
“一国两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思考:现实中的哪些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对于我们国家治理有哪些启示?
大到国家治理,小到班级管理,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本国几千年的治国理政的智慧,探寻中国道路,创造性的前进。
思考:以史为鉴,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观?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回回
中国的历史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和谐交往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本课小结
一、政权更替
1.辽
2.西夏
3.金
4.元
1.辽:南北面官制
2.西夏:一套制度,两种称谓
3.金:猛安谋克制
4.元:行省制,四等人制
二、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