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1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1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6 22:57:56

文档简介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1898年6月15日,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一日之内连发三道命令,免去支持变法的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职务,任命她的亲信荣禄担任直隶总督,牢牢控制官吏任免权。
  1895年,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
光绪帝得知慈禧太后想发动政变后,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谭嗣同深夜只身拜访袁世凯,希望他率领统率的7000装备精良的新建陆军,担当起诛杀直隶总督荣禄、保护光绪的任务。袁世凯假意应允,等谭嗣同一走,马上向荣禄告密,促使政变迅速发生。
一、百日维新前的社会动员
甲午战败签《马关条约》立即引发朝野震动,因为日本在天朝眼里一直是蕞尔岛国,居然海陆进攻,强大的北洋舰队全被吞噬,辽东半岛被占领,台湾被割让,还赔了2亿多两白银。区区小国竟要灭亡中国,朝廷上下深受刺激。清朝官员有635人次上书、致电,请“毁约再战”;参加会试的18省603人签名上书,要求“拒和迁都”。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少数人,看透清王朝腐朽不堪,开始走向革命,筹备武装起义。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多数知识分子则倾向于改革,仍寄希望与年轻的光绪皇帝变法维新。1895年5月,在康、梁的推动下,梁启超22岁,孙中山29岁,光绪皇帝24岁。
历来改革不外2中形势,一种是最高统治者认清道路,从上而下推行;一种是有识之士倡导,由下而上推动。康、梁原本都是只有举人资格的读书人,他们无职无权,只能做社会动员。(办报刊,形成社会舆论;成立民间社团,凝聚社会力量)。
明清专制政府严禁民众议政,以文字狱钳制出版物。五口通商之后,外国报刊传入,但中国仍无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首创《中外纪闻》,双日刊,宣传维新变法,发行量达3000份。1896年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每月出版3期,梁启超任主笔,倡言变法,几个月内发行量飙升至1. 7万份,遍布全国70多个县市。以当时人的文化程度和交通状况而言,这样的发行数字非常惊人,梁启超因此而声名鹊起。1897年《国闻报》在天津问世。该报为日报,集中登载中外新闻和政论文章,曾连续发表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影响也很大。
专制朝廷历来警惕民间结社。公车上书之后,康有为有意识地组织社会力量,推动改革。他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又在上海组织强学会,影响越来越大,参加的人员越来越多。守旧大臣报告慈禧。太后警觉,强令光绪帝下旨封闭。虽然强学会仅仅生存了几个月,但各地兴办社团的热潮由此而起。至百日维新前,全国至少成立了70多个民间学会、学堂。1898年,谭嗣同、唐才常在湖南成立南学会,每次讲学听众达数千人,盛况空前。湖南全省府州县纷纷成立学会,有群萌会、学战会、法律会等各种名目。有人形容当时的局面:“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社团的组织与报刊的宣传,形成一股自下而上推动国家改革的社会力量。1898年初,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他指出:“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上,省括即发,海内惊慌,乱民蠢动”,中国“譬犹地雷四伏,药线交通,一处火燃,四面皆应”,如不当机立断,决心改革,恐日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这份上书发表在各地报纸上,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年轻的光绪帝热血沸腾,命康有为上呈《日本变政考》。康有为写一章,送一章;光绪帝每日必读,终下决心,实施变法。
慈禧太后扼杀百日维新
(光绪)是她的侄子又是她的亲外甥。光绪即位时年仅4岁,入宫被慈禧抚养。在宫中,慈禧无论到哪里,光绪都要跪迎跪送,等太后踏实了才能起来。这种伴随成长养成的规矩,使成年后的光绪对慈禧太后一直心存畏惧,无法自立;即使亲政也不敢把自己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1889年,19岁的光绪开始亲政,按照惯例,慈禧本应撤帘归政,但她根本不想归政。慈禧住到颐和园以后,据说光绪帝每次到颐和园给太后请安,不给贴身太监送50两银子的门包通报,那班奴才就敢让皇帝在门外等候。这种事非是慈禧不知,而是她有意放纵,威慑年轻柔弱的皇帝。光绪并不甘心傀儡皇帝的角色,他学英文,读维新派的著作,想利用维新派改革内政,于是有了被后人称之为“百日维新”的戊戌变法。其实百日维新中发布的鼓励发展实业、编练新军、办新式学堂、办报译书等措施,在甲午战败之后已经逐步实施,如袁世凯编练新式陆军,盛宣怀筹建天津中西学堂和上海南洋公学,张謇办大生纱厂等。自由办报、译书、成立学会,也没有禁止。而那些开议会、实行君主立宪等改变制度的主张,光绪帝也没有采纳。实际上,百日维新提出的新举措主要是减汰冗员、裁撤机构,连应该及早废除的科举制都没敢提,而只说改革考试内容,以“策论”取代“八股”。即使这样也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改革必然触犯一些人的利益。撤机构、裁冗员的变法法令使官僚群体十分恐慌,他们依赖旧制度获得权力和地位,一旦失势便名利全无。
三、底层民众与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不仅指戊戌年的百日维新,从1895年春算起,这场运动进行了3年。官场上下和知识群体闹得沸沸扬扬,底层民众他们有感觉吗?变法思想宣传了3年,他们被启蒙了吗?那时体力劳动者绝大多数不识字,他们对维新思想,维新人士都没有比较明确的认同。裁撤机构、裁汰冗员与他们没有直接关系,不关心是正“戊戌六君子”问斩时,京城不少人旁观叫好。那几位支持变法的官常的。在发配途中经常遭到百姓殴打,愚昧的农民认为他们是奸臣。明朝末员,年袁崇焕被冤杀,京城百姓争相啖其肉。梁启超回顾说,他们竭力呼号维新变法,但举国如梦如睡,没有多少人认识到这场变法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几年的维新变法运动不过是他们唱了一出独角戏。那这几年民众都忙些什么呢?《马关条约》签订后,赔款和清朝自己的军费都是举借外债,每年应支付的利息达2300万两。清政府只好增加各种税收。军机大臣亲赴江南、广东催办督缴,无论地方情势,一律不得削减。1895年以来,黄河山东境内年年决口,1898年夏秋再次决口,灾区达60州县,难民无数,浮尸蔽水。直隶永定河决口,26州县受灾。1899-1900年,直、鲁、晋及苏北大旱,土地干裂,颗粒无收,部分农民将天不下雨归结为洋教传播,引发义和团反洋教。天灾不止,税收不减,各地变乱丛生。1895年,甘肃回族动乱,蔓延青海,拥众数万。1898年,四川哥老会起义,汇集万人,湖北、湘西响应。同年,安徽白莲教起义,从者2万余;广西天地会举事,连下数城。1895年以来,山东农民反洋教斗争逐年扩大。1898年,义和拳在鲁西北冠县攻打教堂,与教民发生冲突,扩大到周围数县。不管山东还是别的地方,底层民众只看眼前的事,日子不好过,哪有心思关心国家大事。(共18张PPT)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
运动
(学技术)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
我们甲午战败(1895),非由于器械之不精也,资源之不广也,或人才之不足也。我们之败,是败在颟顸mān hān落伍、贪污无能的政治制度——我们的“祖制”,也就是属于前一形态的老制度。搞“坚船利炮”搞了数十年,至此朝野上下始如大梦初醒。原来没有个赶上时代的政治制度,则纵有超等的坚船利炮,旧瓶装新酒,也无济于事。
——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技术
制度
(1898年)
第6课 戊戌变法
《马关条约》
甲午战败的赔款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赔款额的8倍,是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
背景:
时间、地点:
发起人:
在位皇帝:
主要内容:
结果: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1895 京师
康有为、梁启超
光绪帝
拒和、迁都、变法
失败
公车上书
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部分地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
康有为
(1858-1927)
梁启超
(1873-1929)
维新派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并没有停下宣传变法的脚步……
如何让变法思想广为天下知?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
严复
宣传变法图强的观点,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首创《中外纪闻》,双日刊,宣传维新变法,发行量达3000份。1896年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每月出版3期,梁启超任主笔,倡言变法,几个月内发行量飙升至1. 7万份,遍布全国70多个县市。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随后英法俄日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
康有为
光绪帝
不甘做亡国之君
戊戌变法
方面 变法内容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
文化 废除 ,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八股文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四个角色,谈谈百日维新对你们的影响?
八旗兵
读书人
旧官僚
资产阶级
底层百姓对这些举措会有什么看法?
“慈禧太后”,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同治、光绪时期的实际统治者,前后掌晚清政权近半个世纪。
9月18日(变法第100天),慈禧太后亲信荣禄调集军队进京。
9月18日(变法第100天),谭嗣同劝说袁世凯支持光绪帝,袁世凯转而向荣禄告密。
9月21日(变法第103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共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秀深、杨锐、刘光第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①从封建势力方面看:
②从资产阶级方面看:
反思:戊戌变法为何失败?
顽固派实力强大,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维新派力量薄弱,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根本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发展不充分。
课堂小结
背景: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该我上场啦!
真题演练
(2021湖南湘潭4)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于是他组织参与了( )
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C.组织起义,推翻清朝 D.宣传礼教,主张复辟

(20
(2021江苏泰州34)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D.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救亡图存戊戌变法运动